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怎麼做小生意?一個保溫箱一頂小帳篷,瀟灑走四方

2021-01-18 月下泛史

秋收時節下農田幹活兒,農民兄弟比較鬧心的莫過於吃飯飲食了。路遠回家不易,野外不好做飯,怎麼辦呢?朝鮮不少小生意人靈機一動發現了商機,一個人搬過來一個保溫箱一頂小帳篷,坐在路旁做起了小生意。不一會兒功夫顧客就上了門。

這種簡易流動商販,不局限於朝鮮的田間地頭,街道上隨處可見。圖中一位大媽也向年輕人取經學習,大熱天一個人坐在樹蔭下,做些小生意補貼家用。看面前的家當,像是一個普通的泡沫保溫箱。裡面盛放著的,一般也都是解渴的飲料之類。

朝鮮農村和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樣,集體勞作。平常大家一起耕地幹活兒掙工分,集體農田之外允許個人擁有一些小塊自留地。種上一些瓜果蔬菜,不少人會走上街頭出售。鏡頭下的一對小夫妻,買賣的商品種類多樣,其中就有一些水果。

單就這種流動經營模式來說,國內並不陌生也說得上常見。筆者生活的七線小城市裡,市場可以見到售賣水果葡萄之類的小生意人。論起工具車來,朝鮮顯然就有些過時了。沒有小三輪,沒有微貨,幾把凳子幾個保溫箱,再無他物。

看得出來,朝鮮這種小商販還是挺多的,不少小區外圍隨處可見。可見做生意的頭腦,朝鮮老百姓還是不缺少的。依靠液化氣罐,快捷方便的小三輪,國內商販經營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熟食,在朝鮮,目前來說還是有些困難。

除了上頭看到的一個保溫箱一頂帳篷的簡易商販,朝鮮還有一種較為正式高大上的商業網點,那就是圖中的休息站。形式上來講,帳篷更加光鮮,不怕風吹日曬,有些過去報刊亭的樣子。這種多數不是私人的,隸屬於國營商店,算是朝鮮市區內常見的商業網點。

家當是不多,一個人足以照看得過來,怎麼流動轉換售賣點兒呢?目前朝鮮人喜歡用的車輛就是自行車,不同於我國七八十年代的大架子自行車,朝鮮更為常見的是圖中這樣的彎梁自行車。雖然沒有摩託車,電三輪方便,自行車在手,朝鮮生意人還是可以瀟灑走四方的。

