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美的臺灣,你一定要看見

2021-02-19 臺轟情報局

(關注我們獲得最新「情報」▲)

從事航拍近30年

空中攝影飛行時數超2500小時

累積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

「我想拍遍整個臺灣!」

於是他飛越了臺灣的每一寸土地

齊柏林(1964—2017),與飛艇之父同名,為了航拍而生,從事航拍近30年,飛行拍攝時間超過2500個小時,飛越了臺灣的每一寸土地。

他典當家產負債纍纍拍攝了臺灣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最終獲得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這樣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人,卻在《看見臺灣》第二部剛剛開機時隕落天際。

2017年6月8日,齊柏林舉行記者會,宣布《看見臺灣Ⅱ》航拍紀錄片開鏡。他強調這不是續集,而是探討臺灣的前世、今生及未來,視野從臺灣擴及大陸、日、韓、馬來西亞、紐西蘭。

2017年6月10日中午約11點56分,齊柏林與助手陳冠齊、機師張志光在執行《看見臺灣2》的拍攝、勘景任務時,在臺灣花蓮縣豐濱鄉山區墜機身亡,當時齊柏林正在拍花蓮長虹橋的景象。

我們深愛的土地上逝去了一份自由,遺失了一份堅守。

兩岸同感惋惜與悲痛,臺北101也為齊柏林點亮。

齊柏林要帶著我們,飛越高山與河流,看見美麗與哀愁。正如《看見臺灣》的片頭語所說——

請不要訝異

這就是我們的家園臺灣

如果你沒有看過

或許就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且讓我們化身為一朵飄蕩的雲

或者一隻飛翔的鳥吧

一起看見臺灣

一起去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紀錄片

齊柏林早期一直都是以拍攝平面照片為主。

25歲時,他擔任房地產攝影師助理,首次飛上天以「神的高度」俯瞰熟悉的大地,從此立志當高空攝影師。他曾說「我想拍遍整個臺灣!」。

為了讓父親安心,齊柏林當了公務員,但他堅持夢想,休假時兼職拍照,存錢付「上青天」的高昂機票費。

20年下來,齊柏林累計拍攝了近40萬張空拍(在一定的空間高度, 拍攝空中景物或從高空俯攝大地)照。後來他萌生了在空中使用動態影像記錄臺灣的想法。

早在2009年初,他就花了近300萬新臺幣的積蓄,從國外租用專業空拍設備,以30小時環臺一圈,拍攝臺灣動態的影像。

2009年「8·8」風災,臺灣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創傷,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拍照,看見滿目瘡痍。」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拍一部關於臺灣的空拍電影。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懼高症,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臺灣紀錄片計畫。

20年的默默堅持,齊柏林首度將他的心路歷程,記錄在了《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這本書裡。於是,我們得以看見,要拍到那一張張令人讚嘆的照片,需忍受何等高空飛行的不適、克服什麼樣的困難,甚至冒著何種生命危險?齊柏林又是如何從一個只拍美麗照片的攝影師,成為一個以記錄臺灣地景為職志的觀察者?又是什麼樣的契機,促使他決定抵押房產、自費3000萬購買設備,拍攝動態紀錄片?在他心中、眼底所見的臺灣,又有多少一般人不知道的真相?

讓我們一同去往那高空

與齊柏林一起「看見臺灣」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

(↓深度閱讀 請繼續瀏覽↓)

齊柏林與飛行

一次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種飛行器,是商用飛機的前身,用於軍事轟炸和氣候偵測,這種飛行器叫做「齊柏林飛船」,那是人類對飛行夢想的初始試探。我的父親來自河南,他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飛船存在,對飛行也沒有任何夢想,卻幫我取了「齊柏林」這個名字。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飛」,能有一個「人如其名」的名字,聽起來很夢幻,很多人以為是個假名。也許是這個名字帶來的影響,我從小就迷戀各種會飛的事物,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是《科學小飛俠》,青春期之後最大嗜好是養鳥,最高記錄曾經在家中頂樓養了一百多隻各種品種的鳥類。

我相信,每個人的血液之中,都隱然藏著神秘的瘋狂因子,有人瘋狂於購物,有人瘋狂於賺錢,我則是瘋狂於飛行。

這二十年來,我跟著直升機飛上天空,拍遍臺灣各個角落,有山、有河、有海、有城市,從天空看自己生活過的土地是一項很迷人的工作。這些工作大多是我自費趁工作空檔做的,拍這些照片最初始的念頭,只是想把一切記錄下來,沒多想什麼,更別說是算計到日後這些照片可以賣多少錢。

