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會娟:「看見」臺灣

2021-02-24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

之所以用這個標題,是想表達,我真的看到了臺灣;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些可能是我自己看見的,不代表什麼。

一、看見很重要

2018年5月18日,我從河南嵩縣青山村小學背上我的幾件日常用品及衣物,要去臺灣了。這些物品中間,我最關心的是我的手機,手機可以攝像,幫我看見;還有電腦,電腦可以記錄,讓我從腦中再咀嚼,思考。

臺灣之行對於很多人來說很普通,但於我來說,考慮到種種情況,我斷定一輩子可能只有這一次。心裡的激動無法言說。

早上,跟自家小孩和班裡孩子的告別讓我覺得,這次臺灣行承載著他們眼中太多的希望。

只有我看見了,才能把一些看見帶給他們。

看見,很重要。

二、看見與思考

在臺灣的幾天,感受著臺灣的環境與風土人情,處處皆學習。用幾個重要詞來概括:規則、素養、熱情。

臺灣人很講規則。馬路上的行人騎機車都戴頭盔,即使是乘客也戴,機車有機車道,沒有看見機車走小車道的。導遊告訴我們,在臺灣只要你過馬路走斑馬線,都是安全的,因為很少有車去闖紅燈,在街上看到的行人也都是走在斑馬線上。那天起得早了,到外面轉了一圈,看到臺灣的早高峰,公交站前等了長長的兩隊,一直排到離站牌百米遠,恰好一輛公交車來了,上車時依然很有秩序,沒有人擁擠。地鐵站也是,乘電梯上下時,永遠看到的是站右一排,左邊留給緊急情況的乘客。上下地鐵也很有序,沒有人擁擠。

這些規則有序地執行,看起來似乎與他們的一些嚴厲的罰款制度有關:例如,不戴頭盔罰500元、公共場所吸菸罰1000元、銷售假冒商品罰款50萬……但實則關聯不大,還是與人的深層次的素養有關。

說起素養,從街上幾乎看不到的垃圾桶就可以看出來。垃圾呢?為什麼沒有垃圾桶?在逢甲夜市上我看到了他們的垃圾都往哪兒去了。那天,我們在一個攤位前想嘗嘗蚵仔煎,等在那裡。突然感覺腳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扭過頭,一個約40多歲的人迎向我,低聲說:「抱歉!」我說:「沒事。」隨即我想往旁邊挪一挪。那個男人忙著從機車後蓋裡放東西,突然一個裝蔬菜的透明袋子滾到了地上,他彎腰拾了起來,我一看那竟然是裝著餐巾紙和塑膠袋等一袋垃圾。垃圾怎麼會放在車後座上?等我回過神來,又往那邊看了一眼,真真正正地確定那就是一袋垃圾,他們都想著要把垃圾帶到適當的地方。整個夜市一條街只有臨時放的兩個大垃圾桶,裡面裝滿食客吃東西用的竹籤、一次性塑料盒、紙巾、袋子。並且這兩個大垃極桶是放在這條街的中部位置,行人要走很遠的距離才能丟掉垃圾。每個小店門口也沒有垃圾桶,有時我們吃完小吃,隨時想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在每家店門口找,但都沒有找到。我們以為垃圾桶多放點,方便民眾丟垃圾,大家才不會把垃圾丟在地上,但這只是美好的以為,有的地方垃圾桶很多,但地上的垃圾更多。

這歸根結底是人的素養問題。

臺灣人的素養普遍很高,這與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是分不開的。導遊告訴我們,這裡幾乎99%的孩子都能上大學。當然,受教育10年,與受教育15年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當然,這只是我根據自己所見,別人所說的一些猜想而已。但足夠給我很大的震撼甚至同感。就拿我們學校來說,以前每個班裡都放有垃圾桶,每個走廊也有一個垃圾桶,覺得這樣打掃衛生方便些,孩子們也可以隨手把垃圾丟進去,這已是多年的習慣。最近,我們搞衛生,撤掉了學校班裡及走廊上所有的垃圾桶,只在校園裡放一個垃圾桶,全校的垃圾都倒在這裡。剛開始,我們老師和學生都非常不習慣,覺得丟個垃圾還得走那麼遠,甚至有點抱怨。可實施一段時間發現,這樣教室反而乾淨了,隨地丟垃圾的現象沒有了,同學們有點垃圾剛開始是用小袋子裝著,放學後順便丟進校園的垃圾箱,後來,我告訴他們抽屈裡也不要積攢垃圾,有了趕快丟掉。再後來,我竟然發現,孩子們的抽屈裡沒有存留的垃圾了,他們的垃圾越來越少了。全校的衛生狀況進了一大步。所以,不讓垃圾落地,不是把垃圾桶越放越多,而是減少垃圾桶,把人的環保意識提高上去,一切就都行了。

