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用這個標題,是想表達,我真的看到了臺灣;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些可能是我自己看見的,不代表什麼。
一、看見很重要
2018年5月18日,我從河南嵩縣青山村小學背上我的幾件日常用品及衣物,要去臺灣了。這些物品中間,我最關心的是我的手機,手機可以攝像,幫我看見;還有電腦,電腦可以記錄,讓我從腦中再咀嚼,思考。
臺灣之行對於很多人來說很普通,但於我來說,考慮到種種情況,我斷定一輩子可能只有這一次。心裡的激動無法言說。
早上,跟自家小孩和班裡孩子的告別讓我覺得,這次臺灣行承載著他們眼中太多的希望。
只有我看見了,才能把一些看見帶給他們。
看見,很重要。
二、看見與思考
在臺灣的幾天,感受著臺灣的環境與風土人情,處處皆學習。用幾個重要詞來概括:規則、素養、熱情。
臺灣人很講規則。馬路上的行人騎機車都戴頭盔,即使是乘客也戴,機車有機車道,沒有看見機車走小車道的。導遊告訴我們,在臺灣只要你過馬路走斑馬線,都是安全的,因為很少有車去闖紅燈,在街上看到的行人也都是走在斑馬線上。那天起得早了,到外面轉了一圈,看到臺灣的早高峰,公交站前等了長長的兩隊,一直排到離站牌百米遠,恰好一輛公交車來了,上車時依然很有秩序,沒有人擁擠。地鐵站也是,乘電梯上下時,永遠看到的是站右一排,左邊留給緊急情況的乘客。上下地鐵也很有序,沒有人擁擠。
這些規則有序地執行,看起來似乎與他們的一些嚴厲的罰款制度有關:例如,不戴頭盔罰500元、公共場所吸菸罰1000元、銷售假冒商品罰款50萬……但實則關聯不大,還是與人的深層次的素養有關。
說起素養,從街上幾乎看不到的垃圾桶就可以看出來。垃圾呢?為什麼沒有垃圾桶?在逢甲夜市上我看到了他們的垃圾都往哪兒去了。那天,我們在一個攤位前想嘗嘗蚵仔煎,等在那裡。突然感覺腳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扭過頭,一個約40多歲的人迎向我,低聲說:「抱歉!」我說:「沒事。」隨即我想往旁邊挪一挪。那個男人忙著從機車後蓋裡放東西,突然一個裝蔬菜的透明袋子滾到了地上,他彎腰拾了起來,我一看那竟然是裝著餐巾紙和塑膠袋等一袋垃圾。垃圾怎麼會放在車後座上?等我回過神來,又往那邊看了一眼,真真正正地確定那就是一袋垃圾,他們都想著要把垃圾帶到適當的地方。整個夜市一條街只有臨時放的兩個大垃圾桶,裡面裝滿食客吃東西用的竹籤、一次性塑料盒、紙巾、袋子。並且這兩個大垃極桶是放在這條街的中部位置,行人要走很遠的距離才能丟掉垃圾。每個小店門口也沒有垃圾桶,有時我們吃完小吃,隨時想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在每家店門口找,但都沒有找到。我們以為垃圾桶多放點,方便民眾丟垃圾,大家才不會把垃圾丟在地上,但這只是美好的以為,有的地方垃圾桶很多,但地上的垃圾更多。
這歸根結底是人的素養問題。
臺灣人的素養普遍很高,這與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是分不開的。導遊告訴我們,這裡幾乎99%的孩子都能上大學。當然,受教育10年,與受教育15年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當然,這只是我根據自己所見,別人所說的一些猜想而已。但足夠給我很大的震撼甚至同感。就拿我們學校來說,以前每個班裡都放有垃圾桶,每個走廊也有一個垃圾桶,覺得這樣打掃衛生方便些,孩子們也可以隨手把垃圾丟進去,這已是多年的習慣。最近,我們搞衛生,撤掉了學校班裡及走廊上所有的垃圾桶,只在校園裡放一個垃圾桶,全校的垃圾都倒在這裡。剛開始,我們老師和學生都非常不習慣,覺得丟個垃圾還得走那麼遠,甚至有點抱怨。可實施一段時間發現,這樣教室反而乾淨了,隨地丟垃圾的現象沒有了,同學們有點垃圾剛開始是用小袋子裝著,放學後順便丟進校園的垃圾箱,後來,我告訴他們抽屈裡也不要積攢垃圾,有了趕快丟掉。再後來,我竟然發現,孩子們的抽屈裡沒有存留的垃圾了,他們的垃圾越來越少了。全校的衛生狀況進了一大步。所以,不讓垃圾落地,不是把垃圾桶越放越多,而是減少垃圾桶,把人的環保意識提高上去,一切就都行了。
