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解禁兩岸對峙期戰果真相

2021-01-11 安徽門戶網站

2011年2月15日,78歲的大陸浙江人陳小斌抵達臺北松山機場。這位沒有任何高貴頭銜的大陸人,卻獲得了那些大陸高級官員訪問團才擁有的禮遇—臺陸軍總司令楊天嘯上將以及後備司令部政戰主任吳坤德少將等人親自到機場迎接。

見到數名「將軍」向其敬禮,失去右眼的陳小斌起身回禮,淚水盈眶。

陳小斌是浙江臨海人,曾是國民黨軍一江山特勤大隊情報組成員。1955年1月18日,作為國共內戰時期最後一場較大規模戰役,一江山戰役爆發。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是大陳島的門戶。經過雙方數日激戰,一江山失守。1955年2月8日,國軍在美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大陳、漁山、披山等浙江外島的三萬多軍民全部撤回臺灣。從此臺當局的控制範圍,不再包括浙江省,一江山戰役也被稱為「國軍的敦克爾克」。

曾參與一江山戰役的陳小斌在那場戰役中成為解放軍的俘虜。但長期以來,臺官方一直在島內宣傳「一江山島上國軍720人全部戰死成仁」。「一江山烈士」成為那個時代臺灣軍人的精神榜樣。此次臺軍方親自迎接「戰俘」陳小斌返臺,並承認兩岸對峙時期「文宣」有所誇大,被視為尊重歷史之舉。

討論兩岸軍事對峙時期的種種真相,臺灣早已沒有政治禁忌。近年來,臺官方和民間開始逐步解禁,還原真相。

被俘國軍返臺獲戶籍

從機場返回臺軍方安排的公寓後,大病初癒的「國防部長」高華柱親自前往探視,並贈送陳小斌一隻「建國百年」紀念手錶。

次日,陳又在臺軍方後備指揮部人員引領下前往臺北市戶政事務所申辦設籍,接著又馬不停蹄前往臺「國防部」指南山莊辦理退役老兵補助等手續。這意味著,陳小斌從此以後將成為一個臺灣人,他在臺北的新家被安置在新北市的臺軍單身退役軍人宿舍「居安一莊」。

在當年的那場戰鬥中,陳曾駐防島上的203高地,右眼被擊碎後,又被炮火炸傷雙腳而昏厥。戰鬥結束後,解放軍清掃戰場時,陳小斌被發現,成為俘虜。隨後,陳被送往廈門醫治,傷愈後被送到山西省煤礦勞改23年。出獄後仍在礦區工作,直至退休。

由於失去一隻眼睛,加上「政治成分」不好,陳小斌沒有成家,晚年生活孤苦,因此於2010年向臺當局申請赴臺養老。

據《聯合報》等島內媒體報導,接到陳的申請後,臺「國防部」便透過海基會,查驗大陸官方核發的各項證明文書,確認了陳小斌戰俘身份。最終,批准了他來臺養老的要求。依國軍撫恤相關規定,陳小斌可依照年資計算退休金,從被俘時算起,在大陸勞改的時間也算在內。除了退休金外,還會依據滯留大陸時間的長短,發放慰助金(最高不能超過50萬元新臺幣)。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不少一江山戰役被俘生還的國軍官兵陸續申請返臺,臺灣方面均予接納。但因為當年一江山失守後,臺當局曾在臺北替殉難烈士舉辦盛大追悼會,蔣介石親臨致哀,並宣稱「一江山守軍720名無一生還」。「總統」如此定調,自然無人敢質疑,因此這些戰俘返臺時都是悄然無聲進行的,臺官方從未公開消息。

