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起來,看見不一樣的臺灣! 遇見臺灣

2021-02-07 遇見臺灣

2013年,一部紀錄影片《看見臺灣》在臺灣創造了兩個億新臺幣的電影票房紀錄,超過了當時很多商業大片的票房!難以想像,一部全由航拍完成的紀錄片,沒什麼故事情節,更沒有大腕兒演員,卻贏得輿論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著名編劇吳念真的旁白和何國傑(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配樂)的配樂的伴隨下,透過飛機航拍的鏡頭,導演讓人們有機會以俯瞰的視角,觀察臺灣島的山川、大海、城市和鄉村。對臺灣當地人來說,這個視角的臺灣是陌生而新奇的。對我們大陸人來說,這個視角帶來的更多是震撼!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叫齊柏林。他是臺灣最知名的航拍攝影師。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恐高症,連「過山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臺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齊柏林,因為對攝影的熱愛,於1988年開始擔任商業攝影助理、雜誌攝影師。1990年轉任公職後,開始負責在空中拍攝臺灣各項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此後,便長期從空中紀錄臺灣的地貌景觀至今。

齊柏林從事空中攝影超過20年,空中攝影飛行時數近2000小時,累積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曾獲2004年第一屆Johnnie Walker「The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劃」大獎;2005年獲奧比斯(ORBIS)基金會邀請擔任「眼科飛行醫院」新疆飛行任務代言人;2010年起擔任空拍臺灣電影紀錄片計劃主持人。




2011年受邀TEDxTaipei演講 「齊柏林──臺灣空拍家園」、獲金鐘獎頻道廣告獎;2012年成為Google紀錄片「齊柏林:高空捕捉臺灣之美」拍攝主角、作品「飛閱臺灣國家公園空拍影片」獲美國第46屆休斯敦世界影展(46th WorldFest-Houston)金牌獎。


多年來,他出版了《上天下地看家園》《臺灣飛覽》《飛閱臺灣 Our Land Our Story》《從空中看臺灣》等空中攝影專輯、《飛行澎湖》空中攝影多媒體專輯。這些都是他多年的攝影作品。



齊柏林在成為《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導演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平時最大的興趣是航空攝影。臺灣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美的風光常常使他在空中流連忘返,他這一拍就是20多年。這20多年他可能是少有的見證臺灣自然環境發生劇變的人之一。出於生存和經濟的考量,人們的對自然的索取越來越無度,一切對自然的侵蝕,都會對這座島嶼的面貌造成可能是無法挽回的改變。

當有一天,齊柏林想在空中尋找美麗的風景時,忽然發現看到的是那種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的地貌。他覺得很惋惜,很心疼。他說過,普通人的日常視角,是無法發現臺灣這座島的地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所以,齊柏林開始設想,用航拍的方式,把臺灣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展現給世人,同時,把人們對臺灣自然地貌的破壞也都如實、殘酷的揭示出來,以喚醒人們對環保的關注。於是他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航拍臺灣的紀錄片計劃。《看見臺灣》在他的堅持努力下,一步步由想像變為現實。


齊柏林克服了資金上嚴重困難,花了整整3年時間,斷斷續續總算把片子拍出來了。這前後花費了大約9000萬新臺幣(約合1800萬元人民幣),其中有將近一半費用用於租直升機。該片為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紀錄片。他邀請了多位臺灣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參與紀錄片的創作。我們來看一看,參與本片製作的大咖都有誰。


監製

電影導演侯孝賢

著名華語電影導演,代表作:《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戀戀風塵》、《海上花》、《最好的時光》等,屢獲威尼斯、坎城等國際獎項以及臺灣金馬獎。侯孝賢導演對《看見臺灣》的誕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口述人

著名編劇、作家吳念真

為《搭錯車》、《悲情城市》、《魯冰花》等臺灣眾多電影的編劇,並創作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蘇芮的歌曲《一樣的月光》和書籍《臺灣念真情》等。吳念真老師不受任何費用為《看見臺灣》配音,要知道在臺灣邀請吳念真做廣告代言的費用是很昂貴的。


配樂

資深音樂製作人何國傑

曾為王傑、小虎隊、劉德華、林志穎等多名歌手作過編曲,為電影《賽德克·巴萊》擔任配樂,並獲得金馬獎最佳配樂獎。


在拍攝《看見臺灣》的同時,利用航拍的大量素材,齊柏林以《鳥目臺灣》為題製作了一部電視紀錄片,2012年在臺灣「公視」播出。該片邀請了知名音樂人陳明章配樂、金鐘獎得主田麗雲導讀、生態人文作家劉克襄旁白撰述。該片播出後,在臺灣得到廣泛的好評。

撰稿

臺灣作家劉克襄

吳三連文學獎獲得者。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十餘年。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二十餘部。作品包括《男人的菜市場》、《裡臺灣》、《11元的鐵道旅行》等。 在我們的《遇見臺灣》第二集中,劉克襄老師將為朋友們講述有關臺灣鐵道便當的故事。




