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陷寶麗來丨人間指南

2021-02-17 北京青年周刊

最近最開心的拍攝經歷來自於寶麗來,拿出寶麗來相機的那個瞬間,仿佛就默認按下了某種關於歡樂的按鈕,好像每一次都是這樣的體驗。時至今日,我們很難細數出自己的手機裡有多少張照片,喜愛拍照的人的計數單位是萬,而就算是不常攝影的人,手機裡也總是要有幾千張照片的。


技術飛馳向前,人類是那樣喜愛新鮮事物而善於放棄的生物,資訊時代的來臨,讓每個人手機裡的照片激增,同樣的取景可以拍十張、二十張,那些斟酌再三的拍攝成為了過往。但是寶麗來將這種珍重的「儀式感」還回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中。當然,我們也願意看見在這個修片盛行的時代,大家開始用寶麗來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我。

我想我們之所以熱愛那些實體照片,也是因為那些照片代表了過去生活的某個切片,像一首鋼琴曲按下琴鍵的那個瞬間,那些明豔的,快樂的,悲傷的,不可複製的瞬間便排山倒海而來。


柏林張小存:
只有「她」
能帶給我翻閱的快樂

當我問到張小存「是什麼讓你願意一直堅持使用一次成像技術來記錄生活?」時,他連著打下了四個喜歡,「單純的喜歡,喜歡寶麗來這種摺疊便攜的設計感,喜歡等待每一張照片顯影后的驚喜感,喜歡那種無法預測的色彩感,也只有寶麗來才能詮釋那種生活被記錄下的儀式感了吧。」

他講自己跟寶麗來的第一次接觸,講拿到寶麗來的第二天就帶著相機去了布拉格,從那一天開始他的包裡總是會揣著一臺寶麗來相機和兩盒相紙,一盒彩色,一盒黑白。他用寶麗來拍攝城市街頭孤獨的身影,也拍攝日出日落天邊的彩霞。他說:「照片越拍越多,多到存在了不同的硬碟裡,之前那些讓自己心動過的照片,也不知道現在躺在了哪裡,而手頭上的這些寶麗來,放在相冊裡,貼在展示牆上,不時翻閱欣賞的快樂,我想這就是實體照片的意義所在了吧。」

而讓我印象很深的卻是,在張小存給我的郵件回復裡對於寶麗來的稱呼是「她」,是像朋友一樣的親切。



Q:《北京青年》周刊
A: 張小存

柏林張小存

柏林本地攝影師,iStock籤約攝影師,從高中開始學習攝影,現為微博知名旅行博主,被稱為「柏林最棒女性人像攝影師」。

Q 最開始是怎麼接觸到寶麗來或者說是一次成像技術的?
A 第一次接觸寶麗來是在柏林的IFA展(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上,當時會場有寶麗來的展廳,有一個巨大的寶麗來相機模型,展臺的工作人員給每一位前來觀展的觀眾都免費拍了一張寶麗來作為禮品贈送。我也很幸運,讓攝影小姐姐幫我和寶麗來相機模型合拍了一張,小方盒子般相機裡吐出的照片,有著長寬不一的白框邊,方形照片上的自己也蒙上了自然泛舊的濾鏡。當時展出的相機很多,有很多分不清楚的型號,第一眼就被這些復古抓人眼球的相機外觀給吸引了。

Q 聽說你帶著寶麗來去了10多個國家的旅行,這場旅行是怎麼開始的?為什麼選擇寶麗來去記錄旅行?
A 喜歡旅行,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可能已經去過三十多個國家,有些國家也去了不止一兩次。在還沒有接觸到寶麗來,在國內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喜歡一個人旅行,會計劃一到兩星期的短暫旅居,喜歡的地方是大理和鳳凰。那時候開始喜歡上攝影,一路上都背著相機,看到什麼都好奇地想要拍下來。
來到柏林之後,旅行的腳步似乎走得更遠,嚮往的國家,還有旅行雜誌中才會出現的風景,也都一一打卡了,因為沒有在路上的日子對自己可能都是一種煎熬。從那時的風景遊客照,到現在的兼職旅拍,對攝影的接觸越多,自己的想法也變得越多。旅行的越多積攢的照片也越多,身邊的硬碟塞滿的有五六個了,很多照片都不知道存在了哪裡。直到擁有了我的第一臺寶麗來,再次出發的旅程是布拉格,每次出門的必備品就是寶麗來還有黑白彩色兩盒相紙,可以拍攝的數量不多,但是每按一次快門前都會慎重猶豫很久,吐出來的相片也會小心翼翼地放入照片盒中,等待著最後的顯影再分享給大家。

