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製熱的需求
我生活在一個有集體供暖的北方城市,說是北方,地理位置卻不算太靠北——即使最冷的時候,室外溫度也極少到0℃以下。
但饒是如此,每年還是要開幾天空調製熱。特別是每年十月底和三月底,這兩個時間一個是暖氣還沒開始燒,一個是暖氣剛停。這兩個時間段裡,如果室內不開空調,還是把人凍到受不了。
還有一些北方用戶,會選擇不交暖氣費,直接用空調過冬的。有集體供暖的城市裡,即使不用暖氣,也需要交暖氣費的20%作為熱損(今年很多城市才第一次取消了所謂「熱損」)。這些用戶想過冬,家裡沒有一臺能夠制熱的空調是肯定不行的。
為什麼他們會停暖用空調呢?因為他們看到了另外一些用戶,即使交了暖氣費,家裡的暖氣也不熱,還是需要用空調製熱。當然這種情況只是出現在個別小區,多數小區裡的暖氣還是挺熱的。
好了,北方是如此,南方就更不用說了。南方的冬天需要自行制熱,可選的產品有很多種,但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定是空調了。
空調製熱功能的成本
我家的第一臺空調是2000年前後買入的,那時候讓我們選擇單冷空調還是冷暖空調,我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單冷空調。那時候的冷暖空調,價格是單冷空調的將近2倍。和題目中的想法一樣:制熱功能用得少,所以乾脆別買了。
直到2015年,我在某品牌舉辦的抽獎活動中歐氣爆發,竟然中了一臺空調。那臺空調原本寫的是單冷空調,但事後品牌方跟我聯繫,說單冷空調沒貨,要給我換成冷暖空調。
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奇怪嗎?單冷空調為什麼會沒貨呢?事後我去市場上轉了轉,發現不僅僅是這一個品牌,幾乎所有空調品牌的展廳裡,都不再出現單冷空調了。
幾年前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除了個別小品牌裡面還有單冷的產品,多數品牌的空調都是冷暖的——而且就算是小品牌裡,單冷空調和冷暖空調的價格也相差無幾。
之所以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歸根結底是空調製熱這項技術的成本降下來了:首先空調的壓縮機本來就是可以正向運行,也可以反向運行的。壓縮機正向運行是製冷,那反向運行就是制熱唄。
過去的時候,人們只知道用壓縮機制熱。但是在制熱的時候,室內外的溫差往往很大——比如製冷時,室外30℃,空調設置20℃,溫差有10℃;制熱時,室外0℃,空調設置20℃,溫差有20℃。
大溫差意味著空調的工作任務更重,對壓縮機的要求也就更高。單冷空調一臺小壓縮機就夠了,冷暖空調卻需要更大的壓縮機,才能實現相同速度的制熱。
但是後來我們的技術開竅了:為什麼偏要用壓縮機制熱呢?和電暖氣一樣,在出風口安裝一個加熱裝置不就行了嗎?於是乎,帶「電輔熱」功能的空調就開始大行其道,價格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市面上還有一些品牌的空調,是保留著單純壓縮機制熱功能的。不過那些空調的價格就比較高了,如果現在能夠制熱的空調都是這個價位,空調依然會有很多人選擇單冷空調。「為什麼很多人買可以制熱的空調,不會浪費嗎」這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冷暖空調和單冷空調價格一樣的話,我們肯定是要買功能更多的那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