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客家祖地,你知道在哪嗎

2020-12-23 棠梨子樹下

長汀縣,地處閩贛邊陲要衝的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西晉太康三年(282)始置新羅縣,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建汀州,自盛唐至清末,均為州、郡、路、府治所。 長汀堪稱客家祖地。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古城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小城」。它保存有諸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古城,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之一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紀念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唐代城牆

唐大曆四年(769),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從東坊口大丘頭(距城關約5裡)遷移至今址,於臥龍山之陽築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郡守劉均擴城,城牆周長5裡餘,基寬3 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闢濟川、秋成、頒條、鄞江、 通遠、興賢等城門六處。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廣儲門」和「麗春門」兩門樓。明崇禎九年(1636)重修,將城牆增高加厚,並築寶珠門和惠吉門。 至1924年,城牆大部分被拆毀。現存城牆自朝天門至惠吉門近河一帶,長1125米,還有城門樓3座。城門樓皆為明清時 期磚木結構,氣勢雄偉。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山

臥龍山的「龍山白雲」為汀州八景之首。史載臥龍山闢於唐代,宋時在山巔建更樓,曰北極樓。明崇禎間,郡守唐世涵重建北極樓,又名玄武樓。清康熙、道光年間皆有修葺。今樓內尚存《重建北極樓碑記》和「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 據民國版《長汀縣誌》載:「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又名九龍。」

雲驤閣

雲驤閣在長汀縣城東烏石山,「雲驤曉月」為汀州八景之一。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曆年間,是一座方形的兩層樓閣,飛簷凌空,翹角捲雲,雄偉壯觀。樓上是一廳二間,四面為走馬樓沿。底層大殿朝東,殿的屏風後有門,朝西,橫額書「雲驤閣」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門兩旁有奇石數片,磊落雕鏤, 玲瓏剔透。門左有一石高丈餘,不附於土,傳說它是風雨吹送來的,故稱「飛來石」。1929年3月,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在雲驤閣成立。

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始建於宋代,庭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1370平方米,建築古樸,環境清雅,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闢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在大堂前的坪院東側,有兩棵植於唐代的柏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俗稱唐雙柏,是汀州古城的歷史見證。清代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來汀州督考時住在試院。一天晚上,明月當空,他在古柏下散步時忽見樹梢上有兩個紅衣人向他作揖。次日早起,他寫了一副對 聯貼於樹旁的雙忠廟前:「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 紀曉嵐這裡所說的「朱衣人」,指的是明末唐王隆武帝朱聿鍵遭清兵追殺逃至汀州,朱聿鍵的兩員大將不願被俘,自縊於雙柏樹下。 後人為紀念這兩員大將,在樹旁建有「雙忠廟」祭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試 院內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汀州試院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三元閣

三元閣,原是唐代古城門,始建於唐大曆年間,為汀州刺史陳劍遷州築城時的南大門,原名「鄞江門」。明崇禎年間加 以擴修,始名三元閣即狀元、會元、解元聚於一身。其閣正對汀州試院,閣內塑有魁星,象徵文風昌盛,現已成為古汀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雙陰塔

雙陰塔,由八卦龍泉和府學陰塔組成。塔,一般是矗立在地上的稱之為陽塔,而倒立在地下呈井狀的塔形則稱之為陰塔。八卦龍泉位於開元寺內,約建於唐開元年間(713 - 741),此塔井形結構,上寬下窄,開口處寬1.72米,全部用大條石板壘砌成八卦形,自上往下,層疊有致,逐級收分,像 一座八角空心石塔,倒插入水中,井深16米,井水與汀江龍 潭水相通,俯視塔內,清澈如鏡,令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陰塔位於宋代府學所內,又叫「府學陰塔」。始建於宋鹹平二年(999)。塔身上窄下寬,呈圓錐形,用一層層青磚壘砌而成。井口直徑1米,井深13.5米,井旁尚存「府 學陰塔」古石碑一塊,刻有「清嘉慶庚午四月八邑公立」字樣。這兩座陰塔相距百餘米,故合稱為「雙陰塔」,祈望汀州 八縣文脈通暢繁盛。