在臺灣方面堅稱無一人被俘的同時,大陸解放軍方面則稱:國軍519人陣亡,567人被俘。香港《大公報》也曾在1957年刊登大陸宣傳一江山戰俘的「改造成績」的報導,報導中還曾配上一張照片,拍攝地點是福建福州市「敵工部」。照片的文字說明稱,這是張榮貴、丁明揚、李亞東、郭梁、陳定清、艾福興、張世林等七名一江山戰役國軍戰俘,回到故鄉與親友團聚的「歡樂生活照」。此外,作家李敖此間恰好在國軍第17師服役,其在回憶錄中稱,軍中流傳「一江山上的國軍並沒有全部戰死,可是泅渡跑回去的在大陳岸邊被對面防衛的國軍四十九團當場打死了」。

各種說法不一,讓一江山戰役的確切陣亡人數充滿爭議。臺灣民主化後,在當年國軍一江山守軍最高指揮官王生明(陣亡)之子王應文的組織下,「一江山烈士遺屬協會」等民間團體陸續赴大陸調查。根據這個協會的調查,國軍死傷人數為500多人,遭俘100多人。

「大陸方面拿不出五百六十七人的名單,現有能收集到的各種戰俘照片裡,也從未在一張照片中出現過十幾人以上。」該協會會長王應文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稱。

王應文稱,他們走訪過那些被俘的官兵,這些古稀老人均稱,自己已經拼盡全力,且在被俘後遭受了動輒10年以上的牢獄之災,像陳小斌這樣特別「頑固」的戰俘,甚至被關逾20年。

此次陳小斌返臺,軍方由高階將領迎接,當年全體成仁、無一生還的歷史記載,也得以還原真相。「『國防部』終於不再看不起戰俘,並敢於面對歷史真相,我們相當肯定。」王應文說。

臺興起還原真相熱

臺軍方高調迎接陳小斌返臺之舉在島內頗受好評,臺灣媒體稱,國共內戰期間,雙方為了「文宣」需要而誇大戰果,不勝枚舉,臺灣近年已逐漸解構禁忌。

陳小斌事件後,臺「國防部」回應臺媒,列舉其1997年編印的叢書《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及相關史料記載,證明其「糾正」動作早已有之。據「臺國防部」統計,一江山戰役中,解放軍傷亡約2000餘人,並非兩蔣時期所宣傳的「計殲敵3000餘,毀敵機5架、沉共艦多艘」。國軍部分,計有王生明上校(後追晉為少將)以下官兵陣亡720人、重傷200餘人、輕傷100餘人。但重傷及輕傷者是否被俘,書中並未提及。

這些史書大部分被存放在圖書館裡,若非媒體質疑,臺軍方也從未主動宣傳其新編印的史書有糾正的痕跡。但透過官方出版物低調糾正對峙時期的「文宣」,已十分不易。

上世紀90年代,國軍戰俘問題開始解禁。上世紀70年代,大陸曾特赦多批國軍戰俘,名單中不乏黃維等高級將領。不過一些戰俘的赴臺申請,被臺當局婉拒,不少戰俘只好留在大陸,部分戰俘選擇自殺,或者出走海外。直到1991年,臺「國防部」經過權衡後,對被俘國軍官兵,按被俘時間區別對待,出臺《國軍在臺期間作戰被俘歸來人員人事處理作業要點》,接納兩岸軍事對峙時期被俘的國軍官兵。

臺「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加上陳小斌,至今已經有132名一江山戰役被俘國軍官兵陸續返臺。近年來,臺軍方也曾多次發起「赴大陸搜索兩岸對峙時戰死者遺骨」、「搜尋巴布亞紐幾內亞國軍抗戰期間戰死者遺骸」等舉措。

臺媒稱,除了臺軍方一些舉措外,包括臺海軍少將鍾漢波在內的一些退役將領的回憶錄中也開始大量還原歷史真相。如臺「國防部」編輯出版的《國光計劃——口述歷史》一書中,多位臺軍退役將領表示,1965年「八六海戰」的慘敗,是臺海形勢的重要轉折點,並坦承這場海戰中,國軍指揮失敗是導致兩艘艦艇被解放軍擊沉的主因。「(國軍)後來在一些學術類出版品裡會承認當初的錯誤。不過大部分歷史得以糾正,是因為臺灣相對而言對言論控制不嚴,很多東西是先有學者寫出來,官方最後也默認了。」全程關注陳小斌返臺一事的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告訴本刊記者。