我覺得最需要向他們學習的還有熱情。每到一處,見到需要跟他們打交道的人,他們總是一幅笑臉說:「你好!」我甚至覺得自己殭屍一樣的人都能被他們的熱情感染到,然後報以笑臉。即使到一個賣菜的攤位前,也會聽到這麼自然的問候語,很開心地在那裡買了點水果。那天,在一條街那兒走得有點迷糊了,便想到去問路,店裡的小哥熱情地給我講了路線,而且還說了大約需要多少分鐘,打車需要多長時間,多少錢等。

訪學期間,我們也參觀了幾所學校,最大的感受是政府重視教育,課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職業幸福感很強。

我們去參觀的西寶國小學校位置雖然偏遠,學校僅有30多個學生,卻有20多位老師,而且學校還配有校車及專職司機。由於老師多,課程開得很足,這裡的學生個個自信、活潑開朗、有個性、上課專注,校長說考試成績在縣裡排名也不錯。

還有一所南投縣鯉魚國小,也是只有30多個學生,但政府每年對學校的投入折合成人民幣也有300多萬,這所學校的科學課開展得很好,學校有較大的階梯教室,實驗設備一應俱全,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不管是像西寶國小、鯉魚國小還是在祥安國小等,孩子們給人的感覺是開朗、自信的,他們見到我們來客總是很禮貌地問好;課堂上那種專注的參與程度是我們以前沒有見過的。還有孩子們與老師融恰的關係,西寶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畫三角形,有個學生馬上舉手說:「老師,我不會畫!」老師說:「沒有關係的。一會我還要講,你先看看別人是怎樣畫的。」孩子們與老師之間沒有隔閡,能把自己不會的反饋給老師,老師再去調整、關注。而我們的孩子卻是不會了怕老師批評,這是誰之過?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多說、多討論,以學生為主,老師只是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分享欲望,統整他們的發言。這樣的習得與教得真的有很大不同。

我們所遇見的每一位老師都神採奕奕,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有同伴問一位女老師,她說她感覺自己的職業很好,她很珍惜,所以,她很快樂。這四所學校,我們基本上都在那裡待了一上午,課上課下,老師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一眸一笑都含著自然的愛,我想這些除了與個人素養有關,更與教師的職業認可有關。他們認可自己的職業,因此容易獲得職業幸福感。一個幸福感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學校裡的很多細節,都值得我們學習。廁所門上貼的一些科普知識、教室門口的垃圾分類、水池上用網兜掛的香皂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三、看見與行動

這次桂馨基金會組織、臺灣張老師基金會支持的臺灣訪學活動,讓我「看見」了與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臺灣。

在很多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小孩子的品德、素養教育,課堂教育方式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周一早上回到學校,見到學校的一位老師,他說:「我們這兒的人很少去臺灣,去一趟臺灣不容易,有空你給我講講臺灣的一些東西。」

我想,我看到了臺灣的一些東西。我除了傳遞這些以外,還能做些什麼?那就是行動,好的經驗,能移植的直接拿來為我所用,如圖書室的一些共讀書籍的管理、貼籤,課堂理念在正常教育學中的融入等,對小學生環保意識等基本素養的教育等。

