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顏姓得姓來源,主要是曹姓。顓頊後裔晏安因輔佐舜有功,建立曹國,賜為曹姓。周武王「興滅國、繼絕世」,把晏安後裔挾(俠)封在邾地,建立邾國。傳到第六代夷甫時,夷甫的二兒子友受封另立小邾國。因周朝禮制規定,不能再姓曹,就以夷甫的字伯顏的「顏」為姓,是為顏姓肇始。
顏回畫像
中國儒家學派向來有「四大聖人」之說,指的是至聖(衍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顏回雖然不是顏姓的得姓始祖,但一直被顏姓後人奉為第一世祖。顏姓人,和孔、孟、曾姓人一樣,承襲著先祖的榮光,備受尊重。
顏姓得姓來源,主要是曹姓。顓頊後裔晏安因輔佐舜有功,建立曹國,賜為曹姓。周武王「興滅國、繼絕世」,把晏安後裔挾(俠)封在邾地,建立邾國。傳到第六代夷甫時,夷甫的二兒子友受封另立小邾國。因周朝禮制規定,不能再姓曹,就以夷甫的字伯顏的「顏」為姓,是為顏姓肇始。
如今中國顏姓人口有160多萬,位居全國姓氏人口總數的第118位,湖南有25萬多人,是顏姓第一大省。四川有10多萬人,是顏姓第五大省份,名列四川姓氏人口總數的100名左右。
顏的釋義:本意指印堂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顏」字的解釋是:「眉目之間也。」清朝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發現有誤,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這樣的解釋是「淺人妄增字耳」。
段玉裁說,眉和目之間,不叫顏。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寫的《西京賦》中,有一句叫「眳藐流眄」,「眳」才是眉和目之間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說,眉和目之間,也就是眉和睫毛之間,是上眼皮。
既然眉和目之間不叫顏,那顏到底指的是什麼地方?段玉裁給出了兩種情況:一是兩目之間,二是兩眉之間。兩目之間是鼻根,那裡叫頞。所以,兩眉之間,才叫顏,「醫經之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這下就很明確了,「顏」字的本意,就是印堂。
「顏」字由「彥」和「頁」組成,「頁」是指人的腦袋,在甲骨文中與「首」字相近,經常以部首的方式來表示人的頭臉。「彥」的本意是指才德出眾、具有文才、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賢士。
所以,「顏」字又用來專門指人的臉部、面容表情。如今在形容某個帥哥美女長得漂亮好看,經常用「顏值」這個詞語,諸如顏值高、顏值爆表等。後來又引申出「顏色」一詞來形容人的面貌,如說某個女子的相貌怎樣,就說有幾分顏色。
值得一提的是,「顏」在作為姓氏時,部分地區的讀音有差異,一般讀作yán(音言),但有的地方讀作yàn(音豔)。
第一個來源:出自曹姓
顏姓系黃帝後裔,顓頊後代,得姓於古邾國國君夷甫(又作夷父,字伯顏)的字。第一個以顏為姓的人,是夷甫的二兒子小邾國國君顏友。顏姓奉夷甫為始祖,顏回為一世祖。追溯夷甫此前的世系,還得從黃帝說起。
史料記載,黃帝的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玄囂、昌意。蜀山氏的女子昌僕嫁給昌意,生了個兒子叫乾荒,號高陽氏,也就是顓頊。顓頊娶了騰隍氏女子女祿為次妃,生下兩個兒子:稱(伯稱)、禺。稱的兒子叫卷章(老童),卷章娶了根水氏女子驕福,生下重黎和吳回。
稱是顓頊的庶出兒子,他的後裔逐漸遠離當時的政治集團,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時,已遷徙到了南方。當時是帝嚳執政,因重黎部族是顓頊的分支後裔,多少有一些沾親帶故的關係,帝嚳任命重黎為火正,也就是負責觀測天空的火星、掌管部落用來照明、取暖、熟食之火的官員。
火正還有一個稱呼叫祝融,大家以官代名,把重黎叫做祝融氏。顓頊在位期間,把反叛的共工氏打敗,但共工氏的餘部仍在堅持反抗,從黃河中上遊遷徙到了長江中上遊。帝嚳派在共工氏附近的重黎去鎮壓,重黎沒把共工氏斬盡殺絕,帝嚳認為他平亂不力,把他殺掉了。
重黎死後,帝嚳任命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吳回化悲痛為力量,帶領部族繼續與共工氏作戰,最終平息了叛亂。吳回死後,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從南方回到中原。
吳回的兒子陸終,娶了西南部族鬼方氏首領的妹妹女嬇。女嬇懷孕了,但過了3年都還沒有生產。這樣拖著不是辦法,只得給她做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剖腹產手術。這個手術不是從腹部開刀,而是從兩肋剖開,各從一邊取出3個嬰兒。
這6個嬰兒都是兒子,陸終給他們分別取名為:樊、惠連、籛鏗、萊言、晏安、季連。他們長大後,都從部族分衍出去,各自立國開姓。樊的封地在昆吾,後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在參胡,後裔形成董姓;籛鏗封在大彭,後裔形成彭姓;萊言封在鄶,後裔形成妘姓;晏安封在曹,後裔形成曹姓;季連封在楚,後裔形成羋姓。六姓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形成著名的「祝融八姓」。
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晏安因輔佐舜有功,被封在曹地(今河南靈寶境內),建立曹國,賜姓為曹。夏朝建立後,曹人因為被夏朝徵討,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商朝時,又東遷到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也就是後來西周的曹國所在地。曹國大約在商末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