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中科院研究生被殺案,被告人周凱旋在1月13日被執行死刑。被害人謝雕媽媽告訴記者,1月13日下午接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的電話,法官告知被告人周凱旋已經被執行死刑。
從被害人父母角度來看,只不過是了了自己的心頭的執念,也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報仇」。但是,被告就算死千次萬次,也無法彌補被害人父母心頭的裂痕,這種傷害會給他們造成一生的痛。被害人更是無辜,在最美好的年紀被同窗殺害,他本該有更多的人生體驗,可以看更多風景,嘗更多美食,有機會過最普通的每一天,卻因為一把刀永遠停留在那個夏天。
本案來看,兇手作案手段極為兇殘,典型的有預謀的故意殺人案,而且行兇的本源僅僅是兩年前一場遊戲的小口角,引發了赤裸裸的嫉妒心,加上兇手多年的不如意集中爆發,戾氣爆棚,最終引發血案。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背景,廢除死刑的意義是什麼?單純的少殺慎殺保護兇手生命嗎?
以前曾看到一個故事,說人死之後萬事皆空,那又何必舉行葬禮呢,找個地方一埋,塵歸塵土歸土。 然後有人回答,人死之後萬事皆空,死人看不到他自己的葬禮,但是還活著的人能看見。葬禮不僅僅是死人的葬禮,也是對生者的告慰和撫慰,使逝者安息,生者不再悲罔。
死刑其實也是如此。當罪者犯下大錯,即使給予死刑但是其實也挽不回損失。但是對罪者的死刑卻是對旁觀者的勸誡,死刑告誡者諸多旁觀者莫行惡事,行惡必有報。少一個人行了惡事,死刑就多了一分意義。 死刑的目的不在於懲罰罪者,死刑的意義恰恰是保護所有的生者。
那麼這樣心思縝密的謀劃殺人,誰能有權利饒恕他?廢除死刑只能是空中樓閣!
這個案子太難過了,受害者的媽媽說「他嫉妒他,可是那是他辛辛苦苦打拼的啊,頭髮都熬白了」。真的看的人好心痛,普通家庭培養一個研究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別人辛辛苦苦讀書十幾年,就被他那瘋狂的嫉妒心一刀了結了,什麼人啊!
與死者系高中同學,接受宴請時將對方捅傷身亡,1月13日,中科院研究生遇害案被告人周凱旋被執行死刑。 2018年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研二學生,在為高中同學接風的飯局上,遭對方連捅數刀身亡。據此前報導,在庭審中稱,兩人曾在同學會上發生口角,還有一次是他在微信群發喝可樂照片,被說是炫富。
加上他覺得可能謝嘲諷過他 所以做出這種舉動,而且也不是激情殺人,郵寄匕首顯然已經是蓄謀已久,周肯定已經在事發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結局,想法多半是「沒事 他學歷前途比我好多了,就算1換1我還賺了」如此想法催生了邪惡
在行兇現場,第一刀應該是並沒有對謝雕產生致死傷害的 然後周某稍作停頓衝上去補刀 我想說的是,他們周圍真的是有很多人,如果如果,周圍的人在第一刀之後攔住兇手並立馬報警並且救人,一條鮮活的生命是不是不會由此凋謝,結果是不是會有所不同。 當然,我也承認,如果是我在場,我也很有可能被當場嚇到,大腦完全僵住不知道去做什麼也不敢去做什麼,我感覺很多人都會這樣。
最後:考上大學後,就要刻意地控制攀比心態。為了提高學業成績,從幼兒園比小紅花開始到高中畢業,父母和老師一直在刻意培養競爭攀比的觀念,使得我們的快樂不是來源於自己獲得了多少絕對的進步,而是來源於在量化的分數上把周圍的人比下去的滿足感。這種心理的一個副作用就是極度的內卷,另一個副作用就是,身邊的人超過自己尤其是曾經落後自己的反超自己時,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反差甚至是嫉恨。
這種長期的病態心理會帶來失眠、情緒低落、放縱熬夜這些負面的行為,不僅對身體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嚴重的還會產生像周凱旋這種極端的行為。尤其是上大學後,在網際網路中,不僅比成績,更會比家庭條件、專業、感情、興趣愛好等,如果還是這種一心想把別人踩在腳下的思想,那就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