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 ▍環保運動與臺灣本土意識的互動

2021-02-22 文化縱橫


✪ 馬祥 / 臺灣南華大學

投稿微信:whzh_2014@126.com

對於許多在1980年代後期上大學本科的臺灣民眾而言,共同的回憶是當年頻繁的社會運動,尤其是環保抗爭運動。那時的校園裡,同學彼此間的問候語經常是:「昨天那場(抗爭)你去了嗎?」對許多人而言,參與社會運動和環保運動是主要的課餘活動,其中不乏有熱衷政治、為將來從政作準備的(臺灣目前許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是當年活動的熱心參與者),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基於年輕人的衝勁和理想性、對社會的一股改革與關懷熱情而自發參與的。

自國民黨到臺灣後,不論是初期基於「反攻大陸」的軍事需求而積極推動工業化,抑或是後來為追求經濟成長而發展的民生工業,都在發展過程中犧牲了大量的的環境成本,到1980年代中期,負面效應開始呈現,公害事件一一爆發,民眾抗爭運動不斷。反公害組織和環保團體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開始大量出現,諸如「新環境雜誌社」、「主婦聯盟基金會」、「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綠色和平組織」等一一登場,而許多大學生也因此被號召或者動員投入了抗爭活動中,風起雲湧般的環保運動迫使「行政院」在1987年設置了「環保署」,以響應民間對環保的關注與需求。

環保運動與黨外力量的興起

環保抗爭運動的草根特質,貼近基層民眾的運動運作模式,大大吸引了當年臺灣的黨外人士參與並介入其中。對黨外力量而言,這是對抗國民黨統治的一個契機,不僅能貼近民眾,更能爭取民意,進而也能轉化為對自己的政治支持力量。因此,80年代開始,過去始終強調政治性訴求(如要求開放黨禁報禁、重視人權、國會全面改選)的黨外運動,開始轉而關注環保,是以臺灣的環保運動發展歷程中,黨外力量的身影始終穿梭其中。

這場環保抗爭運動的標杆人物之一,便是在臺灣曾任臺東縣長、縣議員、立法委員,也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的黃順興。他在1981年10月創辦《生活與環境》雜誌,不僅成為臺灣環保刊物的先鋒,也是環保觀念的領路人,在當年全臺灣追求經濟發展的狂熱中,環保、反核的「非主流」觀念已經是他的論述重要觀念。而黃順興到內地後,不僅把他關注環保的一貫立場帶到內地,更把他在臺灣的敢作敢說的問政風格帶到大陸,投下了全國人大的第一張反對票。

在黃順興的開路下,「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新生代隨即跟進,開始以環保議題為關注核心,一方面閃避國民黨的打擊,一方面發展自身的社會基礎。1986年民進黨建黨後,繼承了這樣的傳統與路線,尤其是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反核四」運動,更成為民進黨重要的操兵活動。1987年7月臺灣宣布解除戒嚴,時空環境丕變,為政治運動與環保運動的結合,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結合環保運動的民進黨,在抗爭中發展出另一套迥異於國民黨的組織動員形式。它不強調既有黨組織,而主要透過下鄉演說、組訓等手段完成抗爭動員。沒有完整黨組織的民進黨,反而將缺點轉化成優點:充滿彈性、反應快、深入民間、勇於宣傳,組織成員年輕積極、有活力、有創造力,富有理想性,比起國民黨更是少了銅臭味。

通過結合環保運動,民進黨開始逐步在意識形態上建立起其本土論述,從環保運動最基本的「愛鄉土」觀念出發,最終建構出所謂的「本土意識、臺灣優先」的觀念。這種新的意識形態與鄉土直接聯繫,與民眾的生活直接聯結,比起國民黨一直以來所建構的中國意識,顯然更具有情感聯結與現實基礎,因而不論在文學上還是在政治上,都逐步變成潮流與趨勢,威脅並挑戰傳統國民黨的主流話語。2000年臺灣的首次政黨輪替成功,其實也可以解讀為正是這樣的本土意識形態的建構成功,而2008年的再次政黨輪替,卻意味著本土意識形態的內容開始出現質變。

