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是「福」還是「禍」?家長處理得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2020-12-20 父母堂

孩子成年前會經歷3次叛逆期,如果沒處理好,會給孩子性格埋下隱患;如果處理得當,叛逆期也可以是成長契機。

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

「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1

叛逆期?

是否真實存在?

提到叛逆期,有不少人會說,好像自己從來沒有叛逆過。因此,就有人疑惑:叛逆期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知乎上搜索這個問題,發覺認為叛逆期不存在的人並不是少數。

有個網友更是直言不存在所謂的叛逆期,因為叛逆與年齡無關,只和人有關。他甚至列舉了自己朋友50多歲的爸爸跟青少年一樣,因對某類活動上癮而四處騙錢、偷錢的例子。難道50多歲的人叛逆期還沒過嗎?

再如青少年因為早戀被父母阻止而選擇私奔,但是成人也同樣出現了婚後還和他人非法同居的事情。

所以,不少網友似乎都認同:「叛逆期是一些家長對自己無能的開脫,並不是真實存在。」

實際上,叛逆期是真實存在的。一般而言,在孩子成年之前會有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第三個叛逆期是12-15歲的青春期。這三個叛逆期的共同點都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自己能做主。

可以說,叛逆期對於孩子成長而言是一件好事。關於這點,我們借鑑北京四中璞瑅學校校長徐加勝分享的一個例子來說明: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誇孩子很喜歡說「寶寶真聽話」。當孩子5歲的時候,誇聽話也還好,10歲的時候也開心。當孩子大學畢業22歲的時候,別人說你家孩子很聽話的時候,你會說「還行」。那假設等孩子32歲的時候,你和孩子一起出門,別人還說「你家孩子真聽話」,你會怎麼想呢?是不是覺得很彆扭?因為當人到了32歲的時候,他應該聽自己的話。

而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嗎?如果孩子敢於說不,才說明教育卓有成效。

所以叛逆期的到來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叛逆期時會變得異常逆反呢?

2

叛逆期不一定會逆反

「控制」才是觸發點

曾有科學家在美國的普度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在一群未成年人面前有四本書,每本書上都寫了一句關於該書的介紹。第一本書寫著:這是一本最暢銷的書;第二本書寫著:這是由最有名的作者編寫的;第三本書寫著:這本書的內容精彩勁爆;第四本書寫著:這本書僅限成年人閱讀。然後問那群未成年人:你們最想看哪一本呢?

實驗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的是第四本書,即寫著「僅限成年人閱讀」的那本。為什麼他們會選擇第四本呢?

因為越是禁止越吸引人。

就像社會心理學家傑克·布雷姆(Jack Brehm)在其提出的心理阻抗理論中所表明的:

限制越來越多,機會就越來越少,兒童的自由就會越來越少,人會痛恨失去原本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是兒童產生叛逆的核心。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暴漲的時期,父母越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就會越想做。

比如我們不希望孩子成天看電視,確實當我們在家的時候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但是我們能保證24小時都在家嗎?

一個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是不讓看電視,但是他們不讓她看,她就會偷著看。當父母在家的時候,她會克制,當父母不在家或者是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瘋狂地看。

其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在於,如果提倡的是「不禁止」,那目前只是看電視的問題,之後如果孩子跟不良的社會人士混在一起,難道也不禁止嗎?

其實,孩子要去嘗試某些事,其本質在於:想要去做一件事並不是他們自己真正很喜歡,而是因為這件事會被禁止,才特別好奇。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強烈,不希望他人將自己當成小孩來看待。這時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進行強勢控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的心理。

假設孩子此時又處於埃裡克森人生發展八階段中的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時期,家長的強勢控制還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同一性危機,造成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分散:

同一性早閉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容易盲從,當遇到挫折時,還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同一性分散的孩子則容易採取自毀的方式來逃離父母的控制,就為了證明父母是錯的。

既然家長的控制會促使孩子在叛逆期產生逆反的心理和行為,而不限制孩子又擔心孩子走歪路,那要如何應對呢?

