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月28日凌晨,張栢芝在社交平臺曬出了自己拍照的花絮視頻。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張栢芝的小腹有明顯的凸起,像極了2-3個月的孕肚。
這一發現被曝光後,有關張栢芝懷四胎的新聞立馬上了熱搜,不過張栢芝本人並未第一時間回應。
8月30日,當被再次詢問是不是有了四胎後,她第一時間選擇了關閉留言區。
張栢芝這一反應的確耐人尋味,導致大部分網友對於她懷四胎的消息深信不疑。甚至於網友們還就此開了一場辯論賽,我看了下,有三種聲音:
有嘲諷的:從始至終卻都未透露三胎生父的身份,現在又來個四胎,這簡直就是個生育機器;
有中立的:對孩子有責任,又不礙誰,想生就生吧,又不缺錢養孩子;
也有理解的:由此看來這個女人很愛孩子,記得她在很早之前的採訪裡,就說自己要多生孩子。
就在網友們議論紛紛時,8月31日,張栢芝本人終於出面澄清了: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不生了。
如此直白果斷的否認,看來是真的不打算生了。
雖然四胎的消息被否認了,不過有一點很有意思的就是:張栢芝幾乎每次上熱搜都會和孩子有關。
比如突如其來的三胎,現在被傳的沸沸揚揚的四胎,再者就是之前說因為喜歡孩子所以堅持要生5胎的消息。
且不論她以後會不會真的生,今天我就簡單來說說張栢芝為什麼這麼喜歡生孩子吧。
02
眾所周知,張栢芝的童年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那種。
記事起,家裡就不停的吵架,張栢芝作為大孩子,既要照顧小的又要忙活家裡的家務,是最被父母忽略的那一個。
9歲時父母離婚,她跟著媽媽,但是媽媽很快就組建了新家庭,自己反而成了多餘的那一個。
18歲時開始唱歌演戲養活一家子,一路上的磕磕碰碰都是自己扛,遇到問題了也沒個人可以商量。
19歲好不容易出道有點名氣了,又因為爸爸欠下的巨額賭債被黑社會發出了「姦殺令」,整天戰戰兢兢的度日子。
我們可以看到,張栢芝從十來歲開始就賺錢養家養弟弟,從沒有父母的庇護,甚至她的兩個弟弟幾乎是由她帶大,她比他的媽媽更像媽媽。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的世界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應。
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張栢芝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沒有家人愛她,所以她要通過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不被拋棄的需求。
比如,生孩子。
為什麼要5個小孩這麼多?
張栢芝的回答是:
孩子是自己最重要的全部,一旦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離開她,那時候自己肯定會失落。
為了減少這種落差,她就打算能多生一個就生一個。這樣有長大的還有小的,走了一個還有另外的。
那她就一直有當媽媽的感覺,也會一直有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
所以孩子對於張栢芝來說除了愛以外,還有很明顯的一個原因:需要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通過狂生孩子來給自己創造一個自己身邊永遠都有人陪伴的生存環境,說實話,我挺心疼這樣的張栢芝的。
原生家庭的影響,跟了她大半個人生,現在張栢芝想通過孩子來治癒自己,好讓自己遺忘原生家庭帶來的痛。
可是她忘了:孩子總有離去的一天,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她身邊,哪怕她真的生了5了孩子,也會有自己一個人的一天。
到那個時候,她又該何去何從呢?
畢淑敏老師說: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病態的家庭中,如履薄冰,全是悲劇。
張栢芝狂生孩子背後的真相,是無數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卻不曾被看見過的孩子的縮影。
原生家庭的痛,有千千萬萬種。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每一個不被原生家庭善待的孩子,都活得很辛苦。
03
《不懂撒嬌的女人》裡,宣萱飾演的凌敏也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拋棄的女孩。
媽媽毫無理由的離家出走,爸爸凌大威也索性丟下她逃離了這個家。
在他們離開家的這幾年裡,沒有一個人對凌敏的生活關心過。
長大後的凌敏成為一名出色的商場高管,她能力強有幹勁,但卻不是理想的合作的對象。
為什麼?
因為她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堂妹作為交易;
自己的手下因為她不準上廁所進了醫院,她卻利用手下的病情打同情牌博取老闆的讚賞;
因為太過頻繁的加班,導致有的員工被迫離婚,她一樣可以視而不見。
凌敏內心是一個時刻怕被拋棄的小女孩,表面上卻要裝成一個刀槍不入的女強人,因為她不想再做生活的拋棄者了。
可是儘管自己已經絕情到這個地步,她發現自己還是擺脫不了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在得知爸爸回來想要和她和好時,她哭著質問:
你們倆當年全都一聲不說的就走了,把我丟在大伯家就完事了,為什麼你們離婚再婚就可以,卻沒有一個人過問我的感受?
還有是你當年拋棄我的,現在你又回來找我算什麼?當年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
父母丟掉她丟的是責任;她丟掉的卻是一生。
她以為自己變強大了,就可以忘了,但現實告訴她不可能。
蘇珊·福沃德曾說: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是孩子一輩子無法抹去的傷。這種傷害來自最親的人,它們就像一根刺,永遠戳在孩子最疼的位置。
不管什麼時候,背後都好像有一個聲音在提醒自己:你不值得被愛。
04
《無聲告白》中有一句話是:「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
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
每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道路上走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彎路。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為什麼好女孩偏偏要愛上一個壞男孩?為什麼溫柔的乖乖女突然就為了一個無業青年與家裡人反目成仇?
其實他們喜歡的不是對方這個人,而是對方身上有自己渴求的地方,也是自己對家庭反擊的一種方式。
就像《摩天大樓》裡,鍾美寶對保羅說:你跟我媽一樣,喜歡一些有殘缺的人。
謝保羅回答:可能這樣才能面對自己的不堪,才能讓自己好受一點。
原生家庭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沒有資格去擁有更好的。
所以在很多人面前,他們都是自卑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只有他在跟自己一樣的遭遇的人面前,才會得到平衡和釋懷。
05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也是孩子以後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板。
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強調原生家庭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在這裡想對天底下的父母們說一句:
當你們沒有準備好的,請不要隨意生下一個孩子;如果生下了這個孩子,請學會對她好好負責。
也許你們不是一個成功人士,但是你們可以做一對好父母。
因為那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同時也想對那些曾被原生家庭傷害,卻久久不能釋懷的孩子們說:
出身和父母都是我們沒法選擇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活下去。
原生家庭的問題,並不是你的錯,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不堪,你也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原生家庭虧欠你的,你最終要靠自己找回來,即使不能原諒,也要學著放下,最後與自己和解。
就像最近大火的伊能靜:就算是出生在垃圾堆那又怎麼樣?我們照樣可以仰望星空驕傲勇敢的活下去。
最後,衷心的祝願天底下的孩子都可以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裡健康長大;
同時也希望天底下的父母,都能好好愛伴侶。
因為父母恩愛,才是你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