我專科念的是工業管理,正職一度是公務人員,原本我可以安安穩穩等著退休,過著悠閒的日子,但這種安穩的日子卻時時刻刻受到血液裡瘋狂的飛行夢想召喚,而蠢蠢欲動。四十七歲那年,離退休只剩三年的時間,我辭去公職,成為全職的空拍攝影家,我把剩餘的人生全投入我畢生最愛的事情上了,很惶恐,也很快樂。

血液裡的「瘋狂因子」

拍過這麼多景物、地貌,最令我「有感覺」的是拍山。這個感覺是恐懼。

有一次,拍完玉山主峰正要離開,直升機突然間遇到了強大不穩的氣流,副駕駛幾乎無法控制飛機的飛行姿態,正駕駛連忙接手飛行,那一瞬間,直升機幾乎以垂直的角度向上飛行。我腦子一片空白,還來不及念阿彌陀佛,本能地尖叫大喊,那幾秒之間,我真的相信飛機就要失控了,我大概就……我還記得當時飛行員緊急處置的語調,還有額頭上米粒大的冷汗。

這不是唯一的一次,有時候碰上不穩定的氣流,飛行員來不及閃躲,一直顛簸,災難隨時迫在眼前。還好我們一路都有驚無險地度過,但無論遇到多少次,還是一樣會怕。這些事,我從來不敢跟家人說,怕他們擔心。

每遇到一次這種生死交關的事件,我都會告訴自己:別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險做這種沒有任何報償的事了!可是,一覺醒來、或過一陣子之後,看到天氣又好、能見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飛了。血液裡那個瘋狂的因子又再度被喚起。

尤其,當看到一張好照片被拍出來,即使沒有任何酬勞(我大部分的拍攝只是為了想記錄臺灣),心中的滿足卻是無比巨大,好像不惜一切生死危險的代價,就只是為了看到一張好照片的那片刻幾秒。

熟悉飛行方式之後,我會要求飛行員將直升機水平傾斜四十五度左右,讓我的身體能探出整個機艙門,用更靈活的角度拍照。飛機上的門通常是不關的,我的身體只有一條安全帶綁住防止掉下去。照理說是非常安全,早期經驗不足,就曾有一次下了飛機之後,竟然發現我的安全帶並沒有扣住安全環!

想到這裡,我嚇出一身冷汗,從此以後我一上飛機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安全帶扣上扣環。雖然我愛飛行,又人高馬大,事實上,我也會懼高,甚至連雲霄飛車、海盜船我都不敢搭。只有飛行,能讓我整個人變得大膽。

看見美,也看見問題

如果要挑一樣臺灣最美的地貌,我認為是山。臺灣的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下雪;一種是綠,終年森林的蓊鬱。它沒有像高緯度國家的山,四季顏色分明,但仍有獨特的「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棲蘭山拍攝,飛機靠近山林,旋翼片攪動了空氣,把山裡的空氣往我們機艙裡送,才知道原來森林也有味道,是淡淡的檜木香,整個空氣是清爽帶著淡淡的甜味,我從來沒聞過這樣的味道。

高山遠離人群,但別以為這樣就逃得過人為的破壞。比如從桃園復興鄉經新竹尖石、五峰,臺中和平再到南投仁愛、嘉義阿里山,這一整條帶狀中高海拔的山區,全是高山農業,不是果樹就是蔬菜農場及高山茶園。密密麻麻,看起來怵目驚心。

我來自公務員家庭,從小就聽大人說十大建設如何偉大,所以我一直以為,梨山上的果樹菜園是一種人定勝天的表現,不僅徵服了自然,還讓老榮民有個安家立業之處。但其實高山農業所造成水土的破壞是難以恢復的。拍照之後,我開始不買高山蔬果,算是我對這塊土地能做的一點小事。

但是,我等不及了

我的生活範圍大都在城市裡,公務員的日子過得算是穩定。現在的城市生活像是一個安全的網絡,把個人包覆其中,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見破壞。如果選擇一輩子躲在城市裡,不往外探索,人很容易有種錯覺,覺得世界十分安全美好,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

