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跡職場江湖多年,總有些不甘心和遺憾,一直索繞在潛意識裡揮不去。捫心自問:這麼多年,你的目標實現了嗎?
一朝入職心潮澎湃壯懷激烈又一朝前途迷茫望穿雙眼回頭看卻是不歸路。
折騰來折騰去,終於,每個人都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我們安心了。
改變自己,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勇氣,是啊,這個被討厭的勇氣。多少人失去了它。這曾經是我一直在心裡尋找的東西,當我看到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我被擊中了。
很多人都在尋找幸福,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喜歡自己的人越多越好。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永遠得不到自由。不害怕被別人討厭,我們就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所以,被討厭的勇氣正是擁有幸福生活的關鍵。
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和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童年的阿德勒長得又矮又醜,而且體弱多病,從小就不受父母喜歡。小時候還出過車禍,生過幾次大病,好幾次差點死掉。阿德勒的童年是在死亡和自卑的陰影下度過的。這段經歷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心理學思想。
阿德勒非常重視自我的價值和影響力,認為決定人們生活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行為背後的目的。所以他又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兩位日本作者撰寫,一位叫巖見一郎,研究心理學的專家。同時也為日本青年人做過心理輔導。另一位作者叫古鶴史健,出版過多部暢銷書,在這本書裡,他們讓一位煩惱纏身的年輕人去拜訪一位智慧的哲學家,通過兩人的對話來闡釋阿德勒心理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應用。這本書不僅探討了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還提供了不少解決方法。《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他是2014年日本亞馬遜的銷售冠軍,還在2017年被改編成日劇在富士電視臺播放。這本書在國內也獲得許多心理諮詢師的推薦。如果你被自卑感或其他人際關系所困憂,相信它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啟發。
下面,我們從三個部分一起來看看這本書的重點。
一、如何用勇氣主宰人生?二、如何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三、勇氣來自何處?如何用勇氣主宰人生?
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只要有勇氣,現在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獲取幸福。勇氣,是解決生活中一切煩惱的基礎。他的觀點很有顛覆性,因為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是被過去的經歷決定的,網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童年陰影會不會伴隨一生?一萬多個回答裡,大多數人用親身經歷表示童年受到的傷害還在影響現在的自己,這種觀點也被稱為「原因論」,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
現在也被許多人接受。但是阿德勒完全否定原因論,他認為,如果現在的生活真的由過去的經歷決定,那它必然無法改變。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穿越時間去改變已經成為事實的過去或者是讓自己免於受傷。另外,原因論也沒法解釋一個事實:許多人在小時侯也經歷過痛苦的事情,但是長大之後並沒有出現心理問題。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兄弟,他們的母親很早去世,父親天天喝酒,也不關心兄弟倆,於是,哥哥奮發圖強,弟弟自甘墮落。過了十幾年,哥哥已經成為成功人士,弟弟卻因為酒後傷人被關進了監獄。
有記者採訪他們,問是什麼讓他們現在這樣的人呢?兄弟倆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攤上這樣一個父親,不這樣又能怎樣呢?現實中我們也經常遇到的問題,成長經歷相似的人性格卻完全不同。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樂觀,有的悲觀。中國有名俗話,一樣米養百樣人。就是形容這種情況。這是為什麼呢?阿德勒認為,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客觀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主觀看法。同樣是口渴時候看到半杯水,有的人會歡呼,啊!幸好有半杯水!有的人可能會嘆氣,怎麼只有半杯水啊?我們以為是這半杯水讓自己高興或者失望,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主觀上怎麼看待這半杯水。
因此,只要我們改變看法,生活自然會發生改變。阿德勒從這一點出發,得出了解釋人們行為的另一套理論,目的論。
目的論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現在有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我們主動選擇了現在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努力學習是為了好成績,努力工作是為了多賺錢。但阿德勒的目的論涵蓋面更廣,在他看來,一切行為都是被某種目的驅動,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味到這種目的存在而已。
比如,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服務員打翻了你的飲料。你發火了。可能你說,我真的沒有什麼目的啊,實在是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那請想像一下:如果打翻飲料的是你的老闆,你會發火嗎?應該不會吧。所以,看起來無法掌控的情緒,其實也是受控制的。
我們對服務員發怒,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儘快道歉,發火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而已。當成老闆,我們壓根不想讓他道歉,當然我們就不會發脾氣了。又比如,有的人因為小時候父母老吵而留下童年陰影。從此對結婚產生恐懼不願意和人交往,阿德勒從來不否認糟糕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況,但是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擺脫負面影響,就可以選擇不去受影響。如果他現在依然無法與人交往,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背後一定有著其它目的。
這看起來怎麼都有點兒不近人情。我都這麼痛苦了,為什麼還要這麼折磨自己呢?阿德勒說,這裡面理由有很多,可能是他害怕與人交往之後被人傷害,也可能是他習慣了單身狀態,對於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有些不安,所以乾脆選擇逃避。總之,無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一切行為背後有著自身的目的,而這樣的目的最終讓我們選擇了現在的生活。過去的經歷雖然對現在有影響,但歸根到底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還是我們自己。這種觀點聽起來讓人有些不爽,好象造成的所有這些痛苦都是自作自受。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雖然把生活的問題都歸結在別人頭上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好壞都取決於別人,這是多麼悲慘啊!
