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田玉香:蟬鳴聲聲為那般

2021-02-11 新版大秦文學

       

蟬屬昆蟲,又名知了。在我夏日的記憶中, 總有一聲蟬鳴,穿雲破日而來,搶先叫醒熱烈的夏。

        

一唱三疊,反覆歌詠,同樣的弦律,引來萬蟲合奏。蟬的叫聲倒也高低調分明,也如金聲玉振。 

       

自6月以來,蟬鳴聲始終不絕於耳畔。誠然蟬的一生絕不只是一個夏天,然而人們所關注的也僅僅只有一個夏天。 

        

家屬樓前後有花草、樹木。耳聽晝夜蟬鳴,猶如等故人歸似的,一聲接一聲,聲聲此起彼伏。蟬訴說自己不為人知的一生,艱難困苦、綿綿情愛。 

        

年少時,我知道蟬不僅僅歌聲悅耳動聽,而且還是一道非常不錯的美食。 

       

每年的夏天是知了生長繁殖季節,它們成群結隊,或獨自爬上枝頭,歡快地高歌。到了晚上,蟬鳴的歌聲伴我入睡,它的歌聲會進入到我的夢香。 

        

童年夏天的午後,大人們歇晌。我和小夥伴們,在滿澇池蛙聲相伴下,從村子裡每家每戶門口樹木間的蟬鳴開始,逐樹尋找蟬蛻。 

        

蟬蛻是一種中藥材,大隊醫療站收購。它能解表,疏散風熱甘寒。用於疏風清熱、定驚解攣。 

        

儘管每次賣不了幾角錢,但積少成多。給自己買書,買作業本,甚至交上學的報名費,卻是綽綽有餘。男娃們能爬樹,他們的收穫往往大於女娃。而女娃們也毫不示弱,細心、跑得快,找的蟬蛻並不少。 

       

午後的鄉村街道,風起樹搖,有斑駁的樹影。清脆婉轉的各色鳥鳴、蛙叫,卻不曾掩蓋分毫的蟬鳴。 

        

夏天的白晝總是綿長而緩慢。等到星月升起,西天瑰麗的黃昏依然未曾謝幕。

 

       

我和同伴一樣,左手拿著手電筒,右手提著用麥杆編的再簡易不過的捕蟬籠,在自家後院、村頭巷尾的小樹林及路邊的大樹旁,捉剛爬出地面的蟬。雨後爬出地面的蟬會更多。 

        

那時,大人把孩子們捉的蟬,用鹽水醃上一晚,第二天早上用油一炸,叫炸金蟬。這道美食含豐富的蛋白質,是大人給孩子們補充營養的一種好方法。至今想起那炸蟬的脆香,還會垂涎欲滴。 

        

童年的夏日,總以為捕獲一隻蟬,就能捕獲一個夏天。童年的夏日,天真至此,亦美好如斯。 

       

進入青春年少時,尋蟬蛻、捉蟬蟲、聽蟬鳴都成了兒時的記憶,對那些總是不屑一顧。想著蟬如何成長的?蟬為啥要蛻皮蟬變?蟬鳴聲聲為那般?那些無數個有關蟬的問號,常常纏繞在腦海,久久揮之不去。 

        

記憶中,學校學習的知識,對蟬的一切一切知之甚少。偶爾一些課外書籍中,涉及蟬的知識模糊不清,只了解一些皮毛。 

       

有一次月夜,我對我家門口槐樹上的一隻蟬,做過一次「小幫助」。 

        

當那隻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裂縫時,蛻皮過程就開始了。我一邊細心觀察,一邊在心裡默數時間,一分鐘、二分鐘,十分鐘……蟬蛹的頭先伸出來,然後露出綠色的身體和褶皺的翅膀。 

       

我一看那翅膀,心裡不悅。那皺皺巴巴的翅膀,怎能展翅高飛呢?我便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輕輕撕展那褶皺的翅膀。最後借著月光,看見蟬的雙翅慢慢展平了,心裡美滋滋的。仿佛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似的,高高興興地回家睡覺去了。心想一覺天亮,那蟬已飛樹頂,鳴叫響亮。 

        

誰知我上學時,湊在樹前張望,那隻蟬翅膀變硬,顏色變深,卻沒有起飛,依舊爬在樹上,紋絲未動,我便納悶起來。導致我整個早晨課堂上走神,心不在焉,老沉思一個問題:蟬有翅膀,為什麼不高飛呢? 

