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看見臺灣》:以上帝的視角,帶給你最美麗的臺灣景色

2021-01-18 萍姐私房菜

說起」最接近上帝的視角」,第一個讓我體驗到這檔事的,並不是《看見臺灣》這部電影,而是我小時候玩過的一款遊戲《上帝也抓狂》。這款遊戲把玩家放在一個俯視大地的視角,觀照著地上子民的生死起居。做為這批子民的神,你的基本工作是為他們整地,凹下去的地方把它填平,凸起來的地方把它挖掉,然後你的子民就有一片可以安身立命的平整土地,繁衍更多的子民。這真的很簡單,滑鼠輕輕一點,地貌或隆起或凹陷,造山填海不過指掌間的事。在電影裡胼手胝足,努力打拼的臺灣人,辛苦幾十年人定勝天的成果,我滑鼠善神手指點個幾下就搞定了。

在遊戲世界的另一端,也有個跟你擁有相同能力的神,跟一批信奉祂的子民,同樣在努力地整地安居、繁衍昌盛。當兩股勢力發展到彼此相遇時,自然要為了爭奪生存的空間拼個你死我活。你這個神為了庇護子民,到人家家園裡放個地震搞得地貌全非,隨手一撒滿是坑人沼澤,甚至召喚洪水淹沒低地聚落,都成了家常便飯。在電影裡胼手胝足,努力打拼的臺灣人,辛苦幾十年毀壞大地的成果,我滑鼠惡神同樣手指點個幾下就搞定了。

這個遊戲我玩沒多久就卡關了,因為實在是玩不過惡神——惡神整地比你有效率,放天災比你狠,甚至養出來蹂躪敵人家園的神授戰士都比你的兇。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從這裡面看到什麼隱喻,不過這遊戲倒是從小就悄悄地教會我一件過了很久很久以後,我才在《老子道德經》裡面看到的事:你想要用上帝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修養先準備好,不然你其實沒有資格,從高高在上的角度看世間。

好吧,不提上帝。全空拍的《看見臺灣》以飛鳥的視角,照見臺灣無可言喻之美(,應該是比較實在的說法,不過那份鳥瞰天工開物之美的奇異感受,我同樣不是第一次體會——十幾年前有一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擬真動畫巨片《太空戰士:夢境實錄》 ,最後一幕就是從一隻孤鷹上方,拍攝覆上一層銀雪,尖石嶙峋的荒蕪河谷,然後鏡頭再緩緩帶向風捲殘雲的旭日遠景。那是一部你很難推薦別人去看的尷尬電影,不過它最後那個鏡頭拍得實在是美,美得近乎性感。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跟天地造化之美相較之下,人類自以為是的美簡直是個屁。

已經知道飛鳥視角帶來的是什麼樣超乎人類一般生活經驗的感受,有沒有影響到《看見臺灣》帶給我的衝擊?我的理性不斷對著大銀幕上的美景運作分析——這個視角取得好,這個幾何圖形很有震撼性,這個鏡頭運動營造出什麼靜態畫面帶不出來的感覺——但我的感性卻只想找個地方,雙腿一軟跪了下來。鄉民動不動就叫娘子快跟牛魔王出來看上帝,我總覺得真鄉民膝下有黃金,誰都有神快拜哪來那麼多神;然而眼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不跪著讚嘆這天地之化育,又怎麼能夠與天地參合?

你參合天地參合得愈純粹,你就愈能敏銳地察覺到:電影裡的畫面愈是人工斧鑿之處,就愈是不美。彩繪的巨大煙囪,險峭山頭的歐風民宿,甚至是宛如梅杜莎的髮絲般,蜿蜒盤向海堤的地下水汲水管注意噢,我用的詞是」不美」而不是」醜陋」,因為」醜陋」是一種價值判斷,你先判定了那個東西不好,然後才會說它醜陋,其實它的本質只是」不美」。你要先知道什麼樣的事物叫做美,那個」不美」才會經過比較呈現出來;之後要不要把那樣的」不美」稱為」醜陋」,那是你的價值判斷。那大概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看見臺灣》這部電影裡不時冒出來的旁白與字幕,有些時候相當幹擾你浸淫其中——所以我現在是應該要把握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換鏡頭的當下,把這震撼人心的珍貴影像牢牢刻印在腦海中,還是分神去思索吳念真那略帶沙啞的草根味口音,試圖灌輸給你的是非對錯?我對於吳導那相當具有渲染力的語調平時沒什麼意見,但是他那過度深切的旁白口吻,確實經常擾得我不知如何是好——不聽他痛陳時弊好像有點失禮,但你一分神聽他說,銀幕上巨細靡遺的諸多細節,往往就有看沒有到,入眼不入心了。

