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屬昆蟲,又名知了。在我夏日的記憶中, 總有一聲蟬鳴,穿雲破日而來,搶先叫醒熱烈的夏。
一唱三疊,反覆歌詠,同樣的弦律,引來萬蟲合奏。蟬的叫聲倒也高低調分明,也如金聲玉振。
自6月以來,蟬鳴聲始終不絕於耳畔。誠然蟬的一生絕不只是一個夏天,然而人們所關注的也僅僅只有一個夏天。
家屬樓前後有花草、樹木。耳聽晝夜蟬鳴,猶如等故人歸似的,一聲接一聲,聲聲此起彼伏。蟬訴說自己不為人知的一生,艱難困苦、綿綿情愛。
年少時,我知道蟬不僅僅歌聲悅耳動聽,而且還是一道非常不錯的美食。
每年的夏天是知了生長繁殖季節,它們成群結隊,或獨自爬上枝頭,歡快地高歌。到了晚上,蟬鳴的歌聲伴我入睡,它的歌聲會進入到我的夢香。
童年夏天的午後,大人們歇晌。我和小夥伴們,在滿澇池蛙聲相伴下,從村子裡每家每戶門口樹木間的蟬鳴開始,逐樹尋找蟬蛻。
蟬蛻是一種中藥材,大隊醫療站收購。它能解表,疏散風熱甘寒。用於疏風清熱、定驚解攣。
儘管每次賣不了幾角錢,但積少成多。給自己買書,買作業本,甚至交上學的報名費,卻是綽綽有餘。男娃們能爬樹,他們的收穫往往大於女娃。而女娃們也毫不示弱,細心、跑得快,找的蟬蛻並不少。
午後的鄉村街道,風起樹搖,有斑駁的樹影。清脆婉轉的各色鳥鳴、蛙叫,卻不曾掩蓋分毫的蟬鳴。
夏天的白晝總是綿長而緩慢。等到星月升起,西天瑰麗的黃昏依然未曾謝幕。
我和同伴一樣,左手拿著手電筒,右手提著用麥杆編的再簡易不過的捕蟬籠,在自家後院、村頭巷尾的小樹林及路邊的大樹旁,捉剛爬出地面的蟬。雨後爬出地面的蟬會更多。
那時,大人把孩子們捉的蟬,用鹽水醃上一晚,第二天早上用油一炸,叫炸金蟬。這道美食含豐富的蛋白質,是大人給孩子們補充營養的一種好方法。至今想起那炸蟬的脆香,還會垂涎欲滴。
童年的夏日,總以為捕獲一隻蟬,就能捕獲一個夏天。童年的夏日,天真至此,亦美好如斯。
進入青春年少時,尋蟬蛻、捉蟬蟲、聽蟬鳴都成了兒時的記憶,對那些總是不屑一顧。想著蟬如何成長的?蟬為啥要蛻皮蟬變?蟬鳴聲聲為那般?那些無數個有關蟬的問號,常常纏繞在腦海,久久揮之不去。
記憶中,學校學習的知識,對蟬的一切一切知之甚少。偶爾一些課外書籍中,涉及蟬的知識模糊不清,只了解一些皮毛。
有一次月夜,我對我家門口槐樹上的一隻蟬,做過一次「小幫助」。
當那隻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裂縫時,蛻皮過程就開始了。我一邊細心觀察,一邊在心裡默數時間,一分鐘、二分鐘,十分鐘……蟬蛹的頭先伸出來,然後露出綠色的身體和褶皺的翅膀。
我一看那翅膀,心裡不悅。那皺皺巴巴的翅膀,怎能展翅高飛呢?我便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輕輕撕展那褶皺的翅膀。最後借著月光,看見蟬的雙翅慢慢展平了,心裡美滋滋的。仿佛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似的,高高興興地回家睡覺去了。心想一覺天亮,那蟬已飛樹頂,鳴叫響亮。
誰知我上學時,湊在樹前張望,那隻蟬翅膀變硬,顏色變深,卻沒有起飛,依舊爬在樹上,紋絲未動,我便納悶起來。導致我整個早晨課堂上走神,心不在焉,老沉思一個問題:蟬有翅膀,為什麼不高飛呢?
