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中國輩分稱謂嗎?

2021-02-07 悅讀經典好書


有一朋友去省廳當副廳長,一晃五個年頭了,時間過得真快。他昨晚回承視察工作,利用閒暇之時,約上幾位過去好友一起敘舊。我在被約行列,心裡特別興奮。特別是見面之時,他贈我一本《中國輩分稱謂大全》,讓我激動不已。

       中國是禮儀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謙的說法,還依然保留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稍不留神就叫錯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禮儀的省簡,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中國最原汁原味的輩分與稱呼吧!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12)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13)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

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

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嶽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嶽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女婿到了嶽丈家,除了嶽父、嶽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嶽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中國輩分自稱大全

1、父母

對自己的父母,稱「父親」、「母親」。男的自稱「男」或「兒」;女的自稱「女兒」。

稱別人的父親、母親,謂「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母親謂「家嚴」「家父」和「家慈」「家母」。

對自己已故的父親、母親,稱「考」和「妣」;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父母謂「先嚴」「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對於後母稱「繼母」。

對過繼的父母,稱「寄父母」「義父母」,男的自稱「寄男」,女的自稱「寄女」「義女」。


2、祖父母

對自己的祖父母稱「祖父」、「祖母」。男的自稱「孫」或「孫兒」;女的自稱「孫女」。

稱別人的祖父、祖母,謂「令祖父」和「令祖母」;對別人稱自己的祖父、祖母謂「家大父」和「家大母」。

對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稱「先大父」和「先大母」,書面表達一般是稱為「王考」和「王妣」。

3、曾祖父母

對自己的曾祖父母,稱「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稱「曾孫」;女的自稱「曾孫女」。

稱別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謂「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對別人稱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謂「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對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稱「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稱「元(玄)孫」;女的自稱「元(玄)孫女」。

4、叔伯

對父親的兄嫂,稱「伯父」「伯母」,對父親的弟弟、弟媳,稱「叔父」「叔母」。男的自稱「侄」;女的自稱「侄女」。

稱別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謂「令伯」 「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對別人稱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謂「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稱「幾伯」「幾叔」「幾伯母」「幾叔母」。

對父親的伯父母、叔父母,稱「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稱「侄孫」;女的自稱「侄孫女」。

5、兄弟姐妹

對同胞兄弟姊妹,稱「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個「幾」字。男女自稱同理。對同族的兄弟姊妹,稱「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稱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個「幾」字。男女自稱同理。

稱別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個「家」字,「弟」 「妹」前面加一個「舍」字。男女自稱同理。

對於寄兄弟姊妹的稱呼,除「胞」字不能相稱外,其他一律相通。

6、配偶

對自己的配偶,男稱女謂「妻」「妻子」「賢內助」,自稱「夫」;女稱男謂「夫」「婿」,自稱「妻」「妻子」。

稱別人的配偶,對男方可稱「兄」道「弟」,對女方稱「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較多,前面加一個排行位數。

7、子女

對自己的子女稱「兒」「女兒」,自稱「父」或「母」。

稱別人的兒子謂「令郎」,女兒謂「令愛」;對別人稱自己的兒子謂「小兒」「犬子」,女兒謂「小女」,兒子媳婦謂「兒媳」。

對兄弟的子女,稱「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個「賢」字,男的自稱「伯」「叔」,女的自稱「姑」、如已嫁人則稱「姑母」。

稱別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個「令」字,在自稱的前面加一個「愚」字。

對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長者,祖輩,長輩、同輩,均按前面所述相稱,寫信問候前面要加一個「宗」字,表示是一個宗族。

8、其他親屬方面的稱謂

對父親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姑父」「姑母」,男的自稱「內侄」,女的自稱「內侄女」。單對姑母就自稱「侄」「侄女」。

稱別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爺」「姑奶」,男的自稱「內侄孫」,女的自稱「內侄孫女」。單對姑奶就自稱「侄孫」「侄孫女」。

稱別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稱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爺」「姨奶」,男的自稱「甥孫」,女的自稱「甥孫女」。

稱別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父母,稱「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爺」「姥姥」,男的自稱「外孫」,女的自稱「外孫女」。

稱別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兄弟及其妻子,稱「舅父」「舅母」,男的自稱「甥」「外甥」,女的自稱「甥女」「外甥女」。

對母親的姊妹及其丈夫,稱「姨父」「姨母」,男的自稱「甥」「外甥」,女的自稱「甥女」「外甥女」。

稱別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個「家」字。

對母親的姑父、姑母,稱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爺」「姑姥」,男的自稱「外侄孫」,女的自稱「外侄孫女」。

