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8日起,臺灣舉行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儀式」,即「三月瘋媽祖」。
這可是臺灣民間規模最盛大、動員力最強的慶典活動,亦堪稱世界級的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4月17日,九天八夜的媽祖繞境進香儀式結束。
同一天,郭臺銘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黨內初選。
郭臺銘表示:
有人說,都什麼年代了,而且郭臺銘旗下鴻海集團從事的是科技產品製造,怎麼還模仿搞「君權神授」這一套迷信忽悠?
1
媽祖信仰起源於宋代的福建莆田湄洲地區,其原型是當地女子林默為民治病、海上救人的故事,宣揚「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
因為受外來民族金朝的壓迫,宋朝試圖在海上尋找出路。出海會遇到很多未知的風險,需要藉助信仰的力量。
媽祖是由民間自發形成的信仰形式,天然地對一般民眾更有吸引力。
於是,南宋時,朝廷正式給予媽祖信仰官方認可,以「通天神女」的身份建廟祭祀,獲賜「靈惠妃」稱號。
從夫人升格為王妃,媽祖完成了從地方神到全國女神的轉變。
也是從南宋開始,歷朝歷代的政府都注意到媽祖信仰對「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逐步將媽祖納入官方信仰體系之中,持續對媽祖進行「敕封」。
即使是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因為將江南的物資運到首都大都必須走海路,所以大海掌握著元朝的命運,因而元朝也尊媽祖為特別的神。
到明代的時候,媽祖已從「神女」被朝廷加封至「天妃」。中國沿海的各個地方都設置了祭祀媽祖的廟宇。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媽祖信仰走出國門,隨著船隊擴展到了東南亞、琉球、日本等地。
在清朝將臺灣收入版圖的過程中,康熙認為媽祖守護清朝艦船有功,將媽祖從「天妃」再升一格被封為「天后」,而媽祖和孔子等一起被尊為「春秋諭祭」之神,列入國家祀典。
這意味著,媽祖從一位天之配偶神,一躍而成為可與皇后相匹敵的最高地位的女神。
2009年9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2016年,發揮媽祖文化作用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服務於「一帶一路」倡議。
時至今日,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有上萬座媽祖分靈廟,信眾達3億多人,其中,臺灣地區有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信奉媽祖,約有上千座媽祖廟宇。
幾乎臺灣所有政治人物都對媽祖廟宇非常尊重,通過參拜各地廟宇、參加宗教活動來向信眾示好,提升知名度,尋求民眾認同——這形成了頗具臺灣特色的「媽祖政治學」。
在2016年地區領導人競選過程中,星雲大師稱蔡英文是「媽祖婆」,引來了極大的爭議,以致於星雲大師後來不得不出面澄清。
可以說,不管黨派之間或候選人之間,有哪些不同的宗旨和主張,但所有黨派和候選人,都會共同尊奉媽祖。
所以,當郭臺銘說是「媽祖託夢」讓他出來競選,是符合臺灣「媽祖政治學」的語境和路徑的,毫無違和感。
即,在島內幾乎人人相信和尊崇的媽祖面前,遵循媽祖指示行事,是天經地義的做法。
就算有人表示異議,也不敢質疑「媽祖託夢」這種說法的本身。例如,競選對手朱立倫說:
「媽祖會託夢給每個人,
但媽祖託夢給你只會講一句話,叫你多做好事、善事,多幫助別人。
不會託夢給我叫我出來參選。」
2
對於「非媽祖信徒」,則無法理解郭臺銘為什麼一定用「媽祖託夢」的說辭。
你不能以「人民的名義」、「我可以搞好經濟」、「讓我們再次偉大」之類的說法,而非要用「媽祖託夢」一說呢?哪怕你真真切切聽到了媽祖在夢中的囑託。
在郭臺銘看來,不走尋常路才能提高事情成功的機率,用簡化的策略才能抵禦紛繁蕪雜、千頭萬緒的現實困擾。
在鴻海集團,公開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郭臺銘對一個員工說,把一堵牆拆掉。員工告訴他,那是一堵承重牆,拆不得的。但他不管。
於是,員工可以答應郭臺銘,好的,我馬上拆。但是,他不會去真拆,因為真拆了房子就會倒。
又過了幾天,郭臺銘看到牆還沒拆掉,催促該員工。而員工再次搪塞過去。
在郭臺銘三番五次地強烈要求下,最後,員工說:好啊,是你讓我拆的,你要記住,是你讓我拆的。
接著,他就可以把這面牆給拆了。拆了之後,房子自然也就倒了。
郭臺銘看到此狀,就會問:房子怎麼倒了?員工就會對他說:董事長,是你讓我拆的,我早就說這是個承重牆。
郭臺銘這時說:我讓你拆,你就拆,那我現在讓你跳樓,你跳不跳?
在這個故事中,你會看到一個蠻不講理的霸道總裁形象。但是,這個故事並不是私底下講的笑話,而是在公司從上到下都公開的段子。
那麼,為什麼郭臺銘不介意員工們這樣取笑他,甚至還允許這種笑話到處傳播呢?
因為他有底氣——就是鴻海集團發展得非常好,事實勝於雄辯。那麼,公司內散播著「郭臺銘不講理」之類的故事時,就是間接在印證郭臺銘「霸道有方」,用非常規方法取得了成功。
這樣,違背常理的做法變成了郭臺銘的「魔力特點」,繼而增強其個人魅力。他將13世紀的蒙古徵服者視為偶像,長年在右手腕戴上一串從成吉思汗廟請來的念珠。
說回「媽祖託夢」,郭臺銘也是用這種貌似不合常理的說法,來宣布他參選動向,用話題性來增加了他的受關注度。
在郭臺銘宣布參選之前一天的4月16日,他在2019印太安全對話研討會舉手提問:
民進黨籍的蕭美琴抽象簡略地回答後,郭臺銘欲再追問,便遭主持人以時間關係為由阻止。
隨後,他勃然大怒、從會場中拂袖而去,揚言:
在被問道為何如此生氣時,郭臺銘給出的答案竟是蕭美琴「回答問題的時候,沒有看著我的眼睛」。
無論是鴻海內部的「拆牆」故事,還是為一個眼神而暴怒,都在塑造著郭臺銘「霸道強勢」的人設。
整個臺灣就如同一艘出海捕魚的漁船,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風浪。「媽祖託夢」一說,其實是郭臺銘應對複雜狀況的一種策略,他用這個信念來屏蔽掉複雜性陷阱。
而「強勢霸道」的人設,則持續釋放出「郭臺銘能擺平」的信號,告知世人,他能在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把舵前行。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距離高調宣布退居幕後不足半年的郭臺銘,突然興奮起來,決定再度延遲退休,因為在他看來,機會來了。
事實上在2009年之前,富士康雖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但是生產的東西比較低端,而且它在全球的優勢不是很明顯。
十年後的今天,全世界最高端的IT產品都由它生產,它在世界製造業中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其實就是抓住了2008—2009年由危機產生的機會。
郭臺銘常說:
「阿里山神木的種子在3000年前已經埋下,今天不過是看到當年註定的結果。」他能把握住這次「媽祖託夢」的機會嗎?
撩長老,加微信
wavel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