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們與惡的距離》「打回現實」的臺劇,全面復甦於2019年?

2020-12-19 娛樂獨角獸

文 | 阿澀

作為2019年壓軸出場的臺劇《想見你》,在《慶餘年》《大明皇妃》《錦衣之下》等古裝劇的左右夾擊下成功突圍,不僅在微博引發網友熱議,更是以9.2的豆瓣評分,排在2019年華語劇豆瓣評分的第二位。而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同樣是臺劇,分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

2019年,臺劇交出的這份成績單著實漂亮,一掃多年來的頹靡之勢。而一年的華麗蛻變並非是幾部優質劇集的偶然上映,在這背後,是八年多的漫長蟄伏與不斷試錯,包括三年來從內容創作到製作模式的革新。

在內容方面,臺劇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與社會現狀上,比如以社會輿論與家庭關係為議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人性掙扎與都市婚姻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等劇;在製作模式上,臺劇由曾經的自製轉向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臺展開合作。

由此,沉寂十年的臺劇市場終於在2019年迎來復甦,雖不及曾經的高光時期,但其自我覺醒的創作態度,仍為內地劇集市場做了表率,為華語劇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2020年伊始,讓我們一起回顧去年悄然崛起的臺劇。

夢幻童話被打回現實,臺劇奮力開拓新題材

以2001年《流星花園》為始,以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為終,臺灣偶像劇以童話般的唯美愛情故事,以及相對於內地而言更加成熟的造星體制,經歷了十年輝煌。

在這之後,大陸娛樂產業鏈逐步完善,兩岸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愈發明顯,臺灣一線藝人紛紛轉戰內地,造成臺灣本地人才流失,再加上「臺式偶像劇」囿於套路的誇張臺詞與瑪麗蘇劇情,漸漸磨滅了觀眾的熱情,導致臺劇逐步沒落。至今,已近十年。

因此,《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罪夢者》《想見你》等一系列2019年接連上線的臺劇,其新穎的敘事風格與更具人文關懷的故事內容,難免讓與臺劇久違了的觀眾大吃一驚。剔除生活中的夢幻泡影,臺劇將現實生活的血肉撕裂開來,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藉由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將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兇手、兇手的親人、受害者、受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交織在一起,探討了社會輿論、原生家庭,以及人情與法律、正義與善惡等多重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洞察人心、關照社會,《我們與惡的距離》勾勒真實群像,以不同關係者的視角審視社會的多重切面,發揮更加廣泛的輻射力。

《我們與惡的距離》直擊社會痛點,「高」而「廣」,《俗女養成記》則講述了一個女人的成長史,「深」且「透」。

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當年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的她,在臺北奮鬥了近二十年,換來了一場空。《俗女養成記》用浪漫主義筆觸描繪深刻現實生活,將「夢想」「愛情」「未來」「拼搏」等字眼融入進故事的夾縫裡,由看客採摘出平凡人兩難選擇中的樸素追求。

《俗女養成記》

除了內容表達上的深刻與寫實,我們還可以看到臺劇在類型上的創新。

比如近日在騰訊播出的《想見你》,就進行了愛情、懸疑、校園、奇幻等多類型的糅雜。劇中黃雨萱和李子維穿越不同時空的愛情動人心弦,時空交叉帶來的推理遊戲格外燒腦,黃雨萱面對摯愛離世無法自拔的揪心現實引人深思。因此,並非簡單的排列組合,《想見你》類型糅雜的完成度極高,帶給了觀眾別樣的體驗。

《想見你》

除此之外,還有以偶像劇為外殼,討論現實婚戀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以及融入奇幻元素的懸疑黑幫劇《罪夢者》,皆在內容表達與敘事類型上有了全新的嘗試和突破。

其實,臺劇對新題材的開拓早在2016年就已經初見苗頭了。

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了「植劇場」,由老一輩扶持新一代,確定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項全新主題,推出了《戀愛沙塵暴》《天黑請閉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荼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八部短劇,以突破當時臺劇類型單一、主題單薄等頹靡現狀。

因此,2019年臺劇的復甦之勢並非偶然,而是臺劇專注開拓新類型與新題材的幾年經驗裡,呈現的一次全面爆發。

HBO、Netflix、FOX等平臺拓展亞洲業務,助力擴大臺劇市場

饒是臺灣電視劇創作者再自我推翻、孤注一擲,沒有資金上的幫助與成熟製作經驗的加盟,也無法將臺劇拉出逆境,畢竟經濟發展的滯後與製作上的弊端並非一日之寒。而近幾年HBO、Netflix、FOX等平臺在亞洲業務上的拓展,恰好為臺劇市場的盤活助了一把力。

