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我們要歡迎孩子叛逆,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李玫瑾教授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
孩子放學回來,你讓他站住,他站住了,這就不叫叛逆。
你叫他站住,他不僅沒站住,而且還進了自己屋,把自己的房門關上,這時候孩子就是進入了叛逆期。
說白了,叛逆就是父母讓孩子往東,他偏往西,不僅不做,甚至反著來,跟你頂嘴,這才是叛逆。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叛逆呢?
歸根結底是孩子的獨立意識覺醒了,他們強烈的想主宰自己的命運,想按自己的理想的方式來生活。
但是父母無法接受他們的這種這種思想和行為方式,而他們強烈的獨立意識促使他們堅持自己的本心,於是父母與孩子就產生了矛盾,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叛逆了。
也就是說叛逆是一種個體獨立意志強烈的體現,只有個體意志足夠強烈的孩子才會表現出叛逆行為,因為只有強烈的個體意志才會讓他們有足夠的動力來抵抗父母的管教。
因為孩子終會成長,任何具有獨立人格、完整的人都會想自己對自己負責,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孩子早晚都會要叛逆。除非孩子永遠長不大,成不了一個獨立的人。
但問題是,父母想培養一個始終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離了自己活不了的孩子嗎?只要你想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那麼孩子早晚都會出現叛逆的行為。
所以,叛逆是一種必然,是正常孩子都應該經歷的階段,是孩子成熟的表現,父母應該歡迎孩子叛逆的到來。
而且,叛逆來的越早越好,越晚叛逆問題越大。
一方面,當叛逆來臨後,父母肯定會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問題,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從而做出調整,進而改善親子關係。因此這種帶給父母思考的叛逆越早越好,因為父母越早改變,越有利於教育好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叛逆時,必然會違背父母的命令。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即使叛逆,做出的叛逆行為也基本都是小事,可能頂嘴、離家出走之類的。但是當孩子長大成年後再叛逆,這時候孩子的叛逆行為可就不再是小事了,他們思想更加成熟,破壞能力更強,毆打父母、傷害他人……這時候父母想再反省,再想改變教育方式教育好孩子就晚了。
所以,孩子叛逆來的越早越好,越利於父母及早的發現自己問題,改變教育方式方法,還有機會教育好孩子。等孩子都成年了,孩子再叛逆,那什麼都晚了。
當我們理解了叛逆的真實含義,我們就會明白叛逆並不可怕,相反我們應該歡迎孩子的叛逆。
雖然歡迎孩子叛逆的到來,但我們不歡迎孩子處於長期的叛逆期,因為孩子如果無法順利的渡過叛逆期,家庭就會處於長期的矛盾中,雞犬不寧,嚴重的破壞親子關係。那麼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叛逆,也不做出改變,依然習慣運用過去的父母權力來教育孩子,這只會使得孩子更加叛逆。
因為孩子叛逆本身就是為了對抗父母的權力,爭取自由,所以父母越是運用權力暴力統治,孩子就會越叛逆。
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進入叛逆期後,就應該把孩子當成人來對待。當父母用成人的方式來跟孩子交流時,父母會發現孩子比他們更講道理,更懂得尊重理解他人。
因為叛逆期的孩子是在爭奪權力,所以父母要學會釋放權力,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父母不應該再把孩子當什麼都不懂的小孩,事事監督,事事管教,而應該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孩子以前玩手機可能只有10分鐘,到了叛逆期,父母就需要適當的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手機時間。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繼續採用否定的方式繼續高壓管理孩子。
在放手孩子獨自嘗試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失敗,可能會遭受打擊,但父母要認識到,這是成長的必然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孩子失敗就捨不得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強烈的內心欲望,就是「我很希望我有自己的思想,並且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試一試。」
所以,有時候孩子沉默,不說話,他不是對父母有情緒,可能僅僅是他自己有想要理清楚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能夠允許孩子有比較多的獨處的時間,而不是直接發脾氣說:「你幹嘛,又不理我,怎麼這麼不尊重我。」允許孩子獨處,不去打破他的沉默,是很重要的。
允許孩子有比較多的獨處時間,允許他自我思考,自我處理,允許他有更多的時間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間。
選擇權在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
不越界不代表不管。有的家長說,「你不讓我管她那我就不管了嗎?」
不是的,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把自己看成獨立的大人,但是他畢竟是孩子,畢竟我們是家長,我們還有需要幫助孩子看到他看不到的部分。
除此以外,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注意:一定要把青春期的孩子放在與我們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這點交流要基於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如果你們正在爭吵,如果孩子今天的情緒不是很好,那就少說幾句,現在不適合交流。
那麼最好的交流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就是孩子感到無助,過來詢問父母的意見的時候,在這個時間,我們更要充分地表達自己,但同時也充分地尊重孩子。
除了充分的表達,有效的親子交流,應該還包括「傾聽孩子」,這往往是我們家長忽略的部分。
最後,小編想提醒各位家長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早戀
其實是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應該一刀切
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反而應該以我們的經驗
來正確引導孩子和異性保持良好的關係
以免孩子產生不良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