知道了,去做了,就好了。但是,從「知與行」到「行與知」,才是真的知。

相關焦點

  • 《看見臺灣》,看見齊柏林
    六年前,籌拍《看見臺灣》時他曾反覆地說:「我就是等不及了。」6月10日,臺北101為齊柏林亮燈。齊導演遇難當天,正是圖書版《看見臺灣》即將面世的時間。在他生前,他沒有看到它。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消息,編輯部的圖片編輯和我歡呼雀躍,覺得簡直神了!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 觀察|從《看見臺灣》看見什麼?
    文|藺桃(本文寫於2014年1月)2014年的第四天,過去一年臺灣電影票房TOP10公布:紀錄片電影《看見臺灣》,以1.9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擠進頭等列車的第十名。除兩部本土喜劇片外,其他成員均為好萊塢大片。《看見臺灣》2013年11月1日上映,11月23日便拿下臺灣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看見,臺灣
    曾有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下寶島臺灣的美麗,引起無數人想去臺灣看看的念頭。後來,臺北101大樓為這位導演點亮,這是這座大樓第二次為個人點亮,第一次是為了李安(獲得奧斯卡獎)。▼ 齊柏林(1964—2017),紀錄片導演、航拍攝影家、環境保護提倡者。
  • 看見臺灣
    近期,學校組織大家觀看了由導演齊柏林親自拍攝、指導的大型紀錄片《看見臺灣》。《看見臺灣》獲得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是齊柏林導演的巔峰之作。   「請不要訝異,這就是我們的家園臺灣。」播放初期,映入眼帘的是巍峨聳立的峭壁、翡翠色的湖泊、綠樹蔥蔥和綿延不絕的山脈。遠處是清脆的鳥鳴潺潺,近處是溢出屏幕的鳥語花香。
  • 【看見臺灣】齊伯林為什麼要拍《看見臺灣》?
    >攝影家齊柏林,首度披露《看見臺灣》記錄片幕後故事別驚訝,這是我的心、我的眼,所看見的臺灣。當你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才能真正祝福她。很多人說臺灣很小,我會反問他們:「你都看過了嗎?」提起「齊柏林」這個名字,你或許知道,他是臺灣最知名的空拍攝影師。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懼高症,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臺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臺灣記錄片計劃。
  • 看見臺灣,看見她的美麗與哀愁
    能歌善舞的阿里山姑娘魂牽夢縈的日月潭風光臺北101大樓上的璀璨夜景有一部影片則更為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那個美麗的島嶼2013年,由侯孝賢擔任監製、「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旁白《賽德克巴萊》的音樂製作何國傑這部臺灣史上耗資最大的紀錄片
  • 莊慧良:《看見臺灣》之後
    在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任職20多年的齊柏林,為八八風災深深震撼,放棄了原本再過三年退休可得的400多萬(新臺幣,下同,17萬新元)退休金,自己還投入了300萬的積蓄,拿房子抵押,幾近傾家蕩產,到處找人贊助,才完成《看見臺灣》,締造2.2億票房佳績,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也獲得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紀錄片評團特別獎。
  • 轉載|看見臺灣
    齊柏林,臺灣攝影師。任職公務員期間從空中拍攝臺灣地景二十餘年,拍攝影像超過30萬幅。2009年後,齊柏林辭去公職,籌措資金投入紀錄片「看見臺灣」的拍攝,該片榮獲201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齊柏林:看見臺灣齊柏林是一席第一百三十一位講者2014.03.02 上海臺灣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它整個土地的面積大概是三萬六千平方公裡。我昨天從臺北坐飛機過來,算了一下裡程大概是八百公裡,而整個臺灣從南到北大概也就四百公裡而已。雖然小,可是臺灣的環境卻是非常豐富。
  • 重新看見臺灣
    其實我特別不願意在炎夏回臺灣,主要是氣溫。如果我說我在北京生活,夏天可以不開空調,你大概就能想像,臺北要熱到什麼程度,才會讓我覺得:北京的夏天,真是太。舒。福了! 回去前,Elsa特別交代我,留心注意臺灣的「環保細節」,並且要我用一個臺灣人的視角來記錄。
  • 《看見臺灣》——俯瞰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震撼全臺灣