        

飯桌上,父親見我悶悶不樂,問原由,我說出了自己的疑惑。 

     

「你是拔苗助長,蟬蛹的蛻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你啊,幫了蟬蛹的倒忙,是害了它,它的翅膀有了裂縫,咋能飛呢?」 

       

聽了父親的話,我立馬放下飯碗,急切跑出大門,來到槐樹前,那蟬依舊爬在原地兒。 

        

我仔細看它的雙翅。儘管我輕手輕腳、小心翼翼,可那薄如羽紗的翅膀,怎經得起我的拉撕。乍一看完好如初,但仔細看還是雙翼受損,裂縫清晰。由於我的無知,導致蟬今生,不能展翅高飛。 

       

我的心陣陣鑽心疼,那一瞬間,愧疚、無地自容一骨腦爬上心頭……

        

生而為蟬,生命從幼蟲羽化而來。通常要在陰暗的泥土中蟄伏多年,穿越漫長似無盡的等待,不知它曾歷過多少痛苦,才終有一日破土而出。我年輕盲目,從不去追究一隻蟬的春夏秋冬,曾天真的以為蟬活一夏。 

        

真正認識蟬,了解蟬的生命過程,源自於給孩子買的一本書《昆蟲記》。在和孩子們共同閱讀此書後,對蟬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其中大篇幅對蟬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描寫得維妙維肖。 

        

每年夏季,受孕的雌蟬用尾部的產卵器在樹枝上打孔,打穿木質部,直達髓心。在每個小孔產一些卵,小孔共有好幾十個,卵的總數一般在300到400枚,最多可達600枚。

        

像自然界其他弱小的生靈一樣,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活不到成年期。因為蟬的卵,是一種叫蚋的昆蟲的食物。別看產下的蟬卵很多,但能存活下來的蟬卵卻是寥寥無幾。

        

卵自行孵化後,幼蟲鑽出小孔,在樹枝上第一次蛻皮。幾小時後,表皮角質化變硬,就落到地面,用前爪挖土,鑽進泥裡,在黑暗中度過漫漫歲月。期間以吸吮植物根部汁液維持生命。

        

經過3到7年,有些甚至長達17年的蟄伏,以及5到6次的蛻變,蟬於每年6、7月的黃昏及夜間破土而出,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蛻皮後的成年蟬,絕大多數存活期在半個月以內,最短的只有3天。在短短存活期中,蟬要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交配、產卵,然後死去。

        

蟬和其他昆蟲也有感情,會把自己吸出來的樹汁讓給它們喝。蟬的性格還非常開朗,總是不停地放聲高歌。 

       

通過和孩子閱讀這本書,從蟬身上,使我和孩子意識到,要做一個性格開朗而且善良的人。還要經常的幫助別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從《昆蟲記》中知道,雄蟬是聾子,只會鳴叫。雌蟬是啞巴,只會聆聽。 

        

雌蟬聽到雄蟬的鳴叫,就與他來做夫妻。有情分的雄蟬,會帶著雌蟬過一晚上,喝清晨的露水,並留下些臨別贈語,諸如:「感情嘛就是這樣子,知了,知了;就是要知道了斷,知了知了……」然後金蟬脫殼,遠走高飛。 

        

對蟬來說,這位偉大的「歌唱家」,用多年在地底下的黑暗生活,來換取短暫的幸福,綻放出生命的光芒,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今夏多雨,蟬叫聲愈加響亮悅耳。

        

其實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 

       

但蟬,也往往是因為它這樣的生命規律,贏得了古代文人的厚愛。蟬逐漸被帶入文學作品中吟詠讚嘆,猶其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以蟬比喻人品的高潔。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為世人傳誦。 

        

對我這年齡的人來說,蟬,亦是清冷、孤寂的象徵。「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一片清越激昂的蟬鳴聲中,有更清幽的夏,落在無邊綠意中。 

       

甚至有時,感覺無盡的蟬聲中,亦有無盡的禪意。 

        