我們想盡了各種方法去改善、改變自己的問題,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在找到方法之前,我們要問自己:想不想改變?而邁出這一步的關鍵在於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承認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只有勇敢的做到,才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最終改變生活。
具體要怎麼改變呢?
阿德勒認為,生活中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而擺脫煩惱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改變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
如何用勇氣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
你可能會有疑問,雖然人際關係是會帶來種種煩惱,但生活中也有其他各種煩惱啊!比如有個人煩惱:掙的不夠多,身高不夠高,這些和人際關係無關吧?但是,在阿德勒看來,你煩惱錢太少,是因為你有攀比心,另一個方面,生活在社會中,你需要用金錢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都屬於人際關係的範疇。一個人跑到山裡隱居種地,既沒什麼人好比較,吃穿住行都能自給自足,當然也沒金錢的煩惱了。身高問題,更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和別人比身高,又怎麼會煩惱身高不夠呢?阿德勒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得出了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的結論。
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際關係煩惱都是由:自卑感和認可欲造成的。下面我就從兩個角度出發,介紹如何通過勇氣,尤其是被討厭的勇氣來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先說自卑感,阿德勒認為,自卑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更加理想的自己以及一個更希望達到的目標。當我們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卑。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有著積極的一面,因為它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比如一個作家認為自己寫的不夠好,於是他作了很多努力,提高寫作水平,最終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這就是一件好事,但是積極自卑感的前提,是我們的比較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換句話說,我們想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而不是比別人好。但是如果我們總跟別人比,就會把對方看成敵人,既然是敵人,對方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去嘲諷攻擊甚至陷害自己。於是,人際關係變成勾心鬥多角,讓人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的身邊也仿佛全是敵人。 這種心態當然會帶來許多煩惱。
自卑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會把自己的不足當作無法成功的藉口,比如同樣因為學歷不高而自卑,有的人在工作中加倍努力,去彌補工作中的短板,而有的人會把學歷不高當藉口,覺得: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怎麼努力也沒用,乾脆自暴自棄,放棄努力。怎麼消除自卑感呢?其實在阿德勒看來,因為能力不足而自卑這很正常,不需要消除自卑。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生活中各種煩惱的來源並不在於能力的不足,而是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擔責任,只要有勇氣承認,一切問題都來源於自己,不害怕改變帶來的痛苦和挫折,我們就能讓自卑感成為進步的動力。
接下來說一說另一個更常見的煩惱來源:認可欲。小時候我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長大了,我們希望得到同事和朋友的認可,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有。但是阿德勒堅決反對認可欲,在他看來,認可欲的本質就是滿足他人對我們的期待,為他人而活。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時時在意他人的評價。然後看自己是否符合。但是很多時候你又不能問人家,只能自己瞎猜。這就會帶來各種煩惱,許多人就是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產生了社交恐懼症等心理問題。阿德勒認為,歸根結底,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而是為了自己。如果去追求別人的認可,那就永遠活在別人的一生中,無法體驗真正的樂趣。所以,我們完全不用理會別人的期待,去全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就行。
怎樣做到放棄認可欲為自己而活呢?
阿德勒給出的答案就是:課題分離。
這裡的課題是指在生活各個階段承擔的責任和面對的問題。比如說,上學的時候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學習課題,走入社會之後要面對自己的社會工作課題,成家之後則要面對與伴侶和孩子的家庭課題。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清楚,專注自己的同時,也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阿德勒明確指出,為自己活的另一面就是別人也不為你而活。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比如:員工碰到很厲害的老闆,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得不到表揚,還容易被挑毛病,要怎麼辦呢?
可能很多人會選擇揣磨老闆的心思,去討好他。他說什麼都答應。阿德勒不同意這種作法,他說:老闆喜不喜歡你,那是老闆的課題,你不應該去幹涉。你應該做的就是專注自己的工作課題,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成績。為了這個目標,該和老闆爭論的時候也不要迴避,不能因為擔心老闆的批評就逃避衝突。況且一個合格的老闆是歡迎員工為了工作和自己爭論的。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因為和老闆衝突,老闆加倍刁難自己,讓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那又怎麼辦呢?這時,當然你可以考慮換工作,我們換工作的理由並不是老闆不喜歡我,而是我不能發揮自己的工作價值,前者是別人的人生課題,後者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而不是去為了討好別人。
其他方面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下定決心,不去為了別人的期待為自己而活,那就不應該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別人怎麼評價我,這是別人的人生課題。我們不應該幹涉,否則就又變成了追求認可欲。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是人類的天性。想不被別人討厭,就得八面玲瓏的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是一種最不自由的生活,只有我們有勇氣,不追求別人認可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課題分離,回到自由的生活。換句話說,被討厭的勇氣就是我們追求自由的象徵。
生活中各種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煩惱的兩大來源,分別是:自卑感和認可欲。對於自卑感,阿德勒認為,我們要注意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和過去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同時要有勇氣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讓自卑感成為自己努力的動力,而不是不努力的藉口。對於認可欲,阿德勒給出的建議是:課題分離。讓自己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專心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來獲得真正的自由生活。而做到課題分離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勇氣是解決所有困難的基礎,那怎樣才能擁有勇氣?
