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許多關於紅果子冰瀑布的照片,這引起了我對紅果子瀑布的極大好奇,也挑起我對紅果子長城的美好回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石嘴山市在紅果子長城與石大公路交匯處成立了石嘴山市第四中學,這所中學就是之前的市第一中學(紅衛中學)的校辦農場。1972年年底,市第四中學從簡泉農場和燕子墩、西永固鄉招考了100名初中畢業生到市四中學習,來自農場、農村的農家子弟被學校混編組成了兩個高中班,這兩個班的學生在此讀書期間與毗鄰的紅果子白虎洞、長城、烽火臺、地震遺址等古建築設施朝夕相處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歲月。
1973年2月至1975年7月,在市四中就讀高中期間,兩個班的同學利用星期天,多次相約攀登賀蘭山,探尋獵取紅果子山坡風景和長城古遺址,至今記憶猶新。
近兩年,紅果子冰瀑布在網上頻繁出現,引起區內外媒體的關注,報刊網絡一時把賀蘭山紅果子溝冰瀑布喧呼得神乎其神。居住惠農區紅果子鎮附近的高中老同學紛紛前往探險拍照,並通過手機把所拍攝的照片發送到微信朋友圈中顯擺。看到紅果子瀑布,作為石嘴山人為之自豪和驕傲。紅果子冰瀑布是紅果子勝景中的一絕。紅果子冰瀑布所在的白虎洞以及鄰近的明長城、烽火臺、地震遺址都是來世已久,令人矚目的。
紅果子是賀蘭山中一條險峻的山谷之一,西長城在此處依山設險,構成了賀蘭山著名的山關隘口。明朝稱為「紅口兒」,清代稱為「紅口子」,之後近百年逐步演化為現在的名稱「紅果子」,與枸杞的俗稱「紅果子」毫無瓜葛。每年到了黃河寧夏段流凌封河之時,紅果子白虎洞流出的山泉水隨著氣溫急劇下降,依次漸漸凝結成一個高約三十米左右的金字塔式的冰筍,成為賀蘭山一處天然奇觀,銀光耀眼。即使轎車行駛在110國道,歷歷在目。這座冰筍就出現在白虎洞裡,其洞口猶如瘋狂的老虎一樣,齜牙咧嘴,狂張血口,鑲嵌在賀蘭山的半山腰。白虎洞居高臨下,二、三十公裡以外都可以醒目地看到它的雄姿;登上白虎洞向下俯,惠農區那一望無際的城鎮村莊,波濤浪滾的黃河水,南來北往的鐵路、公路盡收眼底。
白虎洞的洞內怪石嶙峋,一股山泉水從上頂部急流而下,隨風飄蕩,景象十分壯觀,可與貴州黃果樹瀑布相媲美。每年夏秋季節,白虎洞的周圍常常雲霧繚繞。晴空萬裡時,洞裡突然吞雲吐霧,雲在腳下,人在天上,猶如仙境,充滿了幻想。到了滴水成冰的季節,白虎洞流下的山泉水自下而上逐級凝結成一個金字塔式的冰筍,晶瑩剔透。皎皎美姿浮在懸崖上耀眼刺目依稀可見,成為天然冰雕。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把牧羊娃秋童變成了一條能噴雲吐霧的白龍,住在白虎洞,把砍柴姑娘秋香變成了一條美麗的彩虹。
放羊娃秋童和砍柴姑娘秋香通過放羊、砍柴相遇認識後所產生的悲壯愛情故事感動了玉皇大帝,因而使白虎洞裡的泉水潺潺,從不斷流,為滋潤山草樹木,涵養動植物蓄水積善功德。白虎洞神秘的色彩在民間流傳千年,鮮為人知。白虎洞古老而美好的傳說,為現代人增添了猜測和遐想,並成為惠農區境內唯一特殊景色,在寧夏境內也是極為罕見。在白虎洞溝裡考古專家學者還發現了極為古老的長城關牆遺蹟,與此同時在附近的石偏溝、小樹林溝等山谷峻岭上,也發現了不同於明長城夯土結構的長城牆體和墩臺遺蹟。
飽覽紅果子瀑布自然風貌,對其周圍的明長城、烽火臺、地震遺址也是值得一看的。惠農區境內的紅果子,尤其是一段北長城錯動遺蹟是地震所造成?還是另有其它原因?近幾百年來,一直被中外科學家所關注,久而久之便成為科學家爭議的熱點,耐人尋味,困惑不解。
明長城在惠農區也稱舊北長城,通常也叫紅果子長城。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寧夏風物誌>>、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塞上江南>>一書和著名記者潘夢陽編著的<<寧夏旅遊指南>>都有記載。據<<九邊考>>載「寧夏北,賀蘭山、黃河之間,外有舊邊牆一道。嘉靖十年,總制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官軍遂棄外邊不守,以致內地田地荒蕪。」說的就是紅果子這道長城修築於弘治以前。<<嘉靖寧夏新志>>卷首圖中標出的位置,舊北長城正好是鎮遠關的關牆。
鎮遠關,修築於明朝早期,是寧夏鎮北部最早的主要防線,地處賀蘭山盡頭,與黃河相接,自古就有「山水相交,最為要地」之稱。而這段邊牆,就是當時市第四中學相鄰的紅果子長城。遺憾的是石大公路以東直至黃河岸邊的這段長城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蕩然無存了。考古學者在紅果子一帶還發現了古老的敵臺遺蹟,它們與大批長城牆體、墩臺和城堡一起讓紅果子的歷史變得豐滿,同時也更加神秘起來。紅果子北8公裡山腳下的麥如井古代城堡,由一兩層厚厚的石牆包裹著,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不知何時所建,目前尚無定論。
