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和世界面臨最大挑戰的年代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餘火在壁爐裡噝噝作響,一場致命的「流行性感冒」進一步蹂躪了世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突然被拋進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時代。
這種快速的經濟增長將人們帶入了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之中。穿著短裙的女人在爵士樂大廳裡跳舞,為爭取自由權利而鬥爭。
這段時期也是動蕩和變革的時期之一,世界各地的人們賦予其不同的稱呼:法國稱其為「瘋狂年代」,德國稱其為「黃金20年代」,美國稱其為「咆哮的20年代」。不管它叫什麼,這10年都是前所未有的。
01
在咆哮的20年代,人們之所以能享受輝煌,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的繁榮。
20世紀2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經歷了從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的轉變。
「一戰」時的經濟是由武器製造業推動的,但當宣布和平到來時,武器製造業突然停產。
這導致戰後初期的經濟停滯,但美國在幾年之內則異常繁榮,從定量配給變成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 談到20世紀20年代,幾乎不可能不提到弗·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及其影響深遠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許多人來說,菲茨傑拉德和他的作品概括了整個時代。圖為《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劇照
這一變化是通過信貸、建築業的巨大繁榮而實現的,最明顯的是消費品增長驅動了消費主義文化的出現。
由於北美經濟的蓬勃發展,歐洲國家從美國這個繁榮的國家獲得了貸款,使之得以擺脫戰時債務。然而,大多數歐洲國家花了很長時間,直到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經濟才繁榮起來。
所以,最終美國還是領頭羊。
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提供了急需的勞動力,軍火工廠轉而生產消費品。
大規模生產使中產階級能夠購買和享受以前他們負擔不起的科技產品,這鼓勵了諸多產業的快速增長,美國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崇尚消費主義文化的國家,這又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增長。
有幾個新興的行業融入了這種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車工業。
在此之前,汽車是奢侈品,只有那些收入最高的人才買得起,但這一切都被亨利·福特及其生產裝配線的大規模創新所改變。
▲ T型車象徵著現代化和中產階級的崛起
1908年,他的標誌性汽車——T型車售價850美元,而1924年售價僅為260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T型車走向市場,一輛二手車低至5美元。這使每5個美國人就擁有一輛汽車。
其他行業也大受裨益,為滿足旺盛的需求,玻璃、鋼鐵和橡膠行業都在擴張式發展。
由於汽車數量的增加,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成為首要任務。新道路建設又助推了從汽車旅館、餐館到服務站的新商業的出現。
▲ 汽車的普及意味著道路不得不迅速發展,以滿足新的需求
另一個大受歡迎的行業是廣播。收音機成為第一個大眾傳播媒介,為全國聽眾提供了革命性的娛樂。
當時聽廣播和今天看電視一樣變成了重要的娛樂形式。到20世紀末,超過1200萬個家庭擁有了收音機。
▲ 直到20世紀40年代,廣播仍然是家庭娛樂的主要形式
廣播另一個重要的經濟貢獻是通過廣告的形式進行大眾營銷。
企業現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全國範圍內銷售產品,並創造出一種大眾文化,這種文化至今仍主導著發達國家。
02
經濟繁榮讓人們的口袋裡有了更多的錢,人們可以把錢花在戰爭期間被認為不重要的東西上,比如娛樂。
20世紀20年代,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獲得了大規模的發展。
為應對不斷增長的觀影需求,各大城市湧現出許多電影院,一張雙人觀影票和一場現場表演只需25美分。
美國人湧入各大城市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電影院,大多數人一周看電影不止一次。
▲ 1927年10月,電影《爵士歌手》大獲成功,它所帶來的利潤使電影行業確信,無聲電影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今天,我們把好萊塢視為電影製作的既定標杆,但20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則剛成為電影工業中心,之前的大部分美國電影都是在紐約製作完成的。
1910年時的好萊塢還只是一個小村莊,但隨著電影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湧向這裡,金錢的聚積使這個小村莊不斷擴大,變成了今天的電影巨擘。
▲ 洛杉磯擴張到了45個新社區,其中包括穆赫蘭道的好萊塢莊園,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有抱負的移民
獲得驚人繁榮的另一個行業是新興的航空業。
1927年,查爾斯·林白實現了單人橫跨大西洋的飛行,英國的艾米·詹森成為第一個獨自從英國飛往澳大利亞的女性。
自從萊特兄弟宣稱「沒有任何飛行器能從紐約飛到巴黎」的時代以來,人們就一直對長途飛行持懷疑態度。
林白的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成為美國空中能力的象徵。他的成功推動了小型航空業產量和利潤的激增。
▲ 飛行員查爾斯·林白打破了單人不間斷飛越大西洋的飛行紀錄,為他在全世界贏得了聲譽和讚賞
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福特和波音等公司為客運專門設計的飛機的出現,小型航空業開始蓬勃發展。
30年代末,航空旅行繼續蓬勃發展,美國國內航空旅客超過200萬,這種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世紀20年代的創新。
20世紀20年代也是體育運動取得突破的十年。
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湧進體育場館,他們見證了體育明星如巴比·魯斯等偶像運動員的崛起。
在新風格的體育新聞中,這些體育明星成了希臘式的英雄。隨著這些體育明星傳奇地位的提高,參與的人群也隨之增加。
