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因為詳細報導吹哨者身份,面臨強烈指責。(Getty Images)
保護告密者與維護公眾知的權利,孰輕孰重?引發川普總統"電話門"風暴的"吹哨者"到底是誰?
川普總統與烏克蘭總統的電話交談引起投訴和彈劾行動,而"紐約時報"透露告密者是曾派駐白宮的中央情報局人員,也是歐洲事務和烏克蘭政治情況專家,使本尊呼之欲出,結果引發爭議和論戰。
律師批評這種報導危害當事人的人身和職業安全,社群媒體也湧現退報聲浪,甚至要求"紐時"總編輯辭職"謝罪"。
西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歇爾說,"紐約時報"陷入新聞機構典型的道德難題,必須在兩種對立的道德標準之間做取捨,一種是"尋求事實和報導",另一種是"儘可能減少損害,包括保護消息來源,防止他們碰到危險"。
有些人認為符合"紐時"描述的人寥寥可數,可能對其構成危害。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季特林則認為告密者必定知道出面投訴難免風險,也會採取防範措施,而且在當前政治環境,如果中情局未能保護他,肯定會有人頭落地。
網絡上的極右派業餘偵探則忙著想揪出這個川普所謂的"叛國細作",他們的猜測有如亂槍打鳥,充滿陰謀論,經常與現實完全脫節,躺著中槍的人不計其數,包括川普的女婿庫許納和副總統潘斯。
有人懸賞5萬元"緝兇",有人宣稱分析顯示投訴文件出自一個"極有組織"的團隊,還有人宣稱告密者只是聽命行事,幕後主使的是鼓吹左翼思想的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資助的龐大作業。
一些網絡評論和匿名貼文宣稱川普的怒氣,促使他們展開行動;這些貼文包括呼籲發動"地毯式轟炸",以及"站起來,你們的總統要求你們協助"。
在經常帶有種族主義、仇視女性和粗野色彩的謠言推波助瀾下,網絡平臺最極端角落充斥著對告密者的人肉搜索,並蔓延到保守派新聞網站、電臺節目和電視廣播。
這種狂熱顯示媒體和網絡已變得黨派立場如何兩極化,也預示可能席捲即將來臨的彈劾公聽會和大選的網絡資訊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