店頭街

店頭街位於長汀縣人口最集中的南門街和五通街之間,全長近千米。店頭街街面寬4米,由兩列整齊相對的清末民初木構民居門店建築組成。店頭街的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長汀舊城南門外有小規模的零星物品交換,北宋時在此 設店頭市。隨著南宋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閩粵贛邊的經濟大動脈。從大街直插五通門碼頭的店頭市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市場日益繁榮,逐步發展成街市。明代,汀江航運成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往來的木船有「上河三千, 下河八百」之說,本地生產的雕版印刷品、玉扣紙、竹木、菸葉、土茶、皮枕、紙傘等物資。

由汀江水運到廣東潮州、汕頭 及東南亞各地市場,又從外地運回海鹽、洋油、海味、藥材、 布匹等緊缺物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大批紅色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 供銷社、商鋪相繼成立,有力地促進了蘇區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為長汀贏得了 「紅色小上海」的美譽。2011年6月11日,店頭街人選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並列首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親臨長汀頒發銘牌。

汀州天后宮

汀州天后宮位於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閣樓、前殿、正殿、後殿及聖母間組成。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聖紀宮」,據宋《臨汀志》載:「三聖紀宮在長汀縣南富文坊, 及潮州祖廟(天妃廟)。……今州縣吏運鹽綱必祝禱焉。」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媽祖被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后」,汀州的「天妃宮」隨之改為「天后宮」,現供奉的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曆 史。隨著客家人渡海下南洋、去臺灣,均到汀州的「天后宮」 請神像,逐漸形成了除「湄州媽祖」之外的另一 「汀州媽祖」 的支脈,在海內外影響巨大。1997年,臺灣臺中龍天宮組織媽祖信眾來到長汀,恭迎「汀州媽祖」分靈渡臺供奉,並尊汀州天后宮為祖廟。汀州媽祖架起了海峽兩岸的友好橋梁。

