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是我們這裡最靠譜的,工作交給她大家都放心」「XX可真是妥帖,中秋團圓宴上,她連侄兒第一次領回來的女朋友不吃香菜這點小事情都照顧到了」……
無論是職場中還是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是不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然而,被貼上「靠譜」「妥帖」這些標籤的他們,卻往往會被「疲乏感」擊倒。身邊人對他們的誇讚、信任甚至是依賴,框住了他們的生活,令其促使著自己不斷追求更完美的「下一次」,精疲力竭。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三科隋毓秀主任表示,在白領中,這種「疲乏感」越來越普遍,精英型人才尤甚。
圖文無關
做一個各方滿意的策劃案,執行一個策劃案,哪個累?還真難說。體力上的累,看得見,易緩解;心理上的累,徹底解決問題之前,白天深夜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認識一個朋友,最近正接手策劃一場大型活動。發了條朋友圈,就兩字,心累。關心之,吐槽:「各種抓破了腦袋想方案,還得考慮能否實現,有沒有可能出現最壞的情況,萬一出現後有什麼措施可以解決,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到。戶外活動,晴天雨天還要做不同預案,千頭萬緒。」
朋友沒經驗嗎?沒創意沒人脈嗎?從業數十年,這類活動,大大小小不知經歷多少,因為其工作妥帖,領導剛給她升了職。按說一切駕輕就熟,怎麼還這麼心累?
其實,妥帖是什麼?妥帖是因為你把所有的細節都想到。
隋主任表示,體力勞動的累,是我們看得見的,但是疲乏感,更多源於心理上的壓力,其實這在白領中間非常常見。任何事情,來之前對它的預期,來之後對它的籌劃,實施中間每一個方案的預設……當形成這種嚴密的籌劃模式之後,會獲益什麼?除了物質上的獎賞,每個人都會跟你說,這個事情你做得非常周到。精神上受到肯定之後,你會把這個行為模式固化下來。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或者以前可能會覺得是小事情,船到橋頭自然直,用不著那麼籌劃,但就是因為既往的這種統籌受到了鼓勵,那麼就會把這種被鼓勵的行為擴大化,擴大到每一個細節,每件事。
「的確,一旦進入這個循環以後,把握不好適度的問題,人很難獲得釋放。其實我們很多後期抑鬱問題的發作,就是早期的一個認知模式的問題。」 隋主任表示,這些認知模式它並不是在早期就出現弊端的,在早期其實是獲益的。因為你的妥帖靠譜,更多的事情給你,更難的事也交給你,框子就越來越大之後,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沒有適當的調試,你不再能夠達到你所期望的那個要求了,自責了,開始覺得能力不如以前,拖累了全組,拖了整個團隊……你就會「崩」掉。而往往到這個時間段,人已經進入中年或者中年以後了,整個軀體狀況下降,在精神領域同樣也存在「適度」這個問題。
「你要認識到,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優勢,不能按既往來要求和衡量自己。內心的衝突少了,情緒反應就比較容易緩解。」隋主任說,很多困於情緒的白領,在別人眼中「事事都好」,吃穿不愁,工作上也挺順利,愁什麼呢?愁的不是實際生活,愁的是自己想要達到的要求和自己水平與能力的差距,或者周圍環境不能夠烘託出自己的水平。把握不好「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度」,就會滑向抑鬱的邊緣。
圖文無關
精神病學家K.Jasper說:理解極端是理解常態的鑰匙,而不是相反。你理解了精神疾病,才能夠順藤摸瓜,知道一些問題,首先可以糾正自己,其次可以告訴某些正走在路上的病人,應該在哪個階段止住。再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遇到同樣的情況,你怎樣抑制自己的思維,不走向極端。
這個方法對白領的「疲乏感」同樣有效,你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到這個極限點之後,你就不能再承受更多了。「疲乏感」會給我們怎樣的預警呢?
累,不想動,什麼事也不想幹;以前一件事很快能做完,現在動力特別差;早上起來,首先想到的就是:「唉,又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就要想一想,除了這種身體疲勞的感覺,情緒上面有沒有大的波動,飲食,體重等有沒有大的改變。
這種極其疲乏的感覺,導致動力的不足。疲乏感,可以是具體身體狀況的體現,也是情緒問題的預警,所以不要太忽略它。在某種程度上,疲乏感也是提醒我們需要進行調適,疲乏感剛出現的時候,身體還是有代償(當某個器官的組織發生病變時,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來代替補償它的功能)的,我們可以通過調適來進行改善,譬如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文章或書籍,舒緩心理進而調適生理。如果過了這個階段,就很難「剎車」了。
除了心理調適,隋主任還給「疲乏感」開出了一份「運動處方」。
一天一個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 不是那種閒適的,散散步之類的運動,心率一定要達到一分鐘一百次以上,才能真正調動起肌體的相應反應。
遊泳 最近國外雜誌報導,一個重度抑鬱患者,通過在公共區域遊泳,病情痊癒了。雖然是個例,不具備普遍性,但也充分說明運動對情緒調適的影響。
軀體健康與精神健康之間有明顯的聯繫,運動處方對於情緒的改善,有生物學基礎。
運動處方非常重要,但是在日常中,始動困難,持久困難。21天養成一個習慣,在運動面前往往都敗下陣來。隋主任笑稱,「如果能把我們對於健康的認識,特別是早期健康認識,提升到『我不運動就得去醫院了,就得花錢買藥吃了』的程度,就能夠引起重視了。@所有人,別把『沒事,還行』掛在嘴上,趕緊動起來吧。」
來源|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王睿
揚晚君特選(戳下方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