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張栢芝送兒子上學的視頻暖哭一票寶媽,跟所有的母親一樣,穿著家居服,不施粉黛,一早送兒子上校車,千叮嚀萬囑咐,不舍地擁抱,愛到極致……
張栢芝剛出道時,形象清純秀美,被稱為玉女掌門人。第一次在電影《星願》中看到她,靚麗的容貌,光潔的皮膚,俏皮又純情的笑容,作為女孩子也深深地被她吸引。
大紅大紫的她性格外露、率真潑辣,在心理學裡,這是典型的膽汁型性格。可這種性格並不適合在錯綜複雜的娛樂圈生存,被爆情商低的她處理不好個人感情、也處理不好與經紀人的關係,家庭和事業深受影響。
2008年豔照門事件爆出後,轟動整個華語演藝圈,也從此改變了她的命運軌跡。
性格張揚的她回應:「你們一邊看我的照片意淫,一邊罵我蕩婦!好意思嗎?」
對於婚前的行為她敢做敢當,這種心大、毫不遮掩的個性也葬送了自己的婚姻。2012年,張栢芝和謝霆鋒分道揚鑣,獨身撫養兩個兒子。事業也一度停滯,跌至谷底,令人唏噓不已。
離婚後張栢芝難以負擔昂貴的生活費,不間斷復出拍戲,可一度因為耍大牌、無知誇張撒謊遭遇圈內外指責議論。
偶像跌落神壇,我們也從驕傲不羈的青春走向一地雞毛的中年。中年不惑的我們從此不再迷戀偶像,取而代之是滿眼只有孩子和柴米油鹽的人間煙火。人生果然如戲啊!
偶像也是俗人,她與我們一起成為了媽媽,比我們更艱難的是她是一個單親媽媽。這樣一個任性、黑歷史不斷的人,能成為一個好媽媽嗎?能為母則剛、成為孩子的榜樣嗎?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時生》中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張栢芝的父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她出身在什麼樣的家庭?讓你難以置信的是她的原生家庭複雜到像是香港TVB的劇本。
張栢芝的父親張仁勇,是黑社會,嗜毒如命。她的媽媽是英國籍,在嫁給張栢芝爸爸之前有過一段婚姻。在張栢芝9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跟媽媽一起顛簸流離,從小也沒讀什麼書,靠打雜工養活自己,直到被星探發現。
張栢芝出名後,就開始養家,給父親、母親、弟弟買房買車。甚至因為老爸的債務糾紛,引發了「江湖姦殺令」,那年她才19歲,被迫開了記者會,說要幫父親還清債務。面對媒體對她家庭的各種深挖責難,香港明星譚詠麟都看不下去,懇請媒體放過張栢芝,說她畢竟還是個孩子,並且童年的生活還是有陰影的。
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原生家庭,可張栢芝從來都是說童年很快樂,父母並沒有影響自己。
或許,在她的心目中,有些痛不想提,有些遺憾無法彌補,那就讓傷害止步吧。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她經營新生家庭的經驗與力量。
她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可以沒有家庭,但我一定要有小孩,如果離婚,小孩一定要歸我,於是在跟謝霆鋒的婚前協議中就明確的有了這一條。」
她是一個受傷的小孩,可她也是一個天使,愛孩子,保護孩子,就是愛曾經的自己,是一場對自己的救贖。
有毒的家庭一定會代代相傳嗎?很多不稱職的父母,面對自己教育孩子無能,甩鍋給原生家庭,哭訴自己小時候是多麼地不幸,被父母操控、虐待,讓孩子也墜入不幸的輪迴。
同樣是香港明星的吳綺莉,未婚和成龍生下了小龍女吳卓林。不同於其它孩子的降生帶著父母的愛和期盼,而吳卓林從一出生就帶著恥辱。
得不到父親的承認,情緒失控的吳綺莉嚴格掌控吳卓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打罵她。為了讓吳卓林聽話,六七歲時,就讓她拿著《辭海》在頭上頂兩個小時,或者讓吳卓林在紙上寫「我不想睡覺」一直寫到天亮予以懲罰。
吳綺莉母女
2015年,小龍女在學校向老師投訴被自己的母親打,經過警察調查,懷疑吳綺莉因為管教問題打女兒,涉嫌虐待兒童被捕。
然而,吳綺莉說自己從小是被媽媽打大的,所以她覺得打孩子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也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從小到大隻見過爸爸一面,父母離婚後,她的母親受了刺激不讓女兒結婚,還經常罵女兒做雞都沒人要。對她的教育比較簡單直接,導致吳綺莉性格反叛、脾氣差。
所以,吳卓林就是吳綺莉悲劇的延續。我的媽媽怎麼對我,我就複製懲罰我的孩子,我的家庭帶給我怎麼樣的傷痛,我就摧殘傷害我的孩子。以前我是被折磨的小孩,現在我是折磨者。這種教育多麼可怕啊!
張栢芝9歲時父母離異,而她面對媒體說自己在8歲時就很想當媽媽,認為小孩是最好、最單純的,只要看到小孩就會很開心,「我從小到大都覺得一定要生孩子,整個(人生)才可以完整。」
她甚至在社交媒體發布這樣的朋友圈,來表達和強調當媽媽一直是自己的夢想。
2018年底,她公布自己將迎來第三個兒子,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至今孩子的生父是誰仍沒有公開是個謎,但我行我素的張栢芝毫不掩飾再為人母的喜悅,帶著三個孩子大大方方地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很多離異的女人,覺得孩子是自己尋求幸福生活的絆腳石。到底是有多愛孩子?才會單身帶著二個兒子,還堅定地生三胎啊。
或許,你可以懟她不是一個敬業的好演員、不是一個傳統保守的好女人,但她確實是一個好媽媽人設啊!
媒體經常拍到她接送兒子的畫面,一手抱小的,一手牽著大的,瘦弱的肩膀詮釋著什麼是為母則剛。
為了孩子練就了一身好廚藝,每個節日都會和孩子過出儀式感,帶孩子逛街、遊泳、旅遊。
當大兒子第一次面對媒體時,就說不要說我媽媽胖,還拿著一個美味的甜甜圈小聲說:「我想帶回家給我媽媽。」
小小年紀的老二Quintus會對媽媽說:「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我也永遠是唯一愛你的那個人」。
有個小人兒全心地想著你、愛著你、屬於你,一定能治癒她支離破碎、勞累顛沛的童年傷害吧?
當張栢芝打破了舊有的家庭模式,以溫情、耐心和愛陪伴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在塑造一個新的未來,是給孩子比任何物質還珍貴的禮物。
我們甚至看到張栢芝帶著兒子和自己母親聚餐的溫馨場面。與原生家庭和解,學會原諒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成熟,也是對子女無言卻最有力的教育。
把孩子教育好後,這一生便有了美好的寄託。父親、母親、愛人都離她而去。或許,只有孩子才是她可以把控的幸福,做一個好媽媽,也成為了她一生的歸宿。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個好媽媽,很關鍵的是,願意看到自己的問題,並願意承認和改變,甚至,哪怕改變不了都可以。
媽媽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做一個好媽媽也是世上最難的事業,在做媽媽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療愈自己童年的傷痛,也能滋養孩子。因為,那些結了痂的傷痛,必使人強大!
我是心理諮詢師 ,陪您建立幸福親密關係的家庭教育。關注我,育兒及家庭困惑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