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華背後,還原一個真實的「咆哮的20年代」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和世界面臨最大挑戰的年代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餘火在壁爐裡噝噝作響,一場致命的「流行性感冒」進一步蹂躪了世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突然被拋進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時代。

這種快速的經濟增長將人們帶入了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之中。穿著短裙的女人在爵士樂大廳裡跳舞,為爭取自由權利而鬥爭。

這段時期也是動蕩和變革的時期之一,世界各地的人們賦予其不同的稱呼:法國稱其為「瘋狂年代」,德國稱其為「黃金20年代」,美國稱其為「咆哮的20年代」。不管它叫什麼,這10年都是前所未有的。

01

在咆哮的20年代,人們之所以能享受輝煌,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的繁榮。

20世紀2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經歷了從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的轉變。

「一戰」時的經濟是由武器製造業推動的,但當宣布和平到來時,武器製造業突然停產。

這導致戰後初期的經濟停滯,但美國在幾年之內則異常繁榮,從定量配給變成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 談到20世紀20年代,幾乎不可能不提到弗·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及其影響深遠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許多人來說,菲茨傑拉德和他的作品概括了整個時代。圖為《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劇照

這一變化是通過信貸、建築業的巨大繁榮而實現的,最明顯的是消費品增長驅動了消費主義文化的出現。

由於北美經濟的蓬勃發展,歐洲國家從美國這個繁榮的國家獲得了貸款,使之得以擺脫戰時債務。然而,大多數歐洲國家花了很長時間,直到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經濟才繁榮起來。

所以,最終美國還是領頭羊。

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提供了急需的勞動力,軍火工廠轉而生產消費品。

大規模生產使中產階級能夠購買和享受以前他們負擔不起的科技產品,這鼓勵了諸多產業的快速增長,美國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崇尚消費主義文化的國家,這又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增長。

有幾個新興的行業融入了這種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車工業。

在此之前,汽車是奢侈品,只有那些收入最高的人才買得起,但這一切都被亨利·福特及其生產裝配線的大規模創新所改變。

▲ T型車象徵著現代化和中產階級的崛起

1908年,他的標誌性汽車——T型車售價850美元,而1924年售價僅為260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T型車走向市場,一輛二手車低至5美元。這使每5個美國人就擁有一輛汽車。

其他行業也大受裨益,為滿足旺盛的需求,玻璃、鋼鐵和橡膠行業都在擴張式發展。

由於汽車數量的增加,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成為首要任務。新道路建設又助推了從汽車旅館、餐館到服務站的新商業的出現。

▲ 汽車的普及意味著道路不得不迅速發展,以滿足新的需求

另一個大受歡迎的行業是廣播。收音機成為第一個大眾傳播媒介,為全國聽眾提供了革命性的娛樂。

當時聽廣播和今天看電視一樣變成了重要的娛樂形式。到20世紀末,超過1200萬個家庭擁有了收音機。

▲ 直到20世紀40年代,廣播仍然是家庭娛樂的主要形式

廣播另一個重要的經濟貢獻是通過廣告的形式進行大眾營銷。

企業現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全國範圍內銷售產品,並創造出一種大眾文化,這種文化至今仍主導著發達國家。

02

經濟繁榮讓人們的口袋裡有了更多的錢,人們可以把錢花在戰爭期間被認為不重要的東西上,比如娛樂。

20世紀20年代,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獲得了大規模的發展。

為應對不斷增長的觀影需求,各大城市湧現出許多電影院,一張雙人觀影票和一場現場表演只需25美分。

美國人湧入各大城市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電影院,大多數人一周看電影不止一次。

▲ 1927年10月,電影《爵士歌手》大獲成功,它所帶來的利潤使電影行業確信,無聲電影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今天,我們把好萊塢視為電影製作的既定標杆,但20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則剛成為電影工業中心,之前的大部分美國電影都是在紐約製作完成的。

1910年時的好萊塢還只是一個小村莊,但隨著電影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湧向這裡,金錢的聚積使這個小村莊不斷擴大,變成了今天的電影巨擘。

