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到底是誰?

2021-02-07 地道風物

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茱萸」之名的是據推定成書於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的《神農本草經》。原書在宋代以後已亡佚,如今只有後世學者從引用該書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編排而成的輯本。按照現在流行的輯本,《神農本草經》中已有「吳茱萸」和「山茱萸」兩味藥,均列為「中品」。然而,有人發現宋代類書《太平御覽》在引用該書對吳茱萸的介紹時沒有「吳」字,懷疑原書恐怕只是管這味藥叫「茱萸」,「吳」字是後人加上去的。


▲吳茱萸的果實。圖片:uttiy


到了唐代,蘇敬主編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種「食茱萸」,指出它和吳茱萸相似,但藥效「少為劣爾」(稍微有點差罷了)。在此之後,歷代學者對於吳茱萸和食茱萸的關係一直有爭論,大體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吳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認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時珍就極力主張吳茱萸和食茱萸並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說的可以做調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別名。


▲「食茱萸」椿葉花椒的花。圖片:Dav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經過現代植物學家的考證,今天學界的共識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葉和果實都沒有氣味。至少自李時珍以後,吳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有的文獻也用其異名Euodia ruticarpa或拼寫錯誤的「Evodia rutaecarpa」),食茱萸指的則是芸香科另一種植物椿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們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至於是香是臭,隨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別是果實,入口極辛辣。至於李時珍之前的吳茱萸和食茱萸的關係,則沒有定論。在我看來,古人最早很可能並不嚴格分辨吳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來稱呼,只是入藥的時候以吳茱萸為多,做調料的時候以食茱萸(欓子)為多罷了。


▲山茱萸的果實。圖片:wiki commons/Alpsdake


在今天,以「茱萸」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還有蜜茱萸、草茱萸、單室茱萸等,但這三者都是現代植物學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屬(Melicope)因為和吳茱萸屬(Tetradium)近緣、同屬芸香科而得名;草茱萸屬(Chamaepericlymenum)和單室茱萸屬(Mastixia)則因為和山茱萸屬(Cornus)近緣、同屬山茱萸科而得名。


 2 



如果把出土文獻也包括進來,茱萸之名出現的時間還要再早大約兩百年。


1973年秋,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量隨葬文獻,均為西漢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醫書《五十二病方》。這部醫書中有一個治「癃」病的藥方用了「朱臾」,與「椒」(花椒)合用,另有兩個治「疽」病的藥方分別用了「朱臾」和「樹臾」,均與「桂」(肉桂)、姜、椒合用,這不僅說明「朱臾」就是「樹臾」,而且強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花椒一樣具有強烈氣味的植物藥。學界因此認定,「朱臾」和「樹」都臾是「茱萸」的別寫,它必是《神農本草經》所謂「(吳)茱萸」無疑。


▲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書(局部)。圖片:wiki commons


然而在201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杜鋒把吳茱萸和食茱萸之爭引入了對馬王堆醫書「朱(樹)臾」的解釋中,試圖用語言學的證據表明「茱萸」最早指的是食茱萸(椿葉花椒),因此《五十二病方》裡提到的「朱(樹)臾」是食茱萸而不是吳茱萸。他的邏輯是:


第一,「茱萸」是個疊韻聯綿字,按照語言學家孫景濤、江藍生的理論,一部分聯綿字是由單音節詞變形重疊而成(如「蹀」變形重疊為「蹀躞」,後來又演變出「抖擻」、「哆嗦」和東北話的「嘚瑟」等形式;「躇」變形重疊為「躊躇」等),「茱萸」也是這樣由「茱」變形重疊形成的。


第二,「茱」的本字是「朱」,按照聞一多的解釋,「朱」就是「有刺之木」。


第三,食茱萸(椿葉花椒)正好是一種有刺的樹木。


乍一看這個推理很嚴密,實際上卻不怎麼令人信服。首先,認為「茱萸」由「茱」變形重疊而來的證據就非常薄弱。要知道,孫景濤、江藍生都曾警告說,如果沒有特別充分的證據,絕不能輕易認定一個聯綿字的單音節詞源。更重要的是,學界現在普遍不贊同聞一多的觀點,並不認為「朱」是什麼「有刺之木」。臺灣學者季旭昇就通過比較大量的古文字指出,「朱」字其實本來是「束」字,是假借了這個字的發音表示「紅色」之意;後來兩字發生分化,古人把「束」中間的「口」塗實成一橫,就分化出「朱」字。既然「朱」字和「有刺之木」根本沒有關係,杜鋒的推理就也出現了致命的缺環,而不能成立了。


在我看來,既然古人最早並不嚴格區分吳茱萸和食茱萸,那麼硬要考證馬王堆醫書中的「朱(樹)臾」是吳茱萸還是食茱萸,又有什麼必要呢!