《鳥目臺灣》這一成功嘗試,使齊柏林堅定了把《看見臺灣》這部航拍紀錄長片搬上大銀幕,走進臺灣的院線。在眾籌了必要的資金後,《看見臺灣》在臺北中正紀念堂露天首映,3000人第一次觀看了這部紀錄片。此後,口碑效應迅速擴散,院線紛紛上映此片,影響力超乎所料。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

金馬獎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何國傑 / 林慶臺


紀錄片《看見臺灣》上映一個月票房就破億,上映到66天破2億元新臺幣。如果用票價來折算,臺灣大概有100多萬人次觀賞過此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遇見臺灣

遇見我們的另一面


投稿|合作:yujiantaiwan@126.com


微信:yujiantaiwan


微博:MOOK遇見臺灣

相關焦點

  • 文化 《看見臺灣》:飛出來的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看見臺灣》劇照——稻田大腳印當記者問「你這個片子裡呈現出來的臺灣自然環境被破壞的現實跟大陸比的話,實際上只是小巫見大巫」時,齊柏林說:「大陸媒體來採訪我的時候都這麼講。」齊柏林在成為《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導演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平時最大的興趣是航空攝影。
  •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吳念真
    影片從高空俯視臺灣,介紹了臺灣許多不為人知的絕美景色。如果你正想去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會有更深的認識。如果你已經去過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就會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臺灣之行。先來看一下,預告片。美到哭! 《看見臺灣》,吳念真說,在這裡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
  • 《看見臺灣》,看見齊柏林
    為了實現對他生前的諾言,本書的責任編輯楊磊,於出版之日,帶著這本書,以及超重了的攝影器材,飛到臺灣,親自把這本書送到了它誕生的那片土地。後來,《看見臺灣》畫冊出版之後,我親赴臺北見到了齊爸爸,聽著一口濃鬱的河南方言,以至於他的孫女和我說聽不太懂爺爺說話,這也從側面證實了齊導演的敘述。當初在編輯畫冊的時候,正文的第一篇目的是讓大陸讀者了解作者的齊柏林自傳,我起的名字就叫做「與飛艇之父同名」。
  • 緬懷齊柏林導演:像一片雲一樣《看見臺灣》
    齊柏林導演與周兵導演坐進臺北影院,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然而這飛上青天之夢的實現卻不容易。光直升機租金和油錢,一小時就要10萬元新臺幣,還有空拍必備的穩定器和攝影系統就得3000萬元新臺幣。還好,得到父母支持的齊柏林以房子作抵押貸得七八百萬元作為啟動金。
  • 【看見臺灣】齊伯林為什麼要拍《看見臺灣》?
    >攝影家齊柏林,首度披露《看見臺灣》記錄片幕後故事別驚訝,這是我的心、我的眼,所看見的臺灣。當你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才能真正祝福她。很多人說臺灣很小,我會反問他們:「你都看過了嗎?」提起「齊柏林」這個名字,你或許知道,他是臺灣最知名的空拍攝影師。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懼高症,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臺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臺灣記錄片計劃。
  • 我們緬懷齊柏林導演:像一片雲一樣《看見臺灣》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前輩:曾經是甘肅電視臺副臺長,鳳凰中文臺副臺長趙群力老師,他也是航拍時從天空中掉了下來離開了我們,我和趙群力老師20多年前,一起在青海草原上航拍,他航拍結束後,問我敢不敢飛一下,當時年輕膽大,就上了那個小飛機,好像是叫 「小蜜蜂」型號,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光無限美麗,但是很短就安全回到地面。今天借這個文章也懷念一下趙群力老師,向他們致敬。他們都是我們紀錄片人的驕傲!
  • 轉載|看見臺灣
    在告訴他之前,我跟很多人說我要拍一個臺灣航拍,全部都從鳥瞰的角度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相信可以做到,覺得也不可能,因為沒有男主角,沒有女主角,直升機飛來飛去,你怎麼去吸引觀眾?我遇到很多挫折。
  • 齊柏林:用生命看見臺灣
    | 47歲辭去公務員抵押房子拍紀錄片齊柏林1964年出生於臺北,25歲時第一次飛上藍天,「以神的高度俯瞰大地」,深受震撼,從此立志當高空攝影師。1990年成為公務員後,負責航拍臺灣重大工程的興建。他曾在受訪時表示,高空攝影是「神的眼睛」,希望自己能帶領觀眾看見大地的美好與脆弱。
  • 看見臺灣,遇見美好.
    初到臺灣已是深夜,我卻參不透這種「想念的氣味」。空氣溫潤潮溼,剛剛下了飛機的東北人民紛紛脫去厚重的棉衣,身邊不斷迴響著溫柔的臺灣腔,連空中下的雨都比大連的輕柔。回到酒店,拿出春秋的衣物,整理好剛剛換取的臺幣,心中琢磨著好像已經很久沒有使用過紙幣了。窗外的雨依然大,偶爾有機車或者汽車從窗下路過。
  • 白會娟:「看見」臺灣
    之所以用這個標題,是想表達,我真的看到了臺灣;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些可能是我自己看見的,不代表什麼。一、看見很重要2018年5月18日,我從河南嵩縣青山村小學背上我的幾件日常用品及衣物,要去臺灣了。這些物品中間,我最關心的是我的手機,手機可以攝像,幫我看見;還有電腦,電腦可以記錄,讓我從腦中再咀嚼,思考。
  • 吳念真: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停止了呼吸】