▲ 洛杉磯擴張到了45個新社區,其中包括穆赫蘭道的好萊塢莊園,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有抱負的移民

獲得驚人繁榮的另一個行業是新興的航空業。

1927年,查爾斯·林白實現了單人橫跨大西洋的飛行,英國的艾米·詹森成為第一個獨自從英國飛往澳大利亞的女性。

自從萊特兄弟宣稱「沒有任何飛行器能從紐約飛到巴黎」的時代以來,人們就一直對長途飛行持懷疑態度。

林白的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成為美國空中能力的象徵。他的成功推動了小型航空業產量和利潤的激增。

▲ 飛行員查爾斯·林白打破了單人不間斷飛越大西洋的飛行紀錄,為他在全世界贏得了聲譽和讚賞

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福特和波音等公司為客運專門設計的飛機的出現,小型航空業開始蓬勃發展。

30年代末,航空旅行繼續蓬勃發展,美國國內航空旅客超過200萬,這種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世紀20年代的創新。

20世紀20年代也是體育運動取得突破的十年。

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湧進體育場館,他們見證了體育明星如巴比·魯斯等偶像運動員的崛起。

在新風格的體育新聞中,這些體育明星成了希臘式的英雄。隨著這些體育明星傳奇地位的提高,參與的人群也隨之增加。

▲ 觀眾們蜂擁到體育場觀看喜愛的體育明星比賽

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孩子們有機會去做他們的父母永遠不會做的運動,如高爾夫球。

當時的技術為音樂的蓬勃發展創造了良機。將音樂作品製作成留聲機唱片對爵士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前只能在夜總會或音樂會聽到的爵士樂,現在進入了家庭。

爵士樂源自哈萊姆文藝復興(即黑人文藝復興),當時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藝術和文學蓬勃發展。像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艾靈頓公爵的黑人爵士樂明星塑造了爵士樂時代。

哈萊姆區(紐約黑人居住區)的地下酒吧和俱樂部不僅吸引了非裔美國人,也吸引了美國白人。

▲ 20世紀20年代,美國白人首次接觸到非裔美國人的音樂

汽車給了年輕人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自由,年輕人成群結隊地去爵士俱樂部跳舞,查爾斯頓舞、蛋糕舞和跳蚤舞的熱潮席捲全國。俱樂部舉辦比賽,音樂劇充斥影劇院。

與大多數流行的狂熱事物一樣,跳舞也受到了批評,有人批評說「撒旦在舞廳裡」,但這並沒有降低全國的舞蹈熱。

03

20世紀20年代受益最大的社會群體之一是婦女。

從表面上看,穿著短裙的摩登女孩徹夜狂歡。但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摩登不僅是一種時尚選擇,還代表了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的女權解放和婦女進步。

▲ 年輕女性擁有新的機會去做她們喜歡做的事

隨著《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賦予美國婦女以投票權,新增加的大量女性選民促使政治家們更多地關注婦女們關心的問題,包括公共衛生、教育,特別是和平。

她們的父母們生活在嚴格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規範下,20世紀20年代的女性則渴望擴大視野和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數以百萬計的原本只能待在家裡的婦女,現在成為白領,她們可以用自己的工資來參與日益擴大的消費文化。

罐頭食品、真空吸塵器和洗衣機等創新產品簡化了家務勞動,讓女性有時間追求和享受娛樂。

高等教育也向女性敞開大門,挑戰了僅由生物學定義的個人能力和社會角色的觀念。

▲ 對一些婦女來說,需要男人陪伴的時代已經過去,她們可以自由地去做她們想做的事

新女性的生活口號是「一切隨意」,她們獨立行動,沉浸在跳舞、喝酒、吸菸和投票中。

這些因素促使她們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緊身衣及價值觀分道揚鑣,並體現在她們的著裝上。