 3 




不管怎樣,杜鋒在做考證的時候,是基本充分考察了歷代古籍裡有關茱萸的各種記載和前人的各種考證結論的。如果沒有這種充分的考察,就貿然推翻學界的結論,那就總讓人覺得假設的膽子太大了一些。


為什麼學界認為包括王維在內的唐代人在重陽節佩戴的茱萸是吳茱萸呢?因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節俗的起源,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西晉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處(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經著有一部記述地方民俗的《風土記》。雖然此書在後世和《神農本草經》一樣不幸亡佚,但靠著後人的輯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國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參考文獻之一。就是這部書明確記載:「俗尚九月九日謂上九,茱萸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闢惡氣而御初寒。」由此可見,重陽節所佩之茱萸是有強烈氣味的吳茱萸,而不可能是沒有氣味的山茱萸。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確定,古人所佩的吳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學上的吳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條上都是刺、容易扎傷人的食茱萸(椿葉花椒)。


▲雖然不一定聽說過《風土記》,但是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


事實上,古人用於「闢惡氣」的很多植物如佩蘭、艾、菖蒲、蒼朮等都是有濃烈氣味的植物,這可以說是中國民俗的常識。如果非要說重陽節佩戴的是沒有氣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濃烈氣味的吳茱萸,對於研究民俗史的學者來說未免有些不可思議。不僅如此,因為重陽節的月數和日數都是九,而九在陰陽學說裡是「至陽之數」,所以從漢代開始,受陰陽學說的影響,古人認為九月九日陽氣太盛,陰陽失調,是兇日,需要闢邪,這正是推動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節俗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此類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因為它與夏至日接近,夏至後晝長漸短,古人認為陰氣開始滋生,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節也是兇日,需要用香草闢邪。《風土記》又記載西晉民間在端午節「以艾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載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直到今天,端午節在家門口懸掛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國南北興盛不衰的節俗,可見這種用香草闢邪的民俗影響之深。


▲時至今日,菖蒲束依然是端午節的「標配」。圖片:wiki commons/Mk2010


考慮到這些背景,唐朝人在重陽節佩戴的茱萸是吳茱萸基本可以視為定論。除非有特別強的證據,否則我認為這個結論是很難推翻的。遺憾的是,目前我見到的試圖反駁這個定論的說法,無一能充分佔有前人的材料,對上述論述全都不置一詞。


 4 


2001年,河南省西峽縣就有一位毫不避諱自己的工作單位是「山茱萸研究所」的地方學者在《中藥材》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王維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山茱萸,而非吳茱萸。然而這篇文章純粹自說自話,只列舉了一些支持山茱萸說的「證據」,絲毫不提學界支持吳茱萸說的觀點,更不提周處《風土記》中的關鍵性記載,可以說根本不合學術文章寫作的基本要求。


文章中唯一有點說服力的理由,是今天吳茱萸只產秦嶺以南,而山茱萸可以分布到更北的地區。然而,這是假設了唐代的氣候和今天一樣,所以植物的分布區也和今天一樣,而只要了解環境史常識就可以知道這不是事實。盛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暖期,關中地區冬季可無雪無冰,首都長安可以種植梅花和柑橘且生長良好。就算秦嶺以北一向沒有野生吳茱萸分布,那時的人也完全可以把吳茱萸種植到關中地區或更靠北的地方。


事實上,王維晚年恰恰就在自己的輞川莊園裡種植了吳茱萸,營造了一個叫「茱萸沜」的景點。有一位常和王維唱和的詩人叫裴迪,在深秋遊覽了茱萸沜之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回照,森沉猶自寒。」既然這裡的茱萸能「飄香」,而且能夠讓人誤以為是花椒和肉桂的氣味,那自然只能是吳茱萸,而不是山茱萸。既然在秦嶺北坡非常靠近關中平原的地方可以種植吳茱萸,那麼在緯度接近的王維「山東」老家(今山西運城)一帶也完全可能種植吳茱萸,供王維的兄弟們攀折佩戴。