超市買得到任何你想吃的農產品,天氣熱就開冷氣,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建國花市逛逛,接觸一下所謂的「大自然」。人生也可以選擇最穩當的路,選擇什麼都不去看、不去想,日復一日地工作,等待退休的那一天,領著一筆錢,好好度過餘生。

我也可以選擇那樣做,但空拍好像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空拍,我把視線伸展到了城市之外,看見了大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其中當然也是充滿了無力感,想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也許就是這個念頭一直驅使我往前進。

四十七歲前後,我做了一個人生中的大賭注。我工作的單位長官很通融我對空拍的熱情,我常常上午臨時請假到外地空拍,下午再趕回臺北上班,再過三年,我就能退休。我一直告訴自己,沒關係,再等一等,等個三年,有了退休金,時間也多了,要做什麼都有餘裕。

但是,我等不及了。

這個決定我想了很久。空拍二十多年了,按相機的快門已經無法滿足我。一開始,我是在NHK和BBC看到HD的空拍影片,感覺相當震撼,於是我開始動念做更具挑戰性的動態拍攝。

常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空拍壯觀的城市景色,我也想拍這樣的影像,但那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拍攝機器,不是隨便一部攝影機扛上飛機就能拍。機上震動嚴重,一般攝影機都會因為震動搖晃造成影像畫面抖動,這部美制的Cineflex攝影系統有內建的陀螺儀穩定器,可以抵抗震動、提供穩定平順的畫質,但要價兩千多萬臺幣(當時美金兌換臺幣匯率約一比三十三),我一個小小的公務員,要擠出這些錢非常不容易,只能靠房子貸款和友人借款籌錢。

很多人問,再等三年,難道三年真的等不下去嗎?長年拍照用眼,還有高空飛行的疲累,我已經意識到體力開始走下坡的事實。比如,以前飛一整天都不會累,現在飛三個小時,背就酸,腿就麻。我的眼睛也開始出現些微的老花眼現象。我不知道,三年後我還有沒有體力去執行動態拍攝的工作。

我也考慮過另一個折衷的方式:辦理留職停薪去拍片子,拍完再回來把工作的年限做完,剛好可以退休。不過,拍片是一項長遠而不確定的計畫,留職停薪的年限有限,萬一我沒在年限內把片子拍完,那要怎麼辦?最後,我還是放棄這個選項。

這項決定,我前後考慮了一年,在只剩三年退休的時間點上,我選擇離職了,因此拿不到任何的退休金。會做這個決定,除了擔心創作能力和體能退化,無法應付龐大的拍攝工作,另一個考量是,三年後,五十歲了,多三年的安逸生活,我還有沒有轉換去拍動態影像的勇氣?這是一個資金、人員都缺乏的計畫,除了對夢想的堅持之外,還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記錄,不只是記錄

而真正臨門一腳,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是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

二十年來,我拍過各種災難的現場,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對於災難的影像,我已見怪不怪。直到二○○九年的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在災變後直升機許可飛行的第一天,我就租機進入災區,那景象讓我嚇到了──我以前拍攝的土石流崩塌規模,不過是八八風災目擊規模的一丁點而已。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心痛不已。我深深覺得,這樣的記錄工作不快點做,可能以後也就來不及做了。我們只記得災難來臨的慘烈狀況,卻從未從頭去細究,何以災難會發生?我覺得,記錄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單純記錄臺灣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還能進一步去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

當時新聞上說,有很多人被困在災區裡,飛行拍攝時,我也想著,這些被泥地淹沒的村落,是住著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日子?在那些崩落的泥流裡,我看到了被衝出來的沙發、家具、家電,我甚至不敢去想這些人去了哪裡?是不是還健在?這幾年的氣候愈來愈極端,雨量瞬間破千釐米也愈來愈常見,這麼多的悲劇不斷發生,難道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嗎?難道我們都沒辦法去防範嗎?

