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截至目前,相比電影圈優質影片青黃不接,電視劇領域可謂全面開花。從第一季度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江大河》、《都挺好》,到第二季度的《破冰行動》,再到暑期檔的《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親愛的,熱愛的》以及《小歡喜》等。爆款劇集,接連不斷。
不過,從整個華語劇領域來看,2019年最佳劇集並不一定就花落內地劇。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港劇《金宵大廈》、《白色強人》也都不甘落後。
內地劇爆款頻出,但缺少高分劇
電視劇和電影的壁壘漸漸被打破,縱觀整個國際影視界,電視劇的資金注入加大、製作升級、藝術性提高,越來越多的電影咖開始進軍小熒幕。尤其是最近幾年來內地電視圈的發展,從《甄嬛傳》、《琅琊榜》到《白夜追兇》、《陳情令》,不僅在國內聲名鵲起,更遠銷海外,引領潮流。
但是與這些爆款劇收穫的鮮花掌聲與切實可見的熱度相比,內地電視劇離精品化、高口碑,還有一些距離。
從2015年至今,豆瓣評分超過9分的內地劇,僅《琅琊榜》和《白夜追兇》2部;超過8.5分的,只有《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大江大河》、《白鹿原》、《風箏》等10餘部而已。
這之中,真正踏入爆款劇行列,全民熱議的也僅《琅琊榜》一部。更多時候,評分低,飽受口碑爭議的劇更能大火,比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延禧攻略》、《鎮魂》等。
今年大熱劇集中,《大江大河》和《長安十二時辰》走高品質路線,卻都因為劇情節奏,以及大篇幅的背景鋪設等原因,將一部分觀眾擋在觀劇行列之外。
《都挺好》和《小歡喜》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反映不同階段的中國式家庭關係。《都挺好》的關注度更高,關於原生家庭的傷害以及女性的生存現狀引發熱議,卻因為大結局的粉飾太平流於俗氣。《小歡喜》更加柔和,雖然困難無處不在,但最終都以圓滿終結,雖讓觀眾暖心,卻無法展開更深層次的問題剖析。
《陳情令》從豆瓣4.7升至8.2,證明的確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可否認,是因某一特定圈層受眾的過度追捧。《知否》和《親愛的,熱愛的》是非常常規的戀愛劇,而《破冰行動》佔據了真實改編的優勢,卻毀在了細節和邏輯鏈上。
若要真的競選2019年最佳華語劇,這些劇都還欠些火候。
臺劇從傻白甜轉變為暗黑系現實主義
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臺劇與瓊瑤的言情密不可分,《庭院深深》、《梅花烙》、《戲說乾隆》等劇,風格婉約,臺詞雋永,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千禧年之後,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觀眾審美的迭代更變,臺劇又成了傻白甜偶像劇的代名詞,《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命中注定我愛你》等劇,成為眾多80、90後的青春回憶。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內地文娛業的高速發展,陳舊老套的臺灣偶像劇開始被遺忘。臺灣藝人在全國範圍內走紅的機率越來越少,臺劇越來越像圈地自娛自樂。反而是內地劇不斷在臺灣颳起熱潮,《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等劇不斷刷新臺灣的收視率記錄。
直到臺灣開始鼓勵推動文化內容開放與傳統文創素材加值應用,臺劇開始逐漸走起更具深度的路線。
四年前豆瓣9.3的《一把青》和三年前豆瓣8.6的《荼蘼》,將臺劇再次拉入大眾的視野;而今年豆瓣9.5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9.1分的《俗女養成記》,進一步證明這一路線的成功有效。
把《我們與惡的距離》評為2019年度最佳華語劇,應該不會有人質疑。該劇脫胎於大量採寫調查,以臺灣真實案件為原型,加以典型化和綜合化,展現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犯罪者人權等,以此引出主題——「善與惡」的距離。
最難能可貴的是,該劇只是將所有事件條理清晰的擺在觀眾面前,不加以情感判斷,不試圖教化觀眾。問題是相同的,思考的結果卻因人而異。
《俗女養成記》由去年憑藉《誰先愛上他的》摘得金馬獎影后的謝盈萱主演,圍繞著一位中年女性展開,詼諧又致鬱,帶著點生活的小確喪。像是《倫敦生活》和《請回答1988》的結合體,堪稱中國新時代女性覺醒與成長史的真實寫照。
這兩部作品無論是對主題深度的挖掘,還是劇情的安排、演員的表演,都引人入勝。告訴觀眾,臺劇不再只有傻白甜。還有人性的深度與寬度。
從黃金時期到拼情懷,港劇已死
很多觀眾都認為,比起一味地唱衰港片沒落,不如正視「港劇已死」。最起碼香港電影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仍在,受眾群仍在,雖然圈錢續集越拍越沒勁,卻照樣能拿下不菲的票房。
反倒是港劇,近些年來,TVB的收視率基數正逐年減少,香港市民對本地製作的電視節目的欣賞指數與認知率逐漸下滑。
到今天,提起港劇,大眾想到的也是九十年代《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這樣的武俠劇,或者《金枝欲孽》、《宮心計》這樣的宮廷劇,最近的也是五年前的《使徒行者》。
雖然TVB的「年度大戲」一部又一部的出,清一色的「豪華陣容」、「精良製作」,卻鮮有真正能走紅的。
從2016年的《無間道》、到2017年的《溏心風暴3》和《使徒行者2》、再到去年的《東方華爾街》和今年的《金宵大廈》、《白色強人》,就算有口碑還不錯的,也依然很難出圈,除了忠實的港劇受眾,鮮有人知曉。
究其原因,無外乎題材老套和人才流失。
港劇和港片一樣,一直在固步自封。警匪、律政和商戰是港劇數十年間不變的主題,無劇可拍時,拿情懷炒熱度也可以再回鍋一次,比如時隔19年,還能給《創世紀》拍一部續集《再創世紀》。《使徒行者》火了,以它為IP,但與它無聯繫的電視劇電影能拍個五六部。如此對自我創作沒有高要求,又如何能得到觀眾的青睞。
人才流失則是不可控的,薪水低,付出與所得嚴重失衡,TVB演員、導演、編劇等「北上」撈金已成潮流。如今TVB人員斷層嚴重,一大半的戲還是老戲骨擔角,年輕演員青黃不接,且能出名成角的少之又少。
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港劇《金宵大廈》,都是TVB二線演員上位首次擔正,這使得劇集雖然不錯,但觀眾因為臉生,天然不想買帳。
總體來說,華語劇的發展呈上升趨勢,但內地劇、臺劇和港劇的發展態勢各不相同。不過,有差距,有競爭,才能更好地進步,期待2020年有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華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