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母親,我是這樣對待染白髮的女兒的,孩子叛逆期需要等待

2020-12-28 小凡故事

她和老公出國兩年回到家中。發現17歲女兒居然滿頭白髮外加8個耳洞。她敢怒不敢言,讓她疑惑不解的是,女兒不懼爸媽和老師同學的眼光,一個老奶奶送給女兒一樣東西後。 女兒卻立馬乖乖染回黑頭髮。

她去美國當了兩年陪讀夫人,帶著剛滿一周歲的兒子與丈夫回到家中。 星期天女兒回來,她被女兒驚住了。

只見17歲女兒兩邊耳朵上打了8個耳洞,左邊三個右邊5個,掛了千奇百怪的耳釘。不僅如此,她的頭髮還染成了奇異的灰白色。

沒等她發火,女兒先開口:別教訓我啊,我沒受啥刺激,也沒有早戀,也不是存心氣你們。我就是想嘗試一下自由是什麼滋味。什麼都被管的死死的,不給染髮,不給穿黑絲襪,我還偏就這麼幹了。就算是染了白髮,我還是原來的我。

她的怒火在心中升起又降下。她儘量放平聲音說:你現在已經當姐姐了。

女兒說:隨你怎麼想,反正我已經染了「奶奶灰」。誰也別想說服我染回黑髮。

她心頭火氣,手暗暗伸開又攥住。她暗自慶幸女兒上的是國際高中。不然,她真不知如何收場?她想,如果女兒的班主任,那個英國老頭看到這一頭銀髮會怎樣呢?

一星期後,英國老師的視頻來了。他說:你女兒說染髮是你們分別兩年後,她送給你最別致的禮物。我被她的創意深深折服,我建議你女兒在下周做一次班級演講,題目是,分離讓我成長。

她原本緊張的心頓時鬆弛下來,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英國老頭在視頻那頭眨眨眼睛:我們英國有一句老話。叫「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在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時,什麼也別做。孩子的覺醒和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儘管這等待,對我們而言是種煎熬。

她能怎樣呢?她沒辦法,只有等下去。

女兒用一頭白髮亮出了挑戰的旗幟,向忽略了她兩年的父母挑戰,滿以為會受到強烈的反擊,沒想到老師和媽媽都放過了她,頓時覺得無趣。

她看著女兒的白髮下面長出了黑髮,襯得女兒像個大病初癒的病人。 儘管她內心焦急,卻不能命令女兒染回黑髮。每當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就默念英國佬的話: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什麼也別做。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一天,女兒宣布她要染回黑頭髮。

她長籲一口氣,卻又感到很驚訝,是什麼讓女兒改變了主意?

原來女兒學校接下一個幫教社區孤兒的任務。 現在任務接力到女兒所在小組。她和同伴去給那孩子上英語課時。 孩子年邁的奶奶一直憂心忡忡地瞅著她。

臨走,老人單獨叫住她女兒。她顫巍巍地從床頭櫃摸出一包東西,非要塞在白頭髮女學生的書包裡。

老人還說:「有什麼煩心事別擱在心裡,你看,奶奶這輩子只剩下小孫子相依為命,頭髮都不像你愁得這樣白。」

那晚,女兒從書包裡拿出了孤兒奶奶贈送給自己的禮物。忍不住眼熱鼻酸。

那是半包黑芝麻糊,民間相傳能讓白髮轉黑的食物。

[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

小凡說:

故事根據小說《一頭白髮》縮寫,叛逆期的女兒為了向忽略她的爸媽挑戰。故意把一頭黑髮染成白色,媽媽知道不能衝女兒發火,卻又不知該如何解決這件事。這時女兒班主任告訴她一句話:孩子的覺醒和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做家長的只有在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時,什麼也別做。

女主一直忍著,直到有一天女兒跟她說要把頭髮染回黑色。

原來孩子的成長,真的是需要等待的。

這篇故事關係到孩子教育問題,叛逆期的孩子,你越管她越跟你反著幹。文中傳達了一個思想,那就是溫柔的陪伴。

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的時候,家長什麼也別做。

我覺得這句話對也不對,要分事情。當孩子幹的是一般的出格的事,大人可以溫柔的陪伴。那如果他做的是很出格的事,並且對自己很不好的事情,比如紋身,那家長是不可能聽之任之的。如果還一直溫柔的陪伴,那就不好了。

但是不管孩子做什麼離譜的事情,有一條,那就是家長絕對不能動用武力對待孩子,打罵都是最不可取的行為。而且在孩子的這個年齡,家長越反對,他就會越去做,這也是很多年輕人談戀愛,爸媽越反對,他們越在一起的緣故。