我覺得最需要向他們學習的還有熱情。每到一處,見到需要跟他們打交道的人,他們總是一幅笑臉說:「你好!」我甚至覺得自己殭屍一樣的人都能被他們的熱情感染到,然後報以笑臉。即使到一個賣菜的攤位前,也會聽到這麼自然的問候語,很開心地在那裡買了點水果。那天,在一條街那兒走得有點迷糊了,便想到去問路,店裡的小哥熱情地給我講了路線,而且還說了大約需要多少分鐘,打車需要多長時間,多少錢等。
訪學期間,我們也參觀了幾所學校,最大的感受是政府重視教育,課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職業幸福感很強。
我們去參觀的西寶國小學校位置雖然偏遠,學校僅有30多個學生,卻有20多位老師,而且學校還配有校車及專職司機。由於老師多,課程開得很足,這裡的學生個個自信、活潑開朗、有個性、上課專注,校長說考試成績在縣裡排名也不錯。
還有一所南投縣鯉魚國小,也是只有30多個學生,但政府每年對學校的投入折合成人民幣也有300多萬,這所學校的科學課開展得很好,學校有較大的階梯教室,實驗設備一應俱全,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不管是像西寶國小、鯉魚國小還是在祥安國小等,孩子們給人的感覺是開朗、自信的,他們見到我們來客總是很禮貌地問好;課堂上那種專注的參與程度是我們以前沒有見過的。還有孩子們與老師融恰的關係,西寶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畫三角形,有個學生馬上舉手說:「老師,我不會畫!」老師說:「沒有關係的。一會我還要講,你先看看別人是怎樣畫的。」孩子們與老師之間沒有隔閡,能把自己不會的反饋給老師,老師再去調整、關注。而我們的孩子卻是不會了怕老師批評,這是誰之過?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多說、多討論,以學生為主,老師只是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分享欲望,統整他們的發言。這樣的習得與教得真的有很大不同。
我們所遇見的每一位老師都神採奕奕,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有同伴問一位女老師,她說她感覺自己的職業很好,她很珍惜,所以,她很快樂。這四所學校,我們基本上都在那裡待了一上午,課上課下,老師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一眸一笑都含著自然的愛,我想這些除了與個人素養有關,更與教師的職業認可有關。他們認可自己的職業,因此容易獲得職業幸福感。一個幸福感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學校裡的很多細節,都值得我們學習。廁所門上貼的一些科普知識、教室門口的垃圾分類、水池上用網兜掛的香皂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三、看見與行動
這次桂馨基金會組織、臺灣張老師基金會支持的臺灣訪學活動,讓我「看見」了與自己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的臺灣。
在很多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小孩子的品德、素養教育,課堂教育方式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周一早上回到學校,見到學校的一位老師,他說:「我們這兒的人很少去臺灣,去一趟臺灣不容易,有空你給我講講臺灣的一些東西。」
我想,我看到了臺灣的一些東西。我除了傳遞這些以外,還能做些什麼?那就是行動,好的經驗,能移植的直接拿來為我所用,如圖書室的一些共讀書籍的管理、貼籤,課堂理念在正常教育學中的融入等,對小學生環保意識等基本素養的教育等。
知道了,去做了,就好了。但是,從「知與行」到「行與知」,才是真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