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劇邁向了復甦時代。從2019年初挑戰人性底線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聚焦都市男女情感灰色地帶的《我們不能是朋友》,講述大齡平凡女性面臨現實問題的臺灣鄉土劇《俗女養成記》,再到年末引發全民追劇熱潮的燒腦懸疑愛情劇《想見你》,在停滯多年後,臺劇又重新回歸到大眾視野。
進入2020年後,臺劇又將目光聚焦到鮮少有人關注的民工身上,以首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劇《做工的人》再次成功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該劇不僅觸及到男性,還從全劇視角下映射出臺灣女性生活群像,細膩的展現將臺劇又推向另一個小高潮,類型職業劇、聚焦女性也被大眾看作是臺劇的下一個風口。
近期,一部名為《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的臺劇,就因聚焦「女性創業」這個題材,在未播情況下便引起了大眾關注。與以往創業劇中高大全的創業者形象不同,《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將目光投向普通女性,講述了三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女生因緣際會在一起創業的故事,多角度呈現在「她時代」中當代獨立女性職場的成長圖鑑。
從「偶像劇」到「寫實劇」,臺劇在悄然中已完成變革
曾幾何時,臺灣偶像劇作為電視劇市場的潮流引領者,伴隨了許許多多80後、90後一同成長,2000年《流星花園》播出,在臺灣創下了平均6.43的逆天收視率,一舉打破了當時日韓劇的壟斷局面,海外版權輸出二十多個國家,臺灣電視劇由此進入了「黃金十年」。
從《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到《惡作劇之吻》《命中注定我愛你》等等,就今天看來,每一部都是經典佳作,一時間,偶像劇似乎成為拯救收視率的靈丹妙藥。但霸道總裁與灰姑娘慣用套路,在巔峰過後開始慢慢失靈了,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出現開始打破了人們對臺灣偶像劇的固有印象,愛情不再是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專屬,而是停留在了普通人的身上,但在這部劇播完之後,臺劇仿佛就進入了停滯期,一直沒有很出色的作品出現。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臺劇這時開始改變路線,不在偶像劇領域掙扎,而是開始探索更高領域,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僅播出2集就封神,拿下去年華語劇最高分9.5,這部「挑戰人性」的電視劇,憑藉照進現實的質感,直擊人心,看得人頭皮發麻。不禁讓人懷疑,這還是我們所認識的臺劇嗎?
接下來的臺灣鄉土劇《俗女養成記》以雙線敘事與女性題材扭轉了大眾對於臺灣鄉土劇的刻板印象,以寫實的手法描繪出大齡女性面臨的人生沉重的選擇,引發了熱議。緊接著《想見你》將愛情、懸疑、科幻結合,以反轉再反轉的劇情,既抓住了想看愛情劇的觀眾,又抓住了想看推理劇的觀眾,引發追劇熱潮。臺劇用高品質內容再次贏得大眾的青睞,在不知不覺中已完成變革。
臺劇也在這一部部優秀作品中悄然樹立起自己的獨特風格與氣質,保留了自身劇集的內容風味與辨識度。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也同樣如此,「女性+創業」是女性題材垂直方向的又一創新,三位女主均是生活中的普通女性,這種將細膩情感與事業發展融入現實,預計將會帶來新一波的關於女性對於社會意義的思考,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在未播出的前提下,引來關注。
真實刻畫女性創業群像,以寫實方式打動人心
優質的電視劇,能讓刻畫的人物群像反映出社會的不同剖面,而無數個剖面的交織,才能完整地拼湊出社會的圖景。在大多數創業劇中,女性角色往往是被遮蔽的,多依靠身邊的愛慕者或者父親為其解決問題,看不到角色的人物弧光,而觀眾期盼看到的則是接地氣的創業劇。
在此之下,《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以寫實的手法,從三名不同女性身上探索女性在職場中更多的可能性,呈現出女性創業真實的場景,讓女性本身成為自己的超級英雄,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更多面。
除了女性創業的主題外,情感部分的展現也延續了臺劇一貫的細膩表達,三位女主角也將會有多段不同的情感經歷,依靠對日常生活的構建,折射出不同階段的成長。劇中,三位女主角的每個選擇與努力,都與日後故事的發展息息相關,除了愛情外,友情、親情同樣也在接受著考驗,歷經千帆後,三位女主才逐漸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當下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社會生活的中流砥柱,《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不同於以往女性題材作品或關注事業,或關注感情,而是從細密的生活細節中將事業和情感很好的結合到一起。雖說是以三位女主創業歷程貫穿全劇,但本意還是通過生活化與尋常性探討女性創業的艱辛,三位女主代表著社會中典型的三類普通女性,埋頭苦幹的夏芷、獨斷專治的公冶小鳥、人脈圓融的林美季,不同性格的女生因緣際會在一起創業,從歷經誤解、爭執,到創業道路上相互扶持,將普通人會面臨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真實體驗折射到戲劇中,通過成長過程帶出人生的意味深長,獲得觀眾的共鳴。
黃金製作團隊保駕護航,為高品質劇集提供了保障
無論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還是《我們不能是朋友》《想見你》,縱觀這些高品質臺劇,最終能夠成功都離不開優秀團隊的保駕護航,而《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也不例外。該劇由《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執筆,網劇《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導演許肇任以及「臺灣偶像劇之父」馮家瑞聯合執導,前後共花了5年時間籌備,並斥資近2億臺幣打造,可以說是近幾年臺劇最大手筆投入,不僅如此,該劇還請到了林心如擔任製片人以及主演。光看這些,也難怪大眾將其視為下一個爆款。
在演員陣容上,該劇可以說是近幾年來臺劇陣容最大的一次,除了陳意涵、林心如、邱澤、簡嫚書等一線大牌外,實力老戲骨李立群、藍心湄也在加入其中,扮演陳意涵的離婚爸媽,一家三口在戲中擦出不少火花。實力派雲集,為精彩的劇集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為了讓觀眾擁有高品質視覺享受,該劇在美術置景上還採用了電影級別的4K拍攝技術,由擔綱過電影《催眠大師》《重返20歲》《101次求婚》的美術指導羅順福操刀,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讓觀眾擁有高品質體驗。
也正是通過這樣的精細打磨,才能讓如今臺劇既有高口碑又有高關注度,在類型化的道路上,既保留了自己的獨特氣質,又有獨屬自身劇集的內容風味與辨識度,臺劇的革新方向也在這一部部高口碑劇中也逐步清晰,走出自己新風格,源源不斷給觀眾創造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