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源頭,石頭和水的風景,綠苔蘚紅茱萸點綴,有緣能撿到黃蠟石

2020-12-26 豫西行者

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專業的攝影師,沒有參加過什麼攝影比賽,也沒有獲得過攝影家證件,以至於參加嵩縣某景區風景推廣群一天後就被攝協主席踢出群。

近5年來拿著入門級的單反,在伊河兩岸,走訪過數百個村子,留下了上萬張影像,記錄了幾千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幾千塊錢的相機在我手裡,只是感覺拍出來的照片,比手機好看一些,僅此而已。

因為各種原因,自媒體帳號改過幾次名字,就有交流幾年的老鐵私下問我:「老韓,你記錄的故事不錯,希望我們能提前知道你明天要去的地方,萬一有時間私跟著了,也好調整路線。我們也想到真正的鄉村走一走,看一看。」

是呀,5年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會去什麼地方。於是,做了一晚上的分析,決定繼續走村,不過,是從伊河的源頭開始尋訪,計劃用一到兩年的時間,走訪伊河沿岸的800多個村子,聽一聽村裡的故事,走一走流傳千年的傳說,尋找湯王拜訪「華夏第一賢相」伊尹的軌跡,探討大禹開闢龍門的遺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伊河,河南省西部,源出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在偃師市楊村附近入洛河。《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裡,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洛。」伊河是洛陽境內唯一有著完整生態的河流,源於欒川、過嵩縣入伊川,繞洛陽,在偃師匯入洛河,如今陸渾水庫乾渠供應著伊川、偃師、以及鞏義、新密等地飲水澆灌。

據說伊河有三個源頭,導航直接搜到的是「伊河源生態風景區」,網上搜集了一些基礎資料,開始進山。車行到公路盡頭,是一戶農家賓館,用陶罐在巨石上擺出了連環流水的造型,農家沒有人,罐子裡的水也乾涸了,再向前走,就是步道。看了看導航,到這條山溝的伊河源頭,還有十幾公裡,當時已經是中午了。

本來計劃的是在村裡找地方住下,下午尋找年長的村民了解當地情況,第二天再進山,手機上的天氣預報在上午10點左右發生了改變,由陰天變成了小雪。而山裡到下午4點多,天就快黑了,我們最多只有2個小時的進山時間。

農家賓館向裡200米,是一汪碧綠的潭水,撿了塊小石頭扔進去,看聲響,最深處2、3米應該是有的。走過一條水泥仿石材小橋,看到的警示牌竟然寫著「未開發景區,進入後果自負」,而在山下,我們專門打聽過,往裡走5、6裡還有人家,既然有人家,又怎麼是「未開發景區」呢?

山澗裡溪水不大,卻有淙淙響聲,石階兩旁,還有很多沒來得及採摘的山茱萸,給這兒冬日的蕭條增添了一分顏色。欒川山區種植山茱萸的比較多,像路邊這幾棵樹,已經有燴麵碗口粗細了,應該是30來年前栽下的。拇指大的果子壓垂了樹枝,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沒有採摘,半個月前在宜陽花果山,那裡的山茱萸早就已經摘完了。

步道趁著山勢,沿小溪迂迴輾轉,河邊的巨石大都是有名字的,比如這一塊,叫做「官靴石」。

溪水從幾塊巨石縫隙裡面流出來,這兒是「龍潭」。不知道這些名字是景區初步開發的時候取的,還是山裡人根據形狀隨便叫的,有些還挺貼切。如果沒有這些刻有名字的提示,遊客可能會匆匆而過,看了提示之後,再仔細端詳打量這些景觀,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也不知道究竟走了幾裡路,終於又看到了人家。豫西山區農村,每個生產隊的住戶其實也不是在一起的,很多地方是這兒一家佔據一個山坳,那邊兩戶守著一塊平地,老的民房大都是修建在山邊不好的坡地上,通過挖山或者壘砌石塊墊起來宅基,這兒似乎也不例外。

