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登】理解港人本土意識嬗變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2021-02-20 全國港澳研究會

文平理

激進反對派故意混淆「本土意識」與「分離意識」,是企圖以「本土」將香港人綁上「港獨」的戰車。但是,仔細辨析,近年來多數港人出現的本土意識的嬗變,並不是要搞「港獨」,而是基於深刻的背景和原因。隨著國際、國家、香港本地發展狀況的變化消長,近年來部分港人陷於失落、彷徨、焦慮的心態,急於尋求方向和認同而無果,於是試圖在逐漸變得封閉、孤立的本土意識中尋求安慰。對這種現象,各方都需要充分理解,並加強與這部分港人的溝通,幫助他們從自我封閉的「本土」藩籬走出來,重振積極向上的本土情懷。

中國崛起帶來全球格局深刻變化,而香港在回歸後飽受經濟衝擊,社會內耗不安,港人憂慮個人和香港的前途,部分港人出現「無力感」和「宿命主義」情緒,加上國際右傾抬頭,部分港人本土意識發生嬗變,分不清本土意識和分離意識的區別。港人特別是青年一代應以積極開放、客觀冷靜的心態面對世情國情港情的深刻變化,擺脫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本土」藩籬,重振包含真摯愛國情懷積極向上的本土意識。

香港在回歸前已經形成了金融、地產主導的經濟格局,而這個結構裹挾了香港社會各個階層,而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難以形成。香港回歸後,面對內地經濟飛速發展,香港經濟相對停滯不前,在改善民生、特別是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向上流動機會方面,顯得困難重重。

1990年,香港GDP佔內地GDP25%,到2010年,只佔約2%。繼上海、北京GDP總量超越香港之後,2016年深圳GDP將超過香港,而且內地一線大城市也紛紛把趕超香港作為一個目標。這種變化,對部分港人原有的優越感形成衝擊,使他們產生失落感。加上兩地經濟日趨密切,部分港人認為自己是兩地「融合」的受害者,把香港經濟困局錯誤地與內地經濟崛起相聯繫,以為是內地「蠶食」甚至阻礙了香港的發展,以為切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就可以改善香港經濟民生,由此出現排斥內地的傾向,例如反高鐵、反個人遊、反新界開發等。激進反對派趁機以「分離意識」與「本土意識」捆綁,然後大力鼓吹「港獨」。

另一方面,國際右傾勢力抬頭,二戰期間的國際統一戰線經過冷戰的衝擊及冷戰後的分化重組而不復存在,美國為維持霸權而擠壓俄羅斯、圍堵中國。美國還極力推廣、不斷完善「顏色革命」手段,用於顛覆那些奉行美國不喜歡的政治制度的國家,令民族分離主義在世界各地蔓延。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馮巍不久前在北京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認為,香港青年人受分離主義影響是世界性潮流。的確,近年來民族分離主義在西歐、東歐、中東的「顏色革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年輕人和大學生在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受此影響,少數香港青年人力主在香港推動激進本土運動乃至激進分離主義運動。

很顯然,港人本土意識的嬗變,並非傾向搞「港獨」,而是基於深刻背景和原因。對此,各方都應該作出清醒和充分的理解。「一國兩制」的精髓在於包容、尊重差異,理解困惑,尋找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對於「港獨」言行的大是大非原則問題,一定要講是非、講原則、講底線,絕不可養癰為患;而對於因為特殊背景和原因嬗變而抬頭的本土意識,則應該通過討論,在香港喚起國家意識,在內地喚起香港意識,由此形成既捍衛「一國」、又尊重「兩制」的「一國兩制」意識。

「獅子山下」的香港本土情懷,曾經支撐香港崛起。香港曾經是一個生機勃勃、自由創造的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民主回歸」和九十年代的本土意識,與國家民族意識融為一體,也是這種生機勃勃的向上精神的反映。現在有人說,香港人累了,特別是新一代香港人已經喪失了他們父輩曾經具有的雄心、動力和精神,但我們相信,這只是表面現象,一旦港人特別是香港青年從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本土」藩籬走出來,就會重新煥發雄心和動力。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港人的本土意識會與時俱進,在立足本土的同時,正面看待國家近代歷史形成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正面看待國家崛起帶來全球格局深刻變化。同時要讓港人明白,如果香港自外於國家的發展大勢,如果抗拒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支撐,而訴諸於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本土」藩籬,那麼香港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淪。

