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重陽節,人人都會想到王維的這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但大家是否都有個疑惑:古人為什麼要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呢?
圖片來自千庫網
其實,插茱萸是為了闢邪——因為重陽節是農曆的九月初九,這時萬物肅殺,需要佩戴一些芳香闢穢的東西來抑制不正之氣。
可是,你真的認識茱萸嗎?
名字裡有「茱萸」的,就有「山茱萸、吳茱萸、蜜茱萸、食茱萸、草茱萸、茶茱萸、單室茱萸」等等,個個「姓氏」不同。
古人插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種?為大家縮小範圍,介紹以下四種~
第一種吳茱萸,是芸香科的灌木或小喬木。
我們平時吃的橘子、橙子、柚子都屬於芸香科,它們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芳香的氣味。大家有沒有發現,剝柚子的時候香味變濃了許多?
這是因為柚子皮上長著許多透明腺點,裡面含有揮髮油,剝的時候腺點受到擠壓破裂,香味就四散開來了。
和它們一樣,吳茱萸的葉片和紫紅色果實上也有許多腺點。
圖片來自 pixabay
吳茱萸可以用作健胃劑、鎮痛劑、驅蛔蟲藥等,對心血管系統也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源,還有一段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吳茱萸原本叫做「吳萸」,生長在吳國。
有一年,吳國把吳萸進獻給楚國,楚王一看竟然以樹枝充當貢品,十分惱怒,不等吳臣解釋就把他趕出去了。
吳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
圖片來自維基共享
有一天,楚王生了胃病疼痛難忍,用什麼藥都沒效果,這時朱大夫用悄悄留下的吳萸治好了楚王的病。
楚王病好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還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第二種食茱萸,它也屬於芸香科,是一種喬木,和吳茱萸同屬一個科,所以葉和果實也密布透明油腺。
食茱萸還有一個有趣的別名——「鳥不踏」,這是因為它的枝幹布滿了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圖像庫
食茱萸具有殺蟲、止痛、治療腹瀉等功能,但它更為人所知的是兼具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從名字中也能看出來)。
根據史料的記載,在辣椒傳入中國前,食茱萸一直是川菜辣味的主要來源之一,與花椒、姜並列為自古崇尚的「三香」。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花椒內容
花椒 壽海洋 攝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大多數是野生,採摘不便,處理工序又複雜,所以它的江湖地位在明代之後就慢慢地被外來種辣椒取代了……
第三種山茱萸,是山茱萸科的喬木或灌木。山茱萸先開花再長葉,結出的果實長得像迷你版小番茄。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圖片來自維基共享
山茱萸俗稱「棗皮」,不過它跟我們平時吃的紅棗可沒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它入藥時用的是乾燥的成熟果肉,與紅棗皮長得十分相似。
山茱萸具有健胃,補肝腎,治療貧血、神經衰弱等作用。
最後來看一種——草茱萸,山茱萸科多年生草本,通常較為柔弱,沿著地面匍匐生長。
草茱萸的葉和莖多被用作鎮痛藥和退熱藥,果實甜甜的像蘋果的味道,果膠含量很高,是製作果醬的優良食材。
草茱萸(CornusCanadensis)
圖片來自維基共享
草茱萸有一項獨門秘籍:它開花和釋放花粉的速度是目前已知植物中最快的(0.5毫秒內)。它還能以大約3米每秒的初速度,把花粉拋射至2.5cm高的地方。
聽起來並沒有多高?如果換算花朵的高度,就相當於一個人將一塊石頭在不藉助任何外力情況下直接拋射至六層樓那麼高的地方。
拋射後的花粉在無風的情況下可以到達22cm開外,相當於它的花瓣長度的一百多倍,幫助它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更遠。
草茱萸開花過程
圖片來自Edwards, J. & Whitaker, D. & Klionsky, S.& Laskowski, M. A record-breaking pollen catapult. Nature 435, 164 (2005)
以上四種選其一,你覺得哪一種是古人插的茱萸?
按照排除法,食茱萸首先就能被排除,鳥都不敢踏,誰還敢往頭上插?草茱萸好像也不太可能,匍匐生長的小草拔出來都是土,柔弱的莖也不方便插頭髮。
食茱萸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圖像庫
那山茱萸和吳茱萸呢?
宋代姚雲文的《紫萸香慢》中寫到:「紫萸一支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可見,古人佩戴的「茱萸」的顏色應是紫紅色。
另外,古人用於「闢惡氣」的很多植物如佩蘭、艾、菖蒲、蒼朮等都是有濃烈氣味的植物,這說明重陽節插的茱萸不是山茱萸,而是有強烈氣味的吳茱萸。
吳茱萸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圖像庫
再仔細想想,如果頭上插滿累贅的「小番茄」,還怎麼登高飲酒、吟詩作賦?你覺得呢?
● ● ●
今天重陽節,上海自然博物館也為大家獻上一出大戲!
在館內你可能會偶遇用身體動作詮釋《楚辭》的舞者,或在恐龍盛世聆聽一段古琴演繹的《楚辭》……七個節目單元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七個不同區域裡順序展開,不知幸運的您能否一一領略全貌?
2017年10月28日(周六)
14:00—16:20
14:00-14:15 主創導覽與微演講
地點:L1展館入口處
14:25-14:45 楚辭古琴
地點:B1演化之道恐龍盛世主題區
15:30-15:50 楚辭書法
地點:B2M上海故事入口處
16:00-16:20 鼓陣與多媒體影像展示
地點:B2生態萬象自然之窗主題區
除上述活動外,我們還設置有兩個靜態展示的小彩蛋,分別在上海故事展區和起源之謎展區,歡迎你來偶遇!
鳴謝:壽海洋為本文提供科學指導。
文中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原創,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