村子不大,約有5、6戶人家,因為他們的門口廣告招牌做的很大,避免廣告嫌疑,就不放近景圖片了。

詢問大媽得知,往裡再走6、7裡路,還有兩戶人家,再往裡面走,還沒有開出來路,如果沒有本地嚮導帶著,容易迷路。

大媽和老伴兒沒有開農家賓館,夏季有遊客進山的時候,在家做一些涼粉,撿一些黃蠟石廢料,等著好奇的遊客消費。到了初冬,家裡300多棵山茱萸樹,需要他們老兩口一個來月忙活。大叔摘山茱萸不是用竹竿敲打,也不是像宜陽的大媽們一樣逐個採摘,他背上背著一塊電瓶,手裡舉著的杆子盡頭是帶有馬達的鉤子,只要把鉤子搭在樹枝上,樹枝就像觸電了一樣晃動,地上頓時下起了紅色的果子雨。

告別大叔,繼續前行,山裡石頭上的餘雪多了起來,有些乾枯的老樹上面,也存有積雪。青青的苔蘚、紅紅的茱萸,是這山谷裡活著的顏色。

伊河源景區沒有門票,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繼續開發,現在的基礎設施較為簡陋,卻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在巨石縫隙裡修出通道,在山巖上開鑿階梯,正因為沒有太多人為建設的痕跡,保持了山谷應有的本色。

遠離村莊很久以後,終於又見到一群人,他們居住在不遠處的另外一條山谷,那兒只有他們一戶人家。女主人說話有很濃重的欒川口音:「那不是老窮門,俺會老想擱這兒住,外頭買不起房子門……」

向他們詢問山谷裡是否還有人家,得到的消息是沒有了,再往前走,連路也沒有了,山上好多雪,不好走。大哥告訴作者:往裡面曾經有個報廢的黃蠟石礦,以前有小路,能過三輪車,礦開採完了之後,路也沒人管了,都被樹梢子、荒草遮蓋,慢慢的,也就找不到路了。要想看到伊河源頭,得早上來,走三四個小時,到半山腰,亂石堆裡流出來一股泉眼,那應該是就是源頭。

看了看時間,已經接近下午三點,女主人說:「恁要是不走了,俺家能住下呀,要是走嘍,趕緊走,俺這山裡頭黑的早,路沒有硬化,下坡不好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問清這兒是伊河源頭之一的龍潭溝,在帶的地圖上打了一個X,這趟尋找伊河源頭的形成以失敗而告終……

