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紀錄片《行者》

2021-02-10 舞林秘籍


(紀錄片《行者》海報)


「紀錄片的定位在於搭一座橋,讓觀眾走過橋去認識藝術家。」

「我常用一個比喻,藝術品很像是一陣煙,我們看到煙的形狀,但我很想知道藝術家是如何生火的,那個生火的過程到底是什麼,怎樣把火種找到然後生出這樣的火。」

「行者,就是修行之人,林麗珍就如行者,每次排練、演出,都投注全身心力;她不知把舞蹈當表演,而是借著舞蹈這樣的儀式,尋找本我、人生。」

「她訓練舞者走路、撿石頭,她對一塊布料的可能無比好奇,她從花的姿態、芒草的搖擺、貓咪的伸展找到律動的可能……我那漂浮不定的人生狀態,被療愈了。」

——舞蹈紀錄片《行者》導演 陳芯宜




(攝影-金成財)


臺灣創作型電影導演陳芯宜在2004年觀看了無垢舞蹈劇場(Legend Lin Dance Theatre)創始人林麗珍創作的《花神祭》後感慨「這是舞蹈嗎?為什麼畫面那麼美?」進而在因緣際會下開始長達十年的跟蹤拍攝。以記錄林麗珍和無垢舞蹈劇場的影片《行者》在2014年11月7日上映。十年間記錄的多達700小時大量龐雜的影像素材處理和剪輯,導演陳芯宜也從迷惘憂鬱的三十代走向了四十代。

 

臺灣無垢舞蹈劇場成立於1995年,同年藝術總監林麗珍推出了代表其天地人三部曲的第一部——《醮》(Mirrors of Life),表現人鬼關係的撕裂糾纏,靈性在人鬼神之間上下起伏,無法掌握無常,於是學會隨順面對,將無常視為自然生態之生成。2004年又推出《花神祭》(Anthem to Fading Flower),悲傷逐漸被消解,轉而關注四季時序的循環運轉,生命在如此的危步瀕臨中,方能綿延轉化。其後,林麗珍隱退,《觀》(Song of Pensive Beholding)在她心中一醞釀就是近十年的時間,對於篤信「因緣際會」的林麗珍來說,「當一切放在對的位置上,作品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有了前作《醮》和《花神祭》,《觀》仍然在講述宇宙、天地、自然、族群和人類,用獨有的林氏語彙——劇場的舞蹈儀式,完成了她內心中對天地自然萬物的「觀」照。

 

林麗珍早年在長安中學進行舞蹈授課,為學校編舞參加比賽時幾度獲取頭獎,使得她慢慢有機會完成自己習舞時的夢想——成立自己的舞團。導演陳芯宜將林麗珍稱為「行者」,一個在現世中修行的人。而林麗珍自己也坦白,「生命是一個『觸』,瞬間即逝」,認識到和浩瀚宇宙相比人的每一個行為是那樣渺小和微不足道,因此也就有了足夠的勇氣和信念徹底的慢下來。看看無垢的作品,二十年僅有《醮》、《花神祭》和《觀》三部創作,確實能夠稱得上是「慢工出細活」的代表。而《行者》中,透過陳芯宜的鏡頭,林麗珍的「慢」不僅是停留在對舞蹈、對身體的打磨。林麗珍的劇場合作夥伴都是跟隨多年的摯友,他們多年跟隨的原因十分簡單:「不尾隨市場」,雖然需要引起觀者共鳴;「不為了創作而創作」,一定是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被觸動才開始了創作。這樣的堅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因此非常少見。

 

林麗珍談到,對作品的資金投入不是在製作上,而是在作品的滋養上,一個作品不是要演三次五次,而是兩百次、三百次、五百次,才會形成它應有的樣子。(大意)秉承著這樣的初衷,也能夠探見林麗珍對於「慢」的創作態度的堅持。大多數時間,她在等待。等待自己真正有所觸動,等待一個能和作品相稱的物件出現,等待年輕舞者們漸漸成熟……「當緣分來了,一切就形成了。」


「靜」、「定」、「松」、「沉」、「緩」是無垢舞蹈劇場訓練的五字原則,頗有宗教冥想式的苦修態度(臺灣兩廳院《觀》製作影像)

每一次的演出,林麗珍要為全團的舞者們點妝,集體祭臺,以祈求演出的順利。她對於舞臺構圖似乎有種痴迷,《觀》中使用的巨型布匹是她親自挑選的,從舞美、道具、服裝到音樂,一切都要徹底的溝通。她對於布匹和老式器物的寵愛在我看來是源於對萬物靈性的關照,「舞者穿上了衣服,就穿上了角色」。這是林麗珍所解讀的無垢「儀式劇場」美學,舞者穿上的衣服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必須最終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於是,苗族的百褶裙經過林麗珍的一番思考,變成了戴在舞者頭上表達鷹的蟄伏與盤旋。


(紀錄片《行者》片段 白鳥飾演者 吳明謹)


《觀》中飾演白鳥的吳明謹被林麗珍稱為是非常好的具有能量的舞者,她在舞作中已然變成了白鳥那個角色,淡淡然的落著眼淚,悲憫著大地,從始至終。


(臺灣兩廳院旗艦計劃《觀》製作影像)