政黨輪替後的困境與升華

環保運動與政治運動的結合,一方面讓民進黨在基層獲得成功,一方面也讓臺灣的環保運動快速成長,環保意識迅速深入人心。然而在民進黨取得政權後,這樣的發展模式便難以為繼。因為在野時以環保議題(或毋寧說任何議題)攻擊執政者,基本上都非常容易操作,然而一旦執政權在手,便面臨如何實際解決問題的壓力,光靠宣傳無法治國。追求執政績效的民進黨,雖然在執政之初曾推動「核四停建」案以實現其環保理想,但核四停建後續衍生的適法性、國家賠償與國際糾紛等等,讓當時民進黨政府焦頭爛額,不得不在2001年2月宣布恢復續建核四。如此快速的政策急轉彎,不僅引發支持者的不滿,也引發了綠營的分裂,時任民黨主席的林義雄憤而辭職,加入「環島苦進行」行列,呼籲民進黨應該要誠信治國,並轉而將其人生重心投入核四公投運動,要求對此進行公投。

背棄反核理念的民進黨,為了擺脫外界「反商」的抨擊,開始逐步冷淡過去的夥伴與支持者——環保團體與社運團體,這樣的手法,正如列寧在談論黨與外圍團體的關係時所稱,不能讓輸送帶從工具變成主宰。面對這樣的格局,臺灣的環保運動者卻只採取了軟性的反彈與決裂,主要是因臺灣的環保人士過去跟黨外力量及民進黨的深厚情誼,也讓他們在民進黨執政後,批判政府相關政策時下意識的自我限縮,結果不僅火力大減,也無法迅速轉換合作對象,跟當時在野的國民黨合作。

如此一來,在「民進黨政府有意疏遠、環保人士自我設限」的雙重限縮格局下,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著實讓臺灣的環保運動乃至於整個社會運動都受到莫大壓抑。此外,兩大黨在野時都大大擁抱環保議題,執政後卻又著重經濟發展、疏遠環保,這樣的機會主義行為模式也讓臺灣的環保運動難以持續平穩發展。國民黨在野時大搞環保運動,讓環保人士難以信任,如今民進黨在野後也想重新擁抱環保運動,更是讓環保人士情何以堪!

民進黨執政時對環保運動的疏離,與政權的再次輪替,間接地讓環保運動的核心價值——「愛鄉土」的具體內容受到挑戰。環保運動圈裡開始反思:「愛鄉土」是否是某一政黨的專屬?進一步激蕩的思維是,環保運動應有自身的主體性還是應依附某一特定政黨之下?論辯的逐步發展不僅將環保運動的獨立性逐步凸顯,也將愛臺灣的內涵加以具體與深化,最終則撼動了民進黨於2000年成功取得政權的重要關鍵依據——臺灣意識與本土意識。愛臺灣不應是某黨的專利,更不應口惠而實不至,而必須經得起檢證。環保運動獨立性、本土意識的內容都因此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2008年臺灣的再次政黨輪替,正是反映這樣思維趨勢的轉變。ECFA在臺灣獲得多數的支持,也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臺灣環保運動的啟示

臺灣環保運動的發展歷程,對華人世界無疑具有高度的參照意涵。就經濟發展與環保政策而言,當年臺灣發展勞動力密集產業、大量犧牲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其實目前正在中國大陸高度經濟成長發展過程中不斷被複製著,環境汙染的問題目前業已成為大陸無從迴避的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浪費環境成本所造成的遺害,往往不是短時間可以恢復的,其付出的社會成本代價往往高於收益。以1994年揭露的桃園RCA廠(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汙染事件為例,時至今日,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員工與附近住戶罹患癌症等後續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另一方面,臺灣環保運動發展與本土意識建構二者之間的互動,對內地而言也同樣具有高度的參考意涵。環保運動所激發的本土意識,對於強調中央集權、壓抑地方意識的中華政治文化,無疑是極大的刺激與挑戰。臺灣過去亦是如此,環保運動所激發的地方意識,被視為是分裂作為,被抨擊為是只注重地方利益,然而從長期來看,隨著環保運動的落實,局限於區域的地方意識,反而成為建構集體意識的重要養料與基礎,並讓過去依賴宣傳機器堆砌而成的虛幻集體意識,變得務實且反而更加鞏固與穩定。隨著環保運動的深化與環保意識的普及,民眾更加熱愛自己所在的鄉土,貼近鄉土的文化,集體意識最終反而獲得豐富滋養。同時,臺灣鄉土意識的發展與轉變趨勢顯示出,本土意識並不等同於臺獨意識,更不等同於民進黨。本土意識的內容是可變動的,不全然是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推進,愛臺灣與兩岸關係的推進更是存在著齊頭並進的可能性。

