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小天使溫柔又可愛,但是養過孩子的家長應該都發現,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就變成了不聽話的「小惡魔」,對家長的各種要求全部拒絕不說,還經常摔東西、對父母吼,很多新手父母對此都束手無策,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2歲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提到:孩子的叛逆期並非青春期,第一個叛逆期出現的時間在一歲半至3歲之間,2歲最為典型。
孩子一般在2歲之後就會形成自我意識,所以這時孩子就不會再像之前那樣乖乖聽話,反而聽到家長命令還會反抗,所以就會出現家長眼中的不聽話,但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表現家長不用太過擔心,只需要掌握正確的處理方式即可。
面對孩子「可怕的兩歲」家長常見的錯誤處理方式
一、講道理
仔細想一想,作為父母你有沒有傻乎乎的和一個兩歲的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果兒2歲的時候我就有過這種行為,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一句都沒聽進去,還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當時給我氣壞了。
但是仔細想一想一個兩歲的孩子若是能聽懂道理,那還會出現叛逆期嗎?當然不會,所以在孩子2歲時就給孩子講道理的多半是沒有一點育兒經驗的父母,一定要多多學習了。
二、打孩子
果兒媽經常看到很多家長,自己不肯學習育兒方法,一直採用上世紀流傳下來的棍棒教育,總是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其實孩子2歲叛逆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並不是孩子犯錯,這樣打罵只會讓孩子認為是父母不愛自己了,從小缺愛的孩子不僅會自卑,還會在人群中抬不起頭,將來也很難有出息。
三、對孩子吼
對孩子吼也是很多其實和棍棒教育相差不大,雖然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但是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也有著不可彌補的傷害,其實在孩子「可怕的兩歲」期間,吼一千句都不如這4招,幫你「降服」2歲寶寶。
「可怕的兩歲」叛逆期,與娃過招的「小技巧」不能少!父母快收藏
一、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前面有提到,孩子2歲後自我意識就已經生成,這時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受人擺布,所以家長在讓孩子做什麼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過需要避免問孩子「做不做」、「要不要」這樣的話,應該讓孩子選擇「如何做」,例如早上起床,不要問孩子穿不穿衣服,應該拿出兩三件衣服,問孩子穿哪件。這樣不僅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也完成了家長想讓他做的事情。
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
當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之後,家長就不要再用命令的口吻與孩子說話了,否則孩子會反抗的更加激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具體應該怎麼做,例如想讓孩子把玩具收拾起來,家長就要告訴孩子應該把玩具放在哪裡,而不是讓他把玩具收拾起來,雖然只是換了一種說法,但是卻有著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繪本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表達
孩子2歲時總是靠摔東西、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主要是因為他們並不會其他的表達方式,這些都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來教會孩子。而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繪本。
因為對於這麼大的孩子道理他是不懂得,但是繪本中蘊含的道理,孩子就算不能夠全部理解,但是也能理解個大半,這對孩子來說就已經足夠了,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理解能力的增強,孩子3歲時就已經能夠基本理解繪本中的道理,所以繪本一直都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工具」。
當時教育果兒媽精挑細選給果兒選擇了這套《0-6歲兒童情緒管理圖畫書》,全套共6冊,分別是《不慌不慌》、《不氣不氣》、《不急不急》、《不哭不哭》、《不怕不怕》、《不羞不羞》。每一冊中都包含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好方法。
不僅全篇注音,全彩印刷,故事情節也十分有趣,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少了,若是能夠個幾十冊,那麼這一套書就能夠幫助孩子度過整個童年。
四、不要跟孩子講道理,用故事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講道理是對孩子最有害的教育之一。」
前面也提到過孩子年紀太小,沒有社會經驗,所以對道理什麼的一竅不通,但是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卻一定都不差,尤其是孩子6歲前那強大的模仿能力,能夠讓他在繪本上學會很多東西,例如刷牙、穿衣服、自己吃飯等等,這些我都沒有刻意教,都是孩子模仿繪本上主人公的行為學會的。
約翰·羅斯蒙德曾提到過:2歲才是育兒之路的真正開端,家長要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陽光開朗、樂觀的孩子,不要延續老一代的錯誤育兒思路,未來的育兒之路還有很長,家長們也要總結育兒經驗,這樣才能防止在育兒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關注@果兒媽媽育兒記 帶你了解更多精彩有趣的育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