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接觸就能將人擊倒的凌空勁是否存在?這篇文章作者從新穎分析了凌空勁的含義以及用途,以及拳勢跟凌空勁的關聯性,或許對你理解凌空勁有所啟發,也歡迎參與討論。
文/唐才良
什麼是凌空勁?簡言之「凌空勁是不用接觸而將人擊倒的功夫」。
[百度]凌空勁條目:「不僅僅是太極拳推手勁法術語所僅有的功夫,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高級技擊術,不用接觸而將人擊倒。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捍散散手合編》云:「此勁異常奧妙,近於神秘,而非目見者所能信,實乃一種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被發者必須先明沾黏等勁,……否則發者仍無效。此勁雖奧妙莫測,但學者不必深求,僅作進戲觀可耳」。 根據最基本物理學原理,這種所謂的凌空勁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們所見的凌空勁大多是兩種情況,一是為了宣傳而搞的表演,必須相互配合好,才有觀賞性。二是受術者心理因素不強等自身因素而導致的跌倒或者受傷,和施術者的關係不大,就象當人或動物受到驚嚇而表現出來的異常情況一樣。因此,凌空勁根本不存在,更不應作為習武者所追求的目標!」
儘管[百度]等說得很清楚:「這種所謂的凌空勁是根本不存在的」,「僅作遊戲可耳」,但許多人仍然深信不疑,繼續宣揚,擾亂了人們對太極拳的認知,也使武林冒出了不少「大師」和打假「英雄」,熱鬧非凡。下面就聊聊勢與凌空勁究竟是什麼。
古人對「勢」的解釋,勢,古字作「埶」,字形從「坴」從「丸」,「坴」為高土墩,「丸」為圓球,字面意象是圓球處於土墩的斜面即將滾落的情形。《孫子兵法》所說的「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物理學的勢(potential),也稱做「位」,是一種能量概念。勢能是狀態量,又稱作位能。在保守場裡,把一個單位質點(如重力場中的單位質量,靜電場中的單位正電荷)從場中的某一點A移到參考點,場力所作的功是一個定值。也就是說,在保守場中,單位質點在A點與參考點的勢能之差是一定的,人們把這個勢能差定義為保守場中A點的「勢」。 勢能(potential energy)是儲存於一個系統內的能量,也可以釋放或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勢,是一種力量,勢又指某種影響力,如權勢、地勢、山勢、勢力等。在《孫子兵法》裡還有一段話:「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是歷來兵家所看重的第一要素,苦心營勢,以求一戰而勝,所以有勢破如竹之說。也可通過各種方法營造一種有利於預期的事態演變的趨勢、大勢,稱之為謀勢、集勢、蓄勢或造勢。憑藉業已具備的趨勢而推進,則稱之為借勢、乘勢、順勢、任勢……
上面關於勢的註解也許太專業,不易明白,我用通俗直白的話來聊天。
西方有達摩克利斯劍的故事,中國《史記·袁盎傳》也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說法,兩者都是關於勢的很好註解,都會提到「系統」、「位差」、「勢」、「勢能」、「機」、以及「勢能轉化為動能」等名詞。「坐不垂堂」的意思是有錢人不要坐在屋簷下,以免被墜瓦擊中。因為屋上瓦片與地面有位差(勢),具有向下掉落的能力(勢能),萬一瓦片被刮落下來,得機得勢,勢能就轉化為動能,砸在頭上會造成傷害。但如果瓦片在地上,與人的位差為零,無勢則不為害;人不坐在垂堂下,與瓦片不相關連(不是系統)就不為害;沒有機會(如颳風)瓦片不動,即有勢無機也不為害;能防護瓦片的墜落,去其勢能也可不為害;瓦墜落時用手引進落空,化解其動能也不為害。這就是勢、勢能與動能轉換的關係。
武術須有「勢」,如「式須有勢」「勢中藏式」,可以說「無勢不成拳,拳無勢則操」。勢大都是一個系統內施動者A與受動者B之間存在「位差」(B也可是假想敵),「位差」就是勢,使施動者有了推動或影響事態運行的影響力即勢能,如有機會可轉化為動能。 比如「沾黏連隨,捨己從人」,「曲伸開合聽自由」,「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等,都是努力縮小與對手的位差,壓縮對方的勢,不讓對方得勢;而「掤捋擠按 採挒肘靠」,「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等,是製造、利用兩者位勢差,以得機得勢戰勝對手;又如「彈抖勁」「如錢投鼓,如球撞壁還」「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等,是化解對手的動能,並蓄勢獲彈性勢能,得勢得機時,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將對手擊敗。這些勢、勢能的運用都可在動力學內去研究。
