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神有信心,神會解決一切問題」
「DK先生,神顧不了所有人」
「這我知道,所以神創造了母親」
這是《一個母親的復仇》裡經典臺詞。關於母愛,關於一個女孩面對強暴後的自我救贖。電影從一上映就好評如潮。近年來印度的電影屢屢獲贊,除了出色的敘事手法,更多的是電影中對人性的描寫,細節到位,共鳴頗多。
這部電影裡大多數影評都在描述母愛的偉大,而關於這個電影,我想聊比較有意思的兩個詞,第一個是「原生家庭」,第二個是再婚重組家庭中的「後媽」形象。
貫穿故事中的第二女主艾莉亞,生活在一個再婚重組的家庭中,故事沒有交代艾麗婭的親生母親,但是從床頭的照片,還有艾麗婭哭訴的對父親說你忘記媽媽了開始,親生母親其實是以早逝的形象出現在其中。
艾莉亞深愛自己的母親,所以才會對父親的再婚,和對新母親的到來充滿牴觸情緒。在一家人要出去旅遊的時候,選擇只聽從父親的意見,刻意的迴避,像是在對父親說,我並不接受這個女人成為我的母親,我只有一個母親。
但是故事中很多細節的描述,會讓你對這個女生並不那麼的憎惡,艾莉亞對她的妹妹很好,在父親外出辦公的時候,戴維琪在跟父親道別,她卻帶著妹妹在一旁開心的玩耍。在朋友喝醉的時候,她去叫車回家,還會給戴維琪打電話說,我大概40多分鐘就會到家。種種的細節和處事能力,會讓你覺得她其實跟我們身邊的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很像,一邊特立獨行有自己的想法,但也禮貌待人,善良有愛。
而給她能力去塑造面對這些事情的人格,起初是她最早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
也是最後給她勇氣讓她重新面對自己,走出傷害的原動力。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一個孩子的笑容開始。
我們對原生家庭的定義其實是指,我們從小到大在獨立成人之前所在的家庭。以一家三口為例,原生家庭就包括了父母以及「我」三個人。
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孩子對他的成長環境是及其有安全感的,他們樂於助人,願意相信別人,臉上總是揚著自信的微笑,無時無刻不充滿著自信,可以絲毫不畏懼別人的眼光,懂得去關心別人。
而當原生家庭充滿暴力、指責、傷害、冷漠等等環境下的孩子,會對世界產生極大的牴觸情緒,他們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恐懼跟人交流,和過於親密的關係。有一部分孩子還會對婚姻和愛情缺乏自信,極度自卑,和安全感缺失。
通過簡單對原生家庭的自述,應該不難歸類,艾莉亞的種種表現,其實是歸功於她原生的幸福家庭,她自信有自我保護意識,在陌生人遞酒給她喝的時候,她知道拒絕,只是表達的太過強硬。
她有自己的閨蜜,朋友聚會的時候也會悉心打扮自己,善於表達。
所以在一開始艾莉亞的人格是完整的,並不缺失對周邊環境的強烈牴觸心理,也並沒有在受傷害之後過多的傷害自己,產生輕生自殘等行為,艾莉亞的心裡依舊是一個積極向上面對生活的狀態。
我們再來聊聊,居中關於「後媽」的角色。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醜化「後媽」這一個角色。總會有人圍在身邊給你說,你爸媽不要你了,你爸要給你找個後媽。後媽要跟你生活在一起了,就會打你罵你不給你吃的等等……
所以後媽在我們這一代人心裡的形象,或者說社會形象都是以負面的一個狀態呈現在那裡。她們陰險惡毒,虐待孩子,像極了白雪公主裡的毒皇后。
戲劇化的是《一個母親的復仇》中,母親為女復仇確是以「後媽」為角色基礎。
當戴維琪開始走上復仇之路的轉變,電影彈幕中說的最多的 一句話就是「親媽都做不到……」
在親媽後媽的角色背後,我們其實都忽略了母親這一角色。對於母親來說,母愛是本能的天性,保護孩子是母親最原本的生物反應。
所以電影將母親這一個角色上升到了他原本的高度,在母愛面前,沒有所謂的親媽後媽之分,社會角色不賦予他們太多色彩。
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母親」。
縱觀故事全線,除了母親復仇這一條主線。艾莉亞從受傷前的任性,拒絕跟母親溝通,到最後敞開心扉,接納自己和母親,也是一段自我救贖的路程。
當叛逆成為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逆鱗,當受傷成為生活中不可逃離的成長,時間就成了治癒的良藥。
它終將擺渡人到自我和解的路口,然後重生出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