玦
現在看雷劇總是伴隨著彈幕橫飛,可是誰年少無知時沒痴迷過幾部狗血言情小說呢?當初還能為小說裡男女主的愛情掬一把青春淚,現在光是看到男女主的名字都想拍大腿笑出雞叫。
古言小說中尤其鍾愛王字旁的字,像是「琬」、「瑾」、「琳」、「琰」、「琮」諸如此類,不僅從文字上來看就帶著古香古色的韻味,細究內涵,也都和美玉有關,既襯人又符合古言小說的環境。但起名「玦」的,那可就不怎麼美了,還能一眼看出作者多半是個起名廢。
甲骨文的「夬」
玉環有缺,是為「玦」,古來有訣別之意。王字旁,一般表示的類別多是玉石,而「夬」字的甲骨文看起來就像一個人拿著一塊有缺口的環形玉在向別人送出去(如上圖)。《荀子·大略》註:「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也就是說,在過去,君王賜臣子玉玦,以示放逐、斷交、徹底決絕,是相當不容商量的狠絕。
因此,文字裡但凡有「夬」的字也多包涵負面含義,像是「缺」、「決」、「訣」、「抉」等等,鮮少有人會拿這樣的字起名。那這時候有人非要抬槓了,舉例《絕代雙驕》雙男主之一的「花無缺」,但人家都無「缺」了,負負得正了,有這麼一個字還能怎麼樣?
龍形玦
現藏於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
那麼「玦」就這麼一無是處嗎?
雖然「玦」送人、起名不大合適,但是自己佩戴還是可以的。君子配玦,有提醒自己做事要果斷之意。歷史上關於「玦」最出名的事跡就是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舉了多次玉玦示意項王殺劉邦,可惜項王當斷不斷,結局自然是反受其亂,被逼得自刎於烏江。因此玉玦也寓意佩戴者凡事果決,有頂天立地大丈夫的氣質。
商代 龍形玉玦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環
古人賦予了玉玦正反兩方面的含義,可見雖以「玦」示「絕」,但並不想真把事事做絕,因此就有了《荀子.大略》中的「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這是因為在古代,圓形象徵著天,因此圓形的玉石,往往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環,無始無終,有著「回還」的含義,君王想要召回流放的臣子,便會賜之以環,準予回朝。因此古人與人斷交時送「玦」,想要反悔,重新和好時就送「環」。
西漢 鏤空螭龍紋玉環
現藏於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同時「環」也象徵著始終如一、堅毅忠貞的品質或感情,因此常常被拿來送親朋好友,像是詩人元好問給朋友呂仲賢祝壽時,就送了一件玉連環,並寫詩《以玉連環為呂仲賢壽》:「玉環何意兩相連,環取無窮玉取堅。願得主人如此物,呂翁他日做回仙。」寓意希望朋友能像此玉一樣,堅強忠貞,不屈不撓,一生都不會改變。
後來在古詩詞中,「環」的含義變得寬泛了起來,不再單指「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的圓形玉石,像是手鐲、臂釧、戒指等圓形的飾品皆被籠統的概括在「環」之內。
清 玉連環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諸如曹植的「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就是指的手鐲,魏晉《定情詩》中「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就是指的臂釧,《妾薄命》也有「嬌小恣所愛,誤人金指環」。可見訴以讚美和情感的時候,「環」是再適合不過的物件。
以「環」入名,也是頗多美意,歷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貴妃楊玉環,人如「玉環」般珠圓玉潤,是微胖界的大美人,在情感和事業上也是「三千寵愛在一身」。
戰國 絞絲紋玉環鐲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珏
可如果說你就偏愛「玦」的發音,喜歡帶有美玉含義的文字,那取「玦」,不如取「珏」。王字旁本身就代表玉了,而再加一塊玉,可謂就有成雙成對的美意了。也的確如此,玉珏作為一種裝飾品,雖然同樣是環形有缺的造型,但一般都是成對出現,用做耳環等裝飾,多見於出土古墓中女主人的雙耳側。
二玉相合才為一珏,所以「珏」也被寓為玉中之王,由表及裡都透著霸氣側漏的味道,世間美玉千千萬,不比「玦」好多了嘛~
一對玉珏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