就產業發展政策而言,歷經環保運動的抗爭,臺灣在產業發展政策上開始有所轉向,認識到不具備要素稟賦、卻必須大量消耗環境成本的產業,不需要勉力去發展。環保政策的逐步推動,還具有促進產業升級的推力效果,對經濟長遠發展反而有利。此外,環保意識落實所帶動的愛鄉土觀念,更能促進民眾回頭正視自己鄉土的文化資產,最終反而成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沃土,可以開創另一種永續、無煙產業的成長,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未必會比工業要低。

就抗爭處理經驗而言,物質乃至於金錢的補償回饋,是臺灣後來處理環保抗爭的主要做法,成效立即而明顯。然而早期運作的過程中,直接回饋給地方民眾的做法,卻引起極大的道德風險,少數不肖的地方人士,見獵心喜、見錢眼開,進而出現利用公害事件糾眾索賠、威脅廠商、中飽私囊的弊端,在臺灣因此有「環保蟑螂」一詞用來蔑稱之。為避免這樣的弊端,降低道德風險,且有鑑於環境的損害是一種公共財富的耗損,因公害而來的金錢補償,目前在臺灣也轉以創造地方公共財富為主要方向,除了公害造成的人身和財產直接損害的賠償直接回饋個人外,回饋金應該用於鄉裡建設,諸如綠化、建立圖書館、運動場、提供健康檢查、獎學金等等,如此方可以直接為地方創造福祉,減少糾眾斂財的行為出現。

此外,臺灣的經驗凸顯出環保運動應具有獨立性的重要性。環保終究是永續的事業,與民族世代生存緊密相關聯,與政治力結合固然能讓環保運動的理念更加快速落實,但是過度依賴政治力的環保運動,終將喪失其發展基礎,淪為被宰制或者被發動的工具,如此一來,環保運動的紮根與落實,便容易被扭曲。大陸的環保運動開展,由於政治文化與環境迥異,如何維持與政治力的適當距離,其挑戰恐怕比臺灣環保運動者過去面臨的還大。但是與當年臺灣相比,網絡科技的發達,卻給了內地環保意識宣傳的最佳利器,善用網絡環境建構環保宣傳平臺,乃至於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整合環保團體的力量,都對環保運動有非常大的幫助。

但值得警惕的是,臺灣在推動環保運動的過程中,環保儼然成為一種新道德與新意識形態,為了實現此一新道德、新正義,往往忽略了理性的正當性,從而形成另一種道德壓迫與扭曲,核四的突然宣布停建,便是一個案例。為了實現環保理念,固然必須挑戰政策與既得利益者,但是衝撞與批判現狀,依然必須兼顧理性與手段正當。因此,吸納理性的成員與吸納熱情、有理想性的成員,對環保運動是同樣的重要。筆者甚至認為吸納理性的知識分子,從源頭把關,在制訂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時,便積極向公共部門提供訊息與觀點,遠比公害發生後進行抗爭與善後,要更能發揮效果。在政策制訂過程中積極對政治系統輸入正確的環保理念,協助制訂正確的產業政策,黃順興已成範例。因此就體制建設而言,內地的環保運動應積極推動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在政策規劃時能有廣為諮詢、類似聽證會的制度平臺,透過這樣的制度平臺進行先期預防,這與積極推動公害治理、抗爭施壓改善的後期治療,對內地而言亦屬同等重要。

本文刊於《文化縱橫》。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所有,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回復此微信獲得許可。

