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後,中原漢語的變化與福建方言,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2021-01-13 百家號

(一)秦漢時期中原漢語的變化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所採取的「書同文」措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字規範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形成、傳播和使用。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和作為交流工具的中原漢語逐漸形成。漢朝建立後,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要一種統一的語言,於是各地方言慢慢向共同語言集中。

同時,漢武帝時採取的「獨尊儒術」措施,使傳授和注釋儒家經典成為風尚,也進一步規範了書面語言,對於統一語言的形成與傳播是極大的推動。漢代已經形成了等同於現代普通話的「凡語」和「通語」,但各地仍存在著嚴重的方言分歧。其方言地區有齊、楚、南楚、秦晉、宋、魯、陳、趙魏、荊揚、燕代、北燕、朝鮮等,相當複雜。

秦、西漢分別建都鹹陽和長安,這一帶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此時的秦晉方言佔優勢地位,因而這時的共同語以秦晉語言為主。東漢建都洛陽,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東移,洛陽語言也就成為共同語的標準音。曹魏也以洛陽一帶為其活動中心,洛陽語言仍作為共同語的標準音。

(二)魏晉南北朝以後漢民南遷與福建方言基礎的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民族事件,成為影響漢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以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事件為起點,逐漸出現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對峙的局面,大量漢民陸續南遷,這種社會政治的變局對漢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西晉政權滅亡後,北方地區被少數民族政權所統治。這就使得漢族人民與內遷的少數民族群眾雜居混處,既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又促進了語言的整合。一方面,廣大的少數民族人民長期生活在漢地,從事農耕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漸接受和使用漢語,漢語慢慢成為他們的日常交流工具。

另一方面,不少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為了提高本族文化程度,曾大規模推行「漢化」措施,為漢語在少數民族中推廣提供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同時,在漢語逐漸演變成為北方各民族共同語言的過程中,各少數民族的語言習慣也不可避免地會對漢語產生影響,這是漢語詞彙不斷豐富的重要來源。

其次,在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口把作為北方共同語的漢語也帶到了東南地區。北方南遷的中原人來到東南地區後,繼續使用以洛陽語言為基礎的共同語,即所謂「北音」為日常的交流工具。於是,中原漢語開始大規模南傳,並逐漸對南方語言產生了影響。

現代的福建方言即是在西晉末年至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漢人南遷的背景下形成的。這500餘年間,北方漢人大規模的南遷主要有三次,閩地是他們遷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入閩漢人給古閩越大地帶來了高度發達的漢地文明,其中自然也包括作為北方共同語的漢語。新來的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對閩地語言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迫使王室和大量貴族渡江南下,也包括大量的漢地平民百姓,是為中原移民第一次南遷入閩。移民入閩者以林、陳、黃、鄧、詹、邱、何、胡等「八族」為主。東晉末年,孫恩在浙東領導了數萬人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盧循率起義軍先後轉戰於浙江、福建及兩廣地區,曾一度攻入福建地區並堅持三年之久。

後盧循雖被戰敗,但其餘部還散居在福建沿海。孫恩、盧循起義使漢人繼續入閩。「侯景之亂」造成了南朝時期一次大的社會動蕩,江浙一帶的民眾為躲避戰亂逃入閩地,其中有不少是原南遷漢人的後代。從總體上看,西晉末年至南朝直接入閩和輾轉入閩的漢人皆有之,但數量並不是特別大,而且其定居地以閩北山區為主。

這些漢人和土著居民長期雜居共處,語言上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奠定了閩北方言的基礎。自唐代總章二年(669年)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陳氏四代駐守漳州,歷百年之久。跟隨他們的多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先後入籍漳、泉等地。漳、泉等地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社會相對安定,加上他們善於經營,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增加。至盛唐開元年間,兩州人口達5萬多戶,佔全閩戶數的一半以上。

因此,以陳氏父子為代表的第二次漢人入閩帶來的河南官話奠定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唐末五代時期,閩中五州由王潮、王審知兄弟治理。王氏兄弟原為河南光州固始縣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頭目,後被推立為主帥,率軍自江西轉戰閩西、閩南之間,先後剪滅多支割據勢力,後被封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成為全閩的實際控制者,後梁時被封為閩王。

