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在朋友圈中極其風靡,意思也非常簡單。希望你在出走半生以後,也就是經歷了很多年的江湖風雨,承受了很多的悲傷困苦之後,依然可以保持年少出發時的那一份赤子之心。
儘管經歷了人生百態,嘗遍世間的冷暖,依然可以有著溫暖純真的笑容,這通常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因此這句話足夠打動人心,自然也就能夠廣為流傳,甚至雷軍在自拍時也會配上這句文案。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其實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詞,而蘇軾的原句儘管更加意味深長,但卻少有人知。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定國就是王鞏,定國是他的字,侍人寓娘是指王鞏的歌妓宇文柔奴,南海歸則是說他們從南方回來。至於本來住在大名府的王鞏當年為何去南方,原因則與蘇軾密切相關。
宋神宗
元豐
二年(1079年),有人向皇帝告發,說蘇軾的奏摺中有文字暗藏有攻擊朝廷、反對新法的句子。蘇軾隨後被下獄,後來又找出他很多的詩詞中也含有攻擊新法的句子,本要定其死罪,經過諸多大臣商討,最終發配黃州,而一些收到蘇軾詩詞的好友也被牽連。
其中王鞏就是因為受到過蘇軾寫的幾首詩,被發配到了賓州(今廣西賓陽),當時南方開發程度比較低,瘴氣很嚴重。王鞏也不知道自己到了賓州後,還有沒有回家的可能性,於是遣散家財,打發僕人。但讓他意外的是,所有人都走光了,歌妓宇文柔奴卻堅定地說要跟隨自己,於是帶她一同前往賓州。
南方的生活條件很艱苦,蘇軾後來寫道:「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幾病死。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王鞏因為我的緣故,被貶到南方整整五年,一個兒子死在南方,一個兒子死在家鄉,他自己也差點病死,我猜他非常怨我,連信都不敢寫。
但其實王鞏對蘇軾並沒有太多怨恨,他主動寫信給被貶到黃州的蘇軾,還不停安慰他,交流抗瘴氣的心得。後來得到赦免北歸時,也主動邀請蘇軾去做客,這就是蘇軾詞題中的「南海歸」。在席上,蘇軾非常驚訝地發現,王鞏不僅沒有自己想像的那種倉皇落魄,反而更顯英氣逼人,不覺非常奇怪。
面對蘇軾的困惑,王鞏微微一笑,叫出宇文柔奴來獻舞,一曲歌罷,才告訴蘇軾說自己之所以在嶺南沒有頹靡,全是靠著宇文柔奴的照顧。蘇軾對這個奇女子大為感慨,問道:「嶺南水土,應是不好?」宇文柔奴大大方方地應聲做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大為激賞,立刻就提筆給宇文柔奴寫下了這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意思是說總羨慕那些帥氣的男子,上天也會愛惜他,送給他柔美聰慧的佳人。人們都說那個姑娘歌聲曼妙,風起的時候,她的歌聲就像雪花飛過炎熱的夏天,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清涼。
你從萬裡之外的地方歸來,可是容顏卻變得更加年輕,微笑的時候,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水土,應該不是很好適應吧?」你卻告訴我:「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裡的「萬裡歸來顏愈少」,說的就是宇文柔奴,而她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此心安處是吾鄉」,因為有彼此相愛的人陪伴,哪怕是萬裡之外水土不服的地方,也能夠讓自己如在故鄉一般心神安定,始終保持著那一份少年的天真模樣。
這一句「萬裡歸來年愈少」,其實不只是寫給宇文柔奴夫婦,同時也是送給蘇軾自己,畢竟他也是被貶到了南方,後來還被貶到了更遠的儋州。不過他也始終保持著那種赤子之心的豁達純真,始終保持著自己內心的安寧,只是保持內心安寧,看似簡單,但真正想要做到,卻又何其艱難呢?
參考資料:《蘇軾選集》、《全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