同樣被糾正的「神話」還包括1958年的國共空戰等一系列戰役。

在反思國軍「文宣」造假的同時,亦有臺灣媒體稱,「臺灣已經過了那個時代,但大陸方面誇大的情況很嚴重。」

臺媒的分析報導稱,曾指揮金門炮戰的解放軍上將葉飛回憶,此期間的空戰中,解放軍共損失戰鬥機20餘架,擊毀國軍戰鬥機50多架。對此,有當事人對臺灣媒體稱,臺灣空軍飛行員的圈子很小,大家都是前後期同學,近年已無政治禁忌,所有人的遭遇都一清二楚,不可能有那麼多架被擊毀,或統計方法有時代局限。

臺灣輿論希望透過反思「對峙思維」,兩岸逐步拼湊,可較接近真實的歷史面貌。有評論稱,對那些在對峙時代中受傷害、被遺忘的人,新一代中國人應該對他們更多一分關懷,而不應淪為愛國和民族主義教育服務的工具。

相關焦點

  • 兩岸航班、赴臺轉機禁令延長 暫無解禁時間表
    兩岸航班、赴臺轉機禁令延長 暫無解禁時間表   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宣布,繼續延長所謂"限制兩岸航空客運直航航線"及"全面禁止旅客赴臺轉機"兩項禁令。臺灣島內航空業者對此表示無奈,說禁令讓客機變貨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減薪勢在必行。
  • 臺灣,「防疫模範生」神話破滅!
    「唯有透過兩岸貿易的解凍,才能讓世界各國更快接受臺灣,開展後疫情時代經濟」。新冠肺炎疫情進入下半場,一些國家和地區都開始列出準許入境地區的名單。臺灣雖然自詡「防疫模範生」,但多國解封都未將其納入,尤其是自認跟日本有「過命交情」,卻也未進入日本的首波解禁名單,島內輿論一片譁然。
  • 臺灣專家:大陸赴臺遊政策應會解禁
    奇蹟中國編輯:十二臺灣2020年選舉雖然已經結束,但是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卻更多。蔡英文順利連任之後將會採取怎樣的兩岸政策,這想必是臺灣民眾最關心的事情了。畢竟兩岸問題一直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心,此前蔡英文為了騙取選票,故意製造兩岸緊張對立,呼籲民眾「抵中,抗中」,導致大陸赴臺遊的旅客人數驟減。在2019年11月更是創下了僅9.6萬旅客的歷史新低。那麼在選舉過後,蔡英文順利連任是否會加劇這種現象呢?但部分學者則表示最黑暗的時間已經過去,以後並不會更慘了,更有臺灣專家猜測,選舉結束後,大陸赴臺遊政策應會解禁。
  • 紅花雨--紀念臺灣解禁30周年
    其實這首歌是當年臺灣在1987年7月15日解禁後,羅大佑第一次去香港發展時,創作的歌曲。它的粵語版本叫《皇后大道東》。下面是歌詞:插一句題外話,2017年7月8日,臺灣教授張亞中批評吳敦義在民進黨關於限制兩岸人員交流問題上表現過於軟弱,2017年7月12日,在吳敦義的指示下,國民黨中常委開會要求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辭去校長職位,解散其附屬組織,由國民黨重新安排人選。孫文學校則是臺灣島內為數不多還在堅持三民主義的教育機構。
  • 聊點臺灣腔:兩岸旅遊一家親,同胞見面三分情
    儘管疫情嚴峻,臺灣遊客仍熱衷於到大陸旅遊。自從上世紀80年代,兩岸交流解禁,臺灣民眾就來大陸探親、遊覽。剛來大陸的臺灣民眾,常對名山大川頗有感觸,因為那是臺灣同胞從小在教科書上學過、見過,身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地方。近年來,來到大陸的臺灣遊客更多體會到大陸的現代化,驚嘆於大陸的發展速度。
  • 簡體字圖書在臺灣走紅(兩岸聚焦)
    政治的解禁,社會的變遷,兩岸的交融,使得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認識簡體字,並且從簡體字裡面獲得越來越多的資訊、知識和機會。「不懂簡體字,就落伍啦!」臺灣的大學生如是說,臺灣的大學校園也鼓動起認識簡體字的風潮。有高校舉辦簡體字辨識比賽,有高校開設起了簡體字課程。臺北大學的學生說,他們在上課時已使用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學校雖然沒有教簡體字,但大家會通過網絡等各種途逕自學簡體字。
