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薦 |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08 ICB學生會

        在十月六日的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組收穫了6項大獎。從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到豆瓣9.4的高分再到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如潮好評,這部劇打破了近年來國產劇涉及深刻題材便會「高開低走「」的魔咒,在收視一路走高的同時也收穫了口碑。算著日子2019年也快要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部「2019年度臺劇」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通過多個視角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這個宏大命題。加害者,受害者家屬,調查者,媒體和大眾.每個人都可能擔任著一個或多個角色。而《與惡》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代表了一類人,他們被勾連在同一個故事裡,有著自己的執念和苦惱。從人物和人物身份入手來分析《與惡》的劇情線是不錯的選擇,明晰每個人物的心理和他們彼此之間的衝突與碰撞,對理解「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的內核有莫大的並幫助。

       宋喬安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受害者家屬」。兒子天彥在無差別殺人案件中遇害,而宋喬安卻因為一個工作電話中途離席的巧合而倖免於難。兒子的離世使宋喬安備受打擊,產生了名為「倖存者內疚」的心理問題——不斷的被痛苦折磨,對兒子的死感到自責,繼而同丈夫和女兒產生隔閡,變成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人,也對下屬近乎不近人情的苛刻。理所當然的,宋喬安也對殺人犯產生了不可消除的恨意。

        李大芝原名叫李曉文,是無差別殺人案件加害者李曉明的妹妹。在案發後媒體對李曉明家屬的逼問和對被害者家屬的高額賠償幾乎將李曉文和父母逼上了絕路。

       父母帶著李曉文從公眾視線裡出逃,過上埋名隱姓的生活。李父一度消沉,養成酗酒的惡習;而李母依靠擺攤維持生計。李母不忍心看女兒也消沉下去,強勢的為李曉明改名為李大芝,要求她開始新的生活。而因緣巧合,成為新聞編輯的李大芝卻成為了宋喬安的下屬。在老師「不要挑戰人性」的告誡下,李大芝努力隱藏著自己的過往。

      《與惡》的突破之一便在於對於「加害者家屬」的刻畫。這個群體的心理和處境經常被忽視。除去「殺人犯的雙親」的頭銜,李父和李母也不過只是善良守法的普通人;而李曉文不過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年輕學生。他們的生活也因為家人的突然的犯罪行為而偏離了正常軌道,卻無人在意。

        王赦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同樣的,他也在為思覺失調闖入幼兒園挾持兒童的應思聰和含有心理疾病殺死兩個小孩的陳昌辯護。為公眾所認定的「窮兇極惡」之人辯護是極其需要勇氣的。王赦在社交網絡上被網友大肆辱罵,甚至在法院門口被自詡正義的憤怒群眾公然潑糞。而王赦的妻子——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也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為傷害兒童的人辯護是多麼不可理喻的事情。

       但王赦因自己獨特的過往,對犯罪的思考也更為深刻。作為故事中的「調查者」,王赦相信犯罪是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缺失所導致的,而作為法扶律師的他則一直在尋找每一個犯罪個體的原因,並想要避免相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媒體和大眾大概是劇中最貼近觀眾的角色。媒體作為媒介傳達消息,從而引導輿論走向;而大眾作為媒體消息的接受者,對不同的消息做出主觀的評價和相應的反應,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伸張自己堅持的正義。宋喬安作為媒體人,有原則底線和良知,卻也不可避免的將自身作為受害者家屬的執念加入了新聞,無意中引導著輿論向加害者家屬施壓;而網友作為局外的看客,透過媒體提供的窗口,誤以為自己所看到的表象便是事情的全貌,以此為底牌肆意傷害著提出異議的調查者和並無罪過的加害者家屬,他們也在在無意識中成為了新的加害者。

-我想給五星 打這五星的原因是我一直希望有這麼一部國產劇能關注那些可怕兇殺案後走不出案件陰影的人 終於臺灣把它拍出來了 並且還這麼用心的在關懷著裡面那些深受傷害的人 我希望它能爆 ps 大陸爭點氣啊 臺劇都拍得這麼深刻了 結局儘管被一部分人說俗套  但是我喜歡這結局 不出意外年度華語最佳。

                                                                  ——時青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在於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居無間

-這種劇不打五星還要打什麼!現實題材,嚴肅話題,法律道德的拉扯,人性的親密疏離,善惡的爭辯,新聞理想的偏離,只看一集引出這麼多話題,期待後續!吳慷仁是精品臺劇標杄吧,這些年口碑臺劇都有他,太會接戲了。最後一集片尾曲回顧畫面裡全是笑容很暖喜歡很棒的劇。

                                                                          ——trouble

從未審視過的既是遙遠。

                                                                     ——leslieryan

圖片 | 來源網絡及劇中截圖

編輯 | 葛語斐

責任編輯 |孫文璐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看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拖拖拉拉十幾天,看完了短短十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因為不好看進展不下去,而是太過真實而略感刺激。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薦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善與惡之間,為什麼人的選擇會如此不同?作者通過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和非凡利他主義者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原因所在:這取決於我們的大腦對他人的恐懼做何反應。對於多數人來說,大腦中杏仁核的初始設置即為從善如流,但若出現變異,它會將英雄變成作惡的魔鬼。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和開創性的圖書,將會刷新你對大腦和人性的認知。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從來不看電視劇,上一次看還是小學的時候和姥爺一起看打鬼子。所以一上來就感受到了電視劇和電影的差別,冗長、拖沓。但這種不好的感覺慢慢的就消逝了,畢竟這不是電影嘛。拋開感官影響,說一說內容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裡看更新時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是好是壞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與惡的距離》劉昭國提出要做專題,幫助王赦律師,暫緩李曉明的死刑,找出他殺人的真正原因,宋喬安不同意,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字字珠璣:「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除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制度,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看這部劇的過程當中根據導演埋下的兩條故事線就會發現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會引發大家對於人性的思考看完劇之後,你會發現那麼,惡性的犯罪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究竟該不該聽兇手背後的故事呢?我知道現在網絡上的風氣是不要聽,可是幾集看下來,卻讓人無比想知道一個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