不僅如此,王維還有一首詩叫《山茱萸》,裡面描述的其實也是吳茱萸。詩曰:「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除了「清香」之外,「朱實山下開」一句也符合吳茱萸的特徵(果實成熟後會開裂),而不符合山茱萸的特徵(果實為核果,不會「開」)。因此,詩題之「山茱萸」應該解作「山下的(吳)茱萸」,而不能想當然以為是本草書裡的山茱萸。



這位「山茱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的文章發表7年之後,又有人在同一本雜誌上寫了「再考」,簡單引用了學界先前的一些嚴肅考證,就基本駁倒了前文那種異想天開的觀點。這樣一來一去,就為中國的學術論文庫貢獻了兩篇「論文」,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論文灌水當然是惡意,不過因不熟悉古代文獻而張冠李戴的場景其實非常多,就連高水平的植物愛好者有時也難免出錯。畢竟,一旦涉及考證古籍中植物名稱、討論植物在文化中的地位,這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植物學問題了,而涉及到歷史、考古、文字學、古生物地理和古氣候等等諸多領域。就算熟悉現代植物,也還是不夠的。



文丨劉夙

編輯丨老貓


本文授權轉載自果殼網(微信公眾號ID:Guokr42)

禁止二次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sns@guokr.com 

                              


相關焦點

  • 【姿勢】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原來就是花椒!
    不過,你知道茱萸到底是什麼嗎?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小我們就知道了有茱萸這種植物,知道了在唐朝,過重陽節時要佩戴茱萸。但你可能並不知道,茱萸就是花椒!知道現在說的茱萸通常指這三種:山茱萸、吳茱萸,這兩個都是正式名;還有一種食茱萸,正名叫椿葉花椒。吳茱萸和食茱萸都是芸香亞科,吳茱萸是吳茱萸屬,椿葉花椒是花椒屬,隔得不太遠。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植物?(續)
    登高、賞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是傳統的重陽節習俗中,有一項現在已經不再流行的節目——插茱萸、佩帶茱萸。  就因為插茱萸的習俗沒能傳到今日,這茱萸究竟是什麼樣的植物就有了許多含糊的解釋。上一篇文字,著重就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對茱萸的解釋作了些梳理。
  •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個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映入人們腦海中的王維印象是大唐才子,詩文書畫可謂樣樣精通,王維在音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農曆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在頭上,可以闢邪。因此,九月九重陽節那天人們登山,頭上都會插著茱萸。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這天,親友團聚在一起,出遊賞秋、登高望遠、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秋遊活動多姿多彩,古人比我們會玩多了。有兩種植物跟重陽密切相關,一是菊花,作為常見的秋季觀賞花,大家都很熟悉;另一種茱萸,名字熟,但它到底是誰?為什麼重陽節要「遍插茱萸」呢?馬上帶大家走進今天的植物科普。
  • 喬治亞·哈裡森出現在草地上,只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喬治亞·哈裡森出現在草地上,只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喬治亞·哈裡森(Georgia Harrison),穿緊身褲和運動衣,出現在埃塞克斯(Essex)奇格韋爾(Chigwell)的一個草地上進行健身鍛鍊。看上去,身材依然是棒棒噠。
  • 散文天地 | 顏享明: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唐代詩人王維重陽在外思親,我對離世已六年多的三弟也是如此思念啊!二O一四年七夕後的第二天,抱恙多時的三弟突然走了!早在清明節後,三弟突覺身體不適,當過十二年兵的他自恃身體底子好、也不當回事,能夠有啥問題?這次三弟輕敵延誤治療,導致一個月後發燒,發高燒!一開始以為是感冒,就去了小診所打了三天點滴也無濟於事,三弟這才慌著住到了同濟醫院。
  • 赤鏈蛇——遍插茱萸少一蛇
    「遍插茱萸少一蛇……」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例如登高、插茱萸、懷念舊人等在重陽佳節,秋高氣爽更是個菊花盛開的日子上期主角被妹子吃掉了……看到了倫家漂釀的紅外套你應該已經知道我是誰了吧
  • 闢邪植物之六:遍插茱萸過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為重陽佳節,客居異地的王維,獨自憑欄,因思鄉心切,腦海裡都是故鄉兄弟們頭戴茱萸登高的情景。他端起一杯酒,一飲而盡,不禁悽然淚下……佩茱萸,賞菊花,宴飲登高,乃是古代重陽佳節的習俗。晚秋時節,菊花迎風而放,金黃燦爛,既可觀賞,亦可入藥。茱萸也是時令植物,滿樹是茱萸果熟了,紅豔欲滴,香氣撲鼻。這是紅豆之外,另一種惹人相思的果實。
  • 重陽登高插茱萸!茱萸是誰?為什麼要插它?(附武漢踏秋路線)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四句28個字,說出了唐代重陽節的三種節俗:登高,身佩茱萸,與親人團聚。南朝江總的《宛轉歌》裡也有:「菤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芳。」那麼「茱萸」到底長什麼樣重陽佳節又為何要身佩茱萸以「闢邪翁」?