人生如蟬,亦如禪。所有面向苦難的修行,都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相關焦點

  • 夏季蟬鳴聲聲入耳 是噪音還是自然天籟?
    夏季蟬鳴聲聲入耳 是噪音還是自然天籟?」說起對夏日的感覺,自然少不了樹上的聲聲蟬鳴。最近,成都的天氣漸熱,樹間的蟬鳴聲也越發高昂。可這夏日蟬鳴,有人覺得是樂聲,有人卻覺得是煩惱。近日,就有市民撥打成都市網絡理政平臺反映,說他家附近樹上的知了(蟬)聲音太大,已經嚴重擾民。樹上蟬鳴,究竟是夏日樂章,還是擾民噪音?這件事也引起了眾多市民的討論。
  • 蟬鳴聲聲中,想起當年「爬瓜」的日子
    文:清風吻夏圖:來自網絡每個季節都有能夠彰顯自己個性的生物,蟬為夏季代言,是再合適不過了。在我的記憶裡,那些年故鄉村裡村外的蟬,可是真多!整個夏天似乎成了蟬的天下。從黎明到深夜,這些可愛的生靈似乎不知道疲倦,聲嘶力竭地呼喊。
  • 聲音館——蟬鳴是村莊的心跳
    蟬是一種頗有恆心和毅力的昆蟲,蟬鳴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情歌唱,這種天籟之音似乎想要吵醒鄉村,向人類炫耀自己轉瞬即逝的青春和生命。蟬鳴屬於村莊,村莊才擁有蟬鳴,蟬鳴是村莊心跳的聲音。夏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還閃爍在樹葉間,一隻蟬兒清脆悠長的低鳴拉開了一天的演唱帷幕,一蟬唱,百蟬和,競相鳴叫起來。
  • 「萬籟俱寂,蟬鳴聲聲滲入石」——遊山寺小記
    02準備自己出行,實在是不想再去「網紅」景點了,人多且沒意思,突然想起一首俳句:萬籟俱寂,蟬鳴聲聲滲入石。松尾芭蕉將一般輕鬆詼諧的喜劇詩句提升為正式形式的詩體──俳句,並在詩作中灌輸了禪的意境。事實上他多數俳句的前三行為長連歌組成而不是個別單獨的作品。但這些詩句本身曾被多次選集並出版,而且他的詩作往往也是後期詩人如小林一茶和正岡子規等的最佳靈感來源。
  • 還記得的小時候——蟬鳴聲聲
    蟬鳴聲響起來,夏天來了,屬於孩子們的季節又要開始了!
  • 夏之韻:蟬鳴聲聲
    那是五年前立夏後的一天,暑假還沒來臨,夜晚的溫度有些偏低,我和師傅在轄區一所中學門口值守護學崗。晚間放學時分,學生們成群結隊、活蹦亂跳地湧出校園,校園門口的文具店裡熙熙攘攘,學生們興高採烈地挑選著各自的玩意兒。我和師傅則面朝著文具店站著,目光圍繞著過往學生巡視著,時刻提醒孩子們注意安全。
  • 夏日炎炎,蟬鳴聲聲,感受古詩中的蟬韻餘音
    夏日裡,蟬鳴總是少不了的,有時覺得蟬鳴過於聒噪,討厭的很;有時也覺得,蟬鳴點綴了夏天,使得夏季更具生機。人看待萬事萬物就是這麼矛盾,或好或壞,全憑一心。「流響」寫蟬鳴不絕於耳,「出」字把蟬聲具體形象化,二者結合,蟬聲如流水一般,即柔且剛。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此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在前兩句的基礎上發出議。蟬聲遠傳,不是因為藉助風勢,而是因其居於高處。「自」與「非」,一正一反,相呼相應,以蟬自喻,品格高潔,自信從容。
  •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田玉:力求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田玉(右一)正在為學生上課。紅網時刻記者 鄭濤 長沙報導她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堅守匠心,用愛育人,從教11年來用青春抒寫著育人華章,用愛心鑄造出彩業績,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輔導員」和「優秀教育工作者」,多次在學校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獲嘉獎。
  • 夏日的蟬鳴聲聲!
