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2021-02-08 映畫臺灣

上周末,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官。這部只有10集的電視劇自開播以來,關於作品的主題、演員表演、編劇技巧、導演手法等方面,都在臺灣社會引起極大的討論。臺劇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全民追看」的光景了。

藉助網絡資源,這部劇的熱度也延燒到對岸,在大陸劇迷中爆紅,目前豆瓣分數9.5,高到驚人。近些年來,儘管大量臺灣觀眾轉向觀看陸劇,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出現,再次證明臺灣電視劇的製作水準,仍吊打相當一部分陸劇。我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也都在追看。我們【映畫臺灣】公號的後臺每天也都有粉絲來催我們快點討論該劇的留言。

今天,我們先轉載一篇臺灣著名影評人Ryan(鄭秉泓)的文章,討論該劇與目前臺灣影視產業的關係,並認為該劇是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未來我們還會陸續更新對該劇的討論,包括Ryan關於該劇的文本分析,敬請期待。看過該劇的觀眾也可以在我們後臺留言,屆時我們會整理一篇劇迷觀劇感受大集結,讓大家看到不同人群的表達。(黃豆豆)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Ryan

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

導演:林君陽

編劇:呂蒔媛

集數:10集

演員:賈靜雯、吳慷仁、溫升豪等

雖然遭遇盜版打擊,4月21日晚上播出最後兩集的公視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仍創下極高收視率。目前這齣2019現象夯劇的討論熱度並未因劇集全數播畢而冷卻,包括題材開發、製作過程、影視產業生態和演員花絮的相關報導仍持續出籠,社群媒體上更有從法律、醫護、媒體識讀等各式角度切入的深度文章不斷刊出。

 

至於公視、CatchPlay和HBO三方各自的無線、有線、隨選串流影音服務,這回除了提供臺灣觀眾更多樣化的收視管道,更是讓一齣好戲的影響力得以延續下去的重要原因。

 

一個母題的多重辯證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是許多環節共同努力的結果。就製作拍攝層面而言,充裕的題材開發、田野調查和劇本撰寫時間,加上一時之選的幕前幕後團隊以及足夠的後制期程,都是促成此劇優異質量的關鍵元素。

 

在此不得不佩服公共電視與編劇呂蒔媛的勇氣,膽敢選擇「無差別殺人事件」為題,為這個故事拉出多達五道軸線,分別從被害者及其家屬、加害者及其家屬角度,以及媒體、司法和精神病識三門專業去切入,透過事件連結角色。而針鋒相對的角色和角色之間,則是經由多方對話去找到出口,於是整齣劇集便超越傳統職人劇框架,見天地更見眾生,進而勾勒出當代臺灣浮世繪的宏大格局。

 

呂蒔媛曾經製作登山成長劇《聖稜的星光》,編劇代表作包括刻劃中輟生從散打搏擊重建自信的青春勵志劇《牽紙鷂的手》,以及從禮儀師角度探討生死課題的職場悲喜劇《出境事務所》,通俗易懂的風格,加上真誠懇切的社會關懷,是她的作品特色。

 

《我們與惡的距離》前六集將劇情主軸放在「無差別事件」的加害者家屬及受害者家屬的心結和自我調適上面;後四集則轉而刻劃媒體、司法和醫護從業人員在各自公領域和私領域的省思和掙扎,並穿插以「潛在的危害者」,即一名精神病患及其家屬面對的外部壓力和抗病過程。

 

就戲劇結構和發展布局的方式來看,《與惡》有點接近《出境事務所》,但是有別於《出境》安排客場角色逐一出場和主場角色互動的一話一完結敘事策略,以及笑看生離死別的輕喜劇調性,《與惡》透過環環相扣的事件將角色和角色、角色和事件之間串連起來,以非常準確的剪接進行各種排比和對照,聚焦「罪」與「罰」此一母題進行多重辯證,相形之下更顯厚重而凝聚。

 

現實感、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結合

 

對我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之所以贏得臺灣觀眾如此共鳴,是因為呂蒔媛的劇本抓住了「現實感」,而導演林君陽的場面調度,和整個製作單位從充滿創意的選角、服裝造型、美術陳設到攝影、剪接等技術環節,則是非常審慎專業地、以充滿戲劇張力的方式去成就這個「現實感」。

 

前段所提的現實感,並非唯寫實是論,也不是將偶像劇、類型劇等排除在外。所謂現實,可以是對於當前社會最赤裸的揭露與最直言不諱的觀察,甚至可以包含理想成份都沒關係。現實,理當是從腳下踩著的土地中扎紮實實地竄出來、有溫度有呼吸有情感且合乎邏輯的。

 

現實感,向來是臺灣電影和電視最弱的一環,例如民視和三立多數八點檔連續劇在現實感這部份往往付之闕如,所以我極度抗拒用本土劇或鄉土劇來稱呼它們,根本是濫用了本土和鄉土這兩個字。

 