  • 【看臺絮語】貼紙解禁與「請君入甕」
    打著「臺灣國」名義的「護照」貼紙風波一度在島內鬧得沸沸揚揚。
  • 境外生全面解禁入臺:唯獨排除5000多名陸生,叫苦的還有臺灣高校
    臺灣教育部門昨天發函給全臺大專院校,宣布境外舊生全面解禁入臺就學,其中包含5000多名未入境的在學陸生。但隨後改口表示「因兩岸考量」,排除陸生舊生入臺。為何只排除陸生?其中必有政治動機。而外界不乏對臺灣當局的抨擊之聲,認為事情再清楚不過,還不是「仇中、歧視」作祟,何必講東講西。今年6月17日,民進黨當局宣布開放境外學生返臺複課,但大陸學生不在首批開放入境的名單中。陸生權益一再受到傷害。其實,受傷害的何止是陸生,叫苦不迭的還有臺灣高校。
  • 臺灣未被納入各國解封名單,民進黨 「抗疫外交」受打擊
    臺灣雖然自詡「防疫模範生」,但多國解封都未將其納入,尤其是自認跟日本有「過命交情」,卻也未進入日本的首波解禁名單,島內輿論一片譁然。據臺灣《中國時報》2日報導,希臘政府日前宣布將於6月15日開放29個國家和地區的觀光客入境,包括德國、奧地利、丹麥、挪威和瑞士等。臺媒注意到,亞洲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等,卻未包括臺灣。
  • 臺灣開放2歲以下「小明」回臺,何時能解禁陸生?
    【兩岸快評第869期】圖片來源:臺媒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16日起開放2歲以下因疫情滯留在大陸的陸配子女返臺。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統計,因疫情衝擊,2019學年度第二學期,臺灣有境外學位生2萬5千人無法返臺就學,其中陸生就有7000多名,在境外生中人數最多。面對這個數量最大的群體,民進黨當局嫻熟地祭出政治話術,讓他們因為身份問題無法入境臺灣。這些陸生們正面臨畢業、深造、就業等關係前途的人生大選擇,現在卻因為民進黨當局的人為規定而被耽誤。
  • 蔡英文解禁日本核災輻射食品的真正原因
    , 曾經的民粹也失去了吸引力,兜裡沒錢,菜裡沒肉,蛙兒們開始抱怨民進黨,批評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臺灣的企業也聯手施壓蔡英文,要求其承認九二共識,打破兩岸目前交流的僵局。其實不是蔡英文不想答應,是因為剛剛上任,立足未穩,怕上來就解禁日本的核輻射產品這個猛招把自己和民進黨給毀了。到了9月和10月在與日本談判海洋劃界和漁權問題時,日本誘壓蔡英文政府放開對日本核輻射產品的禁令,甚至拿出了日本與臺灣關係法來誘惑蔡英文政府。但是蔡英文表面上仍沒有敢鬆口,實際上已經在暗中開始研判這個事情。
  • 兩岸團體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今天,一場臺北—南京紀念臺灣光復的視訊會議在臺北舉行,兩岸歷史研究者、記錄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主要發現者邵子平、審判日本戰犯的「南京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之子石南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22歲犧牲的抗日烈士樓芝文的親屬等出席視訊會議。
  • 黃智賢:只有兩岸統一,才是對臺灣最大的好處
    作者:影覓編輯:枯木最近召開的第3屆兩岸一家親臺灣學術研討會上,臺灣著名主持人黃智賢發表了的講話,她指出,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就必須實現祖國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讓兩岸民眾更好的助推中華民族復興重任,而臺灣民眾也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與光榮。
  • 1994年千島湖慘案:臺灣當局挑撥兩岸關係