    大的那隻趴在樓梯口,薄如玻璃紙的雙翅,懶懶地垂下。「風蟬旦夕鳴,伴葉送新聲。」沒有聽到蟬的鳴叫,大約是叫累了吧。這隻蟬看起來奄奄一息,觸鬚偶爾輕微地動一下,才知道它還活著。另一隻小的蟬,大約是下大雨前從天而降,湊巧落到這兒的。我見到它時,它正四腳朝天,仰面躺在靠近欄杆的地板上,細小的足拼命晃動,划船樣垂死掙扎著。處境狼狽的蟬,沒有鳴叫,只是徒勞地滑動著,似乎想要竭盡全力翻過身來。
  • 第十三屆「三木秉鳳」杯散文28號作品《夏日蟬鳴》作者:陳欽然
    第十三屆「三木秉鳳」杯 散文28號作品《 夏日蟬鳴 》 作者:陳欽然夏日裡,炎熱的三伏天,是蟬最活躍的季節。俗話說:「黃豆耪,知了響。」不由得讓我想起童年和少年時期在老家農村的夏日裡聽蟬鳴、捉知了、挖爬蟬狗的樂趣。家鄉的夏日,到處是不絕於耳的蟬鳴,天氣越悶熱,氣候越乾燥,氣溫越高,蟬的叫聲就越多,越熱烈。那蟬聲一會兒婉轉低揚,一會兒高亢激昂,一會兒又像下著綿綿細雨溼潤著萬物。
  • 聽見蟬鳴,遇見夏天
    那是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我獨自一個人在大街上漫無目的的走著。持續幾天的高溫,讓太陽像一個火爐似的炙烤著大地。花兒無精打採的低下了頭,樹葉毫無生機的靜了下來。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溫度,讓我迫不及待的想找一處陰涼去休息一下,調整一會兒。
  • 任宇:黑雀傳說|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散文之窗:在老家的院子周圍,屋後的陽溝裡,一種黑鳥常常出沒,我們稱它黑雀子。
  • 熊朝勇:自憐詩酒瘦,畫意東梨村|散文
    最無賴,是隨香趁燭,曾伴狂客。」王國維說這個句子寫景,很是慢怠了春光,不若「紅杏枝頭春意鬧」鮮活,東梨村,此時也有個狂客,一邊吟詠翠樓曲,一邊細細聞了花蕊粉香,漸慚的英氣銷魂,躺在了梨花樹下,思量著一簾山色,席捲太平山上,那些草色青青,綠韻深深淺淺,山腰裡的野桃又遮遮掩掩,反而嫵媚動人,惹人心弦。初上太平山,就是一番春色入眼,讓人琢步不前,停下來,沒了思緒。
  • 2017楊宗緯 "聲聲聲聲"VOCAL演唱會PLUS排期 楊宗緯演唱會安排
    2017楊宗緯 「聲聲聲聲」VOCAL PLUS巡演全新啟動,將會在本次巡演中演唱這些大熱單曲,值得觀眾格外期待。  本輪巡演陣容豪華,演唱會導演Alice Cheung香港天王、天后演唱會御用導演,與諸多藝人親密合作,出手的作品在視覺上都極度有料。這一次,她更拿出了極度別致的創意,力圖在舞臺上呈現一個不同以往的楊宗緯。
  • 程文勝 | 棒槌聲聲何處尋
    顧名思義,稱外行人為「棒槌」,大約取棒槌乃尺把長的實心圓木、不能通融的寓意。侯寶林的相聲《空城計》裡,就用棒槌來比喻一個稀裡糊塗上了舞臺跟著跑龍套的觀眾,讓人忍俊不禁。我們那一代人對棒槌這個物件很熟悉,聽人罵「簡直是個棒槌」,就會想到婦女手中粗頭笨腦的捶打衣物的木頭棒子,聽聲會意,忍不住就想發笑。零零後的年輕人也許知道棒槌是罵人的意思,卻未必知道棒槌是什麼樣的物件。
  • 初三作文:那棵樹,如此美好
    熱浪陣陣,蟬鳴聲聲,那棵依然散發著勃勃生機。你若驀然回首,我定會一直在那棵樹下,等你……枝繁葉茂夏夜,一彎明月鑲嵌在半空中,天上點點繁星,孩子們的嬉鬧聲時不時從遠處傳來,為幽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純真。此時,只有你我的笑聲與那棵枝繁葉茂的樹相纏繞。枝衰葉敗天上的雪,一片一片飄落下來,如同一個個雪地的精靈,輕盈而靈動,我望著窗外,內心卻不是如外面的世界一般平靜。我的目光悄悄的溜向了放在柜上的那張綠葉貼成的畫上:那是你與我一同製作的,為了它,我們第一次爬樹,為了它,我們攢錢買邊框,只為留住你我的青春。
  • 【天府散文】●李 亞(四川)||那雙有力的手
    四 川 省 散 文 學 會 主 辦《四川散文》聯合辦刊和指定選稿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