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漢時期中原漢語的變化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所採取的「書同文」措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字規範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形成、傳播和使用。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和作為交流工具的中原漢語逐漸形成。漢朝建立後,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要一種統一的語言,於是各地方言慢慢向共同語言集中。
同時,漢武帝時採取的「獨尊儒術」措施,使傳授和注釋儒家經典成為風尚,也進一步規範了書面語言,對於統一語言的形成與傳播是極大的推動。漢代已經形成了等同於現代普通話的「凡語」和「通語」,但各地仍存在著嚴重的方言分歧。其方言地區有齊、楚、南楚、秦晉、宋、魯、陳、趙魏、荊揚、燕代、北燕、朝鮮等,相當複雜。
秦、西漢分別建都鹹陽和長安,這一帶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此時的秦晉方言佔優勢地位,因而這時的共同語以秦晉語言為主。東漢建都洛陽,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東移,洛陽語言也就成為共同語的標準音。曹魏也以洛陽一帶為其活動中心,洛陽語言仍作為共同語的標準音。
(二)魏晉南北朝以後漢民南遷與福建方言基礎的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民族事件,成為影響漢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以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事件為起點,逐漸出現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對峙的局面,大量漢民陸續南遷,這種社會政治的變局對漢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西晉政權滅亡後,北方地區被少數民族政權所統治。這就使得漢族人民與內遷的少數民族群眾雜居混處,既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又促進了語言的整合。一方面,廣大的少數民族人民長期生活在漢地,從事農耕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漸接受和使用漢語,漢語慢慢成為他們的日常交流工具。
另一方面,不少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為了提高本族文化程度,曾大規模推行「漢化」措施,為漢語在少數民族中推廣提供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同時,在漢語逐漸演變成為北方各民族共同語言的過程中,各少數民族的語言習慣也不可避免地會對漢語產生影響,這是漢語詞彙不斷豐富的重要來源。
其次,在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口把作為北方共同語的漢語也帶到了東南地區。北方南遷的中原人來到東南地區後,繼續使用以洛陽語言為基礎的共同語,即所謂「北音」為日常的交流工具。於是,中原漢語開始大規模南傳,並逐漸對南方語言產生了影響。
現代的福建方言即是在西晉末年至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漢人南遷的背景下形成的。這500餘年間,北方漢人大規模的南遷主要有三次,閩地是他們遷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入閩漢人給古閩越大地帶來了高度發達的漢地文明,其中自然也包括作為北方共同語的漢語。新來的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對閩地語言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迫使王室和大量貴族渡江南下,也包括大量的漢地平民百姓,是為中原移民第一次南遷入閩。移民入閩者以林、陳、黃、鄧、詹、邱、何、胡等「八族」為主。東晉末年,孫恩在浙東領導了數萬人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盧循率起義軍先後轉戰於浙江、福建及兩廣地區,曾一度攻入福建地區並堅持三年之久。
後盧循雖被戰敗,但其餘部還散居在福建沿海。孫恩、盧循起義使漢人繼續入閩。「侯景之亂」造成了南朝時期一次大的社會動蕩,江浙一帶的民眾為躲避戰亂逃入閩地,其中有不少是原南遷漢人的後代。從總體上看,西晉末年至南朝直接入閩和輾轉入閩的漢人皆有之,但數量並不是特別大,而且其定居地以閩北山區為主。
這些漢人和土著居民長期雜居共處,語言上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奠定了閩北方言的基礎。自唐代總章二年(669年)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陳氏四代駐守漳州,歷百年之久。跟隨他們的多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先後入籍漳、泉等地。漳、泉等地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社會相對安定,加上他們善於經營,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增加。至盛唐開元年間,兩州人口達5萬多戶,佔全閩戶數的一半以上。
因此,以陳氏父子為代表的第二次漢人入閩帶來的河南官話奠定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唐末五代時期,閩中五州由王潮、王審知兄弟治理。王氏兄弟原為河南光州固始縣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頭目,後被推立為主帥,率軍自江西轉戰閩西、閩南之間,先後剪滅多支割據勢力,後被封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成為全閩的實際控制者,後梁時被封為閩王。
追隨「二王」的隊伍以光州、壽州人為主,他們在以福州為中心的地區逐漸定居下來,後又有許多老鄉來附。此為第三次中原人口遷徙入閩,數量較為龐大,並主要在以福州為活動中心的地區生息繁衍,他們帶來了河洛一帶的方言,由此奠定了閩東方言最重要的基礎。
另外,江西客家人在唐末黃巢起義爆發以後曾大規模由閩西進入。乾符年間(874-879年),原先遷入江西北部的客家人為了躲避戰禍,只好選擇扶老攜幼逃亡。他們唯一可供選擇的逃亡目的地是人煙稀少的閩西。入閩後,他們到達寧化、汀州、上杭、永定等地,在當地生息繁衍。這些由贛遷人閩西的客家人逐漸成為閩西居民的主體,他們操客家方言,奠定了閩西客家方言的基礎。
南宋以後,贛北的贛方言區居民又越過武夷山來閩北定居謀生。閩北原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入宋以後,閩北的建州分出南劍州和邵武軍,北宋中期,這一帶有40萬戶人家,佔全福建民戶數的40?閩北還是宋代全國思想文化的中心和經濟發展重鎮。這裡也是兩宋時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的地區,南宋時農民起義連綿不斷。
其中,爆發於南宋初年的範汝為起義,聚20萬之眾,持續一年半之久,閩北各州、縣均曾被義軍所攻佔。戰爭造成人口銳減,於是又有贛人越過武夷山進入閩地,進入邵武軍、南劍州、建州等地,其人數由近及遠依次遞減。這次贛人入閩具有漸進性和分散性的特點,他們逐漸融入遷入地居民,贛方言和閩方言也逐漸互相混合,形成閩贛方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