勇氣來自何處?
勇氣來自「共同體感覺」,所謂「共同體感覺」就是把別人看成自己的夥伴,在為夥伴作貢獻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而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要建立共同體感覺,需要做到三點,分別是:
一、自我接納;二、他者信賴;三、他者貢獻;這裡的他者就是他人的意思,下面介紹各自含義:
先來說自我接納,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我接納就是肯定自己,鼓勵自己。但這並不是自我接納,對自我接納最好的闡述是由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寫的一篇祈禱文,他是這麼說的: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比如,一個員工的性格內向,開會匯報工作的時候很容易緊張,如果他選擇否認現實,認為自己一定能夠不緊張,這反而是件壞事。因為他把注意力都放在監督自己不要緊張之上,這反而讓他無法專注於匯報的內容上。他應該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當眾發言就會緊張這件事。這是無法改變的,然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這是可以改變的事,去努力準備好匯報內容。
再說說他者信賴,在阿德勒這裡,信賴和相信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阿德勒將相信分成兩種:一種是信用,一種是信賴。信用指的是有條件的相信,比如我找銀行拿房子作抵押,借了一百萬,銀行願意借給我錢是因為有房子作抵押這個條件在。阿德勒所說的信賴指的是無條件相信。他認為,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相信別人之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別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夥伴關係。總是擔心被叛,那我們始終在心裡把別人當成敵人,這就無法和別人建立起深厚的關係。比如說一個熱戀中的人,他總擔心戀人被叛自己,還積極地尋找對方不專一的證據,那這樣的關係必然很難持久下去。
一個團隊裡的成員,總擔心別人背地裡搗鬼,那麼這隻團隊也不會有什麼戰鬥力。你可能會疑惑,無條件的相信是很美好,但萬一我還是被別人背叛了怎麼辦?阿德勒是這樣解釋的,首先,並不是讓你信賴所有人,如果你並願意和某個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那當然不必信賴他。只有你想和別人搞好關係的時候,才會去信賴他。其次,就算你被別人背叛了,按照前面課題分離的觀點,背叛你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幹涉,但是和別人建立和諧人際關係,是你的課題,需要你自己負責。所以,你要決定的就是,你還願不願意和這個人繼續發展下去。如果不願意,你可以隨時翦斷這個關係,而這才是你自己的課題。
他者貢獻,指的是我們對他人作出貢獻。在阿德勒看來,許多人的煩惱都在於無法喜歡自己。如果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就能感受到自我價值。從而接納自己,喜歡上自己。但他者貢獻並不等於為他人犧牲自己。比如:最容易理解他者貢獻的就是工作,雖然賺錢是驅使人們工作的重要原因,但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也僅僅學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作者指出,很多富翁,錢一輩子也花不完,他們依然每天忙碌工作。他們的目的不是錢,是為了他者貢獻,進而找到一種社會歸屬感。我的確為別人做了貢獻,但別人從沒感謝過我,甚至從沒認同過我的貢獻,這樣怎麼辦呢?阿德勒:仍然是用「課題分離」的方式處理,別人怎麼看待你的貢獻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幹涉,否則就又變成了追求他人的認可。重要的是你認可自己的貢獻,只要你體驗到你對別人的貢獻感,這就是有價值的。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三者相互聯繫,缺一不可。分清楚哪些能改變的,哪些不能改變的。所以有勇氣去選擇他者信賴,因為做到他者信賴,去別人建立起真誠的夥伴關係。所以才願意為他人做貢獻,因為做到貢獻,體驗到自我價值,於是就能做到自我接納,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承擔起人生自己的責任。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勇氣。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不是過去的細歷,而是我們對各種事物的看法。所以,只要有勇氣不去尋求他人的認可,邁出改變自己的腳步,就一定能夠擺脫煩惱。而生活中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為了擺脫煩惱我們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不要把自卑感當成自己無法成功的藉口。而是要讓自卑感成為努力的動力。同時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用「課題分離」的方式擺脫對他人認可欲的追求,專注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而勇氣來源於自我價值感,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三點在和別人的共同體夥伴關係中體驗到自我價值,最終獲得勇氣。(來源:建國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