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相遇之臺灣
「你為什麼要來臺灣?」
「因為大家都是黑頭髮,
黑眼睛,講的語言都是一樣,我就好奇,
會有什麼不一樣。」
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出來,下著悉悉索索的小雨。來臺灣的日子裡,半數伴隨著雨水的衝刷,多雨的臺灣啊。雨水固然惱人,但雨中的臺灣朦朦朧朧的,別樣動人,像是在夢裡見過無數次。
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並沒有想像中的陌生感,如同走在故鄉熟悉的街頭。賓至如歸,大概這是我唯一可以想到的詞語。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果不其然。在校園裡隨便問個路,得到的不是目的地的明確方向,指路人會給你帶路,順便一路介紹,這是什麼地方,那是什麼樓。
受專業的影響,我會特別留意環保類的小細節。第一次使用學校的洗手臺,我覺得特別奇怪,為什麼要貼著「自來水」的標籤。直到後來,當我在廁所裡看到標識的「回收雨水」——水質略黃,無需重複衝刷,瞬間明白了,收集雨水,進行簡單的處理,就可以用來衝刷廁所,節能又環保。同時這邊的垃圾分類非常詳細,不僅僅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簡單分類,而是詳細的劃分為塑料瓶、鐵鋁罐、鋁箔包、廢餐盒等等,從源頭上解決了垃圾隨意處置會造成的環境汙染,方便變廢為寶。
臺北的公共運輸發展比較全面,當搭乘公交車穿梭在這座城市中時,目光所及處便能發現公交車上標識著——「停車熄火,省油又環保」。雖然等紅燈時熄火,能否省油又環保這個問題還存在爭議,但是這是一個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中山美術公園的頂棚鋪上了太陽能電池,充分利用綠色環保又取之不竭的太陽能;同樣的理念也在臺北實力美術館的物理區裡實現,其中展示的某一類建築旨在改變對發電廠的認識,建設生質能電場,利用再生能源,為2000戶住家提供暖氣和電力。
飲料一般使用鋁箔包,即紙鋁塑複合軟包裝,紙大約佔了70%,部分是鐵鋁罐,塑料瓶的用量較少,相對而言減少聚氯乙烯和鋁箔的用量,更有利於環境保護,更符合「4R」原則(即可再生(Renewing)、減量化(Reducing)、可循環(Recycling)和負責任(Responsibly)),對環境的影響更小。
行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穿行在鱗次櫛比的樓宇中,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各樣有趣的標籤,「多走樓梯,節能有利」,「尊重生命,接 近自然」,還常常會用「北極熊」來提醒人們注意節能減排,喚醒我們的環保意識,可見臺灣在環保方面確實是真正的滲透到生活細節中,處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臺灣的吃喝玩樂這些方面,久負盛名;小夥伴們想必都會分享。所以我想分享的是我觀察到的臺灣生活的細節,分享我眼中的臺灣—一個不一樣的臺灣。
作者簡介:葉瑜佳,14環境A1,喜歡旅行,喜歡攝影。夢想是從事國際志願者工作,在了解世界的同時,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賦予旅行一種新的意義。
人生格言:行萬裡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