對母親的舅父、舅母,稱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爺」「舅姥」,男的自稱「外甥孫」,女的自稱「外甥孫女」。

對父親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稱「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稱「表侄」,女的自稱「表侄女」。

對父親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稱「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稱「表侄」,女的自稱「表侄女」。

對母親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稱「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稱「表外甥」,女的自稱「表外甥女」。

對母親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稱「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稱「表外甥」,女的自稱「表外甥女」。

對父母雙方表親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統稱謂表兄弟姊妹,自稱也是如此。

對妻子的父母稱「嶽父」「嶽母」,自稱「子婿」「小婿」。

稱別人的嶽父嶽母,謂「令嶽父」「令泰山」「令嶽母」「令泰水」;對別人稱自己的嶽父嶽母,前面要加一個「家」字。

對妻子的祖父母,稱「太嶽父」「太嶽母」,自稱「孫婿」。

對妻子的伯、叔父母,稱「伯嶽父」「伯嶽母」「叔嶽父」「叔嶽母」,自稱「侄婿」

對妻子的兄弟姊妹,稱「內兄」「內弟」「妻姊」「妻妹」,自稱「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對妻子姊妹的丈夫,稱「襟兄」「襟弟」,自稱「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稱「聯襟」。

對妻子的其他家族及親屬,妻子怎麼稱呼也隨之怎麼稱呼。

對丈夫的其他家族及親屬,丈夫怎麼稱呼也隨之怎麼稱呼。

上述各稱謂,稱別人的,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前面加一個「敝」字。

對子女配偶的父母,稱「親親」「親翁」「親家母」,自稱「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親屬的稱謂歸納起來就兩句話:「父系稱爺叫奶伯叔姑,母系稱爺叫姥舅與姨。」

輩分稱呼舉例

父親的父親稱祖父或爺爺,自稱孫,孫女;

父親的母親稱祖母或奶奶,自稱孫、孫女;

父親的哥哥稱伯父或大爺,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嫂嫂稱伯母或大娘,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弟弟稱叔父或叔叔,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弟媳稱叔母或嬸子,自稱侄、侄女;

丈夫的父親稱公公或爸爸,自稱媳婦;

丈夫的母親稱婆婆或媽媽,自稱媳婦;

丈夫的伯父稱伯父或大爺,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伯母稱伯母或大娘,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叔父稱叔父或叔叔,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叔母稱叔母或嬸子,自稱侄媳婦;

祖父的哥哥稱伯祖父或大爺,自稱侄孫、侄孫女;

祖父的弟弟稱叔祖父或爺爺,自稱侄孫、侄孫女;

祖父的姐姐稱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稱內侄孫、內侄孫女;

祖父的妹妹稱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稱內侄孫、內侄孫女;

祖母的哥哥稱舅公或舅爺爺,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嫂嫂稱舅婆或舅奶奶,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弟弟稱舅公或舅爺爺,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弟媳稱舅婆或舅奶奶,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父親的姐夫稱姑夫或姑父,自稱內侄、內侄女;

父親的姐姐稱姑母或娘娘,自稱內侄、內侄女;

母親的父親稱外祖父或姥爺,自稱外孫、外孫女;

母親的母親稱外祖母或姥姥,自稱外孫、外孫女;

母親的兄弟稱舅父或舅舅,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嫂子或弟媳稱舅母或妗子,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姐夫或妹夫稱姨夫或姨丈,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姐姐或妹妹稱姨母或姨姨,自稱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親稱嶽父或爸爸,自稱婿;

妻子的母親稱嶽母或媽媽,自稱婿;

妻子的伯父稱伯父,自稱侄婿;

妻子的伯母稱伯母,自稱侄婿;

妻子的叔父稱叔父,自稱侄婿;