    「臺灣是個很淺碟子的社會,一發生點事,馬上報紙、電視上都會有。在媒體開放方面,臺灣與大陸理解不一樣。」焦仁和說,臺灣老百姓看到案情沒有儘快公布,馬上情緒就會很沸騰。信息的不明朗,導致了島內民意不滿,臺灣「立法院」的各黨派「立法委員」,紛紛要求刪除兩岸交流的預算和中止兩岸談判,並要求宣布大陸是「高度危險旅遊地區」。
  • 臺灣解禁日本核食確定了? 關鍵時間點曝光
    民進黨當局明年1月將進口美豬萊豬後,日媒又披露,臺灣預計明年以後進口解禁日本核實,宅神朱學恆更表示,明年六七月之後是很有可能的時間點。    日媒《共同社》15日以「臺灣解禁日本食品進口或將延至明年以後」為題,發文表示,2018年11月24日「公投」綁「九合一」選舉的「反核食」案同意通過,臺當局2年內不得違反其決議,因此發生核災的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5縣市的任何食品在未來2年內不得進口,但期限將在24日到期。對此,臺灣相關人士表示,「蔡英文當局面臨的課題很多,預計進口解禁將延至明年以後」。
  • 臺灣民樂團的兩岸情緣
    新華社記者 陳 斌攝「兩岸民樂家來來往往是常態性現象。」臺北國樂(民樂)團近日舉辦40周年團慶活動記者會,團長鄭立彬表示,在兩岸交流方面,兩岸的民樂家一直走在前面。希望未來兩岸更多攜手交流,探求更多可能性。在團慶的系列演出中,臺北國樂團將為廣大樂迷呈現10個系列、45套53場精彩節目。其中,大陸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本月赴臺演奏《梁祝》是一大亮點。
  • ​用「兩岸議題」實拳 捅「空心蔡」收實效 ——2020臺灣"大選"首場政見會後建言韓國瑜
    政見會上,韓國瑜及宋楚瑜就兩岸議題「猛攻」蔡英文,韓國瑜在兩岸議題上「轉守為攻」,批評,蔡英文既不要「九二共識」,又不敢講「臺灣獨立」,他要蔡英文「支不支持『臺獨』,都請大聲講出來」。韓國瑜說,他的立場非常清楚,要保護所有臺灣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九二共識」下發展兩岸交流,蔡英文有責任告訴臺灣兩千三百萬民眾何去何從。
  • 兩岸學者共談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據中評社報導,10月2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臺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複葉芸芸回憶道,早在父親投身抗日民族運動之前,從在鹽埔與蔗糖會社的工作經驗,已經深刻體會殖民地人民受盡剝削的真相,而做為矢內原忠雄撰寫《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一書在臺灣考察時的嚮導以及學生,更是深刻認識到殖民主義的壓迫與剝削是整體性的,或許我們可以說,父親的抗日民族意識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原鄉情懷,還有更多來自真實生活中的體驗與磨練。
  • 「臺灣當然不屬於中國!」只因這一句話,臺灣妹子立馬被炒魷魚,瞬間引發兩岸網友大論戰
    臺灣是不是屬於大陸,居然關係著我的工作!」Winnie承認大陸有過人之處,但她也認為,臺灣人有苦幹精神。她表示「雖然挺不甘心,但我很高興,因為我的長才不用浪費在這種老闆身上。Tsai:前年我在澳洲的某個大型宴會館上班,領班也是問我,你支持兩岸統一嗎?我回:臺灣很民主,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想法。結果我之後就沒工作了,我很想問,中國人這麼愛國,為什麼拼死也要留在澳洲也不回去?留學就想辦法不回中國呢?
  • 臺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2020年臺灣地區「大選」是兩岸關係發展中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對臺灣政治走向、兩岸關係走向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