電影放到後面,我甚至覺得何國傑時而澎湃激昂,時而悠然低回的配樂,好像也在隱隱約約地暗示我應該這樣想,應該那樣想,可是我想要自己想。雖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不過既然這部電影叫做《看見臺灣》,而不是《聽見臺灣》甚至《想見臺灣》,我希望這部電影在非常具形具象,把臺灣山川林野的美與不美一體呈現的同時,旁邊讓你不時閃神出定的」聲音」,愈少愈好。這麼說吧,如果這部紀錄片真的是上帝阿拉佛陀還是老天爺,把祂們眼中的臺灣現世光景放給你看,你覺得祂會在一直在你旁邊吱吱喳喳地數落人們的種種不是,還殷殷盼望著你點頭稱是嗎?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在《看見臺灣》裡看見真相?我是這樣做的,下次有機會你不妨也試試看:戴上罩耳式耳機,或是把音量關掉,把上帝啊飛鳥啊空拍攝影機啊這些玩意全都忘掉,只要讓自己的視覺跟銀幕上的世界,漸漸地銜接起來就行了。然後你去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本身就像一張畫,它是一張很有呼吸感的畫;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張畫,你都要看下去,你就會看到一些美的東西,也會看到一些不美的東西,還會看到一些突如其來的東西。你繼續看下去,就會慢慢感受到你的心跳,非常規律地帶動著你的脈搏跟血液循環;然後你再看下去,你就會在陽光下、在風中、在水上,同樣感受到一股心跳,帶動著你的脈搏跟血液循環——那就是真相,其他都是假的。而如果你看懂了這個世界的真相,發現你可以在陽光裡、在風裡、在水裡,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更好,你就再也不會去做那些既不美也不善,但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去做的可怕事情。