妻子的叔母稱叔母,自稱侄婿。

更多日常稱謂

對教過自己學業的人,稱「老師」「先生」「尊師」,自稱「學生」「門生」。

對教過自己技藝的人,稱「師傅」「師父」,自稱「徒弟」「徒兒」「門徒」。

對他們的妻子,稱「師母」,自稱「學生」「門生」。

對自己的學生,稱「學生」「同學」「賢契」。

對同在一起學習的人,稱「同學」「同窗」「學友」。

對同在一起學藝的人,稱「師兄」「師弟」「師姐」「師妹」。

對自己的朋友,稱「仁兄」「良友」「摯友」。

對出家的僧人,稱「和尚」「禪師」「長老」「方丈」,對他們的負責人稱「主持」。

對出家的道士,稱「法師」「真人」。

對出家的女僧人,稱「尼姑」「師太」。

出家人對燒香進貢的善男善女,稱「施主」。


相關焦點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不知道各位老鐵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你過年回家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碰到一些親戚,或許你會叫那個比你大很多的男子叫大哥,叫那個比你小很多的小孩叫叔叔,這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小編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有次回老家碰到一個比我父母年紀還要大的男子,目測得有60歲了,按照輩分我竟然叫他大哥,當時我就懵了。這種現象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一個大家族中,由於人口眾多,久而久之,家族之間的輩分問題也就出現了。那麼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當一個家族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親屬之間又該如何來稱呼呢?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親族稱謂,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係的名稱。它是根據各代婚姻關係構成的男女雙方血緣關係排列的親族次序確定的。在世界範圍內,親族稱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類分法,只標明睪分,而不分親族是父系的或母系的,是旁系的或直系的,是年齡大或小(兄弟姊妹的排列順序);一種是敘述法,父系母系、直系旁系、尊卑輩分,長幼順序皆標明。
  • 德雲社輩分排行有多嚴?看到嶽雲鵬在郭德綱于謙面前的樣子,懂了
    大偉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德雲社輩分排行有多嚴?看到嶽雲鵬在郭德綱于謙面前的樣子,懂了。郭德綱和嶽雲鵬的身上小編仿佛看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寫照,郭德綱是德雲社的掌門人,而嶽雲鵬則是他座下最受人歡迎的一個弟子,不管在外面有多風光,嶽雲鵬在郭德綱的面前依舊是很規矩的,那麼在德雲社這個相聲門派中輩分排行有多嚴呢
  •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別再叫錯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謙的說法,還依然保留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稍不留神就叫錯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禮儀的省簡,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中國最原汁原味的輩分與稱呼吧!一張圖看懂中國輩分稱呼
  • 「輩分大男孩」走紅網絡,擺宴席全村人等待,網友:好大的排場!
    在中國文化當中,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禮儀的教育,而其中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對輩分的重視,尤其是在較高輩分的長輩面前,晚輩就要給予足夠的尊敬
  • 家庭關係|中國親戚稱謂,家族關係圖譜解析
    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徵。  中國人的親戚關係稱謂,不是一般的複雜,在「二孩政策」放開前推行「一對夫妻一個孩」的現實社會裡,除直系親屬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沒有其他親屬了,稱謂很是簡單。可是在過去多子女的時代和以後二孩盛行後,稱謂就複雜多了。  管奶奶叫姨姥姥的人,和爸爸是什麼關係?媽媽的舅舅應該怎麼稱呼?「拜年時被稱謂難倒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
  • 在相聲界中 「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是什麼輩分!
    在相聲界中,「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是什麼輩分! 相聲是中國比較特殊的一種藝術形式。 和京劇黃梅戲差不多,相聲其實是只有中國才特有的一種文化。而且相聲這種比較特殊的藝術,還特別講究師傅帶徒弟。基本上進了這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的輩分。並且得嚴格按照這個輩分一輩一輩地往下傳。
  • 三生三世枕上書:白淺拉低青丘的輩分?帝君嫁入了青丘,扭轉局勢
    在這些番外中最為搞笑的應該就是論青丘輩分的問題了,白鳳九說自己身為青丘的女君,卻對青丘沒有什麼貢獻,結果帝君曾對白鳳九說白淺嫁給了夜華,拉低了青丘的輩分,而他嫁給了白鳳九,瞬間扭轉局勢,把青丘的輩分又拉高了不止一個層次。帝君的話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不過的確是事實。
  • 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不流行了?原因很現實