對精確的追求,從排練廳移到劇場彩排,林麗珍動用各種可能的形式進行舞臺模擬,因此往往在初期的劇場生成過程中就會發現和預想的情況基本完全吻合。


(臺灣兩廳院旗艦計劃《觀》製作影像)


對於林麗珍和她的無垢舞蹈劇場的二十年來說,她更願意稱之為「演化」而非「創作」,這是由於她認為「所有的生命信息都是連接」在一起的,生命是一條細長的河流,沒有前因,也就沒有後果了。雖然二十年只做了三個作品,然而從根本上來講,正是有了《醮》,才有了《花神祭》,以為就這樣終止的時候,又出現了《觀》,生命歷程和創作就這樣聯結在了一起。


圖片來源:

《幕後電影雜誌》

兩廳院旗艦計劃《觀》製作幕後

紀錄片《行者》

全片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xOTY4NjUyMA==.html#paction

相關焦點

  • 8部舞蹈人必看的紀錄片和電影
    8部舞蹈人必看的紀錄片和影片:《行者》《曼菲》《再現康寧漢》《起點》《波麗娜:舞蹈人生》
  • 8部舞蹈人必看的紀錄片和電影|現代舞|芭蕾舞|藝術_網易訂閱
    :  《行者》《曼菲》《再現康寧漢》  《起點》《波麗娜:舞蹈人生》  《舞女 La Danseuse》 《大劇院 Большой 》 《白烏鴉 The White Crow》  紀錄片《行者》  ⇓⇓
  • 鍾南山、張行言……紀錄片《不老人生》,他們是有擔當的前行者
    鍾南山、張行言……紀錄片《不老人生》,他們是有擔當的前行者 2020-02-21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十部紀錄片了解臺灣
    《看見臺灣》算是臺灣紀錄片的奇蹟,不僅有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頭銜的加持,最後票房還超過兩億,而且還跟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在小巨蛋放映,算是臺灣紀錄片史上空前絕後的叫好又叫作的影片。而這樣的熱血與衝勁也為紀錄片帶來超優的票房,在《看見臺灣》出現之前是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有三千萬臺幣。  導演:華天灝No.7 無米樂
  • 舞蹈大師李響:華麗的《行者》背後,是對人生目標執著的追求
    題記:關於舞者李響和李響參加過的《舞蹈風暴》印象2019《舞蹈風暴》,將一個許多人沒有聽過的名字帶到觀眾面前。李響,1992年出生,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曾供職於總政歌舞團、行舞坊創辦人、幾乎囊括中國舞蹈界所有大獎金獎,春晚領舞、「全滿貫舞蹈藝術家」。
  • 舞蹈大師李響:華麗的《行者》背後是對人生目標執著的追求
    他將《行者》詮釋得淋漓盡致,舞姿捲起無限想像力,深情的眸,孤獨的眼神,隱蘊著通透的空靈,他就是一位「行者」。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李響這場撼動人心的絕美演出背後包括著多少付出與磨練,沒有誰能輕易成功,李響也是如此。
  • 10大最動人紀錄片
    為什麼要看紀錄片?紀錄片的市場真的是非常的小眾,通常都是叫好不叫座,很多人聽到紀錄片的第一個直覺就是悶、無聊,也有許多紀錄片是這樣沒錯,但是真實人生有時候也是真的比演的還精採啊!No.1 看見臺灣《看見臺灣》算是臺灣紀錄片的奇蹟,畢竟臺灣紀錄片市場真的不是太大,而且要在臺灣拍一部製作成本超過9000萬臺幣的紀錄片,其他人可能會覺得導演瘋了!沒想到最後票房居然超過兩億臺幣,而且去年還跟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在小巨蛋放映,外加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加持,一部臺灣紀錄片能夠這樣叫好又叫作,真的是空前絕後。
  • 阿諾 x 施小食 x 李純 :紀錄片《行者問路》點映+交流 | 正午·影院
    《行者問路》本周四晚,清明節小長假第一天,我們在酒館獨家放映一部關於信仰的紀錄片《行者問路》。嘉賓:阿諾(《行者問路》導演),施小食 (《行者問路》製片人)主持:李純(記者,正午員工)時間: 2018年4月5日(周四)(
  • 如詩的緩行、空緩的美學——無垢舞蹈劇場|選題篇
    陳念舟培育的杜鵑花屬雜交品種(源自紀錄片-行者)個性幽默開朗的陳團長,工藝心思卻細如髮絲林麗珍收藏的珍貴少數民族服飾(源自紀錄片-行者)跟拍無垢十年的紀錄片《行者》臨走時,林麗珍老師送我一套影碟獲得2014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藝思 | 這幾部與舞蹈有關的電影你還沒看過嗎?