    2017年6月10日,臺灣花蓮發生一起墜機事件。臺灣導演齊柏林日前宣布開拍《看見臺灣2》,10日與助手陳冠齊搭乘凌天航空直升機前往花蓮勘景,不料回程遇上死劫。齊柏林曾執導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這部片拿下了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創下了臺灣紀錄片票房的歷史。這是一部完全用航拍完成的紀錄片,很多觀眾因此第一次用俯瞰視角見識到臺灣風光,也第一次知道了很多過去毫不知情的環境問題。拍《看見臺灣》,齊柏林前後花了三年,耗費9000萬臺幣。
  • 你真的看見臺灣?
    時常在說「看見臺灣」?每個人對看,見,臺,灣,這四個字有不一樣的解釋,怎麼樣去看見呢?什麼才是臺灣的特徵?夜市,日月潭,101大樓?     景觀界如今提出一個「治癒自然」的理念。有這麼一張海報,一片治癒的綠色會讓你一時在繁華忙碌的捷運地鐵站裡駐步,仿佛身臨其境,閉上眼眼前就是田野。抑或是一片純潔的玉山雪山,乾淨的美瞬時忘記什麼是華燈璀璨。
  • ​讓我們再一次看見臺灣...
    >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讓我們再一次看見臺灣》航拍記錄片(獲2013臺灣電影金馬獎)和《飛閱臺灣國家公園》航拍(獲2012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金牌獎),從九份金瓜石、屏東大鵬灣,到相傳李鐵拐、呂洞賓、何仙姑休憩過的臺東三仙臺,讓世人鳥瞰看見臺灣山林之美與天然及人工景觀之勝。
  • 《看見臺灣》,臺灣史上最貴的紀錄片
    只為了一個夢想:航拍臺灣,他想拍攝一部記錄全臺灣的航拍影片,主題是關於觀察和警戒災難。《看見臺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齊柏林曾在演講的時候直言高山農業,水產養殖這樣的逆行產業讓他「心如刀割」,他呼籲觀眾「珍愛臺灣」。
  • 齊柏林:用生命看見臺灣
    這則消息讓不少臺灣民眾悲傷落淚,因為飛機上遇難的三個人是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助理陳冠齊、機師張志光,他們出事時正在為《看見臺灣2》執行拍攝、勘景任務。而就在此前的6月8日,《看見臺灣2》剛剛舉辦開機發布會,齊柏林說:「因為《看見臺灣》,我走遍世界,讓我深深感受到環境問題沒有邊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海洋中,我們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 看見臺灣【完整高清電影版】
    這是我們的島嶼、我們的家。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像鳥一樣、想一片雲一樣的高度,去認真地觀察臺灣。這樣的一個角度和高度,你才可以真正地去理解臺灣、理解她的美麗和哀愁。《看見臺灣》,齊柏林就是用那樣的高度,帶我們去看臺灣、去理解臺灣,甚至去愛臺灣。《看見臺灣》,看見臺灣的美麗和哀愁。【影片簡介】有人說,臺灣很小,那你都有看過嗎?
  •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吳念真
    影片從高空俯視臺灣,介紹了臺灣許多不為人知的絕美景色。如果你正想去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會有更深的認識。如果你已經去過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就會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臺灣之行。先來看一下,預告片。美到哭! 《看見臺灣》,吳念真說,在這裡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
  • 看見臺灣,我們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宣傳片6月10日,臺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在拍攝《看見臺灣2》時不幸墜機逝世,《看見臺灣2》相比前作此次拍攝更是深入日本
  • 飛起來,看見不一樣的臺灣! 遇見臺灣
    2013年,一部紀錄影片《看見臺灣》在臺灣創造了兩個億新臺幣的電影票房紀錄,超過了當時很多商業大片的票房!難以想像,一部全由航拍完成的紀錄片,沒什麼故事情節,更沒有大腕兒演員,卻贏得輿論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 悼念永遠的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
    悼念永遠的齊柏林,讓我們看見臺灣還記得幾天前才看到【看見臺灣ΙΙ】續集開拍的消息,預計2019正式上映,沒想到幾天後6/10新聞就傳來不幸的消息,52歲齊柏林導演為拍攝「看見臺灣II」,搭乘航空直升機在花蓮勘景,不幸墜機罹難。今晚,臺北101點亮看見臺灣字樣,悼念一位為理想、為臺灣奮鬥的熱血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