「植劇場」推出的八部劇便於同年售至Netflix,極大拓寬了臺劇的銷售市場。

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由臺灣公視與HBO合作出品,《想見你》由臺灣中視與FOX聯手推出,《罪夢者》則是Netflix打造的第一部華語原創劇集。另外,還有與HBO合作的《獵夢特工》,與FOX合作的《第四名被害者》,與Netflix合作的《彼岸之嫁》等臺劇等待播出中。

《罪夢者》

可見,HBO、Netflix等國際平臺著手製作華語劇集,臺劇成了首選。外資的注入可以為臺劇提供製作經費,填補本土市場的入不敷出,在製作上,也可以更加工業化、流程化,以便打造新類型的華語劇集。

其實除了臺劇以外,FOX還與香港團隊推出過《東方華爾街》《心冤》,兩部作品均在騰訊視頻上線。可以看出,其播出效果明顯沒有同國際平臺聯手的臺劇更好一些。但這兩部劇在類型模式上,也為華語劇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後能否迎來港劇的復興,也不無可能。

臺劇是華語劇集的重要組成部分,《京華煙雲》《一剪梅》《梅花三弄》等催人淚下的苦情劇,盡顯臺式婉約劇作風格;《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等風靡一時的偶像劇,其中極具標籤化的人物形象,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以及早於2003年便推出的《第8號當鋪》這類風格迥異的魔幻劇。儘管這些劇集風格大部分早已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無法滿足觀眾需求,但仍證明了臺劇在內容自製上的一定實力。

臺劇自我變革成立的「植劇場」皆取材於臺灣本土,從時間上貫穿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從空間上既有繁華的城市景象,又有樸實的農村樣貌,劇情從多角度指戳社會痛點,融合了臺灣本土印記,足以見得臺劇的高質量創作能力。

《我們不能是朋友》

因此,臺劇的本土特色以及多年來的文化變遷,其自製內容吸收「奇幻」「懸疑」「黑幫」「推理」「越獄」等多種元素似乎不費力氣,加上國際製作平臺特有的敘事模式與畫面質感,臺劇重見曾經的盛景也並非全無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與國際平臺開發製作華語劇集這條路上,臺劇已經走到了前面,並且已於2019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2019年,內地憑藉獨特的文化根基,在古裝劇上探索出了新穎的敘事模式或類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但若缺少了臺劇般破釜沉舟創造優質內容的勇氣,2020年可能要繼續在口碑上遜色一籌了。