相關焦點

  • 侯孝賢:看見臺灣 【臺灣與大陸視角的不同】
    用鳥的視野,雲的高度,看見這片土地用心的觀察,愛的厚度,守護她的未來 -齊柏林「看見臺灣」耗資9000萬新臺幣完成,是臺灣紀錄片影史上,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導演齊柏林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拍攝,在全臺灣的上空飛行,總累積了400小時的直升機飛行時數,全片皆以空拍壯闊鳥瞰的視角,將臺灣以一種你從未見過的角度與姿態,呈現在大銀幕上。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我們看見臺灣是如此的美麗;但我們也看到各種環境面對人們的開發而造成的改變、破壞和傷害。土地累積了一道道的疤痕、海洋沉澱了一層層的汙染。
  •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作品,這部紀錄片其實並不是關於臺灣美麗的風光紀錄片,英文名已經明顯地說明了片子的主旨:Beyond
  •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吳念真
  • 看見臺灣,看見她的美麗與哀愁
    你眼中的臺灣什麼樣?
  • 《看見臺灣》——俯瞰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本周推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
    某些電影第一個鏡頭,第一句對白就能打動你       《看見臺灣》耗資總計9000萬新臺幣的金額完成,可說是臺灣紀錄片影史以來,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有了一個機緣讓我能夠見到侯孝賢導演,我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和他說了我所有的想法,我完全沒有想到侯孝賢導演就像一個大俠一樣的和我說,我的名字你可以拿去用,看能拉到人來幫你拍攝。」    作為華語影壇舉足輕重的大導演,齊柏林也坦言因為侯孝賢的加盟,劇組在燃眉之急拉到了五千萬臺幣的贊助。
  • 看見,臺灣
    曾有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下寶島臺灣的美麗,引起無數人想去臺灣看看的念頭。後來,臺北101大樓為這位導演點亮,這是這座大樓第二次為個人點亮,第一次是為了李安(獲得奧斯卡獎)。▼ 齊柏林(1964—2017),紀錄片導演、航拍攝影家、環境保護提倡者。
  • 悲報 | 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魂斷花蓮
    齊柏林導演2013年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就以高空視角航拍兩岸,希望以《看見臺灣》從高空引領大家看清臺灣的美麗與哀愁,透過真實的震撼與感動,凝聚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期待。《看見臺灣Ⅱ》60%的場景將在臺灣拍攝,40%的場景則會將目光放得更遠。他希望這部作品能讓臺灣的年輕人更了解這個世界,看到臺灣與外部世界不可分割、同生死共存亡的密切關係。《看見臺灣》第一集耗資9000萬元新臺幣、歷時5年拍攝,是臺灣紀錄片歷史上耗資最高的作品。
  • 《看見臺灣》—從音樂中感受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 沒想到這部臺灣最賣座的紀錄片,成了他的遺作
    這部紀錄片耗資總計9000萬新臺幣(折合2033萬人民幣),是臺灣紀錄片影史以來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它也不負眾望,摘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影片上映時,破了臺灣紀錄片的上映規模紀錄,同時有50家影院聯映,最終票房突破2億,登頂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記錄片。該片後來在日本上映時,還請到西島秀俊擔任配音旁白。
  • 吳念真: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停止了呼吸】
  • 臺灣最賣座紀錄片 《看見臺灣》拍續集
    【深圳商報臺北訊】(駐臺記者 劉瑜)以2.2億元票房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片的《看見臺灣》即將開拍續集。在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導演齊柏林宣布,續集預計花1年半時間,探尋臺灣島嶼的前世與今生,繼續深入挖掘環境問題。 2013年底上映的《看見臺灣》,耗資9000萬元(新臺幣),歷時5年拍攝,呈現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不僅創出票房佳績,更拿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殊榮。
  •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展映
    正月初四,我收到了來自臺灣電影資料館劭甄寄來的「臺灣電影工具箱」2016年的影碟,無限感恩。在這套工具箱裡,除了劇情片外,還包含了6部近年臺灣拍攝的紀錄片,如《阿罩霧風雲》《麵包情人》等。幾天後,我又收到了一個來自臺灣的包裹,裡頭是去年金馬獎期間我在臺灣採購的影碟與書籍。輾轉數月,漂洋過海,終於到達我的手上。
  • 《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震撼全臺灣
    齊柏林曾執導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這部片拿下了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創下了臺灣紀錄片票房的歷史。這是一部完全用航拍完成的紀錄片,很多觀眾因此第一次用俯瞰視角見識到臺灣風光,也第一次知道了很多過去毫不知情的環境問題。拍《看見臺灣》,齊柏林前後花了三年,耗費9000萬臺幣。
  • 紀錄片丨《看見臺灣》——看不見的那一面
    201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
  • 【回眸】把腳下美麗的土地,留給我們親愛的孩子|良友專訪《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
    《看見臺灣》劇照當古典交響樂隨海岸線飄揚而來,我們跟著齊柏林導演的鏡頭,借用上帝的視角好奇地往下探看。重巒疊嶂層林盡染,小小漁排星羅棋布。如果不是以一隻小鳥的高度,這些景色不會被看見。在《鳥目臺灣》《飛閱臺灣國家公園》等幾部紀錄片中,齊柏林擔當了攝像的角色。
  • 金馬獎最佳獲獎片《看見臺灣》,號稱臺灣史上最貴紀錄片
    導演: 齊柏林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
  • 《看見臺灣》,臺灣史上最貴的紀錄片
    只為了一個夢想:航拍臺灣,他想拍攝一部記錄全臺灣的航拍影片,主題是關於觀察和警戒災難。《看見臺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齊柏林曾在演講的時候直言高山農業,水產養殖這樣的逆行產業讓他「心如刀割」,他呼籲觀眾「珍愛臺灣」。
  • 文化 《看見臺灣》:飛出來的一部紀錄片
    去年,紀錄片《看見臺灣》創造了臺灣島內2億新臺幣票房的紀錄,超過了很多商業大片的票房。這部看上去沒有任何故事和情節、全部由航拍畫面組成的紀錄片,在吳念真平和的旁白與何國傑(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配樂)深沉的配樂「伴奏」下,以溫和的方式震撼了整個臺灣島,讓人們通過航拍視角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真貌。
  • 緬懷齊柏林導演| 讓我們重溫《看見臺灣》
    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齊柏林1964年出生,25歲時第一次飛上藍天,以「神的高度」俯瞰大地,深受震撼,從此立志當高空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