3

注意這三點

讓叛逆只留積極面

曾有人說:教育是一座摩天大樓,叛逆的問題就是這座大樓的地基。

可想而知,如果家長沒有選擇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叛逆期的應對方式,將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

為了避免這座大樓的倒塌,我們在面對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時,要注意這三點:

1.肯定叛逆是成長的契機,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當孩子敢於說「不」的時候,意味著他們在成長。

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更不能一味地用我們的想法和方式去約束和打壓他們,否則即便在當下他們被迫順從了,也可能在下一次遭遇類似的事情時突然爆發,或者在成年後選擇自毀等極端方式來報復父母。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調整我們的心態和教育的方式,把主導權交給孩子。

2.尊重孩子,凡事多商討少用命令。

因為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獨立,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而採用商討的方式,則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認可。如果之後證實了家長的建議更有建設性意義時,他們也會更願意和家長分享。

3.遇事先穩定情緒,避免訓斥,引導為主。

在家長為了引導孩子接受一些社會規則時,難免會產生衝突。

假設發生了分歧,作為成人及人格更為健全的家長,我們應該要比孩子更快冷靜下來,先反思自身的行為,再尋求解決的途徑,要避免訓斥,以引導為主。

要知道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也一直在成長,學習著獨立,他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們更好的獨立,更好的度過叛逆期,成為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