20世紀20年代,對於許多女性來說,身著時裝是一種社會宣言。隨著巴黎引領的時尚潮流,女士們紛紛穿上修身及膝裙,搭配下垂的腰帶。

▲ 新女性充斥著時尚雜誌的版面:經濟獨立的女性,緊跟最新的時尚和技術

無拘無束的時髦女孩形象很吸引人,但實際上只適合極少數女性。雖然許多人穿著流行服飾,但大多數人仍然是家庭主婦,或者做著報酬很低的清潔或服務工作。

一些先鋒女性為女性獲得更大的自由鋪平了道路。但總的來說,公眾對時髦女郎的反應是負面的。

人們普遍認為,「好」女人就是那些反對摩登女郎的人,也就是那種最希望結婚、生兒育女、成為家庭主婦、把自己的錢完全用來造福家庭的女人。

這十年間,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社會變化是同性戀群體的發聲。

20世紀20年代,雖然同性戀還未被社會完全接受,但已變成了顯性事物。紐約、羅馬、倫敦、柏林和巴黎都站在維護同性戀權利的最前線。

▲ 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威廉·海恩斯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他不是唯一一個,20世紀20年代有一大批受歡迎的男演員和女演員都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不幸的是,這種相對自由的氛圍並沒有持續下去,而是在保守的20世紀30年代消失了。

20世紀20年代給人們的印象通常是歡樂、飲酒和性自由,儘管這僅對一些人來說是事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富人和中上層階級享受的繁榮並沒有延伸到工人階級。超過40%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非裔美國人從南方農場向北方城市大規模移民,加上黑人文藝復興帶來了黑人文化的更大影響力,使種族主義急劇抬頭。

成群結隊的美國白人加入了三K黨,在他們看來,三K黨信奉的是純粹的美國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正被時髦而世故的城市居民遺忘。

▲ 三K黨一個新成員的入會儀式,出自20世紀早期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

反移民言論猖獗,導致了1924年《國家起源法》的通過,該法案對一些人(如亞洲人和東歐人)進入美國實施了限制。

蓬勃發展的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技術突飛猛進、文化勃興的時代,但也是一個一分為二的十年:

它劃分出了窮人和富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黑人和白人、新女性和傳統女性。

當人們徹夜不眠地在夜總會和地下酒吧跳舞時,表面之下的種種分歧正把這個國家一分為二。

然而,這些人都無法預測的是,當20世紀30年代和大蕭條來臨時,他們的世界將如何崩潰。

本文內容摘選自《大蕭條(1929—1933)》,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減

「螢火蟲」書系

《大蕭條(1929—1933)》

[英] 凱薩琳·馬什 編著

定價:6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9

內容簡介:1929年10月24日,美國遭受了災難性打擊。不是因為炸彈襲擊,也不是因為自然災害——儘管兩者在接下來的 15年裡都發生了——而是因為至今為止全球*規模的股市崩盤。就是在這個「黑色星期四」,大蕭條開始了。