這兩塊石頭算是這趟尋源之旅的最大收穫,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黃蠟石。

下一站,這道支流最深處的村子,好像是一個叫打金溝的地方,走,一起看看。

相關焦點

  • 撿到這些石頭,都值錢
    這年頭,石頭可比黃金貴,那些其貌不揚的石頭,說不準就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石,各位礦山兄弟們,撿到下面的石頭,千萬別扔,這可都是些值錢貨!
  • 【石界資訊】撿到一塊石頭 酷似「虎鷹奪食」
    點擊中華黃蠟石關注我☀您好,歡迎關注中華黃蠟石微信公眾平臺(ythls88)
  • 石頭手電一照透亮是啥石頭
    石頭手電一照透亮是啥石頭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想看更多類似文章點擊右上方的藍色方塊 ,覺得小編寫的不錯歡迎收藏,點讚,分享給你的小夥伴,小編也會在評論區和大家互動 .我撿到一個白石頭,,它用手電筒照是通明的,,是什麼石頭_ —— 用以下辦法判定下就能分辨:(1)水辨別法 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假如成露水狀,久不散者是真玉.(2)手接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3)調查法 將玉對著亮光處調查,色彩剔透、綠色均勻分布的是真玉.(4)舌尖辨別法 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此外,還能夠用放大鏡調查,首要看有無裂痕,
  • 【姿勢】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原來就是花椒!
    山茱萸花期極早,三月初與梅花同開,早春枝頭點綴著些黃色小花,聚攏如傘形,十一月果子成熟,大小形狀如枸杞。山茱萸果在枝頭上是鮮紅色,明亮有光澤,很是搶亮。雖也有茱萸之名,但不是古詩說的茱萸。書中講吳茱萸樹葉似椿而闊濃,三月開花紅紫色,七、八月結實似花椒,初時微黃,成熟深紫。末後加一句,「九月九日採,陰乾。」後面講為什麼要九月九日才能採,並且說這就是茱萸。關於食茱萸,書中寫食茱萸功用和吳茱萸相同,可能就是茱萸中顆粒大、顏色黃黑、可食者,又說「蜀人呼其子為艾子,蓋《禮記》所謂藙者。藙、艾聲訛,故云耳。宜入食羹中,能發辛香。」因為能吃,所以叫食茱萸。
  • 黃蠟石,包攬奇石五美,讓人慾罷不能!
    奇石有五美,「形質色紋韻」,以形奇、質佳、色豔、紋怪、韻美為審美標準,若得其一,稱之為美石;若得其二,以足夠驚豔;若得其三,堪稱奇石之精品。而黃蠟石可包攬奇石五美,讓玩者欲罷不能!黃蠟石又稱黃龍玉。拍賣會上雲南黃蠟石行情不斷刷新,各拍賣公司所標的底價也有了重新考慮。現在收藏家和投資者對黃蠟石的關注度比以前更高了,黃蠟石的收藏前景也會隨著其價值得到更多人肯定後而越來越好。兩三年間,黃蠟石的價格便翻了近十倍。
  • 中考優秀作文賞析:最美的風景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優秀作文賞析:最美的風景,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下雨了,江南的雨天總是很美,宛如初放的百合,清新,淡雅。   雨前,可不是這樣。此時,若站在石橋上,只是單單地尋找風景,一定會大失所望,敗興而歸!
  • 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山茱萸能直接吃嗎
    山茱萸是一種能補益肝腎的中藥材,也是一種能滋補強壯身體,並能延緩身體衰老的保健食材,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山茱萸,但對它的食用方法人們了解的還不全面,有些人不知道山茱萸能不能直接吃?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除此以外它還有多種不同的使用方法,想具體了解可以和小編一起去看看。
  • 如何判斷你在路邊撿的石頭是不是玉?看這些地方就知道了!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更是擁有著眾多的奇石和美玉,能撿到寶玉石的地方更是眾多,有時候可能你腳下踢到那塊絆腳石,就可以成為讓你翻身的昂貴寶石。那我們該如何去判斷我們在路邊看到的石頭是不是玉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玉的定義,古人對玉的定義就是「石之美者」,意思就是好看的石頭它就是玉;寶石學中也將玉定義為:美麗、稀缺、耐久、多晶體結合等。但其實狹義的玉可分為軟玉和硬玉,軟玉就是我們常說的和田玉,硬玉就是翡翠。除此之外就是各類矽質玉,如:黃龍玉、金絲玉、臺山玉、桂林雞血玉等。
  • 撿石注意事項和需帶齊哪些東西?撿回的石頭如何打理保養?請石友...
    ,不如說是它選擇你,這就是所謂的石緣,牽引著我們,趕赴一個個延續了千萬年時間的美好約定。武漢江邊撿的普通黃蠟石,取名《招財金蟾》 寫了這麼多理論上形而上的東西,現在說點有關撿石的乾貨,個人經驗,僅供參考,首先得有雙好鞋,底軟耐磨有彈性的,中邦或高邦護著腳踝最好