相關焦點

  • 每個教室都搭著一頂小帳篷 - 現代金報-數字報刊平臺
    每個教室都有一頂小帳篷。記者近日在寧波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發現了一件新鮮事:這個學校的每個教室都搭建著一頂小帳篷!    一走進教室,就能看到位於一角的小帳篷,裡面放著玩具、畫筆、書籍、抱枕等物品。這是什麼操作?    「我們把它叫做『冷靜區』,也稱『心情晴雨站』『班級氧氣吧』,這其實是一個讓孩子平復心情的地方。」
  • 男子600萬買下別墅,一頂帳篷堵在門口,給50萬才走!
    男子600萬買下別墅,一頂帳篷堵在門口,給50萬才走!可問題是,房子是買下來了,卻住不進去,因為,房子門口搭了一個帳篷,帳篷裡住了兩個老人。周先生找了多個部門,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誰也處理不了。來源:小強熱線浙江教科編輯:肖琳琪更多新聞一名廳級幹部被「雙開」!一名縣級幹部被開除黨籍!給錢給政策!
  • 為啥每個教室裡都有頂小帳篷?寧波這所學校的做法很暖心!
    最近,記者在寧波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發現了一件新鮮事:這個學校的每個教室裡,都搭建了一頂小帳篷!教室裡的班級文化創建,也頗具新意,而這一切已經是該校的常態。 (通訊員供圖) 班級裡的小帳篷是「心情晴雨站」 文化牆布置 每班一特色 走進教室,第一眼就看到位於一角的小帳篷。小帳篷裡放著玩具、畫筆、書籍、抱枕等物品。在教室裡放一頂帳篷,這是什麼操作?
  • 綠化帶搭起「小帳篷」 確保花草苗木安全過冬
    冬至過後我縣也進入到一年中最冷的時間,為抵禦低溫對城市綠化苗木帶來的不利影響,近期縣城市管理局對縣門街冬季綠化樹木採取防寒保溫措施,確保城市綠植安全過冬。 在縣門街記者看到,十幾名工人正在為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搭建保暖「帳篷」。
  • 43頂帳篷搭出「溫暖小棧」
    夏雪晴攝 本報訊(通訊員 夏星草 融媒體記者 夏雪晴)12月22日,隨著玄武區鎖金村街道工作人員將最後一頂帳篷安裝在鎖金一村小區垃圾分類站點邊,街道72個分類點位外的帳篷已全部到位。垃圾分類督導員自此有了可遮風擋雨的「溫暖小棧」。 今年,隨著南京垃圾分類全覆蓋,鎖金村街道前期招募的100餘名垃圾分類督導員相繼上崗。
  • 從我到我們——小鎮生態鏈015號聯合發起人、聖魯斯帳篷聯合創始人楊俊:小帳篷大乾坤,開創旅居生活的無限可能!
    楊俊介紹,成立於2001年的浙江聖魯斯科技有限公司在2009年前一直從事帳篷生意,產品遠銷遠銷澳大利亞、非洲等地。期間,澳洲、非洲的合作夥伴總會在普通訂單中加量製作一些小型帳篷產品。起初,他也不太明白這些小帳篷的用途,在與客戶溝通中,才得知這是一種在國外已經很普及的住宿業態——酒店帳篷。當時國內還沒有「酒店帳篷」的概念,市場前景未知。
  • 男子600萬買下別墅,兩老人一頂帳篷堵門,給50萬才走
    可問題是,房子是買下來了,卻住不進去,因為房子門口搭了一個帳篷,帳篷裡住了兩個老人。周先生找了多個部門,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誰也處理不了。周先生拍下來的房子,位於金華永康的山龍小區,是一幢三層別墅。佔地108平方,使用面積430平方。現在可以看到,房子大門口,搭著一個帳篷,大概5個平方大小。
  • 四方頂初雪之美
    昨天,在許多許多人的期盼中,四方頂的雪洋洋灑灑的自天空漂下來,只輕舞飛揚了一會兒,就將整個頂子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紗衣。雲層很厚,罩在頂子的上空,也將四方頂籠罩成一個獨立的異域空間。此刻雲層之下,四方頂之外,是另一個世界。
  • 去海邊露營搭帳篷,要帶什麼裝備?帶這些,輕鬆舒適還能美美噠
    去海邊露營搭帳篷,要帶什麼裝備?去海邊露營搭帳篷,要帶什麼裝備?KingCamp介紹一個周末海灘度假裝箱清單,按這樣準備,輕鬆舒適還能美美噠!帳篷海灘露營時,帳篷是必不可少的裝備。一款觀景效果良好且具有保護功能的雙層帳篷,是理想選擇。
  • 二連浩特大型活動帳篷專業生產
    二連浩特大型活動帳篷專業生產、、公司簡介】我司常年生產大量大型帳篷,全國發貨,煜曄定製廠房倉庫帳篷遮陽推拉雨棚移動停車棚夜宵大排檔燒烤帳篷戶外活動蓬可接加急單!大型帳篷結構合理,使用安全可靠;不用時可收縮不佔空間。