旅行中深刻的回憶太多,而真真切切能讓自己再重新回味的自然也就是這些寶麗來相片了。它們有些被我放在了相冊裡,不時翻看,有些被貼在床頭做成了照片牆,這樣,對於我來說每一次的旅行就有了它實實在在的回憶,無需再去整理,也不需要再花時間在後期上,自然復古的濾鏡,也讓旅行的回憶沉澱得更加深刻。

Q 等待顯影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會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做什麼嗎?
A 每一次等待顯影的過程都分外煎熬,一份不太確定的心情,會想著照片的曝光,想著明暗的細節,想著焦點的虛實。特別是在冬天,零下的溫度裡,復古的摺疊相機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罷工的情況。吐出來的照片如果不立馬放入口袋的話,會變得很綠,整張照片都像浸在綠染缸裡一般。短暫的等待時間也不妨礙我去尋找下一個值得記錄的場景。

Q 說說你自己理解的寶麗來或者說一次成像技術是什麼樣的?或者說它對你有多重要?
A 很多人拍寶麗來更多的是因為一種情懷,而我是單純的一種喜歡,我沒有把她當作是一件古董,或者藝術品,而是把她當作是一種工具,一種單純的,可以幫我們更好記錄生活的工具。相比於數位相機的照片,我們不需要額外的濾鏡或PS,真實不造作地傳達信息。自從擁有了第一臺寶麗來,旅行也好,掃街也好,背包裡從來不會缺席的就是我的寶麗來和兩盒相紙。

Q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你覺得實體照片的意義何在?
A 照片越拍越多,多到存在了不同的硬碟裡,之前那些讓自己心動過的照片,也不知道現在躺在了哪裡,而手頭上的這些寶麗來,放在相冊裡,貼在展示牆上,不時翻閱欣賞的快樂,我想這就是實體照片的意義所在了吧。

Q 還記得你第一次用寶麗來或者一次成像技術拍攝下來的照片是什麼樣子的嗎?
A 那天,朋友陪我一起去取預訂的寶麗來SX70,第一張寶麗來獻給了我的好朋友,她羞澀地沒有看鏡頭,是一張側臉,昏黃色的燈光下有她若隱若現的耳廓,還有嘴角微微的笑。她非常喜歡,我沒有給她,自私地收藏了下來。

Q 是什麼讓你願意一直堅持使用一次成像技術來記錄生活?
A 單純的喜歡,喜歡寶麗來這種摺疊便攜的設計感,喜歡等待每一張照片顯影后的驚喜感,喜歡那種無法預測的色彩感,也只有寶麗來才能詮釋那種生活被記錄下的儀式感了吧。

Q 你覺得接觸寶麗來之後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嗎?
A 開始使用寶麗來之後,自己使用數位相機的頻率少了很多,出門習慣性的也只會帶一臺寶麗來。一盒八張的寶麗來相紙,對於長途旅行或者一整天的掃街拍攝可能是遠遠不夠的,然而相對昂貴的相紙,又不得不讓自己在拍攝前斟酌再三,這段時間裡,我習慣了更多地用眼睛去欣賞。去發現我最想要、最值得記錄下的場景。會更多地去關注構圖而不是參數設置,更多地注重前期的光線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在後期的PS上。

Q 有沒有你自己的關於一次成像的趣事?
A 在美國機場安檢的時候,安檢員問我那個摺疊起來寶麗來是什麼,我回答他說是相機,他當時就很驚訝,不敢相信,一定要讓我給他演示一下。他的同事們也很好奇的圍了過來,氣氛瞬間變得很緊張,至少當時的我蠻緊張,畢竟被一群美國大哥圍住了,最後我幫他們拍了一張合照,送給了那位大哥,顯影后的照片我也沒有看到,希望他能喜歡。