飯桌上,父親見我悶悶不樂,問原由,我說出了自己的疑惑。
「你是拔苗助長,蟬蛹的蛻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你啊,幫了蟬蛹的倒忙,是害了它,它的翅膀有了裂縫,咋能飛呢?」
聽了父親的話,我立馬放下飯碗,急切跑出大門,來到槐樹前,那蟬依舊爬在原地兒。
我仔細看它的雙翅。儘管我輕手輕腳、小心翼翼,可那薄如羽紗的翅膀,怎經得起我的拉撕。乍一看完好如初,但仔細看還是雙翼受損,裂縫清晰。由於我的無知,導致蟬今生,不能展翅高飛。
我的心陣陣鑽心疼,那一瞬間,愧疚、無地自容一骨腦爬上心頭……
生而為蟬,生命從幼蟲羽化而來。通常要在陰暗的泥土中蟄伏多年,穿越漫長似無盡的等待,不知它曾歷過多少痛苦,才終有一日破土而出。我年輕盲目,從不去追究一隻蟬的春夏秋冬,曾天真的以為蟬活一夏。
真正認識蟬,了解蟬的生命過程,源自於給孩子買的一本書《昆蟲記》。在和孩子們共同閱讀此書後,對蟬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其中大篇幅對蟬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描寫得維妙維肖。
每年夏季,受孕的雌蟬用尾部的產卵器在樹枝上打孔,打穿木質部,直達髓心。在每個小孔產一些卵,小孔共有好幾十個,卵的總數一般在300到400枚,最多可達600枚。
像自然界其他弱小的生靈一樣,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活不到成年期。因為蟬的卵,是一種叫蚋的昆蟲的食物。別看產下的蟬卵很多,但能存活下來的蟬卵卻是寥寥無幾。
卵自行孵化後,幼蟲鑽出小孔,在樹枝上第一次蛻皮。幾小時後,表皮角質化變硬,就落到地面,用前爪挖土,鑽進泥裡,在黑暗中度過漫漫歲月。期間以吸吮植物根部汁液維持生命。
經過3到7年,有些甚至長達17年的蟄伏,以及5到6次的蛻變,蟬於每年6、7月的黃昏及夜間破土而出,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蛻皮後的成年蟬,絕大多數存活期在半個月以內,最短的只有3天。在短短存活期中,蟬要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交配、產卵,然後死去。
蟬和其他昆蟲也有感情,會把自己吸出來的樹汁讓給它們喝。蟬的性格還非常開朗,總是不停地放聲高歌。
通過和孩子閱讀這本書,從蟬身上,使我和孩子意識到,要做一個性格開朗而且善良的人。還要經常的幫助別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從《昆蟲記》中知道,雄蟬是聾子,只會鳴叫。雌蟬是啞巴,只會聆聽。
雌蟬聽到雄蟬的鳴叫,就與他來做夫妻。有情分的雄蟬,會帶著雌蟬過一晚上,喝清晨的露水,並留下些臨別贈語,諸如:「感情嘛就是這樣子,知了,知了;就是要知道了斷,知了知了……」然後金蟬脫殼,遠走高飛。
對蟬來說,這位偉大的「歌唱家」,用多年在地底下的黑暗生活,來換取短暫的幸福,綻放出生命的光芒,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今夏多雨,蟬叫聲愈加響亮悅耳。
其實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
但蟬,也往往是因為它這樣的生命規律,贏得了古代文人的厚愛。蟬逐漸被帶入文學作品中吟詠讚嘆,猶其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以蟬比喻人品的高潔。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為世人傳誦。
對我這年齡的人來說,蟬,亦是清冷、孤寂的象徵。「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一片清越激昂的蟬鳴聲中,有更清幽的夏,落在無邊綠意中。
甚至有時,感覺無盡的蟬聲中,亦有無盡的禪意。
人生如蟬,亦如禪。所有面向苦難的修行,都是為了更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