烽火臺地處扁溝門子北側有烽火臺一座,烽火臺東面有5.6公裡的長城遺址尚在,十幾公裡以外也能清晰地看到它的輪廓。
古地震遺蹟地處包蘭鐵路以西大約百米,距離長城近在咫尺。地震遺址旁邊有地震部門掩埋的銅製標誌,是地震部門的觀測點。圓形閃亮的銅鑄件被混凝土牢牢地鑲嵌在山坡裡。對於這一段長城錯動遺蹟,上世紀有關文獻記載是這樣敘述的,「這段長城建於1522年,在中外著名遊覽勝地北京八達嶺西南 835公裡處,即在銀川東北56公裡的地方,屬寧夏平羅縣,名叫紅果子溝的洪積扇上一段3.5公裡的長城的兩邊」。
有關資料對這兩處長城錯動遺蹟作了具體描述,一處在距山250米用石頭砌牆的地方,是順時針方向錯動1.45米;另一處在距山500米的土夯築牆體的地方,是垂直方向錯動0.95米。中國科學院早在1965年調查平羅縣附近1739年大地震的影響時,就發現了這兩處長城錯動。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利用衛星多次觀測到北長城錯動遺蹟。1972年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華後,中美冷戰關係解凍,美國地震訪華團先後4次來中國訪問,都提出要到寧夏舊北長城錯動遺蹟實地參觀考察,中方均以此地屬非開放地區而婉言謝絕。美國地震學界關注寧夏舊北長城錯動遺蹟引起了國家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974年,國家地震局負責同志和專家到此視察後認為該斷層對於研究和觀測地震發展趨勢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建議寧夏在此處專建一個觀測臺,便於長期開展觀測活動。不久,寧夏地震局就在這段錯位長城北側跨斷層地方設立了一個觀測站,當時我們前往勤工儉學創收掙錢,為父母減輕了許多負擔。據說這個地震觀測站不斷監視斷層活動變化情況,通過多年觀測沒有觀察到斷層有變化的情況。
1980年9月,在寧夏召開的中國活動斷層與古地震學術討論會時,有120 位科學家驅車前往紅果子長城錯動點考察,爾後歐美、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絡繹不絕的前來考察,紅果子長城錯位斷層古遺蹟成為中外專家學者研究地震或地殼運動變化的典型科技資料。
1981年寧夏地震局廖玉華等人,根據紅果子溝明代長城錯斷處所獲探資料研究後認為,該錯斷為斷層活動所致。
1984年寧夏地震局與美國地質調查所對賀蘭山東麓山前斷層陡坎等進行了研究。參與調查的6位中美專家聯合撰寫了《銀川地塹地震活動與1738年地震斷層陡坎的關係》研究報告。
1986年,這份報告發表於《美國地震學會會訊》第76卷第5期。該報告指出,1738年平羅M≌8.0級地震使紅果子長城垂向最大移位達5.3米。
據《平羅縣誌》記載:平羅大地震發生在1738年1月3日(清朝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酉時,地震度為8級。平羅、新渠、寶豐「三縣的城牆垣、堤壩、尾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 中國科學院於1965年調查平羅縣1738年大地震的影響時,發現了舊北長城兩處錯動遺址。
當時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段長城距震中區較遠,而距震中區較近的其它一些古建築並無震塌破壞現象,因而判斷長城錯動不是地震造成的。後來又有一些科學家通過考察,發出了「這段長城的錯動是否由於斷層長期緩慢活動造成」的疑問。也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不能排除1738年平羅縣大地震造成長城錯動的原因,還有的專家認為地震後附近建築是否倒塌破壞要隨震中區是否在斷層上以及古建築是否堅固而定。
目前,寧夏紅果子長城錯位遺址已成為寧夏地震科普活動場所,其錯位遺址的觀測監視仍在繼續。北長城錯動遺蹟究竟是平羅大地震所造成,還是另有其因,眾說紛壇。專家學者仍在不停的探索、爭論,人們期待著北長城錯動遺蹟之謎早日解開。就這樣紅果子長城和地震遺蹟的消息漂洋過海傳遍世界,誘惑著全人類。
作者耿萬榮石嘴山市科技局離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