    這樣的臺灣,如果你沒看過,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沒加載出來的,建議重新進入,點擊後沒反應的,建議在多點擊一次播放按鈕,美到哭~)      《看見臺灣》,11月上映的臺灣當紅電影。吳念真說,在這裡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劇終,卻第一次遇見如此情形,沒有一個觀眾離開,直至所有字幕放完,燈光大亮。
  • 臺灣·換宿招募 | 8家民宿,用15天遇見不一樣的臺灣!
    小編第三次來到臺灣的時候,一位順路載我們的大哥哥一路上都在問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們來了那麼多次,臺灣有什麼好玩的?」
  • 齊柏林|他一定要你《看見臺灣》
    齊導演遇難當天,正是圖書版《看見臺灣》即將面世的時間。在他生前,他沒有看到它。為了實現對他生前的諾言,本書的責任編輯楊磊,於出版之日,帶著這本書,以及超重了的攝影器材,飛到臺灣,親自把這本書送到了它誕生的那片土地。
  • 演講 ▎齊柏林:看見臺灣
    《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由侯孝賢監製,吳念真配音,何國傑配樂,耗資9000萬新臺幣,並於2013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這部幾乎全部採用航拍的紀錄片,不僅僅展示了臺灣的好風光,同時也向觀眾呈現了臺灣的一些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就其品質而言,絕對是值得一看的。以下的演講稿、配圖以及原文連結中的演講視頻均轉自【一席演講】,菌菌在編輯過程中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刪掉了一些圖片,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觀看演講視頻。
  • 提到他,臺灣哭了 | 《看見臺灣》編輯手記
    「因緣」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奇妙的東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時間與空間緊緊相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最難以想像的方式聯通在一起。齊柏林導演的故事,這本《看見臺灣》畫冊的故事,就是從因緣說起。這麼多個月過去了,回想起來,他這種獨特的氣質是超級有親和力的,在我短短的幾次接觸之後,就已經把他當做大哥一樣看待,並且覺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心願就是我的心願。齊柏林導演能夠讓人感到一種專注的精神,他有一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品性,一門心思做他想做的事。
  • 看見臺灣
    近期,學校組織大家觀看了由導演齊柏林親自拍攝、指導的大型紀錄片《看見臺灣》。《看見臺灣》獲得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是齊柏林導演的巔峰之作。   「請不要訝異,這就是我們的家園臺灣。」播放初期,映入眼帘的是巍峨聳立的峭壁、翡翠色的湖泊、綠樹蔥蔥和綿延不絕的山脈。遠處是清脆的鳥鳴潺潺,近處是溢出屏幕的鳥語花香。
  • 這樣美的臺灣,你一定要看見
    這樣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人,卻在《看見臺灣》第二部剛剛開機時隕落天際。2017年6月8日,齊柏林舉行記者會,宣布《看見臺灣Ⅱ》航拍紀錄片開鏡。後來他萌生了在空中使用動態影像記錄臺灣的想法。早在2009年初,他就花了近300萬新臺幣的積蓄,從國外租用專業空拍設備,以30小時環臺一圈,拍攝臺灣動態的影像。2009年「8·8」風災,臺灣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創傷,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拍照,看見滿目瘡痍。」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拍一部關於臺灣的空拍電影。
  • 莊慧良:《看見臺灣》之後
    在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任職20多年的齊柏林,為八八風災深深震撼,放棄了原本再過三年退休可得的400多萬(新臺幣,下同,17萬新元)退休金,自己還投入了300萬的積蓄,拿房子抵押,幾近傾家蕩產,到處找人贊助,才完成《看見臺灣》,締造2.2億票房佳績,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也獲得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紀錄片評團特別獎。
  • 你真的看見臺灣?
    時常在說「看見臺灣」?每個人對看,見,臺,灣,這四個字有不一樣的解釋,怎麼樣去看見呢?什麼才是臺灣的特徵?夜市,日月潭,101大樓?     景觀界如今提出一個「治癒自然」的理念。有這麼一張海報,一片治癒的綠色會讓你一時在繁華忙碌的捷運地鐵站裡駐步,仿佛身臨其境,閉上眼眼前就是田野。抑或是一片純潔的玉山雪山,乾淨的美瞬時忘記什麼是華燈璀璨。
  • 看見,臺灣
    從事航拍近30年,拍攝了超過30萬張照片,為臺灣地理地貌及生態環境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他掌機的臺灣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同時也是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2013年電影上映後,突破了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引發了臺灣社會的轟動,並在臺灣掀起一股全民環保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