Q 目前有沒有幾張你用一次成像技術拍攝的照片是讓你自己印象很深刻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A 印象深刻的照片,一般都是自己獨自旅行時拍的照片,喜歡捕捉城市裡街頭孤獨的身影,喜歡在角落裡,或者在別人忽視的角落裡,觀察著身邊發生的一切。很深刻那張,應該是在捷克的CK 小鎮,冬季的初雪,飯後的我從餐館出來,一小男孩在路邊玩雪,父親從屋裡出來,摸了摸他的小手,哈了一口熱氣,然後把小男孩扛在了自己肩上,從更深的小巷遠去,當即拿出了我的寶麗來,捕捉了父子倆溫馨的背影,很暖的瞬間,記錄的雖然只有片刻,但是背後的溫暖我還清楚地記得。

Q 可能和電子的照片不同的是一次成像技術讓我們得以迅速的留下紙質的照片,你會經常翻看自己拍的照片嗎?有什麼樣的感覺?
A 現在的自己有很多本相冊,按照不同的題材分了類,每次有新照片的時候,都會順帶著把之前的照片再回味一番。屋裡的展示牆上也有自己還有和朋友們一起的照片,每天抬頭便可以看到,熟悉又親切,是無時無刻能帶著自己回味過去的感覺。

Q 你覺得寶麗來的未來應該在哪裡?
A 會發現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會喜歡我的寶麗來作品,不管膠片還是寶麗來,這種無法複製的原創攝影,一直都會有不斷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的受眾者,雖然現在寶麗來也更新了很多可以連接手機app拍攝的新相機,還有一些寶麗來相關的即時成像印表機,但是這些產品圍繞的主題還是寶麗來,寶麗來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者是復古文藝,對於我來說,她更多的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不同的人,選擇的不同的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習慣下去就好了。

李宇:
只有「她」
能帶給我有溫度的畫面

「打一個哈欠」,這是李宇在形容自己拍攝一張一次成像照片時的感覺。「很多人覺得從發現事物開始,直到影像的生成都充滿了儀式感,而我更希望這個過程像打一個哈欠,自然而然、悠然自得,也許這也是對自己看待事物意識的一種信任吧。」所以他拍海,拍巖石,拍那些「無意義」的場景。

場景可以是「無意義」的,但是實體照片的存活本來就是一種「意義」,在這裡李宇引用了塔可夫斯基在《Instant Light:Tarkovsky Polaroids》(世上的光)提到的一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他說「影像並不是導演所表達的特定旨意,而是宛如一滴水珠,所映射的整個世界」。而這大概就是我們熱愛寶麗來,熱愛實體照片的意義,它們是映射這個世界的溫柔載體。

Q:《北京青年》周刊
A: 李宇

李宇

攝影愛好者,現居珠海

Q 最開始是怎麼接觸到寶麗來或者說是一次成像技術的?
A 第一次接觸到寶麗來其實是比較偶然。記得當時幾位小學的同班同學聚會,一位多年沒見的女同學,在腰包裡掏出一臺古董相機,可能因為天色已經昏暗,她讓我們保持坐姿,只聽見清脆的一聲「呲……」,大概三秒吧,然後我們好奇地圍著這張純白的寬幅照片聊了很多,直到影像最後出現,那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回家後我上網搜索那臺古董相機的相關資料,最後才知道這是1987年開始生產的寶麗來1200SPECTRA。

Q 你自己親自用寶麗來開始記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契機,怎麼開始的?
A 在還沒使用寶麗來之前,除了工作,基本都是使用膠捲相機記錄生活,直到小女兒出生後,我想用更直接更純粹的方式記錄她們的成長,然後在網上買了我的第一臺寶麗來SX-70 SONAR AUTOFOCUS,就是大家說的「聲吶版」。

Q 說說你自己理解的寶麗來或者說一次成像技術是什麼樣的?或者說它對你有多重要?
A 因為自己拍攝的題材大多為日常生活的瑣碎,所以我不會選擇簡單而沒有溫度的儲存卡來承載這些回憶,而寶麗來一次成像有別於普通膠捲是它不需要過多程序或者修辭,能更直接更純粹地產出你所需要的影像。當然每種型號甚至每一臺寶麗來都有不一樣的調性,你需要時間培養人、機之間的默契,這樣才能呈現出有溫度的畫面,這也是我喜歡一次成像喜歡寶麗來的關鍵因素。


Q 它跟現在這種電子的拍攝技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A 就是剛才所說的,我所拍攝的題材需要溫度來催化,也需要時間來承載。

