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過時了吧,現在中年男女都很猛啊!
綜藝那廂,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劇集這邊,有披荊斬棘的中年熱血番《三叉戟》。
收官豆瓣評分7.9分
人到中年,姐姐們三十而驪,肆意笑淚,青春歸位。
老哥哥們,重回一線,披荊斬棘,熱血重燃!
劉海波
這劇的導演叫劉海波,一個可愛的光頭男人,深耕影視劇近20年。
他聊《三叉戟》,理性持重,隨和自謙。
但對於幕後「三叉戟」——導演劉海波、編劇沈嶸、原著呂錚,他覺得他仨,就是仨臭皮匠。
這回,幕後」三叉戟「最後一戟歸位,聽他聊聊中年那些事,還有中年老哥那些事。那部戲重點放在整個事件的鋪陳上,裡邊有一些諜戰元素,當時是把整體的懸疑感和諜戰感做足。這次拍《三叉戟》,主要
從三個中年老警察的個人出發,從這三個人物出發。
呂錚老師的原著,一上來「三叉戟」的家庭、事業都不如意,稍顯灰暗了一點。前期的時候,呂錚老師把劇本交到沈嶸老師手上,我們一致同意,
劇要朝溫暖的、正能量的方向上走。最開始拿到了小說改編完之後的故事大綱,決定往下推劇本的時候,雖然每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小毛病,但真的深深被三位人物的人格魅力打動了。正劇一開始,「三叉戟」在公安局裡就很有名氣了,只是說這麼多年,這三個人加起來快150歲了,抱著保溫杯,基本上就等著退休了。因為涉及到一個老哥的事,又重新把他們三個抓回到一起來,擰成了一股繩。按照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就很難做到強類型了,那種節奏快、案件的反轉、懸疑感,那種爽感的東西,在這三個人身上蠻難做到的。
因為他們人年紀到那了,各種病在身上,體力也跟不上,爬個牆頭都得歇半天,年輕人一搭手就翻過去了,這老人家可能上了牆頭還得想想能不能跳下去,然後在牆頭喘了半天才敢往下跳。所以我們
主要是講人,把他們在當下力不從心但又披荊斬棘的感覺拍出來,把他們當年的熱血青春的感覺勾出來。裡邊有很多臺詞,比如「老樹開新芽,枯樹開新花!」,還有觀眾說這是一部「披荊斬棘」的中年熱血番。我也是中年人,我們當時是有這個感覺的,他們
在這個年紀還能去找到中年人的價值所在,而且他們重新回到一線也確實想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
一個關於中年人對於時間和生命感悟的東西,我們確實想表達這些。對於時間和生命感悟要有一個跨度,在人物前史上,其實做了特別大的改動。原劇本上大概只有兩三集,在閃回段落裡面出現年輕的「三叉戟」,講他們當年因為什麼事分道揚鑣,這只是把前史部分交代清楚了。我在拍的過程中,
就想把「三叉戟」的前史部分,把他們最開始怎麼走到一起去,和最後怎麼分道揚鑣的,以及他們的成長,在前史做給大家看。
因為如果用現在的老三位來演,觀眾的違和感會特別強。如果用年輕的演員去演,就特別擔心,那麼幾場段落觀眾對他們記憶不深,就可能不太關注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其實20年前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會很多很多,我們想要在前史部分能突出來,讓觀眾知道他們是怎麼在一起認識的,怎麼成為「三叉戟」的,又怎麼一起出去辦案的,年輕的時候辦案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樣就和20年後的現在有了對比。
每一集帶出來的前史,又相應跟每一集裡邊內容的某一處能搭上,讓觀眾在看前史的時候就能知道,現在這一集裡邊講的這個故事,20年前他們發生的時候是怎樣的,以及20年前可能也有這樣一件事情。
像「大棍子」比武打擂臺,20年前他們抓捕犯人的時候,曾經用小鏡子晃過別人的眼。今天這個擂臺上,「大棍子」確實力不從心了,打不過人家了。但是在這個點上,「大背頭」回頭一個眼神,跟「大噴子」來了一個眼神交流。因為他們之間太默契了,一個眼神交流就知道要做什麼。「大噴子」接手錶,反光晃了對方的眼,確實玩了個賴,也是做了個弊。
但是這個就在前史裡邊,曾經他們有過,所以
默契度在前史中帶出來了,現在這種默契就更牢固。這三人年輕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整體都是向上的、外在的,事業上的機會也很多。但是
到了他們這個年紀,能夠佔據他們精神世界的,更多是內在的那些東西,不想在退休以前毫無作為,再來一次「老樹開新花」。還有更多的是跟家人之間的相處,和下一代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我覺得這個戲裡邊,我們著重塑造的
幾個家庭關係生活中還挺常見的。像
陶紅老師,我們想要塑造一個警嫂的形象,這個警嫂雖然她的職業是街道辦的副主任,天天肯定說大量的話,而且跟大量的人做工作。
