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78歲的大陸浙江人陳小斌抵達臺北松山機場。這位沒有任何高貴頭銜的大陸人,卻獲得了那些大陸高級官員訪問團才擁有的禮遇—臺陸軍總司令楊天嘯上將以及後備司令部政戰主任吳坤德少將等人親自到機場迎接。
見到數名「將軍」向其敬禮,失去右眼的陳小斌起身回禮,淚水盈眶。
陳小斌是浙江臨海人,曾是國民黨軍一江山特勤大隊情報組成員。1955年1月18日,作為國共內戰時期最後一場較大規模戰役,一江山戰役爆發。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是大陳島的門戶。經過雙方數日激戰,一江山失守。1955年2月8日,國軍在美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大陳、漁山、披山等浙江外島的三萬多軍民全部撤回臺灣。從此臺當局的控制範圍,不再包括浙江省,一江山戰役也被稱為「國軍的敦克爾克」。
曾參與一江山戰役的陳小斌在那場戰役中成為解放軍的俘虜。但長期以來,臺官方一直在島內宣傳「一江山島上國軍720人全部戰死成仁」。「一江山烈士」成為那個時代臺灣軍人的精神榜樣。此次臺軍方親自迎接「戰俘」陳小斌返臺,並承認兩岸對峙時期「文宣」有所誇大,被視為尊重歷史之舉。
討論兩岸軍事對峙時期的種種真相,臺灣早已沒有政治禁忌。近年來,臺官方和民間開始逐步解禁,還原真相。
被俘國軍返臺獲戶籍
從機場返回臺軍方安排的公寓後,大病初癒的「國防部長」高華柱親自前往探視,並贈送陳小斌一隻「建國百年」紀念手錶。
次日,陳又在臺軍方後備指揮部人員引領下前往臺北市戶政事務所申辦設籍,接著又馬不停蹄前往臺「國防部」指南山莊辦理退役老兵補助等手續。這意味著,陳小斌從此以後將成為一個臺灣人,他在臺北的新家被安置在新北市的臺軍單身退役軍人宿舍「居安一莊」。
在當年的那場戰鬥中,陳曾駐防島上的203高地,右眼被擊碎後,又被炮火炸傷雙腳而昏厥。戰鬥結束後,解放軍清掃戰場時,陳小斌被發現,成為俘虜。隨後,陳被送往廈門醫治,傷愈後被送到山西省煤礦勞改23年。出獄後仍在礦區工作,直至退休。
由於失去一隻眼睛,加上「政治成分」不好,陳小斌沒有成家,晚年生活孤苦,因此於2010年向臺當局申請赴臺養老。
據《聯合報》等島內媒體報導,接到陳的申請後,臺「國防部」便透過海基會,查驗大陸官方核發的各項證明文書,確認了陳小斌戰俘身份。最終,批准了他來臺養老的要求。依國軍撫恤相關規定,陳小斌可依照年資計算退休金,從被俘時算起,在大陸勞改的時間也算在內。除了退休金外,還會依據滯留大陸時間的長短,發放慰助金(最高不能超過50萬元新臺幣)。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不少一江山戰役被俘生還的國軍官兵陸續申請返臺,臺灣方面均予接納。但因為當年一江山失守後,臺當局曾在臺北替殉難烈士舉辦盛大追悼會,蔣介石親臨致哀,並宣稱「一江山守軍720名無一生還」。「總統」如此定調,自然無人敢質疑,因此這些戰俘返臺時都是悄然無聲進行的,臺官方從未公開消息。
在臺灣方面堅稱無一人被俘的同時,大陸解放軍方面則稱:國軍519人陣亡,567人被俘。香港《大公報》也曾在1957年刊登大陸宣傳一江山戰俘的「改造成績」的報導,報導中還曾配上一張照片,拍攝地點是福建福州市「敵工部」。照片的文字說明稱,這是張榮貴、丁明揚、李亞東、郭梁、陳定清、艾福興、張世林等七名一江山戰役國軍戰俘,回到故鄉與親友團聚的「歡樂生活照」。此外,作家李敖此間恰好在國軍第17師服役,其在回憶錄中稱,軍中流傳「一江山上的國軍並沒有全部戰死,可是泅渡跑回去的在大陳岸邊被對面防衛的國軍四十九團當場打死了」。
各種說法不一,讓一江山戰役的確切陣亡人數充滿爭議。臺灣民主化後,在當年國軍一江山守軍最高指揮官王生明(陣亡)之子王應文的組織下,「一江山烈士遺屬協會」等民間團體陸續赴大陸調查。根據這個協會的調查,國軍死傷人數為500多人,遭俘100多人。