  • 因一次改名而漲價,曾經一塊石頭值千萬!如今它只是塊破石頭!
    如果選到一種投資風險小,且升值潛力大的收藏品,成了每一個投資者和收藏家最關注的問題。而作為收藏品,如果想具有收藏價值,就必須得有不尋常之處。俗話說得好,金銀有價,玉石無價。對於不同收藏價值的人來說,金銀珠寶的價值往往更高,而真正懂古玩收藏的人認為,一塊好的玉石價值並非普通金銀能夠相提並論的。
  • 大雁越冬伊河之濱
    位於伊河之濱的洛陽嵩縣陸渾湖國家溼地公園,成群結隊的大雁從遙遠的北方飛來,在此覓食、過冬。這些精靈般的天使,在伊河之濱的山水間,演繹著生命的精彩。    「可能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今年冬天飛回來的大雁比以往要多得多!」
  • 茱萸粉比起粉紅色更能演繹出少女範兒來,給人一種很清爽的感覺
    眾所周知粉色是非常有甜美氣質的,輕輕鬆鬆的就能演繹出少女範兒來,但是你造嗎?茱萸粉比起粉紅色更要淡一點,在視覺上就能給人一種很清爽的感覺。還可以極好的演繹復古情懷,所以這個夏天有了茱萸粉的加持之後,也能輕鬆的演繹出少女氣質來,滿滿的都是舒適和輕鬆。
  • 微景觀苔蘚該怎麼管理?日常養殖注意3點,擺在辦公桌上美呆了
    很多年輕人都不太喜歡傳統的花卉,養殖起來非常的麻煩又費時間,而且大部分年輕人工作都比較忙,生活節奏快,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養花,很多傳統花卉的植株都較大,擺放起來也很佔空間,所以為了符合年輕人的喜好,興起了微景觀。上班族們都會選擇小小一株的多肉擺放在辦公桌上,最近很流行的微景觀還有一種,那就是苔蘚。
  • 一泓綠
    到了仙巖,才知道景區內不僅有梅雨瀑,還有雷響瀑、龍鬚瀑、三姑瀑等瀑布。沒走多久,就見到了梅雨瀑,細細盯著,靜靜聽著,默默讀著,第一次感受到作家筆下的描摹對象與現實中的風景是如此貼切吻合。記得朱自清寫道:「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
  • 茱萸的「姓氏」,有幾種寫法?
    名字裡有「茱萸」的,就有「山茱萸、吳茱萸、蜜茱萸、食茱萸、草茱萸、茶茱萸、單室茱萸」等等,個個「姓氏」不同。大家有沒有發現,剝柚子的時候香味變濃了許多?這是因為柚子皮上長著許多透明腺點,裡面含有揮髮油,剝的時候腺點受到擠壓破裂,香味就四散開來了。和它們一樣,吳茱萸的葉片和紫紅色果實上也有許多腺點。
  • 石頭、苔蘚、松枝,這些人把大自然「穿」在身上
    每一張照片上都有一個孤獨的身影,身處風景之中,戴著自己選擇的自然元素,仿佛成為一件雕塑。例如,一位陶瓷藝術家布瑞特坐在家鄉挪威的土地上,身體裝扮成延時。鮑勃則是一位退休的時尚攝影專家,坐在紐約皇后區的森林公園裡,戴著一頂大帽子,穿著松針外套。卡羅琳·霍思和麗塔·伊科寧表示,這些照片展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是,照片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前期需要漫長的準備。
  • 曾經無人問津的石頭,經炒作後「身價」千萬,如今卻變成地攤貨
    隨著人們手裡的「閒錢」不斷增多,很多人開始收藏古董和文玩。因為我國古代人留下了很多文物,因此人們對這些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人一直把玉石擺在跟金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玉石製成的器具更是受到廣大收藏者的追捧。
  • (68)重陽節「茱萸」之謎
    每逢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採摘茱萸插戴頭上,或用茱萸製成香囊佩帶,呼朋喚友登高遊興,相信這樣能闢難去災、祛病驅邪。唐代詩人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錄的就是這一場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插戴茱萸,曾經是重陽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我們駐馬店是公認的重陽節和重陽登高習俗的發源地。
  • 重陽登高插茱萸!茱萸是誰?為什麼要插它?(附武漢踏秋路線)
    除此之外,唐代重陽節還有佩戴菊花、飲菊花酒等習俗,在其他唐詩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最後兩句就是: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徵著重陽節的兩大植物「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調料和防腐劑,古人認為其濃烈氣味具有「闢邪除害」作用。然而歷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卻不止一種,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吳茱萸,究竟民俗中的茱萸所指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