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品茗」關注本公眾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登高、賞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是傳統的重陽節習俗中,有一項現在已經不再流行的節目——插茱萸、佩帶茱萸。
就因為插茱萸的習俗沒能傳到今日,這茱萸究竟是什麼樣的植物就有了許多含糊的解釋。上一篇文字,著重就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對茱萸的解釋作了些梳理。本文著重從《中國植物志》這一專業的、權威的著作所收錄的茱萸及其解釋,來探究一下唐代的王維們筆下的茱萸應該是什麼樣的植物。
在傳世的文獻中,最早記載「茱萸」之名的是據推定成書於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也在木部、果部等多處收錄有「茱萸」。
那是古代人的記載。我們還是來看看當代最為權威的《中國植物志》關於「茱萸」的記錄,來推斷一下唐代人插或是佩帶的是哪一種茱萸可能性大些。
《中國植物志》收錄有多個不同科屬、不同種類的茱萸。
山茱萸 為傘形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落葉喬木或灌木,高可達4到10米。花期在3-4月,果期在9-10月。
2013年7月底,我在安徽石臺縣的山裡,曾見到過這被當地人俗稱為「棗皮」的山茱萸樹,只是,當時花期已過,果實還沒長大,僅可見到如豆大小的青果子。今年的國慶期間,央視等各大媒體都曾報導了安徽歙縣山茱萸豐收的新聞。
山茱萸的核果,去核後,被叫作「萸肉」,俗稱棗皮,是中藥材。2013年,我曾在安徽石臺買過。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黃丸」中,第一味便是山茱萸。
有人認為,王維插的就是這山茱萸,我覺得不太可能。重陽時,樹葉枯了、果實採收了,插什麼?而且,萸肉有曬乾後有些像枸杞,沒有明顯香氣,也不太可能盛囊佩帶。
我今年特別留意央視的新聞節目,當地農民在採摘棗皮時,樹葉已經落得差不多了。今年農曆閏月,重陽節到來得較常年晚了近半個月,就是在平時,這山茱萸的葉子即使不落,也因失水而枯了,經不起摘,更無法佩戴或是插在身上了。而且,這棗皮,有酸味,無香氣。
草茱萸 與山茱萸有親緣關係,也是傘形目、山茱萸科植物,只是草茱萸是單獨的一個屬類——草茱萸屬,且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草茱萸的花小,白綠色,直徑約2毫米。核果球形,紅色,直徑僅5毫米。花期為8月;《中國植物志》說其果期「不明」。並且對草茱萸的生長環境是這樣記載的:「產吉林省長白山針葉林下。生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區。」
這也不太可能是王維們插的茱萸:草本,花非紅,果太小,而且生長的地域又太靠北了。
食茱萸 《中國植物志》用的是《廣西植物名錄》的命名——椿葉花椒,另有樗葉花椒、滿天星、刺椒等別名。
這是一種高度可達15米渾身長刺的喬木。但這也是生長於長江以南、海拔500-1 500米山地雜木林中。《江蘇植物志》則說「產於宜興,生於山地雜木林中」。估計,秦嶺地區是不會有此種植物的。
關鍵是,這滿身是刺的植物會有人插在頭髮裡?
蜜茱萸 這是芸香目芸香科蜜茱萸屬的植物。聚傘花序很小,花也小。且多生長在海南中部以南各地,見於海拔約900米坡地疏林中。應該不會在唐代的時候生長到秦嶺中部地區去吧。
(吳茱萸)
吳茱萸 芸香目芸香科植物,是吳茱萸屬四數花組的小喬木或灌木的通稱。《中國植物志》就收錄了雲南吳萸、華南吳萸等共9個品種。《中國藥典》收錄,有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等別名。
芸香科的許多植物,如柑橘屬、花椒屬和黃檗屬,還有這吳茱萸屬,是較廣泛地分布於全國大多數省區。這是有可能在秦嶺中部地區生長的植物。
與芸香科的許多植物一樣,吳茱萸也有一種較為強烈的氣味。至於,那是雅的,或是不雅的;好聞,或是不好聞,那就看各人的喜好了。
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其果早於西漢時已作藥用。長沙市馬王堆軟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有用吳萸治病的記載。
《本草綱目·卷三十二》收錄吳茱萸,且收錄了多種藥用處方。現代中醫學的雜誌也能查閱多篇用吳茱萸入藥治病的論文。
這樣看來,王維們用到的茱萸應該是吳茱萸。
如果真的就吳茱萸,那麼,無論是插,還是佩帶,用其果實的可能性大。
畢竟,九九重陽之時,陝西一帶樹葉已經衰落了。這可以從杜牧的詩句來印證——「秋盡江南草未凋」。這位出生於今天陝西西安的詩人,在還不算太南揚州做官,看到秋天結束的時候草木居然未凋而感到不可思議。這句詩也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筆墨官司,有人據當時京兆的物候而認為應該是「草木凋」而不是「草未凋」。足見,當時的北方秋盡而「草木凋零」是常態。那就不太可能是插茱萸的枝葉了。
吳茱萸的小果實在重陽之時倒是鮮紅的,一個小果序3至12釐米,大小 適中,摘下來,能插在頭上發間。像插花一樣,不就是圖個美觀好看嗎?
若是「縫囊佩帶」,就更只能是用吳茱萸的果實了。
山茱萸果是核果,有些個像枸杞幹,沒香氣的;吳茱萸的果實更像花椒粒,無論是整顆裝入囊中,還是打碎了做成香囊——那香氣更容易散發出來,加之巧手縫製的漂亮的口袋,裝入吳萸,佩於胸前,繫於腰間,都美觀又兼藥用。就像今年春天防疫期間藥香囊的功用一般。
做了這麼一番推測,突然想到,要是像登高、賞菊、吃糕一樣,就像端午時家家門前掛菖蒲、艾草,人們佩帶香口袋,小孩子穿老虎鞋一樣,插茱萸、佩帶茱萸的習俗能流傳至今,而不是只存留在紙上詩裡,也就不需要我們再來費這番功夫推斷了。
弘揚傳統文化,努力讓傳統文化習俗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且能代代傳承下去。
這份責任不輕,這副擔子挺重!
(本文圖片選自網絡。)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植物?
慢慢走,細心欣賞徽州古民居
讀唐宋詞小札
讀唐宋詞小札(二)
讀唐宋詞小札(三)
讀唐宋詞小札(四)
讀唐宋詞小札(五)
讀唐宋詞小札(六)
讀唐宋詞小札(七)
長按下圖中的二維碼,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輸入「品茗」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