追隨「二王」的隊伍以光州、壽州人為主,他們在以福州為中心的地區逐漸定居下來,後又有許多老鄉來附。此為第三次中原人口遷徙入閩,數量較為龐大,並主要在以福州為活動中心的地區生息繁衍,他們帶來了河洛一帶的方言,由此奠定了閩東方言最重要的基礎。

另外,江西客家人在唐末黃巢起義爆發以後曾大規模由閩西進入。乾符年間(874-879年),原先遷入江西北部的客家人為了躲避戰禍,只好選擇扶老攜幼逃亡。他們唯一可供選擇的逃亡目的地是人煙稀少的閩西。入閩後,他們到達寧化、汀州、上杭、永定等地,在當地生息繁衍。這些由贛遷人閩西的客家人逐漸成為閩西居民的主體,他們操客家方言,奠定了閩西客家方言的基礎。

南宋以後,贛北的贛方言區居民又越過武夷山來閩北定居謀生。閩北原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入宋以後,閩北的建州分出南劍州和邵武軍,北宋中期,這一帶有40萬戶人家,佔全福建民戶數的40?閩北還是宋代全國思想文化的中心和經濟發展重鎮。這裡也是兩宋時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的地區,南宋時農民起義連綿不斷。

其中,爆發於南宋初年的範汝為起義,聚20萬之眾,持續一年半之久,閩北各州、縣均曾被義軍所攻佔。戰爭造成人口銳減,於是又有贛人越過武夷山進入閩地,進入邵武軍、南劍州、建州等地,其人數由近及遠依次遞減。這次贛人入閩具有漸進性和分散性的特點,他們逐漸融入遷入地居民,贛方言和閩方言也逐漸互相混合,形成閩贛方言區。