《文化縱橫》微信,修遠基金會支持出品

官網:http://www.21bcr.com

淘寶《文化縱橫》雜誌紙刊
http://wenhuazongheng.taobao.com

溫馨提示: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便捷下單購買《文化縱橫》2015年2月號紙刊。

相關焦點

  • 臺灣的環保運動與權利運動是怎樣相互促進的
    而杜邦要在當地生產被認為是高汙染的化學產品——二氧化鈦,引起當地居民抗議,抗議潮一浪接一浪,後來杜邦公司取消鹿港設廠計劃。這也是首個通過民眾抗議大盤紙外商終止投資的事件。這一年,還由於車諾比核事故發生,臺灣反核運動逐漸開始蓬勃發展。
  • 臺灣本土意識的缺陷
    如若暫時擱置這層考慮,「本土」或「主體」或「本位」或「族群認同」意識對島內自身的影響如何呢?歷來令島內引以為傲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文化與經濟48年,中研院遷臺,以傅斯年的史語所為核心,「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後人稱之為史料學派,他們憑著堅定的中國認同,紮實的史料考證與分析,使當時的臺灣在文化上遠超大陸。
  • 史料 臺灣環保運動中的宣言、綱領、發刊詞
    本文是東方歷史評論「臺灣環保運動」專題之二。回復「環保」可提取昨天推送的專題第一篇。
  • 那些年,臺灣人一起追的環保
    對於大自然,長期流行於全世界的口號是「向大自然宣戰」、「徵服大自然」。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於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於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於此意識而制定的。卡遜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
  • 臺灣「本土化」思潮的演進及其省思
    [12]黨外雜誌的大量湧現以及大批知識分子的參與,使得「反對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種越來越清晰的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的「臺灣意識」,開始被建構起來。相應地,原先還很模糊的「鄉土」,也開始被充滿著「臺灣意識」或「認同臺灣」的「本土」所取代。伴隨著反對運動意識形態的日趨激進,由黨外所創辦的各種政論雜誌,遂開始建構各種各樣的「本土」論說。
  • 加拿大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用音樂喚醒環保意識
    加拿大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用音樂喚醒環保意識 2012-12-11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馬怡冰  馬修連恩,這位來自加拿大的環保音樂家,開創了一種狹窄但被廣為傳播的音樂類型。音樂家、作家、攝影家、冒險家、印第安人,與極地荒野裡的馴鹿親密接觸,用音樂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本身奇特的經歷和身份同樣令人著迷。
  • 臺灣南投燈會環保風 踩單車點亮花燈
    南投燈會環保花燈,讓民眾踩腳踏車發電點燈。(廖志晃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綠能概念正夯,南投燈會今年推出環保燈區,結合環保、運動與彩燈的裝置藝術,讓民眾通過自行車競速發電,選擇日月潭、武嶺及塔塔加3條路線,比賽誰先點亮花燈,用運動方式參與南投燈會,還有機會獲得運動飲料。
  • 直把他鄉作故鄉:香港本土意識源流考
    「火紅年代」的各種社會運動,如中文運動、保釣運動等,鍛造了新時代香港居民的所謂「公民意識」。其中,「中文運動」是指香港居民要求將中文作為法定語文的運動,這標誌著香港居民的文化自覺開始覺醒,也是從文化層面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實現了反殖民意識與本土意識的融合。
  • 邁向公民運動:臺灣環境運動的晚近發展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我們【映畫臺灣】公號的後臺每天也都有粉絲來催我們快點討論該劇的留言。今天,我們先轉載一篇臺灣著名影評人Ryan(鄭秉泓)的文章,討論該劇與目前臺灣影視產業的關係,並認為該劇是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未來我們還會陸續更新對該劇的討論,包括Ryan關於該劇的文本分析,敬請期待。看過該劇的觀眾也可以在我們後臺留言,屆時我們會整理一篇劇迷觀劇感受大集結,讓大家看到不同人群的表達。
  • 中評:臺灣新社會運動現狀、背景及影響