本書告訴我們,大蕭條並不是憑空降臨的,它展示了奢華繁榮的20年代,揭示了股票崩盤、銀行倒閉所引發的混亂,還有那些試圖阻止這場災難的關鍵人物,以及德國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獨裁者的崛起,並且探討了後人是如何記述這段歷史的。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的高度繁榮到迅速蕭條的歷史,對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原標題:《浮華背後,還原一個真實的「咆哮的20年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浮華背後,撕開黑白顛倒的世界!音樂劇《芝加哥》再燃申城舞臺
    一年前,堪稱音樂劇史上裡程碑之作的《芝加哥》滬上首演,場場爆滿,點燃整個冬夜。一年後,這一膾炙人口、口碑載道的殿堂級音樂劇再度重返上海,於本周末在美琪大戲院拉開第二輪巡演上海站的大幕。這個由情慾、血液、爵士歌舞、酒精、子彈和金錢混合而成的故事,從新聞報章到戲劇舞臺,從百老匯到好萊塢,以不同的樣式被反覆講述,挑逗著歷代觀眾的眼球和神經。
  • 需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小龍
    昆汀將李小龍刻畫為一個只會三腳貓功夫的電影明星。李小龍,作為一個代表中國功夫走向國際,樹立了47年的品牌形象,遭到了質疑。 李小龍究竟是「神」還是人,是電影造就了李小龍的功夫還是他的真功夫造就了李小龍電影,這些質疑又出現在格鬥界。為此,要從傳統武術和現代格鬥發展史上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小龍,即不要無情地貶低也未必要過渡地神話。
  • 未來技術的 8 大主題:下一個「咆哮的二十年代」正在到來
    原標題:未來技術的 8 大主題:下一個「咆哮的二十年代」正在到來   新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就要到來。
  • 15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推薦~還原電影背後的駭人真相!
    不過,實際上很多電影的情節並非空穴來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也不佔少數。同時,這些根據真實恐怖事件改變成的影片,在欣賞時更是會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今天,老菸斗就來推薦15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推薦~還原電影背後的真相!可能不少大家已經看過了,但還是要提個醒,膽小勿入,全部看完絕對會毛骨悚然!
  • 英媒文章:「你好,咆哮的二十年代!」
    你好,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一個世紀前,世界終於把1918-1920年的流感拋在了身後。在致命的武裝衝突後,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讓位於以經濟狂熱和社會革命著稱的十年——消費主義和金融市場充滿泡沫,新音樂、新藝術和新時尚頻出。辭舊迎新之際,我們能期待21世紀產生一個「咆哮的二十年代」嗎?我們能做些什麼來確保我們縱情暢飲而又不會遭受宿醉的折磨?
  • 「雙語彙」似曾相識「20年代」
    這種情況下,一個在美國別有歷史感的詞語再度出現:Roaring Twenties(咆哮的20年代)。20年代是個神奇的時刻:美國人從一場巨大的衝擊中逐步恢復;打著恢復常態旗號的白髮美國總統候選人擊敗對手入主白宮;新的媒體迅速佔領了市場,成為人們的信息來源……這一切看上去都似曾相識,可並不是新近的事情,而是發生在整整一個世紀以前,20世紀20年代被稱作「咆哮的20年代」。
  • 小說連載|浮華背後
    (▲ 畫: 陸梅 )浮華背後
  • 《蒂凡尼的早餐》:一個女孩的浮華白日夢
    《蒂凡尼的早餐》是一部著名的美國電影,被影評界譽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最佳喜劇片」。 它改編自卡波特195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展現了二戰時期人們的焦慮與不安,同時對那些不擇手段向上流社會靠攏的人進行諷刺,也對社會的體制和陰暗面進行反省。
  • 老照片:電視劇演不出來的真實晚清社會,還原一個真實的清朝!
    這些老照片記錄了晚清的幾個社會生活場景,非常直觀真實,能帶我們穿越100多年的時光回到歷史中去。我們通常從電視劇中了解從前的生活,事實上,那些演員和布景根本無法還原歷史面貌。 ,這讓人們對這個中國封建歷史的最後一個王朝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有很多的作品經過了大量的藝術加工,捧紅了演員,卻誤導了觀眾。
  • 浮華背後!Lady Gaga紀錄片《五尺二寸》曝預告
    浮華背後!該片由克裡斯·穆卡爾執導,從去年6月份開拍,歷時8個月,全面記錄了專輯《Joanne》的製作過程、彩排超級碗中場秀的重要時刻、拍攝《美國恐怖故事6:洛亞諾克》的花絮和Gaga在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包括她與慢性疾病對抗的經歷、對名利的看法和這兩年的感情高低潮。