「大陸方面拿不出五百六十七人的名單,現有能收集到的各種戰俘照片裡,也從未在一張照片中出現過十幾人以上。」該協會會長王應文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稱。
王應文稱,他們走訪過那些被俘的官兵,這些古稀老人均稱,自己已經拼盡全力,且在被俘後遭受了動輒10年以上的牢獄之災,像陳小斌這樣特別「頑固」的戰俘,甚至被關逾20年。
此次陳小斌返臺,軍方由高階將領迎接,當年全體成仁、無一生還的歷史記載,也得以還原真相。「『國防部』終於不再看不起戰俘,並敢於面對歷史真相,我們相當肯定。」王應文說。
臺興起還原真相熱
臺軍方高調迎接陳小斌返臺之舉在島內頗受好評,臺灣媒體稱,國共內戰期間,雙方為了「文宣」需要而誇大戰果,不勝枚舉,臺灣近年已逐漸解構禁忌。
陳小斌事件後,臺「國防部」回應臺媒,列舉其1997年編印的叢書《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及相關史料記載,證明其「糾正」動作早已有之。據「臺國防部」統計,一江山戰役中,解放軍傷亡約2000餘人,並非兩蔣時期所宣傳的「計殲敵3000餘,毀敵機5架、沉共艦多艘」。國軍部分,計有王生明上校(後追晉為少將)以下官兵陣亡720人、重傷200餘人、輕傷100餘人。但重傷及輕傷者是否被俘,書中並未提及。
這些史書大部分被存放在圖書館裡,若非媒體質疑,臺軍方也從未主動宣傳其新編印的史書有糾正的痕跡。但透過官方出版物低調糾正對峙時期的「文宣」,已十分不易。
上世紀90年代,國軍戰俘問題開始解禁。上世紀70年代,大陸曾特赦多批國軍戰俘,名單中不乏黃維等高級將領。不過一些戰俘的赴臺申請,被臺當局婉拒,不少戰俘只好留在大陸,部分戰俘選擇自殺,或者出走海外。直到1991年,臺「國防部」經過權衡後,對被俘國軍官兵,按被俘時間區別對待,出臺《國軍在臺期間作戰被俘歸來人員人事處理作業要點》,接納兩岸軍事對峙時期被俘的國軍官兵。
臺「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加上陳小斌,至今已經有132名一江山戰役被俘國軍官兵陸續返臺。近年來,臺軍方也曾多次發起「赴大陸搜索兩岸對峙時戰死者遺骨」、「搜尋巴布亞紐幾內亞國軍抗戰期間戰死者遺骸」等舉措。
臺媒稱,除了臺軍方一些舉措外,包括臺海軍少將鍾漢波在內的一些退役將領的回憶錄中也開始大量還原歷史真相。如臺「國防部」編輯出版的《國光計劃——口述歷史》一書中,多位臺軍退役將領表示,1965年「八六海戰」的慘敗,是臺海形勢的重要轉折點,並坦承這場海戰中,國軍指揮失敗是導致兩艘艦艇被解放軍擊沉的主因。「(國軍)後來在一些學術類出版品裡會承認當初的錯誤。不過大部分歷史得以糾正,是因為臺灣相對而言對言論控制不嚴,很多東西是先有學者寫出來,官方最後也默認了。」全程關注陳小斌返臺一事的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告訴本刊記者。
同樣被糾正的「神話」還包括1958年的國共空戰等一系列戰役。
在反思國軍「文宣」造假的同時,亦有臺灣媒體稱,「臺灣已經過了那個時代,但大陸方面誇大的情況很嚴重。」
臺媒的分析報導稱,曾指揮金門炮戰的解放軍上將葉飛回憶,此期間的空戰中,解放軍共損失戰鬥機20餘架,擊毀國軍戰鬥機50多架。對此,有當事人對臺灣媒體稱,臺灣空軍飛行員的圈子很小,大家都是前後期同學,近年已無政治禁忌,所有人的遭遇都一清二楚,不可能有那麼多架被擊毀,或統計方法有時代局限。
臺灣輿論希望透過反思「對峙思維」,兩岸逐步拼湊,可較接近真實的歷史面貌。有評論稱,對那些在對峙時代中受傷害、被遺忘的人,新一代中國人應該對他們更多一分關懷,而不應淪為愛國和民族主義教育服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