近日,廣西河池鄉村支教老師楊非凡給女同學發衛生巾一事走紅網絡。楊老師表示,衛生巾有捐的也有買的,希望藉此多普及生理知識,讓她們明白這是不用害羞的事。
鄉村學校支教老師給女學生發衛生巾,這與杭州一小學女廁所現粉色提示牌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暖心舉動,都是對生理期女生的真切關愛。
按照女生的發育規律,一般進入小學高年級的女生就會月經,需要使用衛生巾保護健康,這對廣大城市女生來說,早已經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但在我國貧困地區,一些鄉村學校青春期生理衛生健康教育形同虛設,父母也很少孩子講解生理期的相關知識,甚至有不少貧困地區女性本人就沒有用過衛生巾,致使不少貧困地區女生不僅生理衛生知識嚴重匱乏,而且在生理期很少使用衛生巾,往往使用衛生紙、布條應對生理期,還有的貧困地區女生重複使用衛生巾、使用劣質衛生巾等,嚴重危害她們的身體健康。
保護女生健康成長,也讓她們告別青春期尷尬,就必須讓每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山村女生、貧困地區女生在生理期時都能用上健康安全的衛生巾。但要實現這一點,不能依靠和指望個別支教老師的愛心,自掏腰包給山村女孩發衛生巾,這不具有可持續性,治本之策是政府、學校和社會需要接過支教老師手中的愛心接力棒,以制度形式挑起這副重擔。
首先,以考核機制引導、激勵乃至倒逼廣大中小學特別是鄉村中小學重視和加強青春期生理衛生健康教育,要不打折扣地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不要迴避女生生理期內容,要讓每一位女生在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後就能學到和掌握基本的生理期衛生健康知識,能夠正確、科學對待生理期問題。考慮到貧困地區一些女生可能存在自卑、內向、羞澀等性格,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不妨採取男女生分班教學和同性教師授課方式,打破女生心中的禁忌,讓女生對生理期的相關詞彙脫敏,方便女生抬起頭認真聽課。
其次,最關鍵的是,政府有必要像實施學生營養餐工程一樣,對貧困地區女生實施「衛生巾自由」工程,為那些進入生理期卻買不起、用不上衛生巾的貧困地區女生免費提供質量合格的衛生巾,也鼓勵、呼籲社會和衛生巾生產企業向貧困地區女生捐贈衛生巾。同時,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讓人們認識到給貧困地區女生捐贈衛生巾是上得了臺面的公益行動、愛心舉動。
再者,市場監管部門要負起監管職責,加強對衛生巾的抽檢力度,將質量不合格的衛生巾趕出市場。目前農村市場、貧困地區市場上銷售的衛生巾有不少是劣質衛生巾,根本保護不了女生、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