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火熱討論,播出近半年後,豆瓣評分依然保持在極高水準的9.5分。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中,《我們與惡的距離》橫掃「戲劇節目」六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該劇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圍繞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殺人案展開,講述悲劇發生後加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公共媒體的不同態度。從細節入手,環環相扣,以小見大,逐步洞悉不同人物背後所面臨的價值困惑,是一部純正的黑色現實主義影視劇。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了兩岸三地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讚譽後,越來越多的內地觀眾不禁開始發問,「記憶中的瑪麗蘇臺灣偶像劇什麼時候變了味」?「『我們與惡』的出挑是否只是一次意外,頹喪多年的臺劇市場能不能藉機逆風翻盤」?關於這些問題,臺劇很快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深度聚焦「剩女問題」的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在2019年夏天再度刷新了大眾對臺劇的認知,豆瓣評分也高達9.1分。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同,《俗女養成記》用流暢輕快的節奏及情節淡化了時代的沉重,巧妙的將大齡單身女性生活的無奈與心酸雜糅其間,於細節處彰顯出脈脈溫情。該劇播出後,有網友評價其為優質女性題材劇今後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奇幻懸疑劇《金宵大廈》、愛情倫理劇《我們不能是朋友》及犯罪懸疑片《罪夢者》等不同題材的臺灣電視劇也相繼收割了大批觀眾。它們的出現,讓大眾看到了臺灣電視劇發展的無限潛能,幾乎徹底打破80後、90後心中對臺灣只有偶像劇的固有印象,讓臺劇以全新的姿態重回年輕人視野,並迅速在華語電視劇領域佔據口碑制高點。從《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到後來多種類型劇集的全面開花,臺劇緣何會在2019年集中爆發,涅槃重生之前,它經歷過怎樣的內容嬗變?如今的來勢洶洶,會不會對內地劇市場構成威脅?一眾聲名鵲起的劇集背後,又有哪些值得內地電視劇借鑑的地方?
臺劇發展波折不斷 偶像劇「黃金十年」榮光不復
對年輕觀眾而言,關於臺灣影視劇的記憶多集中在模式化的瑪麗蘇內容上。2001年,以日本漫畫《花樣男子》為藍本的偶像劇《流星花園》開始風靡整個亞洲市場,並瞬時捧紅了F4、大S等年輕偶像。之後,臺灣偶像劇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破土而出,《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轉角遇到愛》《微笑pasta》《我可能不會愛你》大肆席捲兩岸,俘獲80後、90後青年群體的心。
這些曾火爆一時的臺灣偶像劇,從題材、場景、人物關係到故事情節,總有驚人的雷同之處。頻頻上演的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故事,輕鬆滿足了不經世事的年輕人對於理想化人物的憧憬,無須投入太多情緒便可輕鬆獲得極大心理愉悅。
但當80後、90後開始踏入社會,他們發現,臺灣偶像劇架空的青春想像和狗血的虐戀情節,再難滿足內心的現實需求,大批觀眾開始轉變內容取向。而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出生的千禧一代,整個成長過程都被豐富多元的影像內容裹挾,臺灣偶像劇對他們來說是老舊的「傳說」,既無記憶更無情懷。80後、90後受眾的集體「出走」,00後「弄潮兒」的毫不問津,讓臺灣偶像劇迅速走向衰落,到2011年,幾乎完全退出內地市場,黃金時代宣告終結。
雖然盛景不再,但臺灣偶像劇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亞洲電視劇市場擁有「黃金十年」,並非一蹴而就,背後離不開臺灣電視傳播市場數十年的發展做支撐。資料顯示,臺灣電視劇自六十年代發軔,至今已經歷經四個時期的發展。
草創期是60至70年代,臺灣電視劇的起步主要服務於政治宣傳,當時的影視劇多傾向於新聞、軍事和教育的軟性講述。