相關焦點

  • 【觀察】2019臺劇回歸現實,迎來全面復甦?
    在內容方面,臺劇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與社會現狀上,比如以社會輿論與家庭關係為議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人性掙扎與都市婚姻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等劇;在製作模式上,臺劇由曾經的自製轉向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臺展開合作。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重返內地觀眾的視野。>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簡稱《我們與惡》)的討論無處不在。 消失的臺劇、復甦的臺劇精神 《我們與惡》是一部正在改變「臺劇體質」的作品,而臺灣等這部戲劇等太久了。
  • 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引領臺劇在大陸播出的回暖之年
    2019年,臺劇的大爆發之年。一度在大陸已被漸漸遺忘的臺劇,在大陸的播出平臺完成了「破冰」式的「復興」。據豆瓣最新發布的2019年電視劇得分排行,排在前兩名都是臺灣電視劇,分別是《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這種「壯觀」的場面,從來未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臺劇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全民追看」的光景了。藉助網絡資源,這部劇的熱度也延燒到對岸,在大陸劇迷中爆紅,目前豆瓣分數9.5,高到驚人。近些年來,儘管大量臺灣觀眾轉向觀看陸劇,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出現,再次證明臺灣電視劇的製作水準,仍吊打相當一部分陸劇。我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也都在追看。我們【映畫臺灣】公號的後臺每天也都有粉絲來催我們快點討論該劇的留言。
  • 2019高口碑臺劇頻出,能否創造現實劇「黃金十年」?
    2019年伊始,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火熱討論,播出近半年後,豆瓣評分依然保持在極高水準的9.5分。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中,《我們與惡的距離》橫掃「戲劇節目」六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該劇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圍繞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殺人案展開,講述悲劇發生後加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公共媒體的不同態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紅,臺劇的春天來了嗎?
    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拍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女主角賈靜雯參演了Netflix製作的臺劇《罪夢者》,製作人林昱伶在做關注底層群體的新劇《做工的人》,編劇呂蒔媛的新劇則瞄準社工群體。她們都面對著大眾的期待:下一部臺劇是什麼?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南方周末》,經授權轉載。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已不是曾經的臺劇!
    這就是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先來看看海報,演員陣容堪稱強大。賈靜雯暌違15年再回電視劇,攜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沒錯,就是《下一站,幸福》裡的男二!)還有臺劇老面孔溫升豪帶來的一部非常值得思考的社會題材劇。豆瓣評分也一路飆升,好評如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是一部臺劇
    哈維爾.魯迅說過:「我們堅持一件事情,我們知道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卵用,但我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路過人間》是去年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題曲,由鬱可唯演唱。《我們與惡的距離》脫胎於大量採寫調查,以臺灣真實案件為原型(包括2012年臺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4年臺北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加以綜合和典型化,提煉出實踐中最難以處理的部分 。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企業贊助、個人捐贈等。
  • 史上最高評分臺劇來襲,我們與「惡」到底存在多少距離?
    臺劇並未沒落。本周,播出兩集,由賈靜雯、吳慷仁、溫升豪等臺灣演員聯手出演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悄然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目前,該劇已在豆瓣拿下9.4的超高分。豆瓣9.4什麼概念?類比內地劇,那是《武林外傳》和《父母愛情》的水準;同比韓劇,網友熟悉的《信號》《秘密森林》,評分也不過9.2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臺劇的「文藝復興」
    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簡稱《與惡》)未在大陸正式上映,但該劇播出過半後,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熱搜榜,而與其主演相關的話題「賈靜雯演技」還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與巔峰的距離近了?
    臺灣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描繪隨機殺人事件加害者與被害人各家屬的心理狀態,觸及社會與人性議題,播映後引發熱烈討論,大獲好評
  •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我們不能是朋友》豆瓣評分7.2,《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1,可見臺劇積極轉型、求新求變的良好發展態勢。臺劇在放棄了懸浮與空心,學會向生活要藝術之後,時間來到了2019年。回首過去一年,「打回現實」的佳作一部接著一部,讓有些人直呼「臺劇的春天回來了」。
  •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想見你》海報放眼近些年的臺劇發展,僅以2019年在豆瓣上廣受好評的部分作品為例,《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我們不能是朋友》豆瓣評分7.2,《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1,《荼蘼》海報臺劇」復甦「:Yes or No?臺劇在放棄了懸浮與空心,學會向生活要藝術之後,時間來到了2019年。
  • 不得不推的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興許是《惡作劇之吻》帶來的思維定式,主觀上定義臺劇都是偶像+小清新,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戲碼,哪裡有深度可言?而今,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徹底刷新了我對臺劇的認知,豆瓣更是給出妥妥的9.5高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美國HBO電視網布局亞洲的原創劇集,HBO不光製作了恢弘史詩的《權利的遊戲》,還有這個離我們很近,直面內心的《與惡
  •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2019年的臺劇,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交出了豆瓣評分9.5的答卷;和Netflix合作的《罪夢者》,打造出了口碑平平,但話題度頗高的臺劇,而就在去年年底,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和FOX合作的又一黑馬臺劇來襲,豆瓣評分已超9分,劇情全程高能反轉!
  • 從《荼蘼》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談臺劇中的「重男輕女」
    文/羅小可近年來臺劇的口碑在提升,從小情小愛的偶像劇向現實主義題材轉變,很多臺劇中都明顯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與大陸的大女主劇相比,臺劇寫實主義也很明顯,無論是楊丞琳主演的《開到荼靡》,還是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都精悍耐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評如潮 臺劇從窮途末路走向觸底反彈
    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新媒稱,曾在兩岸三地戲劇產業領軍的臺劇,一度走向窮途末路,如今隨著近年越來越多作品叫好又叫座,尤其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響和成功,更標誌著臺劇發展來到大轉折點:臺劇正逐漸從低迷中反彈。
  • 看薦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十月六日的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組收穫了6項大獎。從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到豆瓣9.4的高分再到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如潮好評,這部劇打破了近年來國產劇涉及深刻題材便會「高開低走「」的魔咒,在收視一路走高的同時也收穫了口碑。算著日子2019年也快要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部「2019年度臺劇」吧。
  • 劇透|「垂死」的臺劇否極泰來《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年度華語神劇
    正當很多人認為臺劇已死的時候,一部由臺灣公視與HBO Asia合作推出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橫空出世,該劇最近瘋狂地被人在朋友圈刷屏,豆瓣評分9.5,《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垂死的臺劇「死而復生」。
  • 臺劇來襲《我們不能是朋友》《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比一部更驚豔
    許久未看臺劇,今年倒是有幾部劇,讓我們眼前一亮。先是在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提名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進入我們的眼前。這部劇講述了圍繞去世宋正遠留下的保險金。講述了一個神經沙雕「同志」阿傑,一個更年婦女劉三蓮和一個叛逆小青年宋呈希,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在這部劇的後幾個月,臺灣頒布了同性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