回到家裡邊,其實她家裡邊算是兩個兒子,大兒子是陳建斌老師,小兒子才是崔斌,這兩個人都要聽她管。因為確實陳建斌老師從做了「大背頭」,做了警察之後,他基本不怎麼著家,所以才會身體不好,身上高血壓、高血脂、吃完飯就犯困各種問題。就是因為他身體的原因,陶紅老師飾演的張華才會希望把他從一線調到警保處,因為算是二線了,警保處也沒危險了,也不用出去辦案子了,然後上下班也準點了。但沒有想到,即使這樣,他還是心思不在這,他心思還是在一線上。所以才會有警嫂對他的這種關心和愛,她擔心他,怕他出問題。真正到了警隊需要他的時候,警嫂還是能站出來,說你去立功,你去受獎,我還指望著當最美警嫂呢。原來馬曉萱覺得,每一個人都有理想,只是說理想這麼多年你熬成什麼樣了,她比較現實。
你的理想早一點把它埋到樹下,它可還能變成石油。你現在這樣的理想,我看不到你有什麼往上走的勁。當然聽上去,稍微有一些世俗的東西。在女兒生病之後,家裡確實需要錢,也確實需要他,所以老婆就一直追著他,讓他趕快重新到私企,去做法律顧問,能多賺點錢,能在他有用的時候賺點錢,至少家裡孩子的病情和醫藥費還能解決。
「花姐」那邊,其實我們覺得花姐更可愛,真的是特別可愛。華姐曾經也是社會上的人,只是說花兒沒有幹過違法亂紀的事,她跟「大棍子」這段感情我覺得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的,比較純粹。我記得有一場戲,他們跟呱嗒衝突了之後,郭局在食堂請他們吃了頓飯。當時我們就商量,說在這個點上,大家都應該能聽得明白了,
原來你身上那些粗放的東西和沒規矩的東西是應該改一改了。
因為他們前史導致的,20年前他們分道揚鑣,然後各自到了派出所、預審支隊、警保處,慢慢地開始鬆懈下來,對自己的要求也沒原來那麼高了。
我還記得有一場戲,在火鍋店裡邊,陳建斌老師跟這哥倆說清楚了,就是說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們確實應該是有些規矩的。
雖然呱嗒有時候讓人看上去稍微有點做領導的那個感覺,但話全是對的,只是說表達方式上呱嗒跟郭局不同。郭局有時候說出一些話會讓老三位覺得對,確實說到心裡去了,但是呱嗒有時候太強勢了,這哥仨真的不吃這一套。這部戲前5集劇本我拿到手裡之後,就跟製片人馬珂商量,覺得陳建斌老師特別合適。
我們坐下來從「大棍子」到「大噴子」就開始商量人選。
董勇老師是陳建斌老師推薦的,因為董勇老師以前演過很多的警察的戲,而且他演過很多刑警的戲。所以說「大棍子」刑警的感覺,其實董勇老師只要往那一站,他就是。
這個人物性格,董勇老師確實抓的也蠻準確的,就是「大棍子」要做什麼,基本上屬於第一個動手的就是他,永遠都是說執行力在前面,但是表述能力不強,話少。
郝平老師飾演的「大噴子」這邊就是話多,有的沒的他都說,而且他基本上是這兩個人的粘合劑,這兩個人只要發生點矛盾,他永遠在中間要去和稀泥,要把這兩人往一起捏。因為預審的人永遠在外邊,一天要說很多的話,他的話是不落地的。特別是在預審針對犯人的時候,他經常會變換語感,包括變化一些像貫口一樣的東西,讓犯人的心理防線瞬間就被擊破,所以這個語言上很重要。
郝平老師是因為是我上戲的師哥,以前也做過配音演員,我知道他的臺詞很好,所以這次想到了郝平老師。
陳建斌老師的水杯就是他自己決定的,開機沒兩天他就跟我說,導演我想要一個隨手道具。
他說我想要個水杯,我說那太好了,我們把老年人天天泡枸杞的事成立了。沒有想到,這個水杯拿到手裡之後,陸續這個水杯就有了很多的作用。像他去夏靜怡的公司,覺著人家的茶好,他把水杯的水倒出去,把人家的茶倒自己水杯裡。然後到郭局那,也是時常會把郭局的那些茶倒自己水杯裡。然後在抓捕的時候,用水杯去砸人家的後腦勺,當武器使。我印象中,「大棍子」說要吃藥,他把水杯遞出來,「大棍子」沒理他,一咕隆把藥咽下去。這個水杯是一直隨身帶他身上,有的時候是一種心態,包括要去做任務之前,把水杯一拍,或者是,「你覺得這事呢」,就在水杯上點一點。
包括郭局同意他們去禁毒隊了,最後他把帽子戴著,雄赳赳氣昂昂,臨走之前輕輕拿起水杯,能體現當時那種心態的東西。反正水杯我們用了無數次,我覺得
水杯已經基本上跟這個人物合二為一了。你看前史部分我們也寫到了,「大棍子」和「大背頭」兩個人在那吃飯,他就不吃,因為上來的是素菜,他就不吃,他等著吃肉菜,然後被「大背頭」識破了,說他等肉菜,「大噴子」說沒,我就是不餓,然後還給人家撥飯。這時候肉菜上來了,一上來肉菜,就得到了命令說要出發了,「大噴子」就開始悶頭吃,這時「大棍子」不讓他吃了,一把把他薅走了。這種小雞賊的東西,一直到了20年之後他還有,類似於說,你記得把油費給我報了。
要做雞賊我們就把它做足了,「大噴子」經常批假條跑到電視臺去做節目,掙點外快。經常看哪有點油水,他就去弄點油水。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常人,他完全是一個正常的人,警察也是人嘛。所以在人物身上,就大量加這些細節的東西,讓人物看上去就更加貼近生活,更接地氣。董勇老師那邊,他飾演警察的氣質已經完全深入人心了,往那一站,就是浩然正氣。往往一個迅速的動作反應,
在他表演裡有特別豐富的層次遞進。
三位老師經常會給我一些
現場即興的火花的東西,讓我覺得我心裡邊特別愉快,拍攝的過程中很愉快。拍《三叉戟》,我在三位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在呂錚老師和沈嶸老師那兒,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從劇作上,從故事的講法上。
就像「大棍子」在劇裡說的,「我們哪是三叉戟,我們就是三個臭皮匠」。我跟呂錚老師、沈嶸老師,
跟三叉戟比起來,我們就是三個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