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心理學上,把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分成三個類型:暴力型傷害,忽視型傷害和控制型傷害。文中女兒明顯屬於忽視型傷害。

忽視型傷害有可能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覺得不被大人關注,所以就故意做些離譜的事期待父母關注她,那孩子就會叛逆。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會覺得自我價值低,不被需要,孩子就會長成討好型人格,特別乖特別順從,在任何關係中都忽視自己的真實需求去一味討好別人。

故事中孩子明顯屬於第一種,她需要通過一些誇張的,不被父母接受的行為來向父母宣告她的存在,吸引父母對她的關注。更有一種我就是惹你生氣的心態在裡面。因為她畢竟是個孩子,很多事情還不知道跟大人進行有效的,合適的溝通。

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懂了孩子荒誕行為背後的真相,家長採取最合適的方式有針對性去解決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

我是小凡,七零後故事寫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聊故事和人生百態。

相關焦點

  • 張萌2歲女兒「叛逆期」,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張萌在參加某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就透露到自己2歲的女兒迎來了叛逆期。張萌表示自己的女兒才兩歲,就變得很叛逆了,每天都在看手機,越不讓她幹什麼,她就越喜歡幹什麼。
  • 張萌談2歲女兒叛逆期,面對孩子第一個叛逆期,這樣做比打罵管用
    張萌在參加某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就透露到自己2歲的女兒迎來了叛逆期。張萌表示自己的女兒才兩歲,就變得很叛逆了,每天都在看手機,越不讓她幹什麼,她就越喜歡幹什麼。女兒也經常說出一些"雷言",比如在幼兒園女兒會哭鬧著要見媽媽,在老師詢問原因的時候,她會說:"我太想媽媽了,她離世了"。
  • 戴耳夾、染頭髮、唱搖滾,王源的叛逆期到來了
    對於一個好長時間沒有動態的人,好不容易發了一張自拍,還不露臉,粉絲們一臉懵:怎麼也得露臉吧。大家要記得,他是王源,粉絲們最寵愛的王源,想當年王源發這樣的自拍,大家也是挺過來了啊。檸檬底下這個人確實是王源,這確實是王源曾經的自拍!
  • 叛逆期的真相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 孩子一生中有三次叛逆期,父母別只顧強制管束,有幾個辦法更見效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期,會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方法,比如說強制、命令,甚至是暴力對待,但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會激起孩子內心的逆反心理
  • 不讓看電視,9歲孩子跳樓!孩子人生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三個叛逆期,孩子難管程度依次增加,家長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發愁,這個叛逆期過去了,還要迎接下一個叛逆期,那麼到底該怎麼管?包文婧被女兒「包餃子」總是氣到在節目裡崩潰,孩子哭她也委屈的哭,還有梅婷的女兒快快,是個脾氣比較大的女孩,吃飯喝奶梅婷都得和她商量著來,稍不注意就逆了快快心意,大發脾氣。
  • 從學生離家出走,說說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育
    去年,我任教的班有個女生離家出走了,去了男朋友家。她的媽媽很著急,在夜裡十一點了還給我打電話,叫我幫勸勸她女兒。我很驚訝,如果不是她媽媽親自跟我說,我都不會相信這個女生會離家出走。因為這個女生是我的課代表,長得白淨,高挑,很開朗,一頭長長的黑髮,在別人眼裡就是個乖乖女,做課代表也很負責,我對她很滿意。
  • 孩子到了叛逆期?這樣做,比吼100句好用
    為什麼說我們要歡迎孩子叛逆,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叛逆。李玫瑾教授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孩子放學回來,你讓他站住,他站住了,這就不叫叛逆。你叫他站住,他不僅沒站住,而且還進了自己屋,把自己的房門關上,這時候孩子就是進入了叛逆期。
  • 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能硬碰硬,需要理解與開導,潛移默化的教化
    到了高中時,高中一年級剛上半學期,這孩子就開始顯現出青春期叛逆期,在學校愛與一些不愛學習的孩子玩,回家我鄰居夫婦與這孩子溝通,這孩子全然不聽,說不上兩句話,這孩子就發起脾氣,鑽進自己的房間,一個人呆著。
  •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孩子:要!你:那我現在問寶寶要不要吃飯,寶寶怎麼答?——孩子:要以此打破孩子說「不」的慣性。(這裡丹媽推薦閱讀《遊戲力》,特別有用一本書。)☞ 解決對策1、預防,從小培養孩子「內動力」: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做什麼都是「為了自己」的思維,例如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即使到了叛逆期,孩子也會趨於「內動力」,繼續正常學習生活。