英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說:「中國目前也許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而這也是我們談論『中國世紀』的原因。有預測表明中國的發展趨勢仍將持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測,到2019年前後,中國經濟規模將比美國經濟高出20%。」客觀理性地分析,對香港經濟繁榮發展起根本性支撐作用的是內地因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兩會」期間指出,香港的最大優勢是依託祖國內地,香港社會要緊緊圍繞「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抓住國家實施「十三五」規劃、建設「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機遇,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令人豔羨的「東方之珠」,成為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靠的是香港的經濟地位,以及香港作為連接國家和世界的橋梁作用。相信大部分理性的港人,定會走出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本土」陰影,重振積極向上的本土意識,放棄排斥內地的心態,以積極開放、客觀冷靜的心態看待國家發展給香港帶來的機遇,積極與內地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文章選自文匯報,圖片選自網絡,原文請參見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4/07/PL1604070001.htm

相關焦點

  • 直把他鄉作故鄉:香港本土意識源流考
    回歸新世代對家園歸屬感的追求,構成了新一代本土意識的內涵。這種本土意識所界劃的「他者」既包含全球資本主義和資本家的力量,也包括壟斷香港政治命脈的「官商勾結」的政治經濟結構、地產霸權,以及實際操控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一波「本土運動」引發了諸多關於歷史、空間、價值和主體的本土論爭。「本土」始成為一大關鍵詞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這一波「本土運動」更引發了香港社會對年輕人價值觀的探討。
  • 臺灣本土意識的缺陷
    如若暫時擱置這層考慮,「本土」或「主體」或「本位」或「族群認同」意識對島內自身的影響如何呢?歷來令島內引以為傲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文化與經濟48年,中研院遷臺,以傅斯年的史語所為核心,「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後人稱之為史料學派,他們憑著堅定的中國認同,紮實的史料考證與分析,使當時的臺灣在文化上遠超大陸。
  • 說說杜汶澤和香港本土派
    近來被內地網友抵制的杜汶澤,並不算是香港演藝界人士裡最熱衷談論政治的一員,但借著他被抵制一事,正好可以把他和彭浩翔等一起放在香港「本土派」崛起的大背景下觀察一下。與通常想像的不太一樣,不少香港演藝界人士頗熱衷於對政治問題表態。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政治立場頗複雜,來源不一。
  • 張劍國|論《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對香港電影及本土文化的機與危
    故在眾說紛紜的時代脈絡下,《志明與春嬌》重新將香港電影及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認同帶回香港人面前,故在當時贏盡了口碑,大眾認同電影中對本土文化的勾畫及確立文化身份的認同感。順帶一提,在電影中,香港人仍是電影的主體,電影中有一幕,香港人、少數族裔及新移民都會在「煲煙」時以廣東話作溝通,融入圈子所要求的廣東話及港人文化認同感很強烈,「死差仔」及發音不正的「新移民」均是被用作確立港人文化身份的「他者」角色。
  • 國潮和本土意識: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本土品牌線上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72%。當下中國年輕一代對國貨的接受度、喜愛度可以說是過去幾十年來最高的,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目前,中國品牌無論是在本土消費市場,還是全球競爭格局當中,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 和林一中建校65周年 「魂牽杏壇·情系母校」徵文選登(三十二)丨別夢依稀
    回憶竄的太快太遠,一溜煙就走到了初一剛邁入和林一中的時候。談起初中,記憶裡有兩位老師印象頗為深刻,一位是班主任李新豔,時任數學教師;另一位是語文老師王梅。想來有趣,初入一中,用頑皮搗蛋這個詞來描摹當時的我實在是最恰當不過了,剛入學軍訓完就被班主任拿來教訓,說來也怪,教訓罷,還賜下一個紀律委員的頭銜,走出辦公室的我,傻傻分不清是被賞了還是被罰。
  • 港人該交卷了
    這招要求港人必須在中國國籍和英國「二等公民」之間「二選一」,而此前已延續20多年的港人身份模糊地帶將變得清晰,港人因BNO護照所擁有的「退路感」和「優越感」也將消失殆盡。 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中央治港新思路的最新舉措,必將對進一步穩定香港局勢、教育警醒市民產生深刻影響。
  • 和林一中建校65周年 「魂牽杏壇·情系母校」徵文選登(五十二)丨慢慢……