具有現實感不一定會成為一齣好戲,但現實感、想像力和創造性絕對是成就一齣好戲最重要的關鍵。不只具有社會批判性的《刺蝟少年》、宛如家族肖像的《花甲男孩轉大人》、文學時代劇《奇蹟的女兒》和《在河左岸》如此;探討婚姻問題的《犀利人妻》,甚至走懸疑驚悚路線的《天黑請閉眼》,和突破收視同溫層的BL劇《越界》亦然。

 

現實感、想像力和創造性有時是好幾件事,但也可以成為一件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用很有想像力、充滿創造性的方式,去呈現那個現實感。

 

就拿此劇選角來說,找金鐘獎得主謝瓊煖來演李大芝的苦情媽媽不意外,但找檢場來演酗酒爸爸就有趣了,沒想到謝瓊煖和檢場演對手戲的效果出乎意料得好。而為了表現一個普通家庭在兒子犯案後的絕望,這位李媽媽被設定為掩人耳目習慣戴著口罩,一旦脫下口罩,觀眾就會看見她臉上因長時間戴口罩所引發的紅腫過敏,直到最後一集李家逐漸從陰霾中走出來,她不再終日戴著口罩,面部膚況才恢復正常。

 

這是《與惡》裡頭一個很小的細節,沒有它並不會減損這個角色豐富的內在轉折,也不會影響謝瓊煖的優異表現,但正因為創造了這個細節,讓苦情媽媽的性格更立體,處境更具有現實說服力,絕望感亦由內而外更形強烈。

臺劇新本土運動再上層樓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出乍看很挑釁、實則溫暖療愈的劇,挑釁的是選了身為加害者家屬的李大芝和「潛在的加害者」應思聰兩個常常遭致汙名化的年輕人做為全劇核心,他們承受種種的誤解和幹擾,靠著各方幫助和自己的努力,終於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李大芝是與自己和解,應思聰則試著接受自己的病症、與之和平共處。

 

《與惡》的結局或許過於說教、過於光明,但是經歷如此沈重近乎窒息的重重試煉之後,我想這麼療愈的尾聲,應是同為母親的編劇呂蒔媛給予下一個世代最堅定溫暖的支持。

 

2015年初春,《麻醉風暴》首播,把臺灣的職人劇提升到新的階段;2016年夏末,由植劇場《戀愛沙塵暴》打頭陣,展開一場類型和表演的革新運動;2017年春,HBO Asia與公視攜手合制的連續劇《通靈少女》問世,宮廟元素的本土設定加上全球情感引發熱烈討論,臺劇競相邁向與國際串流平臺合作的新時代;同時間公視還推出全新品牌「公視新創電影」,制播《最後的詩句》、《濁流》等電視電影及《伊菲基妮亞之夜》、《錢莊聽來的事》等短片試圖回應社會。

 

用有創意的方式去連結現實,對於當前社會做出回應,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得以成功的原因,期許這波臺劇新本土運動再上層樓,突破再突破。

文章首發於臺灣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經作者授權,首發於中國大陸媒體

圖片來自於網絡

本期編輯:黃豆豆



【映畫臺灣】聯絡郵箱:

771539504@qq.com

【映畫臺灣】臺北聯絡人:

劉    旭

郵箱:315861106@qq.com

(END)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重返內地觀眾的視野。>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簡稱《我們與惡》)的討論無處不在。 消失的臺劇、復甦的臺劇精神 《我們與惡》是一部正在改變「臺劇體質」的作品,而臺灣等這部戲劇等太久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臺劇的「文藝復興」
    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簡稱《與惡》)未在大陸正式上映,但該劇播出過半後,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熱搜榜,而與其主演相關的話題「賈靜雯演技」還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
  • 被《我們與惡的距離》「打回現實」的臺劇,全面復甦於2019年?
    而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同樣是臺劇,分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2019年,臺劇交出的這份成績單著實漂亮,一掃多年來的頹靡之勢。而一年的華麗蛻變並非是幾部優質劇集的偶然上映,在這背後,是八年多的漫長蟄伏與不斷試錯,包括三年來從內容創作到製作模式的革新。
  • 《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紅,臺劇的春天來了嗎?
    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拍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女主角賈靜雯參演了Netflix製作的臺劇《罪夢者》,製作人林昱伶在做關注底層群體的新劇《做工的人》,編劇呂蒔媛的新劇則瞄準社工群體。她們都面對著大眾的期待:下一部臺劇是什麼?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南方周末》,經授權轉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與巔峰的距離近了?
    臺灣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描繪隨機殺人事件加害者與被害人各家屬的心理狀態,觸及社會與人性議題,播映後引發熱烈討論,大獲好評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已不是曾經的臺劇!
    這就是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先來看看海報,演員陣容堪稱強大。賈靜雯暌違15年再回電視劇,攜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沒錯,就是《下一站,幸福》裡的男二!)還有臺劇老面孔溫升豪帶來的一部非常值得思考的社會題材劇。豆瓣評分也一路飆升,好評如潮。
  • 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引領臺劇在大陸播出的回暖之年
    2019年,臺劇的大爆發之年。一度在大陸已被漸漸遺忘的臺劇,在大陸的播出平臺完成了「破冰」式的「復興」。據豆瓣最新發布的2019年電視劇得分排行,排在前兩名都是臺灣電視劇,分別是《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這種「壯觀」的場面,從來未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從窮途末路走向觸底反彈
    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新媒稱,曾在兩岸三地戲劇產業領軍的臺劇,一度走向窮途末路,如今隨著近年越來越多作品叫好又叫座,尤其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響和成功,更標誌著臺劇發展來到大轉折點:臺劇正逐漸從低迷中反彈。
  • 劇透|「垂死」的臺劇否極泰來《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年度華語神劇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從上世紀90年代至新千年,以《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細說乾隆》、《流星花園》為首的臺劇紅極一時,但是近15年來,臺灣電視劇市場進入低谷期,之後像《步步驚心》、《甄嬛傳》、《羋月傳》、《琅琊榜》之類的大批大陸偶像劇「進軍」臺灣。
  • 不得不推的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喜歡您就點擊藍色字體關注吧第二次完整的看完一部臺劇,恩,回想起來,第一次奉獻給了《惡作劇之吻》。
  • 史上最高評分臺劇來襲,我們與「惡」到底存在多少距離?
    臺劇並未沒落。本周,播出兩集,由賈靜雯、吳慷仁、溫升豪等臺灣演員聯手出演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悄然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目前,該劇已在豆瓣拿下9.4的超高分。豆瓣9.4什麼概念?類比內地劇,那是《武林外傳》和《父母愛情》的水準;同比韓劇,網友熟悉的《信號》《秘密森林》,評分也不過9.2分。
  • 從《荼蘼》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談臺劇中的「重男輕女」
    文/羅小可近年來臺劇的口碑在提升,從小情小愛的偶像劇向現實主義題材轉變,很多臺劇中都明顯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與大陸的大女主劇相比,臺劇寫實主義也很明顯,無論是楊丞琳主演的《開到荼靡》,還是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都精悍耐看。
  • 騰訊視頻引進年度最佳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據@騰訊視頻VIP官方微博宣布,超人氣豆瓣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登陸騰訊視頻,本劇由臺灣公視與HBO(亞洲)共同製作,共10集,已於6月24日在騰訊視頻開播,會員可以觀看全集。騰訊視頻VIP官方微博:《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回歸臺劇女主,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再添高分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贏金鐘是屬於賈靜雯的勝利
    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角色劇照,宋喬安身上,有她多年經歷的映射。【人物誌】中國臺灣第54屆金鐘獎日前揭曉,入圍12項大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口氣抱回包括「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在內的六項大獎,堪稱戲劇類大贏家。
  • 豆瓣評分:9.4,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咫尺天涯
    大概是看不過一些都市言情劇或是古裝愛情劇,不少網友開始表示,繼《都挺好》過後劇荒了,這裡探長就給大家推薦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說到臺劇,大家可能會跟「狗血」偶像劇掛鈎,但其實臺劇在近年帶來了不少引人深思、
  • 我們與臺劇的距離,最近特別近【臺劇新報】
    ,但正規渠道(主要是網絡播出)的確冷了好多年今年3月,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爆紅,讓人料想不到的是,該劇大結局兩個月後,正版竟然在大陸網絡視頻平臺播出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猛然發現,臺劇悄悄地,成為大陸視頻平臺的「暗紅」款產品依然以鵝廠為例,打開他家主頁,和臺灣同步播出的《我們不能是朋友》
  • 臺劇來襲《我們不能是朋友》《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比一部更驚豔
    許久未看臺劇,今年倒是有幾部劇,讓我們眼前一亮。先是在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提名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進入我們的眼前。這部劇講述了圍繞去世宋正遠留下的保險金。講述了一個神經沙雕「同志」阿傑,一個更年婦女劉三蓮和一個叛逆小青年宋呈希,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在這部劇的後幾個月,臺灣頒布了同性婚姻法。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觸碰人心的臺劇
    今天的確是想推薦一部最近追的一部觸碰人心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說起臺劇,我們對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情情愛愛的青春偶像劇,但這次要說的這部劇,絕對是非常之現實,非常之引人深思。今天不說它強大的演員陣容,只來聊聊它的內容。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復出!這部口碑臺劇看得我如坐針氈!
    《一把青》最近,公視和HBO Asia合作的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席捲了全臺,熱度也蔓延到了大陸。不僅口碑爆棚,收視數字也相當好看。賈靜雯參加真人秀《媽媽是超人》直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裡中年喪子吃的「宋喬安」一角, 我們才驚覺,賈靜雯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賈靜雯,而這個角色,也只有人到中年的她能夠駕馭,能夠體會。
  • 《我們與惡的距離》:9.3超高分臺劇這樣探討社會議題
    .」→ 「設為星標 ★ 」內地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播劇《都挺好》剛收官,3月24日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兩集便獲得豆瓣9.4的高分。其實從去年臺灣的熱播話題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可以初見現實題材深度劇叫好叫座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