  • 專家預測新冠大流行結束後將迎來咆哮年代2.0版
    專家預測新冠大流行結束後將迎來咆哮年代2.0版2020-12-23 23: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此外,美國的醫療保健系統可能還會面臨一個月的跟冠狀病毒相關的嚴重壓力。在那之後,新總統就職,數百萬美國人將接種COVID疫苗,等到2021年的幾個月後情況才會開始好轉。
  • 真實還原香港「罪」黑暗年代,戲骨《追龍》9.29 重磅上映(贈票)
    1990年代後的香港電影,把4位通緝犯,呂樂、藍剛、韓森和顏雄並稱「四大探長」。2010年5月13日,呂樂於加拿大病逝。可以說是戲裡戲外稱霸一個群雄年代。反貪汙部 --香港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明目張胆的事情,就像是警察每個月領取工資一樣,從上到下按照級別給予黑錢,由上到下,不拿都不行,如果不要就等於全世界作對。
  • 藤田嗣治逝世50周年回顧展,女人、貓、以及咆哮的二十年代
    恰逢藤田嗣治逝世50周年,正在法國巴黎馬約爾博物館展出的藤田嗣治回顧展「繪於咆哮的二十年代,1913-1931」(Foujita: Painting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1913-1931),將新世紀的觀眾重新帶回那個矛盾與融合共存的時代,讓我們得以重新貼近這位活躍於上個世紀巴黎的東方寵兒
  • 浮華三千,清流自許
    因此,浮華三千,當自做清流。      浮華三千,自許清流,吾輩當何如?      當堅持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方能尋找自我,不染汙跡。世人甚愛牡丹,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方才成就了千古佳作《愛蓮說》;著名遙感領域泰鬥級人物李小文,雖在科研圈摸爬滾打半輩子,卻堅持心之所向,以一派仙風道骨的氣質活出其自的「適情怡性」,對那些蠅營狗苟的汙穢之氣以鼻嗤之,著最簡樸的衣裳,許身最偉大的事業,成為科學界的「掃地僧」;志探龍宮驚濤駭浪的花甲痴翁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許身報國無怨無悔,胸有大成卻把自己深埋,用實際行動詮釋何為和平年代中的無名英雄
  • 汴梁之夢 浮華三千——《清平樂》劇評
    該劇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是我對北宋的印象,也是我所認為的汴梁盛世。
  •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在歷史的大幕背後,到底隱藏著一段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呢?說起崆峒派,不得不提到一位「江湖大俠」的名諱,他就是掀起中國武俠熱的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正是通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許多人知道了崆峒派,知道了崆峒山。金庸筆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測,神秘奇詭。據說,金庸發明江湖第一神功「七傷拳」,其邏輯源於崆峒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道教講究陰陽調和、五行平諧,所以會有「七傷」的忌諱。
  • 張書勇| 跨年之際的咆哮與希望 (詩評吳相渝)
    若干年後,相渝也人到中年,雖然社會地位、人生閱歷及世事經驗,我們仍不在一個境遇,但時間讓我們都處在人到中年這個階段,再加上我們曾朝夕相處攜手並進過,所以此時的相渝更能走進書勇君,與他跨時空握手,同悲喜,共呼吸。
  • 客家方言電影《純真年代》24日全國上映
    19日下午,由郭仕鵬和Sandy Zeng(加籍華人)出品,八零後新銳導演韓榮聲編劇和導演的電影《純真年代》在梅州舉行點映會,全場座無虛席。
  • 《戰長沙》正是以它最坦誠的真實,講述一段被浮華塵封的歷史
    向來,戰場都不是最能牽動人心的,隱藏在戰場背後的淚水才是真正的殘酷。記得高中語文課,老師講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其一),短短詩兩行,只是一段沒有任何辭藻修飾的事實,卻真正令在場的同學為之動容;而今,《戰長沙》正是以它最坦誠的真實,為我們講述一段被浮華塵封的歷史。若問錦書何處去,戍人遙在玉關西。1.
  • 20年代美國爵士樂時代的浮華和魅力 風靡一時的雙胞胎桃麗姐妹
    桃麗姐妹,20年代風靡美國一時的雙胞胎滑稽戲舞娘,桃麗姐妹組合,有一部同名電影就是講訴姐妹倆的故事。1904年,叔叔萊特西將兩個侄女從匈牙利帶到了紐約,立刻她們便喜歡上了在咖啡館跳舞的職業。桃麗姐妹,20年代風靡美國一時的雙胞胎滑稽戲舞娘,桃麗姐妹組合。桃麗姐妹,20年代風靡美國一時的雙胞胎滑稽戲舞娘,桃麗姐妹組合但是最後姐妹倆有一位的結局並不好,1927年桃麗姐妹的知名度開始下降。他們重點宣傳的巴黎節目將在八周後關閉。姐妹花更多的時間用在賭博和混亂的私生活中,姐姐有兩次婚姻,妹妹有三四婚姻,最終在1929年退出了演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