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貨幣居然是「草」,「錢」原來還是一種工具,後來變成了錢,還變成了稱重的單位;聽說過香菸是監獄貨幣,但方便麵居然也可以取而代之;一個大錢居然有25斤重,直接顛覆我對錢的認識,比特幣和數字人民幣究竟是什麼鬼,那麼多「錢」……
2018年有人邀請我投資比特幣,沒敢。前一段時間,數字人民幣進行試用,又有朋友聊天於此,對數字之類的錢表示出傻傻分不清楚的呆萌狀。我是易視雜說,今天要和大家說一說貨幣,錢的事。讓我們先從香菸和方便麵開始吧。
一、香菸和方便麵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就有交易。
英國經濟學家R.A.Radford曾在1943年被納粹俘虜關入集中營,在獲釋後他撰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香菸,這個現在看似隨處可得的東西,在二戰時期就是集中營裡最值錢的通貨。他寫到,每間牢房內,都會有一塊用於展示物品交易價格的公告板,物資的價值都是用香菸來計算,比如一罐沙丁魚的價格是20支煙。這樣的橋段還被融入到監獄影片《監獄風雲》《肖申克的救贖》中,裡面的大佬就是用香菸作為賭博時的籌碼。
2016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吉布森·萊特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因為監獄夥食水平下降,囚犯難於飽腹,迫使囚犯通過其他渠道獲取食物,於是方便麵取代香菸成為「監獄貨幣」。2包售價59美分的的泡麵可以換到一件價值約11美元的運動衫,原來的香菸則大幅貶值,5根價值2美元的特製香菸才能換來一包方便麵。
幫派頭子甚至通過洗方便麵澡來炫富
而另一位因偽造信用卡盜刷入獄6年的ChandraBozelko也在自己的新書中表示,自己曾在監獄裡用10包方便麵換來一本想讀的書,此外也有囚犯用方便麵放起了高利貸,如果你「借貸」2包方便麵,一周內要歸還4包方便麵,100%的周息比社會上的高利貸還要瘋狂。據BBC報導,曾經就有囚犯因為無法償還方便麵的債務而遭到毆打,「人們會因為方便麵喪命」。
各種古幣,看看是不是工具造型?
縱觀貨幣歷史,就有牲畜、糧食以及工具、貝殼、金屬、布帛等等成為交換媒介的,最早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是把麥子作為貨幣,有人還戲稱最早的貨幣是「草」。而在我國,還有過用勞動工具作為交換媒介的,如「錢」本是一種農具鍬,戰國時期的圓錢(刀幣、布幣等也是由工具演變)就是由它演變而來,後來「錢」成為了貨幣的通稱。再到唐高祖時鑄「開元通寶」,又因「每十文重一兩」,每個銅幣叫一個錢的規定,「錢」還變成了後世十進位的稱量單位,「十錢一兩」。
漢五銖銅範
無論香菸、方便麵還是古代的農具,雖然可能因地點、時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但你會發現它們都具備了「有價值、可交換、易儲藏和能支付」的這些特點,這也是貨幣的功能所在。實際上,貨幣的出現是商品發展和交換的必然產物,它也是千萬種商品中的一種,只是被大家公認後達成共識成為專用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那為什麼到了後來又出現了紙幣,這些看起來遠遠偏離其本身價值的貨幣呢?
