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這個事,這幾天越琢磨越覺得悲哀。有一種跳梁小丑竊取大位的感覺。如鯁在喉,還想吐槽兩句。
從來沒有見過像李毅這樣的專家,不僅滿嘴汙言穢語,出口成髒,還缺乏起碼的人文關懷精神,中國四千新冠死者的命,在他嘴裡只能「約等於零」。
可問題是,這麼一個人,卻披著一些大學教授、研究員、所長的名頭,四處發表他那些粗鄙不堪的言論,還被奉為上賓,這真的是斯文掃地,是大學最大的羞辱。
在他的諸多頭銜中,有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儘管研究院方面迅速否定了這個說法,表示「沒有李姓研究員」,但細心的網友發現了一張《在職證明》,顯示在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15日之間,李毅被聘任為重陽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員。
另外有一個身份,他到處亂說,那就是福州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他也自己發過接受聘任書的圖片。雖然網友沒有能進一步找到相關資料,但福州大學方面一直沒有出面否認,更沒有要求李毅撤回這個頭銜。也許,是這所大學缺乏品牌管理意識,任由別人報名頂替?我要是校長,肯定不會允許李毅頂著自己學校的名頭到處招搖。
除此之外,他還頻頻登上各大名校的講臺,儼然一副頂級學術大咖的模樣。隨便截了一張他「學術活動」的圖,大家隨便看一下。
在中山大學「社會學論壇」,他連續做了五十五、五十六兩期演講,主題分別是《美國社會研究方法論革命述評》、《中國社會分層模式》;
在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術報告廳,他作了《國際社會學視角下的中美關係》主題演說;
在貴州大學,他作了「中國復興大戰略」的主題演說;
在清華大學,他與幾十位研究生一起,就「中國社會分層的數位化模型」進行研討,清華人文學院院長還主持了會議;北大也沒有漏網,他曾在燕工MBA班上開講,意氣風發;
在山東大學,他的演講內容是《當今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分析》;此外,諸如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郵電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等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都曾經把他邀為座上賓。包括此次出名的「深圳灣論壇」,也是如此。
不止如此,他還冒充中央某辦副主任、某國家級研究機構副會長等,奇怪的是,這是已經明顯觸犯國家刑法中關於「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有關規定的行為,卻似乎對他而言完全不是問題,沒有受到法律制裁。更奇怪的是,這種一眼即可戳穿的謊言,卻無人批駁。
李毅並沒有什麼學術成就,靠的就是滿嘴胡謅,招搖過市,並且為人十分粗鄙,有人質疑他,他張嘴就把生殖器掛在舌頭上,滿嘴都在問候別人的全家,這種江湖匪氣,與學者應有的風度毫不搭邊。
實際上,要鑑別李毅是不是一個學者很容易,那就是「同行評議」。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比如他號稱「國際社會學就是李毅,李毅就是國際社會學」,如果所言不虛的話,必然會有相對應的研究成果,只要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應當對他有所了解。遺憾的是,在學術圈打聽了一圈,無人知道他是誰,他有什麼研究成果。這不是專家們封閉,而是李毅根本就不是什麼專家。
明明不學無術,卻出沒於大學科研院所,在各種論壇上指點江山,說明了什麼?說明中國的學術圈完全喪失了鑑別能力,淪為了趨炎附勢的名利場。為什麼李毅能夠暢通無阻,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有「旅美社會學者」的頭銜,是現代版的方鴻漸(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克萊登大學這個梗),只要有海外學歷,便另眼相看。方鴻漸當初回國,也是如此,明明不學無術,卻被邀請去做講座,講不出東西來,就侃侃而談梅毒、買春等上不了臺面的東西。
二是自我炒作兇猛,翻看他的個人介紹,各種學術頭銜簡直令人立刻升起了膜拜之心。老老實實做學問,不敵幾個假名頭。中國人相信名頭遠過於相信自己,只要敢吹,哪怕肚子裡沒有一點墨水,都不敢有絲毫的質疑。就像電信詐騙一樣,冒充身份往往很獲得奇效,李毅現象,就是發生在高校裡的「學術詐騙」。
三是還有一種可能,邀請他到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主事者,本身也是不學無術,沒有學術鑑別能力,只是希望藉助這個看起來很有名氣的傢伙,抬高自己的江湖地位。這就是學術圈本身已經名利化,不講學術,只講混不混得了個臉熟。什麼「文章不寫一句空」,什麼「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存在的,只要能出名就行了。
第四,學術考量低於譁眾取寵。李毅講的東西,都是從報紙上、網絡上抄來的,雖然語不驚人死不休,常常發表一些看上去很驚悚的內容,比如「死四千人相當於沒死人」,「到2027年,美國就被我們乾死了」,雖然看上去不符合學術規範,但勝在譁眾取寵,確實已經某些群體的精神鴉片,不容反駁。既然沒有反駁的空間,那就一往無前的正確。
總之,李毅不是這次演說才凸顯出來的,在這之前,他已經幾乎橫掃了整個中國學術界,所向披靡。這是李毅的光榮,卻是大學的恥辱。這種現象,跟他的言論比起來,更值得人們深思。一個國家的學術表現,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思想水準,李毅橫空出世,顯然讓我們的思想和學術露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