明代唐順之在《武編》中說:「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作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故拳家不可拘泥裡外圈長短打之說,要須完備透曉,乃為作手技」。
武術的造勢(營勢):「如奪位放人」「乘虛而襲,乘襲而擊」「顧前盼後,直踏中門,以奪其位,者奔中心,搶佔有利方位」,「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逢閃必打,得機得勢,得手必發」,「發則如電閃雷,意欲擊透其骨入其臟腑」等等。借勢:「順勢斜化」,「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不必刻意求來勢,沾手即引,順勢即發」等等。借勢也可造勢,化變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
勢的含意相當豐富,勢的分析現在已超出物理學的範疇,而廣泛應用於化學、生物、經濟、社會等各種領域。武術的拳勢雖然大都屬於動力學,而唐順之所說的「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驚」其實上已經是心理態勢,拳術中「神透、意透、勁透、目透,意達數尺之外」,「驚法」,「喝聲打上下頭虛」,以及楊少侯打人哼哈時的臉部表情,已超出物理學範疇,是心理意念在武術中的運用,這說明心理態勢在武術中很重要,同樣可營造有利於預期的事態演變的趨勢、大勢。所以武術也應該研究心理上的謀勢造勢。
金仁霖老師對楊門太極拳要求:「規規矩矩,堂堂正正,浩浩蕩蕩」,因此二水對一多廬學員注重從形勢、意氣、神情三方面進行考核。其中「形勢」「規規矩矩,堂堂正正」是側重於形的物理態勢;「意氣精神,浩浩蕩蕩」是精神狀態,側重於心理態勢。
凌空勁「勢」的作用,不屬於物理的勢,是心理態勢,但是我們不妨仍然借用物理學的勢與勢能的概念,從心理的角度對凌空勁作一解析。凌空勁表象上看是「勢」「勢能」在作用,但這「勢」只是心理異常引起行為怪異,是由「位差」產生的一種「影響力」,造成心理態勢的變化。由於人們缺少對「拳勢」與「勢能」的了解,因而對凌空勁迷惑不解。
凌空勁需要位差,無位差則不成凌空勁,但這位差不是身體形的位差,而是心理位差。也就是說,施術者與受術者須是一個系統(師徒關係),兩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即學生們在「大師」面前有心理落差,而「大師」對其學生居高臨下具有「位勢高度」,位勢高度越高,對學生們的影響力越強,才會出現在不接觸身體的情況下,學生們形似醉鬼,東歪西倒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大師」對其學生不具有心理上的位勢高度,那麼就不可能產生凌空勁的效果。就如閆芳對李經梧發不了凌空勁,因為她對老師不具有位勢高度。
所以說「凌空勁」是建立在特定人員(如其信徒及敏感體質者)之間心理位勢差的基礎上,並不建立在對敵(或非特定人員)的基礎上,因此沒有任何武術的意義,只能用於表演或遊戲。
為了證明「凌空勁」是心理位差引發的異常現象,不妨讓幾個推手功夫與閆芳相仿的人,甚至像徐曉冬這樣的楞頭楞腦的人來與她試手,他們對閆芳沒有心理位差,可以斷定她是無法表演「凌空勁」的,這也是閆芳至今不敢應戰徐曉冬的原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也曾風行過「凌空勁」,可是兩位發凌空勁的名家,卻在濮冰如,褚桂亭,顧留馨等武術家面前,連表演的膽量都沒有,怎麼能談得上凌空勁。
武術也強調「與敵狹路相逢勇者勝」「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膽欲大而心欲小」等提振精神與意志力的教誨,因此 不管人的武藝如何,首先不能膽怯,心理上不能有落差。不僅心理上不能落於敵之下風,而且精神上還要有壓倒敵人的氣魄。當然這都是物理學之外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