  • 《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叛逆期,成為了孩子的一個錯誤時期。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集合了知名心理學家和中國家庭教育踐行者的清清家教館,在今年出版的一本書,幫助我解答了很多關於孩子叛逆的問題。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
  • 伊能靜一條微博引發的育兒反思: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熱心公益的伊能靜早已為人母,和前夫庾澄慶有一個16歲的兒子哈利,和現任丈夫秦昊也有兩歲的女兒小米粒,兩個孩子的身影都常常出現在她的微博裡。而正是她身為母親的經歷,才能讓她對這些慘遭不幸的家長和孩子感同身受,勇敢發聲,施以援手。
  • 她故事|她們從此不再染黑白髮,原來白髮魔女也可以美成這樣!
    如果讓你從此不再染黑長出來的白髮,還要用照片記錄頭髮逐漸轉白直至滿頭銀絲的每個瞬間發布到公共空間去自我調侃。你能這樣坦然地自我曝光,並以一顆喜悅的心欣賞自己日漸花白的頭髮,直視咄咄逼人的衰老嗎?INs 上有一群人正執著於這件事,聽聽她們說什麼、看看她們美麗的白髮照片、分享她們不一樣的心態。漸老的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自我灑脫。這是我們過去的樣子,我們曾經也不願意有一絲白髮暴露出來,白髮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代表「老」。
  • 孩子的叛逆期為什麼會這麼長?
    《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是一本從幼兒期到青春期的分階段教養法,它完整地呈現了孩子在每個叛逆時期出現的各種問題,輔助家長了解孩子叛逆期的各種情緒波動,繼而從容的面對,並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各種問題,讓叛逆期的孩子不再叛逆。
  • 想問孩子高中叛逆期軟硬不吃,該怎麼辦
    叛逆期,是每個少年的必經過程。我一直感謝我的叛逆,這些年來給了我那麼多的勇氣。個人認為對這個時間段的孩子首先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其次是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第三就是別囉嗦。請先看一個真實案例。於是,班主任和雙方家長都輪流找倆孩子談心,希望他們把心思稍微收一收,可是沒有一點效果。女方家長顯得比朋友更著急——他們居然給他們的女兒轉學了。就在大家以為這樣的事該告一段落時,卻傳來女孩離家出走的消息。接著,朋友的孩子也不見了蹤影。兩家人都嚇死了,動用了一切力量找。終於把倆孩子找回了,可找回的已不是之前的孩子了。
  • 每個父母都必須忍受孩子的三個叛逆期,最後一個叛逆期決定一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叛逆期,每個叛逆期都會讓家長頭疼。很多家長只知道16歲左右的孩子有叛逆期,對於其他時期的叛逆期是不了解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的叛逆期都在哪個年齡段。其實,家長完全不用擔心,孩子叛逆期的表現並不代表孩子已經不聽話了,而是孩子這段時間的心理變化,正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所以才會有不聽話的表現。正是孩子的不聽話,才是自我意識的具體表現,所以家長不必著急,等過了這段時間再說。
  • 孩子叛逆期① | 孩子叛逆不聽話,竟然是好事?
    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後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成人世界許許多多的糾葛,就是無界限造成的。2歲多的兒童通過佔有的行為,來感覺到「我」的誕生、與別人的不同。
  • 6-9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孩子產生叛逆的深層次內因 自我意識日益增強 嬰幼兒時期孩子還沒有較為完備的自主意識,難以區分自己和外界的差別。在他們的印象裡面,自己和母親是連為一體的狀態。
  • 叛逆期的孩子,該怎樣正確的教育?
    ,久而久之這種爭執和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會因為某件事物而爆發出來,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作對,有什麼事情或問題不肯告訴父母,這就是家長們所說的叛逆期,那麼叛逆期的孩子有那些特徵呢?
  • 不讓看電視,9歲孩子跳樓!孩子人生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經常聽家長抱怨,孩子進入叛逆期,實在太難管了,真是讓人頭疼,罵也罵不得,說了又不聽,到底該怎麼辦呀?小學作文:飛向天堂的奶奶  寒假裡的正月十六,我最愛的奶奶去世了,那天我神情模糊,傷心極了。  奶奶走了沒和我說一句話,就這樣輕輕地走了。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在一旁深深地祝福奶奶在走往天堂的小路上平平安安、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