    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歐洲及美國經濟衰退,導致政治和社會裂痕加劇而爆發社會運動。如2009年冰島、愛爾蘭爆發的大規模抗議遊行,希臘發生並延燒至歐洲多國的以青年為主體的社會抗議活動,以及美國2011年出現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等。2013年以來臺灣爆發的多起社會運動,與全球性的新社會運動關係密切,其特徵、興起背景、影響等既有全球共性,又具臺灣特色。
  • 【文章選登】理解港人本土意識嬗變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文平理激進反對派故意混淆「本土意識」與「分離意識」,是企圖以「本土」將香港人綁上「港獨」的戰車。但是,仔細辨析,近年來多數港人出現的本土意識的嬗變,並不是要搞「港獨」,而是基於深刻的背景和原因。隨著國際、國家、香港本地發展狀況的變化消長,近年來部分港人陷於失落、彷徨、焦慮的心態,急於尋求方向和認同而無果,於是試圖在逐漸變得封閉、孤立的本土意識中尋求安慰。
  • 環保意識漸入人心 自帶購物袋蔚然成風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環保意識漸入人心 自帶購物袋蔚然成風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1
  • 青眼看臺灣|負重前行的面膜
    根據臺灣經濟部工業局2016年發布的報告,雖然臺灣美妝市場發展較早,但長期處在外資品牌的裹挾之下,也就導致臺灣本土的美妝品牌起步較晚。甚至可以說,臺灣面膜品類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臺灣本土美妝品牌的成長史。
  • 11個塑料瓶 = 一件運動外套? 環保才是真的酷!
    很多人包括我,真正意識到地球環境堪憂其實是在5,6年前,冰川融化、物種滅絕、海岸線的塑膠袋成群的信息被鋪天蓋地傳播,災難似乎近在咫尺。
  • 【學生說臺灣交流版】環保臺灣:在雨季,遇見別樣的你
    和世界相遇之臺灣  「你為什麼要來臺灣?」「因為大家都是黑頭髮,黑眼睛,講的語言都是一樣,我就好奇,會有什麼不一樣。」   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出來,下著悉悉索索的小雨。來臺灣的日子裡,半數伴隨著雨水的衝刷,多雨的臺灣啊。雨水固然惱人,但雨中的臺灣朦朦朧朧的,別樣動人,像是在夢裡見過無數次。 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並沒有想像中的陌生感,如同走在故鄉熟悉的街頭。賓至如歸,大概這是我唯一可以想到的詞語。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果不其然。在校園裡隨便問個路,得到的不是目的地的明確方向,指路人會給你帶路,順便一路介紹,這是什麼地方,那是什麼樓。
  • 駱慧瑛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慈悲的力量,「疫」境當自強》中的《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今天談到主題的時候我特別想到,最近在分裂的世界當中,大家最大的共識是跟環保、是跟氣候變化有關的,所以今天我們的演講,就讓我想到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的環境現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但是在2020年疫情之下,全世界有個最大的共識,那就是要應對氣候的變化。
  • 臺灣自然教育親子之旅,充分感受臺灣本土文化和當代藝術的美妙平衡 | LOCO親子營
    一個個模塊式的組成,也受到1950年代日本代謝運動的理念影響。整座建築採「井」字形結體,四周牆面使用整片玻璃採光。中樞9米內庭承接自然光源,光影隨時間移動而變化,自然靈動。它成立於1983年,從最初的美術室一步步引進藝術教育展、資源教室,發展到現在的互動區、展覽室、大小工作坊,成為北美館裡充滿活力的館中館。
  • 臺灣的「再皇民化運動」為什麼會成功?
    二、這種「分離、對立,甚至隔絕」的兩岸關係,培育出相異於且對立於中國(大陸)的國族認同,即所謂「臺灣主體意識」。  三、這段兩岸分離且對立的歷史,始於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我們先談談前一段兩岸分離的歷史。
  • 劉兆隆 ▍臺灣社會的信任感是如何建構的
    因此儘管有歷史上的國讎家恨,但在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在個人權益的保障上,整體來說是領先於當時國民政府統治區的。這種基於法律秩序保障下的個人權益,很容易轉換成對於集體秩序的信任。也就是基於對集體秩序的信任,讓臺灣的反日運動,從早期的革命式的暴動(例如林少貓、霧社事件等),到後期轉變成制度化的參與政治(例如林獻堂的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