    5.奮鬥在一線的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教育教學隨筆和管理經驗等。1.文章內容積極健康,體裁不限,散文、詩歌、隨筆皆可(小說、戲劇除外),要求文筆流暢,富有真情實感。2.文章篇幅以2000字左右為宜,必須為原創作品。歡迎附上圖片。發表過的作品請註明刊物名稱和日期。來稿請後附作者簡介(包括工作照和文字自我介紹)和詳細聯繫方式。
  • 「雁蕩山」現代愛情詩國際大賽來稿選登(七)
    在這兒,像大雁學忠貞和棲息。———也像蝴蝶學習,做它最好的門徒。                 杭州市黃亞洲詩歌發展基金會                               2020年12月1日往期文章回顧:「雁蕩山」現代愛情詩國際大賽來稿選登(六)
  • 馬祥 ▍環保運動與臺灣本土意識的互動
    對許多人而言,參與社會運動和環保運動是主要的課餘活動,其中不乏有熱衷政治、為將來從政作準備的(臺灣目前許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是當年活動的熱心參與者),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基於年輕人的衝勁和理想性、對社會的一股改革與關懷熱情而自發參與的。
  • 到底該怎樣理解人的意識?
    現代科學的粘液理論,在意識的認知神經科學裡尤為泛濫。大腦的職責是處理信息,但我們卻對其中的一些信息產生了意識體驗。這怎麼可能呢?什麼是主觀體驗呢?意識的難問題是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它是「我們為何物?」這一問題最深刻的問法。然而,目前我們給出的答案中,就連最深刻的那幾個,都只不過是現代的粘液理論。
  • 和林一中建校65周年 「魂牽杏壇·情系母校」徵文選登(五十六)丨夢想, 在這裡種下
    5.奮鬥在一線的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教育教學隨筆和管理經驗等。1.文章內容積極健康,體裁不限,散文、詩歌、隨筆皆可(小說、戲劇除外),要求文筆流暢,富有真情實感。2.文章篇幅以2000字左右為宜,必須為原創作品。歡迎附上圖片。發表過的作品請註明刊物名稱和日期。來稿請後附作者簡介(包括工作照和文字自我介紹)和詳細聯繫方式。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的文章將告訴你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鋼筆讓我們反思和反思的人,他的話珠璣也很有啟發性。很多人愛他勇敢地愛著他,更多的人恨他,恨他的憤世嫉俗。我們不談魯迅的小說和魯迅的感受,我們只討論魯迅的四個句子。根據習慣和想像,這東西是這樣的,中國人缺少的是辯證法和質疑。為什麼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雖然他站在西方文化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文化,但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 藝術生創業南鑼鼓巷 本土意識 創意文化用品店老闆 竟是北影校友
    這兩位年輕人就是李寧和朱昱。對於問起李寧和朱昱兩人對本土意識小店的創業想法時,兩人表示,剛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走這條路。他們用大學期間辦畫廊、賣藝術衍生品掙的幾萬元錢,加上跟家裡借的10 萬元,撤掉798的攤子搬到南鑼鼓巷,在南鑼鼓巷租下一間10 平方米左右的店面,為品牌進行了註冊,開起第一家「本土意識」。小店剛剛起步時異常火爆,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讓南鑼鼓巷比較適合進行藝術商品的銷售,人口流動相對較大,還有國外遊客多;消費人群面向不同層次年齡段的群體,老少、中外皆宜。
  • 理解意識:人類是自我維持且渴望自身存續的「野獸機器」
    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不必通過解釋意識存在的根本原因來揭示其物質基礎,而應當在主觀而現象化的意識與客觀而可量化的物質之間架起闡釋性的聯結。我在布萊頓蘇塞克斯大學的薩克勒意識科學中心的工作時,就試圖與認知科學家、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生、腦成像專家、VR專家和數學家以及哲學家合作做到這一點。
  • 《甘肅攝影家》第四集作品選登
    《甘肅攝影家》第四集作品選登 《甘肅攝影家》第四集作品選登疑是銀河落九天 陳興發 責任編輯:葛鵬
  • 從香港書展看港人閱讀文化 揭秘香港讀書習慣
    如果想靜靜地看書和發掘好書的話,我會選擇到樓上書店,它們的裝潢不會很漂亮,但是卻肯定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舒適和寧靜的閱讀環境,不會出現在香港書展裡。書展上什麼書最好賣在香港書展上,各大出版商每年都會扎堆推出新書,也令書展變成一個大型的新書發布會,他們同時通過觀察每年書展期間推出哪些新書,以及哪類書收到熱捧,便大致了解到港人閱讀的口味。
  • 讀文心雕龍隱秀,由字詞疑惑到思考理解,原來可以這樣做!
    一、讀古文之字詞疑惑在閱讀原文和譯文中,時而我們會被其中一些個別字詞的含義而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產生這樣的原因大概有這樣一些原因:1、對於古文中,精煉的字詞所代表的含義不明晰,原因是基本的概念或者它所傳遞的含義不明晰。
  • 澎湃新聞英語徵稿選登| 餃子和紅色是春節的主角
    澎湃新聞英語徵稿選登| 餃子和紅色是春節的主角 王喬伊(JOY) 2020-03-27 08:3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