Q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你覺得實體照片的意義何在?你覺得寶麗來的未來應該在哪裡?
A 這兩個問題可以連在一起看。我這幾年聽過很多這樣的討論:關於數位化、信息化時代對於攝影的衝擊,無論是攝影的環境還是對於拍攝者心態上、創作方向上的挑戰,甚至「攝影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當然我不否認這的的確確是一種威脅和挑戰,攝影的英雄時代離我們太遠了,攝影變得異常簡單,也不存在所謂的「門檻」了,實體照片看似已經成為很多傳統攝影者堅守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但你看我的照片,我拍攝的那些海、巖石、那些「無意義」的場景,如果不通過實實在在衝洗出來的銀鹽顆粒作為載體,那本身就是對我拍攝這些物體的動機與情感的毀滅性打擊。在這點上我更像是個攝影的原教旨主義者。

至於寶麗來的未來,我在暢想寶麗來與藝術家之間的愛的回歸,這種愛是雙向的,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寶麗來公司推出過「寶麗來藝術計劃」,為安迪·沃霍爾和勞申伯格以及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這樣的藝術家提供免費的相紙和影棚,並且研製了相當多在目前看來在技術上都是非常難實現的20x24大畫幅相機,其中兩臺被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收藏,四臺商用,推測另外一臺應該是由蘭德本人收藏。許多名人都渴望使用這些相機拍照,包括瑪麗蓮·夢露和安迪·沃霍爾。為什麼不把這樣的「藝術計劃」推動下去呢?太多太多人都是寶麗來的死忠粉了。

Q 還記得你第一次用寶麗來或者一次成像技術拍攝下來的照片是什麼樣子的嗎?
A 第一次用寶麗來拍攝下來的照片應該和大家差不多,白卡一張。因為自己使用的是1973~1980生產的SX-70,比自己年齡還大,所以在感光元件上可能有所消退,和這位老前輩培養默契確實花了很長時間,但當你熟悉了它的脾性之後,呈現出來的畫面往往超出預期。當然,現在的新產品可免去這個過程,也適合新手使用。

Q 是什麼讓你願意一直堅持使用一次成像技術來記錄生活?
A 習慣之後,你會認定一次成像技術來記錄生活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Q 目前有沒有幾張你用一次成像技術拍攝的照片是讓你自己印象很深刻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A 目前讓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為自己的小女兒用寶麗來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後來我也為大女兒補拍了一張。

Q 可能和電子照片不同的是一次成像技術讓我們得以迅速地留下紙質的照片,你會經常翻看自己拍的照片嗎?有什麼樣的感覺?
A 所有的紙質照片我都會用一本精美的相冊保存便於翻看,在翻看照片的過程中,我們直接觸摸到這些記憶的同時也可以從照片的變化感覺時間的流逝。

Q 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你覺得實體照片的意義何在?
A 塔可夫斯基在《Instant Light:Tarkovsky Polaroids》(世上的光)提到「影像並不是導演所表達的特定旨意,而是宛如一滴水珠,所映射的整個世界。」鑑於對事物的真誠剖白,我需要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然而,一次成像所產出的實體照片最能體現我對事物的理解和回應,這也是我認為其意義所在。

  唐依敏

編輯   王雪寧(實習)韓哈哈

圖片  受訪者提供


識別二維碼

下載「北京頭條」APP

「讓現在告訴未來」


相關閱讀 & 近期熱點

譚正巖:不忘初心是根骨 甘做國粹傳承人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張超:在看不見的地方守護著你

