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聲響起來,夏天來了,屬於孩子們的季節又要開始了!
蟬,知了,我們鄉下土話「楊絲他」(小而綠色,叫聲有變換轉折,聲音近似「楊絲他」)、「蟬啼」「老蟬頭」(大而黑色,聲音只分大小,沒變化),「嗯啼」(灰色,大小和「楊絲他」差不多,聲音介於其它兩者之間)。網上搜了一下,叫法幾百種,相差非常大。夏天嘈雜又親切,特別是臨近的一片叫聲停止了,耳朵邊寂靜了,聽到遠遠傳來遠處的蟬聲,往往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惆悵,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古詩詞不時都有蟬聲蟬影出現,劉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唐代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我們童年裡,更是我們夏日裡的開心果。
其實能發出蟬鳴聲的是只是雄蟬,母的不發聲(鄉下小孩子的我們稱之為「喔子」,啞巴),發出尖銳響亮聲音的是腹部的兩片膜,百度上說這種聲音有助於雌蟬確定適合交配的雄蟬的位置。小時候捉到的蟬,死了還撕開過後腹部查看過,那麼小的身體怎麼會發出那麼大的聲音,裡面到底是有啥東西。
捉蟬和捉蜜蜂純粹是為了好玩,不像摸河蚌、螺螄啥的可以吃。不過有時候在樹上可以撿到「蟬頭殼」(蟬蛻,中藥),可以換糖吃。
捉蟬很簡單,找個長竹竿,用鉛絲彎成圓形,插入竹竿固定好不讓它轉來轉去就行,鐵絲環套上塑膠袋或者其他材料的袋子(現在覺得那時候塑膠袋、鉛絲都是稀罕玩意,好像都不容易搞到?)就可以去捉了。門口樹上的蟬好像知道你們這幫小屁孩要來捉似的,爬的高高的,舉著竹竿還夠不著,只好去河對岸的不大的楝樹上抓(河對岸是桑葉地,平時也沒人,也是楝樹比較直,枝枝丫丫比較少,竹竿容易伸進去)。扛著竹竿繞道過橋,一棵棵的樹上仔細尋找,看見一個就慢慢舉起,用袋子小心翼翼帽上去,基本就可以了,蟬飛在袋子裡,塑膠袋稀裡譁啦的響,滿心的歡喜抓到了一個。也有時候警覺的蟬,沒等你接近,就灑下一泡水(不知道是啥,小孩子們說撒了一泡尿),「嘰」的一聲飛走了。抓到的蟬一般都是「老蟬頭」,「楊絲他」不太好抓,體型比較小,而且是綠色,貼在樹幹,又有樹葉遮擋,不太好找。
另外,也有直接用麵糊粘的,把麵粉兌水絞成麵團,麵團黏在竹竿頂上,看見找到蟬用麵團去粘,也不失是一個好辦法。但是那時候糧食真的金貴,吃麵條屬於改善生活,捨不得那個麵團的麵粉,從來沒有用過這個辦法。
夏日的蟬鳴聲依舊還在,心境已然大不相同。那天聽到「楊絲他」叫聲,問老婆南潯人這個叫聲的叫啥,老婆說「搖死他」,可能叫法隔壁村都不一樣滴。不過,那年去日本玩,那邊的「楊絲他」叫聲和我們鄉下記憶裡的聲音倒是一樣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