二、欠條和中統鈔
在監獄裡,只要大家形成共識,方便麵就可以成為「貨幣」。但是這時一個「說了算又胖又壞的警察」說,你們把方便麵都交給我,沒有方便麵的也不要緊,可以叫在外面的家人或朋友寄錢給我,我給你們出具方便麵欠條,按上手印作為憑證。期間,他還動用權利掃蕩搜查囚犯們私藏的存儲物品,並表示要吃方便麵隨時可以來我這裡憑證兌換。
於是,封閉的監獄裡誕生了一張張按著手印和寫著方便麵數量的「紙幣」,並作為監獄裡各種交易所需的媒介。而外圍世界的胖警察靠著上繳的方便麵兌換這原先的承諾,不夠時,又拿囚犯家屬寄來的錢買一些充數應付,賺得盆滿缽滿。後來,壞警察東窗事發被抓,賺的錢充公,那些「紙幣」變成了廢紙,監獄的硬通貨又變回了方便麵。
歐元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我們手中的鈔票就是國家打給我們的「法定欠條」。既然是欠條,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錢是「借出去」的,借不借自然要看欠款人的還債能力了。
北宋年間,在商業集中的四川地區,那裡通用的貨幣叫大錢,鐵做的,體積大、價值小,大的每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你可以想像一下,做一筆稍大點的生意,得趕多少輛馬車運錢,貨都沒「錢」重。於是一種由四川商人聯合發行,在四川境內代替鐵錢流通,可以隨時兌換的「交子」出現了,但是好景不長,這些富商衰敗,交子不能兌現。
但這種方式被國家正式接手,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在四川設立益州交子務,交子改由政府發行,並規定以鐵錢為準備金;流通期限以三年為界,每界發行限額並限流通地區。也因此,交子被稱為最早的紙幣。
宋交子
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貨幣應該屬於元代。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世祖忽必烈「始造交鈔,以絲為本。」並規定「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請物之值,並從絲例。」 這年十月「又造中統元寶鈔」,以銀為本。
從此,元代鈔法遂成定製,中統交鈔一直是元代社會經濟生活中主要的流通、儲藏與支付手段,也是我國和世界上最初的純紙幣流通制度。如各地領取新鈔必須先交金銀為本,集中現銀於國庫,意在以大量的準備金安定人心,設立平準庫買賣金銀以維持鈔價等,後來為西方國家所效法,大元鈔法成了西方國家現代貨幣制度的祖宗。
從金屬幣演變到紙幣是社會的一個巨大進步,但到了資訊時代,人們仍然不滿足這種使用效率,數字幣也應運而生。
三、比特幣和算法
2008年11月1日,一個化名中本聰的傢伙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出現了。Bitcoin為什麼一定要譯為「比特幣」而不能是「創造字節」呢?(coin作動詞創造,當然直譯比特幣也沒錯),想沒想過,這得給多少想要理解Bitcoin的人帶來困擾啊,如果不是翻譯者詞彙量不夠,那就是有意使壞了。
「比特幣」其實是一種算法或記錄方式,大意就是很多人像接龍一樣計算一個很複雜的公式,就如第一個人從1開始往下加1,算出結果1+1=2,他就得到一個數據包也對應一個比特幣,後面的跟上繼續算,加1得到3又得一個……1+1+1+1+1+1=6又得一個,每個結果都依賴前一個結果,並和自己加了1計算有關係。這樣算下去,按中本聰設定的計算規則只有 2100 萬個特解,比特幣的上限就是 2100 萬。
比特幣還牽出個什麼哈希算法,我也不懂
應該說這種設計很新穎,因為要改動其中一個數據包,就要牽扯前面很多人,而後面照此計算的也會出現問題。同時,每個計算結果大家都可參與,只要你搶先算出結果就是你的。所以它一出世就被冠上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數量恆定、公開透明、永久留存」等字眼,「比特幣」受到了很多人追捧。為什麼呢?因為「可計量、可確認、可轉移」的貨幣特徵好像它都有了,最最關鍵的是,它的創造是參與者共同付出計算的結果,沒有政權、沒有機構能摻和和左右得了它。
於是有人覺得,這個東西很稀缺,叫它數字黃金,就商量著在數字世界裡先把它當作等價交換物吧。就這樣,「比特幣」就像監獄裡的香菸一樣,大家達成了共識,就用這種像遊戲幣似的代幣在他們的世界裡交換寫好的程序代碼或者其他。
「比特幣」搞出的物理版本,是不是錢自己看完後拿主意
後來,有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交換實物披薩,成功了,可能那個賣披薩的也是「數字愛好者」。再然後,這種共識被擴大,明白的不明白的、投機的炒作的、通過它匿名轉移變換資產的,大家一起鼓勁吶喊,於是出現了一個「比特幣」上萬美元的價格……
到這時,你說它是幣,也不是幣。如果非要現在給個結論的話,我只能說,比特幣一定要裹挾更多人達成「共識」才能「挾幣自重」,要不,你想花錢時該找誰換錢去。如果在你這,達不成共識,那麼就把比特幣看做一個收藏品,收藏它,就是「無價之寶」,如果不,那就是毫無價值的一串字符。
那麼數字人民幣呢?它也是一串字符呀,對。不同的是,數字人民幣對應的是你實際生活用的人民幣,換了個方式而已,背後仍然是國家信用以及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也有暴力機構。怎麼用它呢,就像支付寶和微信一樣,只是APP不同。
總結,貨幣從麥子演化成現代手機屏上的符號,從可利用有價值的實物發展到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數字,它一直朝著更快捷、更方便使用的方向邁進,而這一過程中,形態材質的變化是為了滿足效率,而它的定義始終沒變,那就是「信任」。
因此,無論在你耳邊聽到什麼,呼喚什麼,記住叫什麼不重要,只要有你信得過的機構或政府背書,它才是貨幣,也才是錢。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點讚和分享,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