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專業的攝影師,沒有參加過什麼攝影比賽,也沒有獲得過攝影家證件,以至於參加嵩縣某景區風景推廣群一天後就被攝協主席踢出群。
近5年來拿著入門級的單反,在伊河兩岸,走訪過數百個村子,留下了上萬張影像,記錄了幾千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幾千塊錢的相機在我手裡,只是感覺拍出來的照片,比手機好看一些,僅此而已。
因為各種原因,自媒體帳號改過幾次名字,就有交流幾年的老鐵私下問我:「老韓,你記錄的故事不錯,希望我們能提前知道你明天要去的地方,萬一有時間私跟著了,也好調整路線。我們也想到真正的鄉村走一走,看一看。」
是呀,5年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會去什麼地方。於是,做了一晚上的分析,決定繼續走村,不過,是從伊河的源頭開始尋訪,計劃用一到兩年的時間,走訪伊河沿岸的800多個村子,聽一聽村裡的故事,走一走流傳千年的傳說,尋找湯王拜訪「華夏第一賢相」伊尹的軌跡,探討大禹開闢龍門的遺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伊河,河南省西部,源出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在偃師市楊村附近入洛河。《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裡,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洛。」伊河是洛陽境內唯一有著完整生態的河流,源於欒川、過嵩縣入伊川,繞洛陽,在偃師匯入洛河,如今陸渾水庫乾渠供應著伊川、偃師、以及鞏義、新密等地飲水澆灌。
據說伊河有三個源頭,導航直接搜到的是「伊河源生態風景區」,網上搜集了一些基礎資料,開始進山。車行到公路盡頭,是一戶農家賓館,用陶罐在巨石上擺出了連環流水的造型,農家沒有人,罐子裡的水也乾涸了,再向前走,就是步道。看了看導航,到這條山溝的伊河源頭,還有十幾公裡,當時已經是中午了。
本來計劃的是在村裡找地方住下,下午尋找年長的村民了解當地情況,第二天再進山,手機上的天氣預報在上午10點左右發生了改變,由陰天變成了小雪。而山裡到下午4點多,天就快黑了,我們最多只有2個小時的進山時間。
農家賓館向裡200米,是一汪碧綠的潭水,撿了塊小石頭扔進去,看聲響,最深處2、3米應該是有的。走過一條水泥仿石材小橋,看到的警示牌竟然寫著「未開發景區,進入後果自負」,而在山下,我們專門打聽過,往裡走5、6裡還有人家,既然有人家,又怎麼是「未開發景區」呢?
山澗裡溪水不大,卻有淙淙響聲,石階兩旁,還有很多沒來得及採摘的山茱萸,給這兒冬日的蕭條增添了一分顏色。欒川山區種植山茱萸的比較多,像路邊這幾棵樹,已經有燴麵碗口粗細了,應該是30來年前栽下的。拇指大的果子壓垂了樹枝,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沒有採摘,半個月前在宜陽花果山,那裡的山茱萸早就已經摘完了。
步道趁著山勢,沿小溪迂迴輾轉,河邊的巨石大都是有名字的,比如這一塊,叫做「官靴石」。
溪水從幾塊巨石縫隙裡面流出來,這兒是「龍潭」。不知道這些名字是景區初步開發的時候取的,還是山裡人根據形狀隨便叫的,有些還挺貼切。如果沒有這些刻有名字的提示,遊客可能會匆匆而過,看了提示之後,再仔細端詳打量這些景觀,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也不知道究竟走了幾裡路,終於又看到了人家。豫西山區農村,每個生產隊的住戶其實也不是在一起的,很多地方是這兒一家佔據一個山坳,那邊兩戶守著一塊平地,老的民房大都是修建在山邊不好的坡地上,通過挖山或者壘砌石塊墊起來宅基,這兒似乎也不例外。
村子不大,約有5、6戶人家,因為他們的門口廣告招牌做的很大,避免廣告嫌疑,就不放近景圖片了。
詢問大媽得知,往裡再走6、7裡路,還有兩戶人家,再往裡面走,還沒有開出來路,如果沒有本地嚮導帶著,容易迷路。
大媽和老伴兒沒有開農家賓館,夏季有遊客進山的時候,在家做一些涼粉,撿一些黃蠟石廢料,等著好奇的遊客消費。到了初冬,家裡300多棵山茱萸樹,需要他們老兩口一個來月忙活。大叔摘山茱萸不是用竹竿敲打,也不是像宜陽的大媽們一樣逐個採摘,他背上背著一塊電瓶,手裡舉著的杆子盡頭是帶有馬達的鉤子,只要把鉤子搭在樹枝上,樹枝就像觸電了一樣晃動,地上頓時下起了紅色的果子雨。
告別大叔,繼續前行,山裡石頭上的餘雪多了起來,有些乾枯的老樹上面,也存有積雪。青青的苔蘚、紅紅的茱萸,是這山谷裡活著的顏色。
伊河源景區沒有門票,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繼續開發,現在的基礎設施較為簡陋,卻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在巨石縫隙裡修出通道,在山巖上開鑿階梯,正因為沒有太多人為建設的痕跡,保持了山谷應有的本色。
遠離村莊很久以後,終於又見到一群人,他們居住在不遠處的另外一條山谷,那兒只有他們一戶人家。女主人說話有很濃重的欒川口音:「那不是老窮門,俺會老想擱這兒住,外頭買不起房子門……」
向他們詢問山谷裡是否還有人家,得到的消息是沒有了,再往前走,連路也沒有了,山上好多雪,不好走。大哥告訴作者:往裡面曾經有個報廢的黃蠟石礦,以前有小路,能過三輪車,礦開採完了之後,路也沒人管了,都被樹梢子、荒草遮蓋,慢慢的,也就找不到路了。要想看到伊河源頭,得早上來,走三四個小時,到半山腰,亂石堆裡流出來一股泉眼,那應該是就是源頭。
看了看時間,已經接近下午三點,女主人說:「恁要是不走了,俺家能住下呀,要是走嘍,趕緊走,俺這山裡頭黑的早,路沒有硬化,下坡不好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問清這兒是伊河源頭之一的龍潭溝,在帶的地圖上打了一個X,這趟尋找伊河源頭的形成以失敗而告終……
這兩塊石頭算是這趟尋源之旅的最大收穫,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黃蠟石。
下一站,這道支流最深處的村子,好像是一個叫打金溝的地方,走,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