▲ 觀眾們蜂擁到體育場觀看喜愛的體育明星比賽
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孩子們有機會去做他們的父母永遠不會做的運動,如高爾夫球。
當時的技術為音樂的蓬勃發展創造了良機。將音樂作品製作成留聲機唱片對爵士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前只能在夜總會或音樂會聽到的爵士樂,現在進入了家庭。
爵士樂源自哈萊姆文藝復興(即黑人文藝復興),當時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藝術和文學蓬勃發展。像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艾靈頓公爵的黑人爵士樂明星塑造了爵士樂時代。
哈萊姆區(紐約黑人居住區)的地下酒吧和俱樂部不僅吸引了非裔美國人,也吸引了美國白人。
▲ 20世紀20年代,美國白人首次接觸到非裔美國人的音樂
汽車給了年輕人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自由,年輕人成群結隊地去爵士俱樂部跳舞,查爾斯頓舞、蛋糕舞和跳蚤舞的熱潮席捲全國。俱樂部舉辦比賽,音樂劇充斥影劇院。
與大多數流行的狂熱事物一樣,跳舞也受到了批評,有人批評說「撒旦在舞廳裡」,但這並沒有降低全國的舞蹈熱。
03
20世紀20年代受益最大的社會群體之一是婦女。
從表面上看,穿著短裙的摩登女孩徹夜狂歡。但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摩登不僅是一種時尚選擇,還代表了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的女權解放和婦女進步。
▲ 年輕女性擁有新的機會去做她們喜歡做的事
隨著《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賦予美國婦女以投票權,新增加的大量女性選民促使政治家們更多地關注婦女們關心的問題,包括公共衛生、教育,特別是和平。
她們的父母們生活在嚴格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規範下,20世紀20年代的女性則渴望擴大視野和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數以百萬計的原本只能待在家裡的婦女,現在成為白領,她們可以用自己的工資來參與日益擴大的消費文化。
罐頭食品、真空吸塵器和洗衣機等創新產品簡化了家務勞動,讓女性有時間追求和享受娛樂。
高等教育也向女性敞開大門,挑戰了僅由生物學定義的個人能力和社會角色的觀念。
▲ 對一些婦女來說,需要男人陪伴的時代已經過去,她們可以自由地去做她們想做的事
新女性的生活口號是「一切隨意」,她們獨立行動,沉浸在跳舞、喝酒、吸菸和投票中。
這些因素促使她們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緊身衣及價值觀分道揚鑣,並體現在她們的著裝上。
20世紀20年代,對於許多女性來說,身著時裝是一種社會宣言。隨著巴黎引領的時尚潮流,女士們紛紛穿上修身及膝裙,搭配下垂的腰帶。
▲ 新女性充斥著時尚雜誌的版面:經濟獨立的女性,緊跟最新的時尚和技術
無拘無束的時髦女孩形象很吸引人,但實際上只適合極少數女性。雖然許多人穿著流行服飾,但大多數人仍然是家庭主婦,或者做著報酬很低的清潔或服務工作。
一些先鋒女性為女性獲得更大的自由鋪平了道路。但總的來說,公眾對時髦女郎的反應是負面的。
人們普遍認為,「好」女人就是那些反對摩登女郎的人,也就是那種最希望結婚、生兒育女、成為家庭主婦、把自己的錢完全用來造福家庭的女人。
這十年間,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社會變化是同性戀群體的發聲。
20世紀20年代,雖然同性戀還未被社會完全接受,但已變成了顯性事物。紐約、羅馬、倫敦、柏林和巴黎都站在維護同性戀權利的最前線。
▲ 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威廉·海恩斯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他不是唯一一個,20世紀20年代有一大批受歡迎的男演員和女演員都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不幸的是,這種相對自由的氛圍並沒有持續下去,而是在保守的20世紀30年代消失了。
20世紀20年代給人們的印象通常是歡樂、飲酒和性自由,儘管這僅對一些人來說是事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富人和中上層階級享受的繁榮並沒有延伸到工人階級。超過40%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非裔美國人從南方農場向北方城市大規模移民,加上黑人文藝復興帶來了黑人文化的更大影響力,使種族主義急劇抬頭。
成群結隊的美國白人加入了三K黨,在他們看來,三K黨信奉的是純粹的美國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正被時髦而世故的城市居民遺忘。
▲ 三K黨一個新成員的入會儀式,出自20世紀早期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
反移民言論猖獗,導致了1924年《國家起源法》的通過,該法案對一些人(如亞洲人和東歐人)進入美國實施了限制。
蓬勃發展的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技術突飛猛進、文化勃興的時代,但也是一個一分為二的十年:
它劃分出了窮人和富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黑人和白人、新女性和傳統女性。
當人們徹夜不眠地在夜總會和地下酒吧跳舞時,表面之下的種種分歧正把這個國家一分為二。
然而,這些人都無法預測的是,當20世紀30年代和大蕭條來臨時,他們的世界將如何崩潰。
本文內容摘選自《大蕭條(1929—1933)》,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減
「螢火蟲」書系
《大蕭條(1929—1933)》
[英] 凱薩琳·馬什 編著
定價:6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9
內容簡介:1929年10月24日,美國遭受了災難性打擊。不是因為炸彈襲擊,也不是因為自然災害——儘管兩者在接下來的 15年裡都發生了——而是因為至今為止全球*規模的股市崩盤。就是在這個「黑色星期四」,大蕭條開始了。
本書告訴我們,大蕭條並不是憑空降臨的,它展示了奢華繁榮的20年代,揭示了股票崩盤、銀行倒閉所引發的混亂,還有那些試圖阻止這場災難的關鍵人物,以及德國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獨裁者的崛起,並且探討了後人是如何記述這段歷史的。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的高度繁榮到迅速蕭條的歷史,對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原標題:《浮華背後,還原一個真實的「咆哮的20年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