相關焦點

  • 龍巖學院《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近日,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又一科研成果面世:該校陳弦章教授的學術專著《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陳弦章現任龍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閩臺客家研究院院長。
  • 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2017年1月,文化部向福建下發《關於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復函》,同意設立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 首部反映客家女電影《客家媽媽》開機
    張金川 攝    圖為龍巖籍奧運冠軍石智勇、張湘祥特邀參加電影《客家媽媽》演出。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7月9日電 (張金川)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9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開機拍攝一部反映客家女性的電影《客家媽媽》。著名女演員娜仁花在劇中飾演女主角,青年演員馬元、王嘉分別擔綱重要角色。
  • 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主要形式有表演藝術、民俗文化、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如郭沫若家族事業、家塾家學與閩西祖地,巴金作品中的幾位人物與家族原型人物及家族文化,沙汀祖籍、川西北定居地風情與鄉土小說,陽翰笙祖籍遷徙與青少年時代,李劼人的童年、母親家族與作品關係,馬識途家族的遷川源流與他的青少年成長。擬從上述文化名人的各自家族家世原鄉文化、本人成長曆程與其作品作比較研究,寫成一本書。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辦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0月30日,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在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藝典劇場舉辦。
  • 客家話被分為3大地區,8小片區,你明白自己屬於哪裡嗎?
    作為一個客家人,或多或少我們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客家話研究的學者們認為客家話在南宋末期便已經形成了,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當初的嶺南地區,是一片荒蕪,遠離北方文化經濟中心,南方之地被中原人成為「蠻荒之地」,到處都是荒山野嶺,野人叢生,經濟落後,農業不發達。
  • 「謝氏百堂」寶樹堂——世界客屬祖地福建石壁謝氏總祠
    世界客屬祖地石壁謝氏總祠,始建於清康熙51年,佔地面積1061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一進合院式磚木結構,由前坪、門樓、門廳 、天井、寶樹堂、襄功堂、紀功堂、花臺、後圍牆組成。外開八字門樓,四跳如意鬥栱,重簷歇山頂;寶樹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軒廊,抬梁穿鬥式梁架,硬山頂。
  • 閩西客家婚俗:新娘入門跨雞而過稱"攔門雞"(圖)
    閩西客家迎娶中「過米篩」  「臘月庚子喜滿堂,情人和合結成雙。婚姻自主簡樸辦,莫圖鼓樂車馬逛。夫妻勤儉創偉業,幸福生活甜如糖。盼望弄璋早日降,光宗耀祖慶華堂。包括張海森在內,人口超過1800人的茶山村是一個客家聚居村,村民們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  在數百年的輾轉和傳承中,這種因應時代而題寫祝福詩詞、對聯的傳統,已成為客家人歷久彌新的婚俗文化之一。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通過採訪多位客家人,試圖還原其婚俗的演進軌跡。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木偶戲走進龍巖學院
    5月31日,客家木偶戲專場活動走進龍巖學院,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精彩的木偶表演,受到師生們點讚。木偶藝術家們現場示範木偶戲孫悟空、豬八戒打白骨精片斷的操縱技巧。  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主任邱保銘介紹,上杭客家木偶戲,俗稱傀儡戲,自明朝初年傳入上杭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徵,成為客家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但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這門傳統地方藝術漸漸衰落,為搶救這門獨特的地方藝術,上杭縣成立了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為客家木偶藝術精心培育新人。
  • 【客家歷史】客家人的來歷您知道嗎?
    客家人的來歷您知道嗎?
  • 福建的千年府城如此低調,伴遊告訴你單憑客家美食就值得去一次
    特色:世界客家首府,中國客家菜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西大門,唐代以來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七閩地、八閩府之一,中央蘇區汀州市所在地。長汀怎麼玩長汀歷史悠久,歷史上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閩客家首府,曾是閩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海峽衛視「客家人」十年結碩果
    該系列紀錄片共八集,形象地紀錄了閩西客家祖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圖景。 攝製這個系列紀錄片的,是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組。「客家人」欄目組以此為綱要,攝製了四集人文紀錄片《尋根客家》,以影像方式系統地把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的歷史文化傳播給觀眾,弘揚了客家精神。 「我們做電視節目,不是空洞的說教,要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客家人」總製片人姜富榮如是說。 2016年,「客家人」欄目組推出大型電視專題片《客家工匠系列》。
  • 【博大客家】客家傳統服飾,你了解多少?
    你了解客家服飾嗎?客家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服」即通常意義上的衣服。「飾」指配飾,指衣服上搭配的一些裝飾物品。
  • 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記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開播十周年
    該系列紀錄片共八集,形象地紀錄了閩西客家祖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歷程。  攝製這個系列紀錄片的,是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組。  十年甘苦結碩果  2010年6月,海峽衛視攜手福建榮宇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客家人」,周播,24分鐘電視專欄,這也是國內唯一一檔以傳播「優秀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為宗旨電視節目。
  • 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你知道嗎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習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築、客家飲食、客家服飾和客家意識等。
  • 客家民俗風情
    群山高聳,峻岭飛走,這如濤如浪如畫如詩的青山秀水,掩藏著多少古樸奇特的客家民風。   翻開閩西各縣的歷史,走過這塊一萬九千多平方公裡的南國熱土,客家人所創造的五 彩紛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勤勞智慧的客家兒女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便閩西各縣贏得了「文化之鄉」的美譽。
  • 中國最霸氣的地級市,以「龍」命名,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神聖、吉祥的動物,不管怎麼說,只能和龍在一起,今天蝸牛和大家說話,現在國內唯一一個名為「龍」的地級市是龍巖市。說起龍巖市,我想很多朋友都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的,更不用說,我不知道在哪裡,其實,這是屬於福建省管轄的地級市,具體位置在福建省的西南部,以前是「本越人」的籍貫,現在是客人家族的重要祖地。那麼,龍巖這個名字怎麼起呢?
  • 秦朝建立後,中原漢語的變化與福建方言,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一)秦漢時期中原漢語的變化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所採取的「書同文」措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字規範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形成、傳播和使用。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和作為交流工具的中原漢語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