    本次藝思欄目為大家推薦的是與舞蹈相關的電影,既包括虛構類的故事片,也有具有獨特的紀實溫度的紀錄片。這些影片不僅僅體現了舞蹈的美,更透過藝術反映舞者對人生、人性和生命更深刻的思考。小編也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些影片進一步了解舞蹈藝術所具有的多重面向和可能,舞蹈與人、與社會、與歷史是怎樣發生密切關係的。
  • 以舞抗疫|王晗舞蹈主題紀錄片《因為有你》
    王晗舞蹈學校根據市文聯關於開展文藝戰「疫」、「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的工作部署,積極響應徐州市舞蹈家協會的號召,立足現有條件,組織創作主題紀錄片《因為有你》。
  • 使徒行者2演員表及角色介紹 使徒行者第二部主演是誰?
    TVB近日在京舉行電視劇《使徒行者2》啟動禮,正式宣布將於十月開拍。現場公布了首款先導片花,並揭曉了該劇的豪華陣容。  據悉,《使徒行者2》承接上部的故事,依然以臥底為主,並加入更多謎團。演員方面,《使徒行者2》依然由許紹雄扮演的歡喜哥和苗僑偉扮演的卓SIR坐鎮,聯合新加入的陳豪、宣萱打造新一季臥底故事,但上部的男女主角林峰和佘詩曼將缺席。》》使徒行者2什麼時候播出?
  • 《遇見海南人》丨人文紀錄片的獨闢蹊徑
    2014年5月,旅遊衛視《行者》節目在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策劃製作了大型電視紀錄片《遇見海南人》。9月初,該片通過鳳凰衛視歐洲臺的海外落地,實現了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海南省文化旅遊資源的宣傳覆蓋,受到了海外觀眾的好評。
  • 當代城市紀錄片宣言
    紀錄片自己編織了一副冠冕,它要讓攝影機做城市的國王。城市紀錄片正是通過拍攝它要紀錄的對象,與紀錄的行為本身一同,構成民主實踐。當代城市紀錄片宣言作者:餵飯「我們的身體就是紀錄片本身」(粉粿爵士)。寫作的時候我希望能充分尊重紀錄片的主體性,所以把紀錄片當作另一個「我」來抒寫。
  • 李響:白衣翩翩少年郎回歸本心,絕美演繹《行者》《歸》來!
    《舞蹈風暴》決賽之夜,李響最後一個晉級全國三強。他帶來了兩隻舞蹈作品,一支是幫跳舞蹈《理想》,一支是回歸本心之作古典舞《歸》。以《行者》開始舞蹈風暴的旅途,去觀賞去吸收去收穫,最終以《歸》結束,為這趟行程畫上完美句點。在幫跳一對一對決中,李響的作品是《理想》。
  • 《舞蹈風暴 第一季》一個月後,你還能記得多少支舞蹈風暴?
    今年過年各家閉門隔離預防冠狀病毒,趁機復盤一下自己還能記得多少支舞蹈風暴的舞蹈。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竟然已經忘記了,如果不看節目清單,大概只能記十幾支,而且順序記得不清楚。記得最多的是胡沈員的舞蹈,包括《兒時》、他和朱鳳偉的《好,聽你說》、《不易》(星星灑在床上那個,哇哦哦)、和菅原小春的《叢林法則》以及決賽的《遇見》;然後就是劉迦的《layers》、和李響組cp的《塑》、淚奔的《呼喚》和決賽番外裡的《夜鶯》;再然後是李響初賽的《行者》和決賽的《歸》;敖定雯、王佔峰初賽的《九兒》和決賽的《惜緣》;再就郝若琦、王雪柔《惑·心》、胡捷、李宇的《Bye Bye
  • 我們為什麼舞蹈???
    我們為什麼舞蹈?在人類世界的最初,舞蹈是人與天神對話的方式。「舞蹈和性有內在關聯,動物在求愛中通過身體運動來吸引配偶。舞蹈,也是人最具動物性的一件事情,它釋放出一種讓人產生愉悅和快感的化學物質。」英國當代編舞家阿庫漢姆說。
  • 陳坤2019行走的力量年度分享展圓滿收官 紀錄片正式發布
    隨後,記錄了發起人陳坤、有心同行者倪妮與眾行者們行走川藏6天5夜過程的2019年紀錄片《看見自己本來的樣子》,也正式發布。年度分享展收官,諸多關注者專程從外地來京觀展由陳坤在2011年發起,2019年是心靈建設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的第九個年頭。以「看見自己本來的樣子」為主題,「行走」第九年持續倡導大眾關注心靈成長,並透過情緒探索真實的自己。
  • 當代的大巫——無垢舞蹈劇場《潮》觀後心得| 選題篇
    本公眾號拍攝日誌第三十七篇介紹過享譽國際的臺灣無垢舞蹈劇場,原文連結為:如詩的緩行、空緩的美學——無垢舞蹈劇場|選題篇
  • 《舞蹈風暴 第一季》最愛的舞蹈記錄
    還有最愛的團體hizam,編舞創意從未讓人失望,即使短到四十秒的舞蹈也有起承轉合,節奏變換,太爽了。細節質感也很棒,第二輪一對一battle很多舞者的過場也很有戲,對手也可以互相成就,劍拔弩張或者溫暖人心。從入場氣勢到結尾餘音繞梁的沉浸,是藝術。導師人選絕了,情感豐富善於訪談的何老師負責採訪,幫選手表達出感覺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