《紅海行動》原型許少隆:孤膽之心懸海外 誓保國人永平安


點擊以下封面圖,一鍵下單新刊 

「 2019年6月27日   譚正巖 」

相關焦點

  • 寶麗來的新型Now Now膠捲相機帶來經典,震撼的體驗
    寶麗來品牌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歷了很多。在公司宣布放棄即時膠捲格式之後,Impossible Project於2011年將其復活,並售賣了反向工程膠捲以及Polaroid Spirit 600相機。寶麗來聲稱,通過這種方式,相機可以將人像或風景拍攝到正確的物體上。如您所料,該相機具有一個取景器,可以對視。與以前的寶麗來經典機型相比,它還具有更精確的閃光。寶麗來表示相機會考慮光線條件來調節閃光燈的色調。如果您不想使用閃光燈,則黃色電源按鈕旁邊會顯示一個按鈕,該按鈕會在每次拍攝時將其禁用。若要不使用閃光燈進行連續拍攝,只需點擊該按鈕兩次。
  • 富士和寶麗來的方形
    這本是2017年出版的書,是一本比較新的寶麗來方面的影集。雖然這本書裡涵蓋了寶麗來的各種產品,有很多撕拉片照片,但是封面仍然採用了寶麗來非常具有標誌性的吐紙。而關於專門用寶麗來拍攝的影集也是比較常見的,除了比較有名的ANDY WARHOL外,也能找到許多,比如這本GUY BOURDIN的這本:
  • 陳冠希的 CLOT 「絲綢」寶麗來相機要來了,你真的了解寶麗來相機嗎?
    然而,你真的了解寶麗來相機嗎?今天就和各位聊聊,這個非常有故事的相機品牌:Polaroid 寶麗來。寶麗來創始人艾德溫·蘭德和喬治·威爾懷特創建了寶麗來的前身,1937年他將蘭德·惠爾萊特實驗室改名為寶麗來公司。
  • 從陳冠希新作「絲綢相機」和他的收藏機型,一窺當下的「寶麗來情懷」
    當下的「 寶麗來效應 」:在海外交易平臺上,還出現了寶麗來相紙製作的明星卡片,售價 5-10 美元,成為寶可夢改制明星閃卡之外的又一高人氣追星產品。寶麗來相紙的玩法層出不窮,獨特棕褐色調的相紙,被玩家們拼貼排列凸顯年代感,但對拍攝時的構圖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 洋洋玩物|寶麗來Polaroid,永不褪色
    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寶麗來的巔峰時期,不論SX70永恆經典,或TZ art film的魔幻色彩。都已一去不復。遺憾在我初見寶麗來的2008年,也正是寶麗來宣布破產的那一年。大學一年級(2009)獲得人生第一臺寶麗來相機SX70。迫不及待的試用著,在網絡上找尋各樣教程。小心翼翼的購買臨期相紙,幻想著有一天它能便宜一點。
  • Polaroid寶麗來&旅咖的跨界之旅
    80年前,Polaroid寶麗來
  • 他們都愛用寶麗來拍立得
    在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知道寶麗來,它的出現給了不分階級的不同人群更多接觸到攝影的機會。無論是哪個階級的人,都喜歡用寶麗來進行記錄,這使得每個瞬間得以被保存,即時成像的記錄現實的紀實作用也受到了許多大咖的鐘愛。
  • 不是所有的拍立得都叫寶麗來
    拍立得其實是寶麗來在臺灣地區的翻譯,後來富士的即時成像相機也沿用了這個名詞,漸漸地人們把這類相機都籠統的歸為「拍立得」,可以說寶麗來是即時成像相機的開山鼻祖。寶麗來的產品路線是家庭經濟版和專業土豪版同時銷售,初代高配版 Polaroid 95 就是 110a/b ,外形相差無幾,配置更高,採用黃斑對焦(玩旁軸的朋友都懂),光圈快門都要靠手動調節,適合專業的攝影師者。
  • 莫扎特《安魂曲》丨完全歌詞欣賞指南
    然而也許是上天嫉妒這位曠世不配的藝術天才吧,莫扎特終究沒能完成這部宏偉的音樂作品而散手人間……(後來莫扎特的學生根據他生前的旨意完成了這部《安魂曲》)     莫扎特的《安魂曲》無疑是同類音樂題材中最成功的、也是最登峰造極的作品。(關於這一點應該沒有疑義)它與其它《安魂曲》相比,不但保持了濃鬱、正宗的宗教氣息,更增添了一份純美——莫扎特式的美感。
  • 002|那些電影裡出現過的寶麗來
