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聖人」,人們會賦予高大上的色彩。後世認為「德才全備謂之聖人」,然而古人認為「聖人無全能」(見《列子天瑞第一》),「聖人無名」(見《莊子逍遙遊》)。那「聖人」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黃帝陰符經》:「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這段話是說,人的天性有靈巧和笨拙的區分,可以不顯現出來。人體九竅活動的正與邪,主要在於耳、目、口(一說在於人是機、性、情,即心機、性格、情感情緒),可活動可安靜。火生於木材之上,火災發生一定會燒毀木材,也會招致被水澆滅;奸佞生在國家之中,時勢變動一定會使國家潰亡,奸佞也會潰敗。知道了這些道理並進行修行,這樣的人稱之為「聖人」。聖,古義為通達。「聖人」即通達之人,通人情達天理之人。
《德道經》中描述「聖人」的樣子是,「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是說「聖人」總是沒有私心,以百姓之想為想,統治天下與百姓和順相處,使民心歸於渾厚質樸。還說「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意思是「聖人」通達,不彰顯自己卻聲名遠播,順自然規律行事而成功。這個「聖人」與《黃帝陰符經》的「聖人」是一脈相承的,是黃老道家的「聖人」。只是「聖人」未必是君王,而君王必須是「聖人」。
《文子》又進一步解讀「聖人」。「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見《道原篇》),即「聖人」不記得治理他人,而著重於自身的修行。「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見《守虛篇》),即「聖人」因時就勢而安置其所處位置,當於世事而樂於其事業。
如此看來,「聖人」是不好做的,必須有很高的修行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