相關焦點

  • 叛逆期,是「福」還是「禍」?家長處理得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孩子成年前會經歷3次叛逆期,如果沒處理好,會給孩子性格埋下隱患;如果處理得當,叛逆期也可以是成長契機。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 叛逆期是「福」還是「禍」?父母處理的好,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 《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叛逆期,成為了孩子的一個錯誤時期。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集合了知名心理學家和中國家庭教育踐行者的清清家教館,在今年出版的一本書,幫助我解答了很多關於孩子叛逆的問題。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每個叛逆期》。
  • 送娃去住校,家長想清楚: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
    ——華生 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家長們有的時候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精力有限,只能寄託於學校教育,很多父母為了能夠鍛鍊孩子的成長,也紛紛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妮妮今年小學畢業,作為她的父母一直以孩子為驕傲,妮妮在校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從未讓家長擔心過。
  •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個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說起叛逆期,很多家長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青春期,事實上,除了最讓家長頭疼的青春叛逆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有兩個必經的叛逆期。 這個時期,家長要多觀察寶寶,有耐心,不要暴力解決問題,鼓勵寶寶自我表達,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標準去判斷對錯,要知道,這並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大人作對,只是他們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但如果寶寶是無理取鬧,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心軟。
  • 李玫瑾:孩子的成長路上的3個叛逆期,處理方法個個不一樣
    孩子發生叛逆是成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事情:原先乖巧懂事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就像中了邪似的和家長對著幹,直氣的很多家長火冒三丈。如果說年齡較小的孩子發生叛逆,還可以歸結為是孩子不懂事,可有很多孩子發生叛逆的時候已經10多歲了,這就很難讓家長們心平氣和的說服自己。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10-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順利度過叛逆期的三個關鍵 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好的結束。叛逆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 只有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長。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應該學會一些應對方式,抓住肯定、調整和對症下藥這三個關鍵詞。
  • 孩子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叛逆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尤其是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這麼大,就更容易心情煩躁,如果家長不加以理解的話,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甚至會提前進入叛逆期。我們都知道正確的辦法是和孩子親密的談心,及時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叛逆期,但是大多數孩子都是一副拒人千裡之外的模樣,絲毫不給家長機會。我們在考慮孩子的時候,也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沒有用對方法呢?使得孩子對自己產生隔閡,不信任自己。那麼各位家長在碰到孩子叛逆期的時候,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呢?
  • 6-9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這種對立的現象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重演,孩子究竟能不能實現完全的自我獨立,往往取決於家長如何去處理。 孩子的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會不斷去嘗試塗抹繪畫,從而達到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很多時候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而恰恰就是這個充滿魔力的第一次,才讓他們有足夠的興趣對世界有著更清晰的認識。 叛逆期階段也被大多數家長稱為「問題寶寶」的階段。會經常問一些為什麼,怎麼要這樣做。
  •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家長管不好,孩子一輩子就完了!
    2020-11-19 11:21:22 來源: 學霸有秘訣 舉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 糟糕的三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家長該如何正確處理
    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而西方也有句古話「trobule two, terrible three」。三歲不僅是關鍵期,三歲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需要把握好這個特殊的時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陳先生的孩子,現在就處於三歲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
  • 3歲孩子叛逆期,家長如何正確疏導?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叛逆期的三歲」的現象呢?叛逆期原因孩子2-3歲的時候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加強。父母卻覺得孩子還小,想幫孩子料理好所有的一切。孩子想做的,家長常常阻攔,孩子便有了反抗的情緒。在父母看來,這便是孩子的叛逆期來了,殊不知這是孩子開始成長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的性格培養過程中,幼兒時期尤為重要。那我們如何在孩子的3歲叛逆期時正確的疏導呢?
  • 10-16歲叛逆期教育方法,家長如何教好叛逆期的孩子
    10-16歲叛逆期教育方法,家長如何教好叛逆期的孩子。對孩子的逆反,首先應予以接納,把它視為孩子逐漸成熟的過程。其次,在教育中要深入了解孩子行為或想法的邏輯是怎樣的,針對孩子那些不成熟的;或有害於成長的想法,選擇給予耐心的指導。
  • 14歲現象,家長面對叛逆期孩子應該怎麼辦
    孩子在14歲左右身體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多變化,可能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家孩子變得非常敏感,情緒起伏波動大,甚至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青少年成長問題,我們稱之為「14歲現象」。
  • 孩子人生當中3次叛逆期,家長這樣管更有效!
    說到叛逆期,真是讓家長們為之頭疼不已,有的孩子還表現得特別明顯,說少了左耳進右耳出的,說多了嫌棄家長嘮叨,甚至有時候還頂嘴離家出走等等。讓家長們束手無策,這是因為不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在合適的時間來管教孩子,這樣就能避免破壞親子關係,輕鬆解決孩子的叛逆期。
  • 孩子成長的3個叛逆期,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最好的修養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無理取鬧,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完全沒有去顧及孩子的想法。  因為孩子才剛剛開始說話,詞彙量有限,發音又不標準,所以要表達一個概念好難。有時候我都為孩子捏一把汗。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平時多留心觀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點。這樣能避免很多的衝突了。
  • 孩子2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家長找準年齡段特點,比打罵見效更快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其實總共會經歷差不多3次叛逆期,在這樣一個階段,父母們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很多時候可能一不注意,孩子叛逆期的行為可能就會對他們的一生都造成影響。此外,不同的年齡,教育方式也要做出相應改變。俗話都說對症下藥,也是這個道理。
  • 孩子到了叛逆期?這樣做,比吼100句好用
    為什麼說我們要歡迎孩子叛逆,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叛逆。李玫瑾教授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孩子放學回來,你讓他站住,他站住了,這就不叫叛逆。你叫他站住,他不僅沒站住,而且還進了自己屋,把自己的房門關上,這時候孩子就是進入了叛逆期。
  • 孩子出現這3個表現,可能是叛逆期來了,家長要及時引導
    成年人大多都經歷過青春期之後的叛逆,實際上在寶寶2歲的時候,也會有一個幼兒的叛逆期,在這個叛逆期是媽媽最難熬的日子,也是孩子性格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對待幼兒的叛逆期時,家長一定要謹慎。切勿被孩子的各種行為打的手足無措,亂了方寸。
  • 不讓看電視,9歲孩子跳樓!孩子人生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其實孩子人生裡一共有三次叛逆期,都是生理成長反應在了孩子的行為上,不同的叛逆期,還有有不同的叛逆表現,心理髮育特點也太有不同,所以家長面對孩子的三次叛逆期所採取的教育方法也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