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下農田幹活兒,農民兄弟比較鬧心的莫過於吃飯飲食了。路遠回家不易,野外不好做飯,怎麼辦呢?朝鮮不少小生意人靈機一動發現了商機,一個人搬過來一個保溫箱一頂小帳篷,坐在路旁做起了小生意。不一會兒功夫顧客就上了門。
這種簡易流動商販,不局限於朝鮮的田間地頭,街道上隨處可見。圖中一位大媽也向年輕人取經學習,大熱天一個人坐在樹蔭下,做些小生意補貼家用。看面前的家當,像是一個普通的泡沫保溫箱。裡面盛放著的,一般也都是解渴的飲料之類。
朝鮮農村和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樣,集體勞作。平常大家一起耕地幹活兒掙工分,集體農田之外允許個人擁有一些小塊自留地。種上一些瓜果蔬菜,不少人會走上街頭出售。鏡頭下的一對小夫妻,買賣的商品種類多樣,其中就有一些水果。
單就這種流動經營模式來說,國內並不陌生也說得上常見。筆者生活的七線小城市裡,市場可以見到售賣水果葡萄之類的小生意人。論起工具車來,朝鮮顯然就有些過時了。沒有小三輪,沒有微貨,幾把凳子幾個保溫箱,再無他物。
看得出來,朝鮮這種小商販還是挺多的,不少小區外圍隨處可見。可見做生意的頭腦,朝鮮老百姓還是不缺少的。依靠液化氣罐,快捷方便的小三輪,國內商販經營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熟食,在朝鮮,目前來說還是有些困難。
除了上頭看到的一個保溫箱一頂帳篷的簡易商販,朝鮮還有一種較為正式高大上的商業網點,那就是圖中的休息站。形式上來講,帳篷更加光鮮,不怕風吹日曬,有些過去報刊亭的樣子。這種多數不是私人的,隸屬於國營商店,算是朝鮮市區內常見的商業網點。
家當是不多,一個人足以照看得過來,怎麼流動轉換售賣點兒呢?目前朝鮮人喜歡用的車輛就是自行車,不同於我國七八十年代的大架子自行車,朝鮮更為常見的是圖中這樣的彎梁自行車。雖然沒有摩託車,電三輪方便,自行車在手,朝鮮生意人還是可以瀟灑走四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