到了80年代,受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臺灣社會呈現出信息多元、文化開放、都市轉型的趨勢,電視劇的類型也由此豐富,打破單一的「宣傳手段」模式,「武俠」與「言情」攜手並進,尤其是改編自瓊瑤小說的影視劇成為當時視壇上的一股潮流。如今「活躍」在短視頻中的一些煽情對話、誇張表演片段,很多都取材於當時拍攝的《在水一方》《庭院深深》《煙雨濛濛》等經典劇集。
90年代初期,港劇、韓劇、日劇被臺劇市場大量引進。為了能夠在「外來」影視的衝擊中存活下來,臺灣電視產業結構開始轉型,颳起了以講述本土生活為主的鄉土劇風潮。《牽手出頭天》《兄弟有緣》《春天后母心》等是當時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共同打出了臺灣本地特色。到了2000年,臺灣影視劇全面商業化,保證本土特色的同時,開始向日本、韓國學習製作偶像劇,並逐步發展壯大,成就了前文所說的臺灣偶像劇「黃金十年」。
自1960年到2010年,臺灣電視傳播行業幾乎每幾年就創造一個「類型奇蹟」。不過,從2011年到2018年,整個臺劇市場卻持續低迷,儘管期間也有《一把青》《荼蘼》這樣的優質劇集產出,但實在不足以轉圜頹勢。
臺灣電視劇發展近60年的轉變和因果,是臺灣文化、社會結構和時代主體變遷的共同作用。電視劇能夠反映出所處地域的思維模式、價值體系以及生活方式,要想贏得觀眾喜愛,電視劇必須從文化、地域的現實語境出發,敏銳洞悉受眾喜好及生存境遇,努力達到作品與觀眾心靈的融合。臺劇起起伏伏的跌宕60年,也在警醒電視產業,沒有哪種類型的影視劇能永遠抓住受眾,時時求新、求變才是生存之道。
2019高口碑臺劇扎堆 內地劇市場面臨威脅
經歷了8年陣痛後,2019年臺劇終於強勢歸來,以現實主義題材為切口,直接從「傻白甜」轉變為「暗黑系」。今年爆火的幾部臺劇,情節處理恰當,核心立意新穎。不管是講述複雜的社會、人性還是冗長的愛情、家庭,充斥其間的反抗與批判,戲謔與嘲諷,都和興起的網際網路話語系統不謀而合,對人性及現實的解釋,也吻合了大眾的普遍思維。它們成功告訴觀眾,臺劇不再只有偶像瑪麗蘇,還有人性的深度與寬度。
劇集短小精湛,內容充實不注水,也是當今臺劇的一大特色。像《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共10集,每集55分鐘。《俗女養成記》也是十集,每集約50分鐘。此外,《我們不能是朋友》《罪夢者》等被內地觀眾熟知的臺灣電視劇也都控制在15集以內,這和內地動輒30集起步,「上不封頂」的大型連續劇相比,著實能讓觀眾省時省力不少。
臺劇在2019年迎來新一輪的上升期,這背後當然離不開創作者和製作者的努力,但更多的還是臺劇能夠清晰的洞察受眾觀看習慣,大膽轉變創作方向,深度聚焦深刻的現實題材,獨闢蹊徑,才取得良好反饋。
相比2019年臺灣電視劇的口碑全面開花,內地市場優質內容青黃不接。從年初的《大江大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到年中暑期檔的《長安十二個時辰》《宸汐緣》《陳情令》《親愛的,熱愛的》,再到近期開播的《慶餘年》,雖然時有爆款,但和臺劇8、9分的高分相比,內地影視劇極少能夠獲得優質口碑,火爆了2019年整個夏天的「現男友」的《親愛的,熱愛的》,在豆瓣上的評分僅為6.6分,剛過及格線。
內地劇遭遇「低分」困境,除劇情拖沓,將簡單問題複雜化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外,還存在內容立意窄化,人物刻畫淺顯,社會命題匱乏等本質缺點。所謂的講述醫生、法官、電競等職場類型劇,抽絲剝繭後依然是老套的愛情故事,呼之欲出的兩性情感仍是首位。而《都挺好》《小歡喜》這樣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聚焦的多是一地雞毛的家長裡短,相比大膽討論精神病傷人事件、剩女生存問題的臺劇,在內容廣度及深度上都稍顯遜色。
不久前,各大電視臺及頭部網絡視頻平臺也都公布了2020年的影視劇播出計劃,產量豐富,流量集結,類型及內容的排布較2019年並無較大變化。偶像甜寵劇、古裝權謀劇佔據半壁江山,家庭倫理及時代情懷依然是正午陽光一家獨大,社會主義現實題材幾近空缺。不知在臺劇呼聲暴漲的當下,內地劇持續的「保守」打法能否穩住「民心」。
每個地區的電視劇類型和內容都會隨著時間不斷流變,臺劇在經歷草創宣傳期、言情渲染期、本土爆發期、瑪麗蘇販賣期後,或許將憑藉對現實題材的深耕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對於內地劇而言,臺劇的復甦是威脅,也是機會。它為仍忙碌於譁眾取寵,追求短期刺激,肆意改編IP的內地劇市場敲響了一記警鐘,對社會現實與大眾命運的普遍漠視,終將妨礙影視產業對自身的理解,並最終失去它的觀眾,這不僅僅是臺灣電視劇的成長,也是整個影視劇產業的生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