    寶麗來一次成像的特點,使每一次按下快門,面對那些流逝著的、不可修復的瞬間,都似深情的惜別。2008年2月,寶麗來膠片宣布於年底即全面停產。2009年9月,寶麗來停產前生產的最後一批相紙過期。2010年3月,寶麗來復產計劃「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計劃,簡稱TIP)團隊在紐約正式發布了PX100和PX600兩種新相紙。
  • 世界上最大的寶麗來相機和照片
    1976年,寶麗來相機的發明者和寶麗來公司的創始人愛德華·蘭德博士為了彰顯他超群的創造力,為了證明一張寶麗來照片到底可以有多大,製造了兩款超大畫幅的相機:寶麗來20X24英寸和寶麗來40X80英寸。同年在寶麗來公司總部召開的股東大會上,當蘭德將這兩臺龐然大物展示給眾人時,人們為其產生的超凡卓越的畫質和超乎想像的還原而驚嘆。
  • [Blue Car]關於寶麗來/拍立得的前世今生 開端
    每一次有朋友問,我都會耐下心來介紹,因為作為一個忠實的寶麗來用戶,我誠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關注寶麗來,喜歡寶麗來,使用寶麗來。正巧,今天有個女神向我諮詢寶麗來購機的問題,我終於狠下心,決定寫一篇關於寶麗來的前世今生,以及機器選購和使用方面的文章,造福大眾,推廣寶麗來。
  • 關於情陷和獸血沸騰2殺破狼
  • PK寶麗來:柯達一次成像相機的失敗傳說
    寶麗來公司在50年代大發展之初,本身並沒有大規模生產能力,因此從1963年到1969年,他們的撕拉片是外包給柯達製造的。當時寶麗來相機的鏡頭技術來自日本,相紙製造又依賴柯達,因此1969年之後,蘭德絕對自行生產相紙,同時準備製造無需分離的一體式一次成像相紙,也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SX-70。
  • 真實人間指南: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講述了「人間指南編輯部」裡的六位編輯與形形色色、性格鮮明的社會人物奇遇的電視劇,在之後的二十餘年被大家反覆觀看,一批文字工作者將其奉為職業聖經。 故事發展到第五集,《人間指南》終於緩過來一口氣兒,稍微有了一些知名度,合作方聞風而至。李成儒假扮《大眾生活》雜誌主編何必,謊稱要與《人間指南》合辦一場六一兒童節大型晚會,騙錢斂財。
  • 寶麗來|70年從誕生到風靡 從沒落到重生
    雖然今日數位相機當道,但寶麗來已經由相機升華為一種攝影次文化:古董造型的機身、黃褐色的照片、照片四邊寬大的白框……在復古風潮下,寶麗來照片即有數位相機拍完立即看的優點,更有不可複製的特性。 歌手Taylor Swift也曾用寶麗來照片作為專題宣傳和封面【寶麗來編年史】1934年伊士曼柯達與寶麗來公司籤署協議,
  • 你的第一臺寶麗來是怎麼來的呢?
    寶麗來的話是託人在美國買的220,入坑也有四五年了 薛發:第一臺寶麗來是女友送的。 天空依然:第一臺寶麗來是女朋友送的,說給我的聖誕禮物,三年過去了,分手了,物是人非,只剩下桌角那臺寶麗來還擺設於哪裡,入坑開心,但是回憶起來傷心!
  • 拯救Polaroid寶麗來20X24——《數碼世界》的獨家專訪
    1977年--1978年之間一共生產了5臺,現存於世界上繼續拍攝使用的僅餘三臺。近日有消息說:維也納super sense工作室的Polaroid寶麗來20X24相紙僅剩餘30張,並即將停止Polaroid寶麗來20x24的拍攝工作。針對這一傳聞,《數碼世界》記者採訪了「Polaroid寶麗來20X24中國」工作室負責人,著名職業攝影師、藝術家張旭龍先生,請他為我們介紹實際情況。
  • 經典寶麗來SX-70(2020版)
    SX-70是寶麗來公司第一臺既時一體相紙相機,也是最為經典的一款。雖然SX-70隻是70年代-80年代初的這段特定時間內出現的相機,並沒有延續到90年代以後,之後也不是寶麗來的主力吐紙相機,但SX-70就是擁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幾乎沒有第二臺吐紙相機可以與SX-70媲美。
  • 想在情人節討好妹子 就試試寶麗來的新相機吧
    寶麗來Socialmatic前置黑白液晶屏還擔任了AI情緒表達功能,也就是說寶麗來Socialmatic除了會告訴你它的運行狀態之外,還會賣萌和生氣,比如電量充足時候黑白液晶屏會顯示晴天標識,電量不足的時候會變成陰天,經常使用它的時候會出現一張笑臉