於是我立志拍攝一部記錄全臺灣的空拍影片,就是《看見臺灣》。

我也拍了很多山裡發生的災難畫面,而臺灣最常見的就是土石流。在九二一之後,我大規模拍攝了臺灣山林的變化,處處都是滑動的土石,蓊鬱的山林常常就中間滑掉了一大片,留下醜陋的土黃色。我原本認為,臺灣的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雪的白,一種是常年的綠,現在多了第三種,是滿山遍野、殘破的土黃色,像是大地的傷口。

齊柏林說:「其實不管是在拍攝什麼景色,諸如大山也好、大海也罷,我都試圖傳達一個信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在極端氣候可能成為常態的未來,我們需要對自己生存的土地懷有更多的人文情懷,需要進一步的關心、保護。拍攝漂亮的照片,讓大家能認識到自己的家園竟是如此美好;而拍攝醜陋的一面,是要提醒人們,不要因為自己沒看到,就認為環境問題不存在,需要設法解決問題所以,拍了這麼多內容,儘管畫面中沒有太多的人,但其實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拍攝的。」

「緣起不滅,再見,我們要起飛了……」

圖源網絡

這樣美的臺灣,你一定要看見

一周一書 · 詳解兩岸

兩/岸/藏/書/閣

(本期編輯:朱明坤)

您可能還想看:

看過這些你才了解真正的臺灣

第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長篇小說

與三十位臺灣文化人共遊臺灣

有些路啊 , 只能一個人走

了解過去 ,理解現在的臺灣

願你永遠是那島嶼上的少年

相關焦點

  • 齊柏林|他一定要你《看見臺灣》
    但,極致之美的背後又是什麼?後退的海岸線;崩塌的高山石;龐大的垃圾場;淤堵了的水庫;被海水倒灌了的土地;以及更加頻繁的颱風和特大暴雨他看到了極致之美,當然,也包括極致之醜。他叫齊柏林,是的,齊柏林飛艇的齊柏林,導演齊柏林。
  • 他一定要你看見.
    但,極致之美的背後又是什麼?後退的海岸線;崩塌的高山石;龐大的垃圾場;淤堵了的水庫;被海水倒灌了的土地;以及更加頻繁的颱風和特大暴雨……他看到了極致之美,當然,也包括極致之醜。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消息,編輯部的圖片編輯和我歡呼雀躍,覺得簡直神了!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 你真的看見臺灣?
    時常在說「看見臺灣」?每個人對看,見,臺,灣,這四個字有不一樣的解釋,怎麼樣去看見呢?什麼才是臺灣的特徵?夜市,日月潭,101大樓?     景觀界如今提出一個「治癒自然」的理念。有這麼一張海報,一片治癒的綠色會讓你一時在繁華忙碌的捷運地鐵站裡駐步,仿佛身臨其境,閉上眼眼前就是田野。抑或是一片純潔的玉山雪山,乾淨的美瞬時忘記什麼是華燈璀璨。
  • 吳念真: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停止了呼吸】
  • 《看見臺灣》,看見齊柏林
    但,極致之美的背後又是什麼?後退的海岸線;崩塌的高山石;龐大的垃圾場;淤堵了的水庫;被海水倒灌了的土地;以及更加頻繁的颱風和特大暴雨……他看到了極致之美,當然,也包括極致之醜。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消息,編輯部的圖片編輯和我歡呼雀躍,覺得簡直神了!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 【看見臺灣】齊伯林為什麼要拍《看見臺灣》?
    >攝影家齊柏林,首度披露《看見臺灣》記錄片幕後故事別驚訝,這是我的心、我的眼,所看見的臺灣。當你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才能真正祝福她。很多人說臺灣很小,我會反問他們:「你都看過了嗎?」提起「齊柏林」這個名字,你或許知道,他是臺灣最知名的空拍攝影師。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有懼高症,連雲霄飛車都不敢搭;你可能也不知道,他只拍臺灣,而且堅持拍了20多年。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定辭職,放棄即將到手的退休金,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臺灣記錄片計劃。
  • 紀錄片《看見臺灣》:以上帝的視角,帶給你最美麗的臺灣景色
    全空拍的《看見臺灣》以飛鳥的視角,照見臺灣無可言喻之美(,應該是比較實在的說法,不過那份鳥瞰天工開物之美的奇異感受,我同樣不是第一次體會——十幾年前有一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擬真動畫巨片《太空戰士:夢境實錄》 ,最後一幕就是從一隻孤鷹上方,拍攝覆上一層銀雪,尖石嶙峋的荒蕪河谷,然後鏡頭再緩緩帶向風捲殘雲的旭日遠景。那是一部你很難推薦別人去看的尷尬電影,不過它最後那個鏡頭拍得實在是美,美得近乎性感。
  •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吳念真
    推薦一部紀錄片《看見臺灣》,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每一個喜歡臺灣的人都不應該錯過。影影片從高空俯視臺灣,介紹了臺灣許多不為人知的絕美景色。如果你正想去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會有更深的認識。如果你已經去過臺灣,看一下這部電影,或許你就會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臺灣之行。先來看一下,預告片。美到哭! 《看見臺灣》,吳念真說,在這裡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
  • 觀察|從《看見臺灣》看見什麼?
    文|藺桃(本文寫於2014年1月)2014年的第四天,過去一年臺灣電影票房TOP10公布:紀錄片電影《看見臺灣》,以1.9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擠進頭等列車的第十名。除兩部本土喜劇片外,其他成員均為好萊塢大片。《看見臺灣》2013年11月1日上映,11月23日便拿下臺灣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新書|《這樣走,才能看見真臺灣》
    一提到臺灣,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美食、偶像劇、綜藝節目、明星、作家、歌手甚至是狗血的茶葉蛋,但去過臺灣的人一定了解
  • 《看見臺灣》的背後,你未曾看見的是無常…【禪觀電影09】
    《看見臺灣》曾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上映後即在臺灣50家戲院聯映,打破了臺灣紀錄片的上映規模紀錄,更獲得了破紀錄的2億臺幣收入,而在6月8日,齊柏林導演還剛剛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拍攝《看見臺灣Ⅱ》。沒想到,《看見臺灣》卻成了齊導留給人間的絕筆。這一消息讓全球影視界扼腕嘆息。
  • 齊柏林:用生命看見臺灣
    齊柏林曾經說:「其實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搏命做這件事情?』終究是為了要讓大家看見臺灣土地的真相。」| 到電影院看《看見臺灣》成為一場新的「愛臺灣運動」臺灣《聯合報》曾這樣介紹紀錄片《看見臺灣》:「如果我們是飛鳥,滑過臺灣上空,看見的會是什麼景象?
  • 轉載|看見臺灣
    空中攝影在臺灣來講是一個比較少從事這樣工作的一個類型,那我在飛機上工作的時候,我得到了成就感。可是各位你們知道,直升機一小時要十幾萬,然後我在飛機上工作的時候,我才知道說,原來時間真的是金錢,現在你們看到的這架直升機,空中飛行一分鐘的成本是兩千五百塊臺幣。
  • 侯孝賢:看見臺灣 【臺灣與大陸視角的不同】
    導演齊柏林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拍攝,在全臺灣的上空飛行,總累積了400小時的直升機飛行時數,全片皆以空拍壯闊鳥瞰的視角,將臺灣以一種你從未見過的角度與姿態,呈現在大銀幕上。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我們看見臺灣是如此的美麗;但我們也看到各種環境面對人們的開發而造成的改變、破壞和傷害。土地累積了一道道的疤痕、海洋沉澱了一層層的汙染。
  • 看見臺灣,看見她的美麗與哀愁
    你眼中的臺灣什麼樣?
  • 看見臺灣【完整高清電影版】
    】有一個人,他是臺灣第一人,用飛行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的土地。這是我們的島嶼、我們的家。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像鳥一樣、想一片雲一樣的高度,去認真地觀察臺灣。這樣的一個角度和高度,你才可以真正地去理解臺灣、理解她的美麗和哀愁。
  • 跟我們一起,看見最美的臺灣
    當「美」變成這個時代不可替代的競爭力,你需要跟他們 一起,才能看見最美的臺灣 。當「美」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競爭力。 臺灣的美,值得被看見、被學習、被溫習、被重讀。重啟美學心智重讀美學臺灣七天台灣美學創世季你不僅會看見一個全新的臺灣你更會打開你內心的美學新世界 ▼報名期限微信發布即日起 10天 以內報名有效
  • 緬懷齊柏林導演| 讓我們重溫《看見臺灣》
    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齊柏林1964年出生,25歲時第一次飛上藍天,以「神的高度」俯瞰大地,深受震撼,從此立志當高空攝影師。
  • 美妝|臺灣美妝 一定要知道的秘密
    對於想去臺灣自由行的無錫市民來說,8月18日終於可以成行了。去 臺灣旅遊,除了令人津津樂道的美食美景,美妝店也是值得一逛的 地方。
  • 看見,臺灣
    從事航拍近30年,拍攝了超過30萬張照片,為臺灣地理地貌及生態環境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他掌機的臺灣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同時也是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2013年電影上映後,突破了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引發了臺灣社會的轟動,並在臺灣掀起一股全民環保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