    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有著按輩分取名的傳統,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老一輩那裡,對輩分極為看重,相應的,名字的意義及美觀的重要性就要往後放。 你知道「輩分取名」嗎? 咋一聽「輩分取名」,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懂什麼意思,但換一種說法估計就明白了。
  • 古代穿越(zuo si)指南——中國古代的帝王稱謂
    醒來後,老白查閱了歷史書,這才知道,這和古代帝王的稱謂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帝王都有特定的稱謂,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又如唐高祖、唐太宗,再如康熙、雍正、乾隆,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講究?怎麼稱呼皇帝才能不被殺頭呢?今天老白就來和大家講講古代帝王的稱謂。    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叫劉恆,一般稱他為漢文帝,第六位皇帝叫劉啟,稱為漢景帝,他們兩位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 從「郎君」到「老公」:中國丈夫稱謂「墮落史」
    中國幾千年來夫妻之間的稱呼變化著實不少,其中變化最大和最悲哀的莫過於丈夫的稱謂,稱謂的變化證明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中國男人們的歷史地位一直在下降。 良人 最早時妻子稱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聽吧!
  • 看到他們的同學聚會就懂了,輩分全在臉上
    看到他們的同學聚會就懂了,輩分全在臉上我們都知道明星的片酬是非常高的,前段時間就曝出了周冬雨拍不起,獲得一個億的片酬,但是緊接著於正告知大家,明星們雖然看起來比較有錢,但是他們去除了日常花銷之外,其實也是個窮人,那麼明星們的錢究竟花哪裡去了
  •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時間:2018-07-11 15: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 你的結婚請柬稱謂都寫對了嗎? 結婚請帖稱呼該怎麼寫?結婚請柬作為結婚的一封邀請函,要表現出極大的誠意。
  • 從「郎君」到「老公」:中國「丈夫」文化稱謂的「墮落史」
    中國幾千年來夫妻之間的稱呼變化著實不少,其中變化最大和最悲哀的莫過於丈夫的稱謂,稱謂的變化證明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中國男人們的歷史地位一直在下降。 良人 最早時妻子稱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聽吧!
  • 「愛人」這個稱謂,在英語裡「愛人」是「情人」的意思,你知道嗎
    稱謂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中,所採用的彼此間的稱謂語。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恰當的稱謂,是對他人尊重、友好的表示。稱謂的方式稱謂是溝通人際關係的信號和表情達意的手段,因此,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性別以及對方所處的場合的不同而恰當選擇稱謂語。
  • 你家孩子會用家譜輩分排序的字取名字嗎?避免爆款重名尷尬,蠻好
    剛剛得知親戚家的一個孩子,取的名字居然和自己家孩子名字一樣,不過其中一個字不同,只是音同,自己家孩子比她家孩子輩分大上一輩,卻整了一樣的名字,這不亂了輩分嗎?主要是兩家平時走動的不是很頻繁,而且親戚家只知道草莓家兒子的小名,根本不知道大名,草莓是去賀喜時才知道兩家孩子名字一致的,當她希望親戚家改名時,親戚卻不以為然,覺得無所謂,說這個名字很好,不想改。
  • 【常識】祖宗十八代及家族稱謂,你知道嗎?
    【孩子他爸】最隱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這麼個紛繁複雜的時代,這個稱呼太缺乏準確性了,極不嚴謹。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極可能並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闆】現在中國到處都叫老闆,連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就是這麼爛的稱呼,丈夫們享用的機會都不多,更多的時候倒是稱自己的老婆做老闆和領導的。  【老公】老公這詞最初卻就是太監。
  • 從夫妻稱謂看日本的男尊女卑
    只須考查一下日本家庭的男女稱謂,就讓你由衷地噁心。請先參觀一下對丈夫的稱謂。最普通、最平常的叫法是「主人」;文縐一些稱「亭主」;俗氣一點叫「旦那」。沒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很難理解這類稱謂的含義。在中國人看來,「主人」一詞切不可亂用,要用只能用在諸如「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農民是土地的主人」這樣莊重的句子中,否則可能犯錯。
  • 清朝當時對外的正式稱謂是什麼?中華?中國?還是大清帝國?
    不過在早期的清朝,對外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稱謂,只有一個「大清」作為國號,這個稱謂延續了中華王朝的傳統,從古至基本上在神州這片土地上,都是這樣稱呼的。在這份條約上,大清俄國的稱謂並沒有做到統一:大清國遣大臣與俄羅斯國議定邊界之碑……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首先稱自己為大清國,然後內容之中稱自己的領土為中國,這時候民族融合的趨勢已經看出來,而大清也很清楚自己的王朝雖然是由滿族人統治
  • 在香港拜年,親戚稱謂有講究!
    香港麥當勞最近推出印有親戚稱謂圖表的新「墊盤」餐紙,被網民紛紛轉載及改圖,贊內容實用有趣。有掌故專家指年輕人西化,加上甚少書信訓練,對稱謂可謂大難題。  拜年逗利市,親戚稱呼你又知多少?上周四麥當勞推出新款「墊盤」餐紙,名為「姨媽姑姐精讀班」,上有圖表教授市民拜年時如何稱呼眾親戚,解決拜年時「一頭霧水」及「難於啟齒」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