  • 茱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四句,說出了唐代重陽節的三種節俗:登高,身佩茱萸,與親人團聚。茱萸南北都有,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有「吳茱萸」和「山茱萸」兩味藥,均列為「上品」。吳茱萸的花。茱萸結果正當重陽,又有消毒、防蟲的功效,於是茱萸就成重陽習俗的一部分。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____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小時候幾乎人人都背過的古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是,我們真的知道茱萸是什麼?茱萸長什麼樣?如何「插茱萸」?茱萸是男孩女孩?哼哼,小編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叫「茱萸」,但我肯定的說至少在「插茱萸」這項習俗中「茱萸」是種植物!據百度百科,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 茱萸是誰?為什麼重陽節要插它?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四句28個字,說出了唐代重陽節的三種節俗:登高,身佩茱萸,與親人團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陽節還有佩戴菊花、飲菊花酒等習俗,在其他唐詩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最後兩句就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徵著重陽節的兩大植物。菊花在中華文化裡是第一等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不會認錯。
  • (68)重陽節「茱萸」之謎
    每逢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採摘茱萸插戴頭上,或用茱萸製成香囊佩帶,呼朋喚友登高遊興,相信這樣能闢難去災、祛病驅邪。唐代詩人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錄的就是這一場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插戴茱萸,曾經是重陽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我們駐馬店是公認的重陽節和重陽登高習俗的發源地。
  • 茱萸的「姓氏」,有幾種寫法?
    每到重陽節,人人都會想到王維的這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大家是否都有個疑惑:古人為什麼要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呢?圖片來自千庫網其實,插茱萸是為了闢邪——因為重陽節是農曆的九月初九,這時萬物肅殺,需要佩戴一些芳香闢穢的東西來抑制不正之氣。可是,你真的認識茱萸嗎?
  • 繁花似錦終煙散,歲月無痕落鬢霜,遍插茱萸又重陽
    青山在,人未老,遍插茱萸又重陽。曾經留下過美好記憶的事物,都會漸漸遠去消逝。助興黃花成錦句,添愁紅葉感懷哀。人的一生,紛繁憂憂,有著無數剪不斷的情結。把珍貴的留在記憶深處,當你老了,還能細數年華。重陽佳節,願您和家人安康,吉祥!——皛玊題記黃花助興,紅葉添愁。緋色的念想,疏淡過往,心事穿風滌紅塵,為夢輕吟夜闌珊。
  • 重陽節,快來教孩子認識茱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在唐宋詠重陽的詩詞中經常提到它,這些寫到茱萸的詩詞主要有四種內容:一是佩帶茱萸囊於臂肘;二是插茱萸於發冠;三是飲茱萸酒;四是以茱萸節、茱萸會代替稱重陽節。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
  • 重陽節登高敬老插茱萸,要了解節俗背後的歷史,莫將復興變成表演
    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茱萸節、老人節。這一節日的確定與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有密切聯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節日才定型。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登高宴飲和插茱萸,後來,重陽節又與仲秋養老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奉養老人成為重要節俗。這些節俗都是怎麼產生的?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 餃子 |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茱萸子細更重看。——蘇軾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年味是不是已經變淡了?
  • 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山茱萸能直接吃嗎
    山茱萸是一種能補益肝腎的中藥材,也是一種能滋補強壯身體,並能延緩身體衰老的保健食材,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山茱萸,但對它的食用方法人們了解的還不全面,有些人不知道山茱萸能不能直接吃?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除此以外它還有多種不同的使用方法,想具體了解可以和小編一起去看看。
  • 重陽節插茱萸,是「吳茱萸」還是「山茱萸」,可別弄錯啦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唐)張說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寧知沅水上,復有菊花杯。亭帳憑高出,親朋自遠來。短歌將急景,同使興情催。城遠登高並九日,茱萸凡作幾年新。三首重陽節古詩,帶你領略古代重陽節的情景,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在這三首詩中,出現了同一種植物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那就是「茱萸」。對中藥有所了解的小夥伴都知道,中藥中有山茱萸和吳茱萸,那麼,古詩中的茱萸指的是哪種呢?在公布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種中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