相關焦點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三、普通話環境下漢語方言的存在方式 通過上述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普通話推廣的進程中, 方言受到了這樣亦或是那樣的排擠, 導致其發展受阻。但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文化發展事業的重視, 包括各地方言在內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人們對於弘揚方言文化的呼聲逐漸增強。
  • 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那麼秦朝人說的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頻繁起來,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地方方言面臨著消亡。普通話已經從基礎教育到現實需要,各個方面衝擊著方言。不過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顯然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說粵語。粵語作為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人群對粵語也有著極強的自豪感,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自然話語權較大。
  • 你知道古代人都說什麼方言嗎?清朝說北京話,秦朝竟然講廣東話!
    文丨笑傲天下史 中國的方言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戰國時期就有著不同國家語言不通的問題。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雖然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但是對於各地的方言也是沒有辦法。畢竟讓全國的老百姓都說同一種方言是在是不太可能,也實在是強人所難。
  • 趣談 「胡建稜」講的福建話真是唐朝普通話?
    那麼「福(hu)建話」真是古漢語的孑遺嗎?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後裔嗎?福建人從哪來?  上古時期,現今中國東南廣大地區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百越民族。漢人漢語尚未大規模進入。就連傳說中祖宗是來自中原的吳國也有「斷髮文身」之風,國王名中也頗有像「闔閭」、「夫差」之類難於用漢語解釋的名字。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文章認為,中國境內的語言,歷史悠久,文獻古老,方言豐富多彩,而且每一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進行語義類型學研究的上佳材料。在此基礎上,文章論述了漢語方言在語義類型學方面的價值,並倡導在方言快速消失的大背景下,儘快編纂大型的可供語義學類型研究的漢語方言詞典。文章認為漢語方言大型詞典,不僅可以為語義類型的研究提供材料,還可以為語言學的全面研究提供便利,為即將逝去的方言建立永久的語言檔案。
  • 漢語發音的一種奇特現象——荊(門)當(陽)方言彈舌音之迷
    荊門當陽方言中的彈舌音之所以顯得另類,是因為漢語絕大部分方言區並沒有彈舌音,我們也少見顫音或者彈舌音的報導、研究文章。就目前的語言發現來看,漢語方言中僅三個地方存在這一另類發音:一是吳方言區宣州小片區中部分方言區,二是西南官話區湖北鄂中小片區和鄂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三是中原官話區豫東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湖北鄂中小片區也就是荊門當陽一帶的方言。
  • 【歷史】福建方言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據學者考證,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唐朝官話在當地推廣開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異變,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話並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語。而福建其他地區方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都是因為交通阻隔,受到外界影響較小,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凡是中國古代成為過政治中心,或者早早受到正言覆蓋的地方都屬於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因其分布地域廣、使用人口多,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等原因,在各方言中最具有優勢,自古以來一直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廣,其中心隨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轉移而逐漸東移,由關中長安到中原洛陽,經江南金陵,最後移到華北燕京。元以後,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薈萃和沉澱,逐漸形成新的文化中心,北京話也最終成為官方的代表方言,從而使北方方言繼續保持並進一步強化了作為官方辦事和社會交際通用語言的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學語言。
  • 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了解中國文化,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切入點。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也使語言更加豐富而縝密。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方言之間有聯繫嗎?方言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帶你了解中國各地的方言文化
    源遠流長的文化賦予了漢語豐富的內涵,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成語更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在近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 漢語背後的傷痛
    漢族以及漢語大致在秦漢時期形成,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漢族統一後的語言——「雅言」逐漸成為了漢語的正統。 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五胡亂華」。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越過長江,主要落戶在了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晉室也遷至現在的南京。
  • 為什麼福建話那麼難懂?
    據歷史記載,影響華夏北方語言向南傳播融合的,著名的就有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等,這些人口遷移每一次都帶去不同時期的北方口音,並逐漸散布到以福建為主的南方各地,南北的交融又為語言帶來了更多的複雜性,讓難懂程度再度升級。而除了這些底層的語言編碼本身複雜之外,福建本身多丘陵、山地、河谷、盆地的特點,也讓山、江、湖、海成為隔離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環境。
  • 英國閩籍華人社團助力清華大學中文項目 促進中英文化交流
    英國福建聯合社團總會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12月13日聯合主辦「後『疫』同行」第三期公益講座,在講座會上,2020清華大學IUP中文項目招生宣講會成功舉辦。中新網報導,中國駐英大使館參贊盧海田、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英國48集團俱樂部主席佩裡、英國福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李光喜分別發表了講話。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全球學習中心曲煒主任、英國福建社團聯合總會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林希鷹中英雙語主持。該活動同時在Zoom、YouTube、中英僑網平臺上舉行吸引了12000多人在線關注。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如何聽懂大臣說話?
    雍正對父親的文化遺產無比重視,他親自把《聖諭》十六條擴寫為上萬字的《聖諭廣訓》,要求各地設立宣講場所,每月兩次由地方官員向百姓講解。由於清代官員任職要迴避本省,所以地方官都是外省人,不通當地方言,宣講時只能用當時全國通行的「普通話」——官話。因此《聖諭廣訓》所到之處,連百姓都懂官話。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中國已經相當普及了。
  • 北京方言是如何成為普通話的?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官話是權力的產物,政治上強勢(首都政治重心)、經濟上強勢(金融中心)、文化上強勢(此項依附於前兩項),那麼這個地區的口音就會成為官方口音,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方言,有的是弱勢和強勢的分別而已。比如我們現在的官話普通話,其實也才400年左右的歷史。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 「春節回家說方言」也是文化的傳承
    祖國大地,各地有很多方言,廣州粵語、福建閩南語、蘇州吳語等為大家所熟悉。陝西話、山東話、河南話,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還有,那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不為我們所熟悉的,就更數不清了。春節回家過年,是說方言還是說普通話?
  • 有人說秦朝不說陝西話,而是一種類似粵語的方言對嗎?
    換言之,秦漢時期古人的方言除了語音、語調、詞彙方面的用法外,相差是不多的。古人不可能說一套 ,然後寫又是一套吧,這得多累。具體到秦朝,那麼還分為方言和官話,大致上秦朝的官話,就是秦國的方言,那麼秦國的方言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