  • 二萬冊童書百頂帳篷「走進」繁華商城
    3月24日上午,新華書店將20000冊童書搬入青山區正翔國際商城中央舞臺,圈點生活教育廣場同時搬入了100頂小帳篷,在鬧事繁華中央舉辦了一場「百人帳篷閱讀節」,以此倡導家長們經常關閉手機,多陪孩子讀讀書。
  • 一裡路程、一頂帳篷、一場爽約——三對夫妻的抗疫故事
    新華社深圳2月9日電 題:一裡路程、一頂帳篷、一場爽約——三對夫妻的抗疫故事新華社記者周科、王豐這個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無數人的出行計劃和安排。一裡路程、一頂帳篷、一場爽約,記者走訪了三對夫妻的抗疫故事。600米的「異地戀」皇崗和福田兩個口岸,直線距離不過600米。近段時間,工作在兩個口岸的新婚夫妻趙斌和彭欣臻,卻過上了「異地戀」生活。來自山東的他們,都是深圳海關關員。
  • 靠著這些裝備,我在2℃的武功山帳篷營地住了一夜
    實際行程大致如下:22號下午3點半抵達山下遊客中心,簡單補充了點補給後上景區轉運大巴抵達山門4點乘坐一級索道抵達中庵,然後沿山路經好漢坡、星空棧道後抵達觀音宕營地併入住1號帳篷營地。23號早上離開觀音宕,沿星空棧道離開準備往金頂而去,剛走完星空棧道的玻璃橋,下了一場急雨,到吊馬樁簡單休整後看雨勢不減,改變計劃按照來時路線返回下山。
  • 在小帳篷裡賣火鍋,運營8個月收回成本!
    然而,人家確實有底氣這麼牛,生意火爆到需要提前7天預定,運營8個月便收回成本。 「佐佑」是開在京城的一家網紅帳篷餐廳,雖然「網紅」大多有曇花一現的意思,但它開業5年多,生意越做越紅火。在它身上,有太多我們休閒農場可以借鑑的地方。
  • 最省事安全的兒童圍欄,像個小帳篷,一放一按幾秒就搭好
    知道 Pop 』N Go嗎,它就是這麼一個貼心的存在。說是兒童圍欄,其實不如說它是一頂帳篷,但是,不管是和圍欄相比,還是和普通的帳篷相比,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安裝速度快。實際上,這都談不上是安裝的過程,它應用的專利技術,能讓帳篷在一放一按之間,幾秒鐘就搭建好。試問你還見過哪個帳篷,能比它更速度嗎,反正我是沒見過的。
  • 小身材大能力,這把黑刃軍刀以1敵5,一把能頂半個工具箱!
    但傳統工具箱體積很大,不方便攜帶,有時候找個東西半天找不到。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款可攜式黑刃系列軍刀,多功能設計,以一敵五,顏值不輸瑞士軍刀,家居、戶外探險皆能使用。
  • 頂頂帳篷透真情 風雪裡的守護人
    雖已是立春,但由於寒潮影響,2月15日氣溫驟降,中午開始飄起雪花,一時間北風呼嘯,四周白茫茫一片。「戰疫的關鍵時刻,要先保證一線人員的身體健康!」,街道為監測點的值守人員,不僅搭建了帳篷,搬來了電暖寶,還為每位值班同志配發了暖寶寶。
  • 貴陽街頭這些小帳篷,暖人更暖心
    農民工朋友們在等待攬活的同時,也可以圍坐在帳篷裡烤火禦寒,不禁連連稱讚。12月23日16時許,在雲巖區貴州新華印刷廠出口處,人行道邊是一個臨時搭建的紅色帳篷,棚上橫幅寫著「農民工取暖點」,有三人正圍著火爐烤火等待攬活。剛好路過的市民曾先生,拍下了冬日裡的這一幕。
  • 搬出小帳篷 住進新樓房
    索南益西開心地說,現在自己搬出了小帳篷,住進了新樓房。 2017年底,索南益西一家從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門士村搬到噶爾縣康樂新居,「我第一個舉手同意搬遷,不想讓孩子們像我們一樣居無定所,想讓他們安穩地生活。」 索南益西家是佔地150平方米的兩層藏式小樓,樓下5個房間分別裝修成廚房、客廳、洗手間等,樓上沿走廊分布著5間臥室。
  • 沒有夢想,何必遠方 加入金帳篷一周年紀念
    無意中遇見金帳篷金井梧桐秋草黃,帳邊長是炷牙香。篷聲夜滴松江雨,行人萬裡向北方。  這一年,走了很多地方看了不一樣的風景、掙生活費的同時 不忘初心,不忘本質前幾年在色達圍觀了一次天葬,講解的佛學院學生說,人的一生都是在接受這個世界的「布施」,所以天葬就是死去後將自己「布施」回給這個世界,靈魂已經升華,身體不過是一堆廢肉而已。再風華絕代地活著,死去都是一堆廢肉,入世努力,出世總得瀟灑,我想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遺憾的肯定不會是報表少做了幾張,只會是心中有過一座山一片海一個遠方沒有去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